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明明知道兔死狗烹,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冒死去帮比如刘邦、朱元璋去打江山?

流年似水204840998


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帮助刘备、朱元璋打天下呢?兔死狗烹的道理谁都懂,难道这些大人物不懂吗?

其实,不是他们不懂,只是他们没有想过兔死狗烹的事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罢了。

要评判刘邦、朱元璋为什么会“兔死狗烹?”我们先详细分析一下这两个人。



汉高祖刘邦

在秦朝末年,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最后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一时间起义军烽火燎原,中原大地陷入一片混乱,而刘邦,也在乱世中崛起,最后问鼎天下,建立了大汉王朝。

在刘邦征战天下的过程中,他为了笼络别人为他效力,许诺韩信、彭越等人将来共分天下,特别是和项羽的亥下之战前,韩信、彭越等人不听刘邦号令,导致刘邦大败,所以为了让这些拥兵自重的人能够听从自己的号令,汉高祖刘邦不得不先许诺大家将来分封土地。

垓下之战,刘邦在齐集五路大军之后,一举击败项羽,从此天下太平。

高祖十二年(前195),刘邦曾杀白马为盟,订下誓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这就是历史上的“白马之盟”。



汉高祖刘邦诛杀功臣

在汉高祖诛杀的功臣名单中,有韩信、英布、彭越、臧荼,而樊哙更是被差点诛杀,幸好关键时刻刘邦驾崩了,而萧何更是自污声誉以自保。

那么,刘邦为什么要诛杀他们呢?

首先燕臧荼在刘邦登基第一年就被刘邦以谋反罪诛杀。随后韩信被囚禁,后来也被以谋反罪诛杀。而梁王彭越更是被刘邦诛杀后,分其尸体,将肉分发给其他功臣,以做警示。淮南王英布最后起兵反叛自保,被刘邦率军亲征击败诛杀。

赵王张耳本是刘邦的女婿,也因涉嫌谋反被废除王位,贬为宣平侯,将领阳夏侯陈豨被逼反叛。

刘邦诛杀这些功臣,是因为韩信、彭越、英布这三位异姓王有足够的实力推翻汉朝,从某种程度来讲,曾经他们和刘备同为诸侯王。而其他人,则基本上是刘邦多疑,为了防止这些开国元老在自己去世后扰乱刘氏江山,被他强加罪名害死的。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出身穷苦人家,给地主做过苦工,为吃一口饭当过和尚,后来在诸多义军中崛起,夺得天下,他为了表彰跟随自己打天下的功臣,对这些人封王封候,同时他大分朱氏子弟为王,分发各处,共同拱卫大明江山。

这些异姓王有扬王陈公 ,徐王马公 ,中山王徐达,开平王常遇春,岐阳王李文忠,宁河王邓愈,东瓯王汤和。

朱元璋为什么要诛杀功臣

朱元璋早年间并没有诛杀功臣的想法,他诛杀功臣主要是晚年发生了一件事,让他不得不对这些位高权重的功臣采取措施。

朱元璋因为没有受过多少教育,因此他非常重视儿子们的教育问题,长子朱标在朱元璋称“吴王”的时候,就被他早早立为世子,朱元璋更是让朱标拜李善长、徐达为师,学习礼法。后来天下大定,朱元璋请当时著名的大儒宋濂和为朱标的老师,学习儒家文化,同时请了诸多品行端正,博学多才的名家做朱标的宾客,为他讲解礼法、古往兴衰、民间事迹,朱标更是被后人奉为历史上最后一位“礼乐子弟”。

朱元璋完全按照接班人的期望培养朱标,而朱标也非常受大家的尊敬和爱戴,他为人“温文儒雅,仁慈殷勤,颇具儒者风范”。他尊敬师长,友善下属,爱护弟弟,是大家一致认可的人。

