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聖”杜甫是如何走完自己的一生的?

唐玄宗統治後期,整日與楊貴妃縱情享樂,“漸肆奢欲,怠於政事”

。朝廷大權先後落在李林甫和楊國忠手中。李、楊二人為保其位,屢起大獄。加之唐玄宗為加強邊防,在邊防重地不斷增加軍鎮,使得邊鎮節度使的兵力不斷的擴大。而權相和擁有兵權的節度使矛盾也非常激烈。經歷了開元盛世一派繁榮後的唐王朝,終於在公元755年爆發了持續8年之久的“安史之亂”。

“安史之亂”後,唐王朝的氣運急轉直下,從此由強盛走向衰落。而已是中年的杜甫就生活在唐代社會由盛到衰的轉折時期,中年的思慮送走裘馬輕狂青年郎。杜甫親身經歷了也親眼看到戰亂給當時的人民帶去災難、痛苦和摧毀。這位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從戰亂中走出來,用詩反映著戰亂下人民的生活,以及它給人民帶來的大災難。他也因此過著居無定所,朝不保夕,半生漂泊的流浪生活。


“詩聖”杜甫是如何走完自己的一生的?

青年時代,南北漫遊,裘馬輕狂

杜甫,字子美,生於河南鞏縣,是晉朝名將杜預的後代,祖父杜審言是初唐著名詩人。杜甫的父親杜閒先在兗州做司馬,後為奉天縣令。

杜甫的青年時代還處於盛唐時期。當時還是“官二代”的他,這期間,他過了一段裘馬輕狂的南北漫遊生活,好不快活自在。他從19歲開始南下吳越,遊姑蘇、覽虎丘,到鑑湖避暑,看剡溪的奇異風光,吳越之地他遊玩了4年。25歲他北遊齊趙,第一次遊齊趙,面對五嶽之首、拔地而起的泰山,寫下了千古名句: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杜甫30歲回到東都洛陽,在那裡與楊氏成婚。 33歲在洛陽遇到自己的“偶像”李白,兩人一起同遊梁、宋,在這期間,二人又遇到了邊塞詩人高適,三人一起豪飲暢吟,懷古感慨。次年,杜甫又北遊齊魯,與李白同遊山東。

杜甫曾寫過這樣一首詩,回憶他早年的生活:

放蕩齊趙間,裘馬頗輕狂。春歌叢臺上,冬獵青丘旁。呼鷹皂櫪林,逐獸雲雪岡。

齊趙兩地,仍由我放蕩,輕裘肥馬,自由灑脫。陽光明媚的春日裡,我登上當年趙王興建的叢臺上高聲歌唱,寒冷蕭瑟的冬日裡,我打獵到當年齊景公狩過獵的青丘旁。我也曾到皂櫪林、雲雪岡呼鷹以逐獸。

杜甫青少年時期,憑藉著有我富足的家境,衣食無憂,漫遊南北,四處遊覽名山大川,名人古蹟,飲酒寫詩,廣交朋友,過著“輕狂”的“裘馬”的生活

三次考試,三次失敗


出生於書香門第、官宦之家的杜甫,從青年時代就立志,要“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要想實現他這一抱負,只能走仕途之路,要走仕途之路,那就只能才加科舉考試。可是,滿腹才華的杜甫的考試之路,並不是我們想象的那麼順利。

杜甫一生參加過三次考試。公元735年,時年24歲的杜甫參加了他人生中第一次科舉考試,落榜而終。不過,這對於當時年輕氣盛的杜甫來說,這算不得什麼,畢竟自己還年輕,有的是時間和精力。

在落榜之後的次年,杜甫北遊齊趙,寫下了著名的《望嶽》: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詩聖”杜甫是如何走完自己的一生的?

