葉公好龍只是杜撰事件,真實的葉公是楚國名臣

前言

戰國時代,是中國歷史上繼春秋時期之後的大變革時期。經過春秋時代的曠日持久的爭霸戰爭,周朝境內的諸侯國數量大大減少,公元前453年,韓、趙、魏推翻智氏,三家分晉,奠定了戰國七雄的格局。天下從成百上千個小國家整合為十多個大實體國家,原本的戰略緩衝空間不復存在,各個大國不得不面對直接殘酷競爭的格局。資源的集中使得各國間的戰爭規模急速擴大,戰爭的激烈程度也急劇上升,滅國戰爭成了戰國時代的主旋律。

葉公好龍只是杜撰事件,真實的葉公是楚國名臣

吳楚兩國接壤

但是在戰國初期,各諸侯國的實力極其不平均,所謂的戰國七雄形成於大約幾十年後,比如後來強大的秦,在戰國初期就是西方一個弱小落後的政權。回顧春秋時代,最強大的兩個國家是晉和楚,但是由於三家分晉,所以在戰國時代趙魏韓三家的實力均無法和晉國相提並論,看起來楚國一家獨大的時代即將來臨,可是楚國卻十分不爭氣,先是被楚人伍子胥帶領吳軍攻破國都,連老國君的墳都被刨了,接下來又遭受了白公勝之亂,國力大衰。

在楚國的生死存亡之際,一位偉大的政治家、軍事家沈諸梁臨危受命,站出來解決了楚國的危機,由於他的封地在葉邑,後世人多稱他為葉公,他是楚國第一位同時掌握軍政重權的名臣,卻不迷戀權位,舉賢讓賢,為戰國時期楚國能繼承成為強國奠定了重要的基礎。後來他來到葉地並在此處安度晚年,治水開田,指導農業生產,十分受當地百姓愛戴,他也成為中國葉姓始祖第一人。可是後來卻被文人編排,非但英名失傳於世,還因為"葉公好龍"這個故事貽笑千古。今天筆者就帶領大家走進歷史的記載,去了解真正的葉公,為其正名。

葉公好龍只是杜撰事件,真實的葉公是楚國名臣

葉公像



治水開田卻被後世誤解

沈諸梁,楚國人,沈氏,名諸梁,字子高。春秋末期楚國軍事家、政治家。封地在葉邑(今河南葉縣南舊城),自稱葉公,因其父在對吳戰爭中功勳卓著,所以二十四歲時就做了葉地的最高行政長官。他素有賢能,多次和孔子求學,據《史記·三十世家·孔子世家》中記載:

"明年,孔子自蔡如葉。葉公問政,孔子曰:'政在來遠附邇。'他日,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孔子聞之,曰:'由,爾何不對曰'其為人也,學道不倦,誨人不厭,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從他和夫子的對話我們不難看出,他極其渴望在行政方面做出一番作為,所以積極向賢能人士請教,以此來豐富自己的見識和學問。

葉公好龍只是杜撰事件,真實的葉公是楚國名臣

孔子周遊列國曾路過葉地

除了愛向賢人求教,他還積極地參加葉地的生產活動,當地頻頻受到水災侵擾,他便治水開田,由於當時在竹筒上繪製河道和溝渠的地圖十分不便,他就在自家院牆上繪製地圖,並加以改造,杜絕水患。葉公考慮到龍王是主管行雲降雨的靈異神物,便在每個出水口畫上龍,並稱之為"水龍頭",以求風調雨順。

但是來來往往的百姓卻不大明白葉公的想法,他們對此議論紛紛,但是礙於面子又不敢向其發問,於是一時間各種言論紛紛興起,有人認為他是向龍王祈求風調雨順;也有人認為這是他的個人愛好;無法達成共識。