朱标二十二岁的时候,朱元璋便让他“日临群臣,听断诸司启事,以练习国政”,诸臣奏闻并启太子处分,然后奏闻。

但是朱标太子在洪武二十四年考察陕西回来后,因感染风寒,次年去世。

朱元璋万分悲痛,最后遵循大家的意见,策立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太子。

但是朱允炆年龄太小,朱元璋忧虑再三,决定屠杀这些执掌大权的功臣元老,力求为孙子朱允炆创立一个比较温和的政治环境。朱元璋为了这件事,先后制造了很多起灭门惨案,更是一手泡制了闻名中外的《逆臣录》。

众人为何情愿追随刘邦和朱元璋

首先,这两位开国皇帝诛杀功臣是他们晚年的事情,也就是说,早年间大家一起打天下,根本不存在“狡兔死,走狗烹”的想法。

为什么放曹操的照片呢?曹操被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

而刘邦和朱元璋都是白手起家,所处的时代,又都是中原大乱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大凡有志之士都抱有安天下的壮志,这些人走在一起,为了这个伟大的目标而奋斗,他们选取能服众的人统领大家一起征战四方。

所以说,大家跟随这些人抛头颅洒热血,目的很简单,就是平定乱世,至于后来能不能位极人臣,估计很多人也没有这么宏大的想法。


古梁镛


第一,幸存者偏差。每一个人都坚信自己早晚有一天会成功,会出人头地,会成为人上人……每个人都对自己抱有信心。而那个落魄街头,无人问津的人绝对不会是自己。然而可笑的是,既然有了人上人的说法,那么一定就有人中人,人下人。

打天下,风险更高。战场上刀剑无眼,稍微一个走位不利索,你就是刀下亡魂。但是好多年轻人不信,就像义和团那种宣传模式,刀枪不入、所向披靡。可能吗?人,贱命一条,由不得你上战场亲身试验。

所以,很多人选择走造反这条道路,绝对有自命不凡的因素在其中。这些人认为自己是人中龙凤,绝对能从死人堆里踏出来。其结果是,凡人皆有死。

第二,生活所迫。这种人其实占大多数,本来只想做个良民,老婆孩子热炕头,闲来无事还能岁月静好。但是现实不给机会,战火毁了庄稼地,土匪官宦还要祸害乡里。那个年代的老实人只有两条出路,要么死路一条,要么彻底变“渣”。

武松,人高马大,气宇轩昂,还是公务员身份,结果,乱世逼迫他疯魔。朱元璋,本来一个可爱的放牛娃,但是老天不给机会,一张破席埋了爹妈,只能背井离乡,接受江湖毒打。

刘邦带着一群兄弟发小反秦抗楚,夺得天下后跟兄弟几个分了,兄弟几个老老实实守着江山多好。至于杀功臣,臧荼,韩信,卢绾,彭越,英布。这五个人,四个人都是半道加入刘邦手下的,在刘邦心里并不是真心兄弟。况且,他们的加入也大都是被迫加入,战败、合并、跳槽,刘邦好心收留,结果还要搞政变,为何不杀?

第三,人性抉择。人性就是贪婪的,为了功名利禄,选择打天下,获得了功名利禄,还想功高震主。不懂得适可而止,早晚要出差错的。毕竟是一家的江山,你看朱元璋的发小汤和,帮朱家夺得天下,也没做什么大官,还早早选择隐退,最后得了一个好下场。但是话说回来,活下来就是好下场吗?也不见得。

有一句话说得好,即使你明白了很多道理,但是依然过不好此生。这个问题其实没什么意义,你明知道自己早晚会死,为什么还要去上学,结婚,工作?人生在世,必须要做选择,ABCD四个选项没有最正确,我们要学会的,是抉择一个最想要的。


文史长河history


这个问题还是要分开来看,走上了造反这条路,那就要一条道走到黑,已经没有了别的选择,若能成功,建功立业,封妻荫子。而此时抱团组队就比较重要了,跟个好领导,有一帮好兄弟,成事儿必然要容易些。人的能力有大小的,长处也是各有不同,此时有个能力威望品德都比较出众的大哥带头,总比个人的单打独斗要好很多。

创业期间,大家都是比较和谐的,领导人的能力是一方面,做人肯定也是没得说,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要不谁跟你玩命。

就算是有人能看到兔死狗烹的结局,那也是抱有侥幸心理的,毕竟成功后的诱惑太大,开国功勋,元老,那待遇,地位,绝对是超然的,关键是能给子孙后代拼一张长期饭票,历来中国人都喜欢考虑身后事,自己享受了荣华富贵,也总得给后人留点实惠。

再说被杀的功臣,有没有是真的想要再次造反的,毕竟利益的瓜分并不是绝对的公平的,有的不平衡,认为自己得到的少了,心生怨恨。有的仰仗着自己的功勋,为虎作伥,鱼肉百姓,搞得天怒人怨。

开国之君哪有心慈手软之辈,本来就防着你,还往枪口上撞,不杀你杀谁?这帮元勋都是血里火里混过来的,老子活着能镇得住你们,后代子孙哪能斗得过这帮老狐狸,不得找个借口把这个摊子收拾干净了再交给儿子孙子。

再说历朝历代善终的元勋也是比比皆是,懂得放权,懂得退让,不要位高权重,只要花天酒地,金钱美女,谁会杀你。

政治这东西,不光靠智商,情商有时更重要,古往今来,皆是如此。


用户2201778572031


李世民有吗?赵匡胤有吗?忽必烈有吗?你怎么知道自己这么背,摊上这样一个皇帝?

我们先假设你是个乱世中平头老百姓,这个时候你需要关心的问题,不是饭吃不吃得饱的问题,而是能不能吃上一口饭的要命问题。


就拿朱元璋举例,一家人一个月就几乎死绝了,只能去当和尚去化缘。回来以后虽然没饿死,但是当时红巾军和元军打仗,元军打不了红巾军,就时不时去抓些老百姓砍头领赏。你要是当时的老百姓,就问你慌不慌?


好,你说我运气不能这么差吧,万一我是地主权贵呢。那就假设你是当时的地主,只能说你被盯上的概率更大了,红巾军可就是打地主分粮食的泥腿子,你觉得你能瞒天过海?

那你说我干脆招兵买马,自己武装自己。那这个时候你是不是要走上一条军阀之路了,不是被干掉,就是干掉别人,或者被别人收编,跑到朱元璋手底下干活?


除了这两种可能,还有些个别的例子,但是你都会被战争的泥潭拖进去。除非你铁了心找个山林躲进去,不然你无时无刻不面临生命的抉择。

跟着一个像朱元璋这样的人,不仅活下去的希望大,还有望得到荣华富贵,你会怎么办?

最后,我们说后话。首先你得从乱世中活下来,你不能说反正帮朱元璋打天下,到最后还是被他弄死,不如我现在就死了算了。

得到荣华富贵,平定天下以后,你还是有选择的机会。一你可以辞官务农,谢绝门客。但是你会说我打天下不是为了面朝黄土背朝天吧,不享受一番怎么行?

那看来你是不打算放手了,这时候就得看皇帝想不想搞你了。

其实只要你能让皇帝安心,就没啥大不了的。但是很多人做不到这一点,比如蓝玉。

最后的最后,你如果能坚持下来,那就得看运气了。朱元璋虽然也兔死狗烹,但是那是因为太子早逝,他又想传位给孙子。那他肯定怕权高位重的老家伙跑出来篡位,所以你摊上这个时候,只能算你倒霉。


几苇渡当年


因为某些人夸大了杀功臣的程度,被杀的功臣有之,留下来的更多。

大汉140个侯爷光耀门楣,谁说功臣就一定死的?

被杀的“功臣”自己就没有问题吗?