葉公好龍只是杜撰事件,真實的葉公是楚國名臣

山東美術館展品《葉公好龍》

後來兩漢的劉向聽聞此事,非但沒有實地考察或者引經據典,反而根據自己的主觀臆斷寫下了葉公好龍的故事。據《新序·雜事》中記載:

"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於是天龍聞而下之,窺頭於牖,施尾於堂。 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

文章行筆中極盡挖苦諷刺之意,也因為葉公好龍這個成語而被後世所熟悉,反而忘記葉公為了從水患中拯救百姓的苦心,實屬可恨。

葉公好龍只是杜撰事件,真實的葉公是楚國名臣

葉公好龍的故事

筆者認為,史料中的葉公和故事中的主角彷彿判若兩人,讓人覺得前後落差十分巨大,不免奇怪,自然有人願意相信劉向筆下的葉公形象,不過從葉公平定白公勝叛亂這件事情中就可以看出,他絕非劉向筆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之人。

平白公勝之亂重振國風

雖然吳國攻破了楚都,但是其他的國家並沒有趁虛而入,所以楚國得以在戰後休養生息,實力逐漸回覆。適時楚昭王病重,將王位傳給了三弟子閭,子閭又將王位傳回給昭王的兒子,就是後來的惠王。

惠王顧及血緣親情,從吳地迎回了太子建之子勝,賜予他官職,號曰白公。但是此舉卻引狼入室,險些毀掉楚國的基業。據《史記·三十世家·楚世家》中記載:

"八年,晉伐鄭,鄭告急楚,楚使子西救鄭,受賂而去。白公勝怒,乃遂與勇力死士石乞等襲殺令尹子西、子綦於朝,因劫惠王,置之高府,欲弒之。惠王從者屈固負王亡走昭王夫人宮。白公自立為王。"

白公勝在軍事上有一定建樹,又與人為善,在朝堂上有一定勢力,再加上事發突然,惠王來不及組織起侍衛就成了他的階下囚。

葉公好龍只是杜撰事件,真實的葉公是楚國名臣

楚國王孫白公勝

消息傳到葉地,我們的主人公聽聞勃然大怒,他決定起盡起葉地之兵平息叛亂,由於他平時訓練有方,軍隊兵強馬壯,氣勢洶洶,讓人望而生畏,所以楚地叛亂的將領和士兵不敢和其相抗,紛紛投入葉公麾下,直奔國都而來。白公勝當時的嫡系部隊盡數駐紮在國都之中,又因為有城防優勢,所以沒有把葉公放在眼裡,但是他小瞧了葉公的軍事能力,再加上他的威望遠遠不如葉公,所以守城士兵沒有全力抵抗,最終葉公攻破城門直逼內宮,誅殺了白公勝,救出了惠王。

此時基本楚國國都的全部軍事力量和葉地的精銳力量皆在葉公手中,而他面對的是一無所有驚魂未定的楚惠王,他如果想在此時取而代之,憑藉他的軍力、聲望和能力可謂是不費吹灰之力,但是他卻毫無譖越之心,救出了惠王后就畢恭畢敬地以臣子之禮相待,幫助惠王復位。

而惠王更是感念的他救命之恩和忠誠無雙,在他的輔助下治理朝綱、重振國力,並把象徵政權的令尹和代表軍權的司馬兩個職位賞賜給了葉公,這也是楚國史上第一次將軍政大權同時交予一人,可謂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這也是葉公能名垂青史的重要原因之一。

葉公好龍只是杜撰事件,真實的葉公是楚國名臣

話劇中的楚惠王

退位讓賢葉地安享晚年

此時的葉公大權在握,勢力能和他比肩的大臣就是找遍整個春秋戰國也少之又少,因為春秋時期武人基本不參政,軍政分離十分嚴格,這是古代君王能穩定朝局的重要手段。據《待漏院記》中記載:

"聖人不言而百姓親、萬邦寧者,何謂也?三公論道,六卿分職,張其教矣。是知君逸於上,臣勞於下,法乎天也。"