乱世做什么没有风险?做一个平民百姓兵荒马乱怎么死都不知道,跟着强人造反还能封侯拜相。同样的风险,不同的收益,是你你怎么选?


长岛男爵


《自由体诗》

——(团队)

其一。

开初也不見歪心,共同奋斗位平平。

酒肉未用先兄弟,衣单衣薄寒夜惊。

其二。

随着宏图逐渐来,你为王后我为宰。

相依相敬同心齐,还有敌人在徘徊。

其三。

天下刚定论功来,无功不在此列排。

功大疆土封也大,生死搏得富贵在。

其四。

忽然一夜惊梦醒,小儿无有帝王才。

动动心思为儿谋,谁人兵多谁先埋。

其五。

三人之中谁最先,想来想去是兵仙。

兵仙人人敬且服,杀之无有敢向前。

其六。

本是共同起事人,只管奋力不顾身。

舍身忘死夺天下,迎来富贵为子孙。



如若天风


方圆论坛观点!

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句话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说的就是为人君王只可以共患难不能同享福。春秋时期谋士范蠡是越王勾践的主要谋士,范蠡为勾践策划一切,指挥军事,发展内政,从而灭掉宿敌吴国称霸中原。按理说范蠡立下奇功本应该享受高官厚禄了。但是在勾践称霸之时范蠡却急流勇退抛弃高官厚禄退隐归乡,因为范蠡知道勾践的性格,那就是只可以共患难,不可能同享福。所以范蠡快刀斩乱麻隐退,后来范蠡害怕勾践报复,还改名换姓叫做陶朱公这才得以善终。也正是由此开始“鸟尽弓藏兔死狗烹”才传颂开来。


至此以后历朝历代的开国皇帝在得胜之后都免不了大杀功臣。聪明一点的如刘伯温还能够善始善终。愚蠢一点的就顾着争权夺利了,结果到头来落个身死族灭。因为每一个开国皇帝他们都是通过造反来获得成功的。在他们造反起事的时候,需要人帮忙打天下,所以自然是千好万好了。但一旦夺取天下他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削权。因为他们很清楚能造反的没几个是省油的灯,他们也必须防患于未然。所以大肆清理功臣是必备的一课。

刘邦在争夺天下的时候大肆分封王爵。只要是肯和刘邦打天下的诸侯愿意投靠刘邦的都封王。但刘邦夺取天下后马上就开始清洗这些王侯。在刘邦分封的八大诸侯王之中只有长沙王吴芮听了张良的劝告之后一直装孙子才得以善终。而其他七王都死的极为凄惨。韩信这位一手替刘邦打下天下的功臣先是被削掉王位,后来又不放心被吕后给杀死。刘邦杀光诸侯王之后马上就定下规矩“非刘姓不得封王”。这也说明了刘邦很是杀伐果断。

朱元璋那就更不用说了,古代封建社会杀功臣杀的最狠的皇帝就是朱元璋了。其他皇帝杀功臣是为了平衡铲除过于强大的臣子。朱元璋杀功臣那可真是“一视同仁”。明朝开国功臣几乎都被朱元璋给杀光了。整个大明朝开国功臣十不存一。由此可见朱元璋这个放牛娃出身的皇帝对于权利的把控是有多么强的欲望。

既然皇帝杀功臣都已经是传统了,那为什么还有很多的人打破头的相当“从龙功臣”呢?事实上还是权利动人心。他们只是选择性的看到了开国功臣获得的荣耀和权利。却忽视了开过功臣多数都不得好死。再有就是,如果懂得进退的话,开过功臣还是可以善终的。毕竟朱元璋这种杀功臣上瘾的皇帝比较少。像李世民就很少杀功臣,再有就是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手段也比较柔和。所以说一方面看皇帝是否有肚量可以容人,另一方面就是臣子自己得懂得藏拙,懂得进退。否则功成之时就是身死之日。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支持一下。欢迎大家留言探讨。


方圆论坛


开国皇帝与开国功臣之间的恩杀与宠养。其实是有源可寻有据可察的。有一部分是必遭屠杀的。有一大部分是自寻死路而不可救的!起兵逐鹿中原天下之时唯有奋勇否则就会身死无益,所以都是拚命决死才会有成功的希望。这种时期霍达生死与富贵的比较占上风。坐分福利之时,天下大定实则未定,居然想亨受荣华富贵的多了。比功分利牢骚者多了,不明白道理居功任性的多了!难怪成了帝王的皇帝想开杀戒了。这个做皇帝的本身也是一个大哥罢了,那时的凝聚力在于义气相投兄弟情谊江湖兄弟义气情分为重。做个皇帝需要的是规矩朝纲分明是地主老财的光宗耀宗荣华富贵招摇一番。州官放火使得,百姓点灯的不许,会引发出许多不堪不甘和挠动的心情。还有习惯养成的问题会成为矛盾的爆发因素。打仗惯了没有血腥味可以憋死人的!解甲归田别无一技者用何谋生?换班子座江山与打江山享富贵的财富权势分利等等都是导火索。更要命的是卷入继承壬位大统的斗争纷争。基本上帝王业成之后被杀的功臣武将和能臣就是这些个因素,越国的范蠡为什么离开勾践也是知道这些个凶险没有办法避免才执意离开政权和富贵。中国几千年来封建社会就是这个样,打天下的一旁人都是没有治天下的想法。治天下的一旁人却没有打天下的才能和资本。所以这个旁人都必然规律都成了历史的过客而矣!旁人非帮人!暂领暂受而矣,帮人者以天下人为重,轻富贵利人民矣!故共产党执掌中国政权结束封建秩序的更迭有政治上必然的因素。


开心爷爷咪虎哥哥


改朝换代,那是千古难遇的大变局,什么兔死狗烹之类的故事,不过是这大变局中的一碟小菜而已。也有小狗长成巨獒的,也有狗儿退居田园的,还有狗儿浪迹江湖的。

一、从历史故事来看,兔死狗烹的不少,但也有很多主子不吃狗肉的。更何况,兔子未必会死,也就还烹不到狗头上

一是主子不吃狗肉,让狗儿退居田园的。譬如说刘秀、赵匡胤二人,他们的功臣、功狗(刘邦的说法)大多没死,都退居封地,成了大地主。二是兔子没死,狗还安全,甚至成长为巨獒的。譬如柴荣手下的赵匡胤、譬如宇文邕手下的杨坚等人。不能只看兔死狗烹,那就片面了。

二、从历史教训来看,除了朱元璋烹狗不分善恶好坏、蛮横不讲理以外,大多数帝王还是要讲道理的,即便被人一再诟病的刘邦也是讲道理的

都说刘邦杀功臣,其实刘邦杀的主要是骄横分裂的异姓王,刘邦的许多大功臣都活了下来,譬如说陈平、周勃、灌婴等人,以至于深刻影响了汉朝之后的历史。刘邦对谦逊的、知道退避的功臣都是不杀的。倘若是骄横的、威胁皇权的,哪个皇帝又不杀?

三、从历史人物上分析,即便最喜欢兔死狗烹的朱元璋,也在杀与不杀间有犹豫,何况朱元璋早年显得低调而谦逊,很能迷惑人

朱元璋杀功臣是早就开始的,后来太子朱标死了,朱元璋为了太孙的皇位就杀得更快。但早年间的朱元璋却在他那些老兄弟面前显得低调而谦逊,甚至给他一位退避江湖的老哥写信,说:自己能当皇帝也是偶然,希望老哥回来聚聚,天下的事儿能帮忙你就帮忙,不帮忙我也不勉强。他那封信呀,写得言辞极为恳切,当真要感动不少人的。幸好他这位老哥是个明白人,知道这个小弟的本质,终究是不回来的,被狗烹的人里面总算少了一个。