其中的六卿分職指的就是軍政分離各司其職,這一點是十分重要的。但凡在過去,臣子掌握了軍政大權,有很大的可能性稱王,再慢慢想其他辦法引導民意,承認其合理性,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晉國六卿獨大,三家分晉。

葉公好龍只是杜撰事件,真實的葉公是楚國名臣

自古伴君如伴虎

但是葉公並沒有迷戀權力,因為他久在葉地疏遠朝堂,很少參與國事,所以他打算尋找合適的人繼任他的位置,他認為年輕一代朝氣蓬勃,如果把權力交給他們,會更有利於國家發展。於是他把自己的爵位分別讓給了兩位年輕人,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葉公讓賢。然後他回到葉地,安度晚年。

在戰國時期安享晚年真的不容易,比如越國的肱股重臣范蠡,用盡一生的精力為勾踐出謀劃策,整治軍隊,卻在晚年落得淒涼下場,而關於他得到善終的傳說,那大都是沾了西施的光,是百姓可憐西施而為他編纂了一個美好結局。再看被君王賜死者、中年暴斃者、鬱郁不得志者簡直不勝枚舉。

葉公好龍只是杜撰事件,真實的葉公是楚國名臣

名臣范蠡像

筆者認為,葉公能安度晚年,正是證明了他有大智慧的體現,雖然他現在有功於惠王和社稷,但是誰能擔保朝堂穩定後惠王和大臣不猜忌他呢?而回到葉地,不僅回到了自己經營已久的大本營,還會得到惠王的信任和賞賜,地位財富無一缺少,為何要在國都陪伴君王呢?

要知道伴君如伴虎,萬不可因為一時得勢而放棄了之前的經營,正所謂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葉公能在風暴漩渦中心功成名就抽身而退,實屬難能可貴,這也是筆者認為他並非劉向筆下沽名釣譽膽小怕事之輩的重要原因

葉公好龍只是杜撰事件,真實的葉公是楚國名臣

葉公墓



結語

葉公一生成就無數,他可能不會想到自己死後會被後世人誤解,將他認為是沽名釣譽和膽小怕事之輩。正所謂三人成虎,很多人不喜歡看詰屈聱牙的史料紀實,卻喜歡看逗人發笑的荒誕趣談,以訛傳訛,最終忽略了他的巨大成就,只留下了葉公好龍的成語。

實際上,他在葉地修建的水利工程,比被後人頻繁提起的西門豹修建的鄴渠早一百多年,比鄭國渠早二百多年,不光解決了當時的水患,也恩澤了後世許多年,時至今日仍保存有當年的工程遺蹟。除此之外,他仁政愛民,興修水利工程,大力發展農業,極大提高了當時百姓的生活水平,使百姓富足。在百姓安居樂業的基礎上,他又重視治軍,葉地的軍隊連楚都的正規軍都避讓三分,可見葉公具有及強大的執政和軍事能力。

更難能可貴的是在具備強大的能力外,他還有美好的品德,有自己的領地卻並不橫徵暴斂,苛捐酷稅;在得到軍政大權後還尊重君主,舉賢讓賢,不貪圖權力;這點簡直是人臣的極致,忠勇禮智信無一缺失,所以夫子周遊列國時,才會將經過葉地的經過記錄入書,將葉公和列國國君一樣對待,足見夫子對葉公的敬佩之情。時至今天,葉公沈諸梁又是海內外葉姓華人公認的始祖。每年清明前後,澧河之濱葉公墓前,來自海內外的葉姓子孫紛紛回鄉祭祖,已成為中原文化旅遊的一大景觀。


參考文獻

1《史記》

2《新序·雜事》

3《待漏院記》

文章內容來自銘儒說史100%原創,未經許可請勿轉載(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存在疑義,請聯繫刪除。)我們將持續為大家輸出精彩的原創文章,歡迎小夥伴們訂閱轉發及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