四、从历史变化来说,一些改朝换代完全造成了各阶层的大翻转,因此有人见利而动

且不说贫苦没饭吃的阶级,必然是不满封建朝廷的残酷统治的。即便是一些地位还不错的阶层,其中一些精英分子也参与改朝换代的斗争,譬如说张良、萧何,在秦末都不是贫民。刘邦建立西汉,萧何家族从此成为繁荣千年的萧家;刘秀建立东汉,他的南阳老乡都成为了东汉地方豪强。这种历史的大变局,促使很多人因利而动,也是很正常的。


星火辰


春秋时代,范蠡在辅助越王勾践消灭宿敌之后,主动隐退,并且说出那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兔死狗烹,在某种程度上是符合人性的,历史也一再验证了这个原理,比如刘邦大杀异姓王,比如朱元璋屡兴大案,消灭众多的开国文武大臣。不管一个人有没有文化,是否了解历史,他都多多少少懂得这个道理。那么,为什么仍然有那么多人愿意辅佐刘邦和朱元璋呢?原因大概有这么几点:

首先,创业之初没有人能够预见未来。

范蠡、文种当初帮助勾践的时候,勾践已经贵为越王,范蠡等人帮助他走出困境,适时退出。

但刘邦、朱元璋的情况就不一样,他们出身草莽,手下的那些大将来到他们身边时,刘、朱二人都还没有成气候,顶多算是江湖上的一个小山头,而当时这样的山头还有很多,谁都不知道刘邦、朱元璋能走多远。这是很关键的一点不同,就好比现代众多的创业公司一样,绝大部分中途就死掉了,最终能做大的如同凤毛麟角,而在创业过程中,恐怕连领导人本身都不知道能够走多远。

我们不妨看看朱元璋的那些追随者,最早的动机各不相同,其中一些人原本投奔的是别人,后来慢慢与朱元璋走到了一起,比如徐达、常遇春、汤和等人。有人原本是要自己当头领,自己创业,比如邓愈、冯胜、廖家兄弟等等。还有人是无依无靠的孤儿,只求找一个安身之地,比如沐英等等。

他们最初想的只是生存和一点小富贵,没想到朱元璋的事业越做越大,他们的地位、权力也跟着越来越高,越来越大。富贵和权势这种东西容易让人上瘾,得到之后,很少有人愿意主动放弃。

其次,兔死之后并不是所有的狗都被宰了。

许多功臣出事,原因是多方面的,君主和功臣双方都有一些问题,比如君主的猜忌,缺少容人之量,有些功臣摆不好自己的位置,看不清形势,居功自傲,无法无天,甚至有些非分的想法和阴谋,结果引来杀身之祸。

在诛杀功臣方面,刘邦并不属于典型,他杀的基本都是威胁到皇权的人,汉代更多的开国功臣其实都活得不错。

在残暴的朱元璋这里,开国功臣中的许多人陆续被除掉,但也有不少人其实没有事,比如徐达、汤和、沐英、郭英、耿柄文等人,早死的常遇春的大儿子自己太做,否则在朱元璋时代基本也可以没事。这些幸运者的最大特点是有自知之明,能摆正自己的位置,平时处事时小心又小心。

这些幸运者的存在,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从人的本性来说,每个人其实都认为,自己不会那么倒霉,自己应该属于那幸运的一部分。一直到屠刀砍向自己,这种幻想才会破灭。

第三,有些明智的人也有过退隐的努力,但最终难逃祸端。

比如朱元璋的开国功臣李善长、刘基等人,都曾经主动退隐,但因为各种原因,退而难隐,又回到朱元璋的身边,最终丧命。说到底,他们还是不够坚决,心中还有贪恋。

如果他们都能像陈遇一样,从一开始就有清醒的头脑,始终能够抵制名利的诱惑,也不会有事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