雖然考試失利,但他並沒有氣餒。我們從他的這首詩裡,依然看到他的積極進取、樂觀向上以及雄心壯志。

公元747年,36歲的杜甫到長安參加了他人生中的第二次考試,只是這一次考試不是科舉考試,是一次制考。唐玄宗下詔說,四海之內,只要有一技之長的人,都可以來參加考試。

這對已是中年的杜甫來說,無疑是一次展示自己,向仕途求官之路邁進的絕好機會,杜甫興致勃勃地去了。

哪隻杜甫這次又落榜了。宰相李林甫擔心會有考進來的賢良人士斥責自己的奸佞行為,蓄意對前來考試的人進行刁難,例行公事的把詩、賦、論過了一遍,由此篩選下來,沒有一個合格的人選,並向唐玄宗彙報,天下的英才都在朝廷裡了,現在是“野無遺賢”

對李林甫極度信任的唐玄宗竟相信了他的“鬼話”,而杜甫也白白的葬送了自己考試機會。

再次落榜之後的杜甫,向相識於長安的張垍尋求幫助。公元750年,深受唐玄宗喜歡的駙馬爺張垍,在得知唐玄宗要徵集歌功頌德、粉飾太平的文章時,提前把消息告知了杜甫,唐玄宗看到了杜甫的“三大禮賦”,非常賞識杜甫的才華,給杜甫來了一次特殊的考試,在集賢殿書院測試,只有杜甫一人考試。

然而,這次考試,杜甫只收到了八個字“送隸有司,參列選序”,先放在檔案室,等待錄用。

第三次考試,杜甫又失敗了。

“詩聖”杜甫是如何走完自己的一生的?

“詩聖”的誕生

安史之亂爆發後,杜甫被安祿山的叛軍抓走,送到陷落的長安。在這期間,杜甫目睹了長安一片肅殺零落的景象,內心百感交集,創作了千古名作《春望》,表達了他深深地愛國情懷。

杜甫身陷長安8個月的某天,潛逃了出來。他得知唐肅宗即位與靈武,便不顧艱險,前往鳳翔行在。杜甫歷經千辛萬苦後,終於抵達鳳翔,唐肅宗被他冒死投奔的忠心所打動,立即授予左拾遺的官職。上任不久,杜甫因上疏救房琯與公元758年被貶謫為華州司功參軍。他從長安出發去洛陽,去偃師探望弟弟再返回華州,返回途中,他目睹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寫下了有名的“三吏”、“三別”。

“三吏”分別為《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安吏》講的是官吏在新安徵兵,抓到一個孩子,杜甫看到瘦弱無依無靠的孩子,上前勸慰、鼓勵。《石壕吏》講的是杜甫夜宿石壕村,遇到官吏四處抓人,聽到有人敲門,這家老頭只好翻牆逃走,留下老太太開門應對。《潼關吏》講的是自己經過潼關看到士兵們在辛苦地築城固邊,便於之進行了一番關於防守的對話,並告誡他們要吸取哥舒翰失敗的經驗教訓。

“三別”分別為《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新婚別》講的是新婚不久的妻子,送丈夫上前線的事。《無家別》講的是從戰場中被打散的戰士回到家,不料戰亂中,早已家破人亡。他準備下地幹活,卻又被官府抓走了。《垂老別》講的是一對老人,家裡的兒孫早已戰死,這次老人也要被徵到前線去,臨行前和老伴告別的事情。

“三吏”通過“吏”來看當時的社會,“三別”通過“別”來反映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他的這時期的詩被稱為“詩史”,也成就了他“詩聖”的美名。

漂泊西南

公元759年,杜甫棄官逃難,拖家帶口,從華州到秦州,從秦州到同谷,年底到達成都,開始了他漂泊西南的生活。而這一路上他和家人也是歷盡千辛萬苦,隨時都可能會被凍死、餓死。

杜甫在成都受高適和嚴武的照顧,有了自己的草堂,過了一段相對安定的生活。後來劍南兵馬使徐知道反叛,成都戰亂,杜甫去了梓州、閬州小住過一段時間,後又返回成都。

公元765年杜甫離開成都,到嘉州,到戎州,再到渝州,行至雲安時,他病倒了,在雲安短暫養病後,在第二年春末到達夔州,在夔州都督柏茂林的幫助下,杜甫在夔州過了近兩年安定生活。在這不到兩年的時間裡,詩人回顧自己的人生經歷,寫了大量的詩作,同時也關心著家國命運。

“詩聖”杜甫是如何走完自己的一生的?

漂泊荊湘,客死他鄉

杜甫在夔州小住的這段時間裡,儘管日子過得安逸,但是他一天天也在老去,加上疾病纏身,漂泊、患病、衰老,無助的現實面前更激起了詩人對故土的無限思念。他在《九日五首》裡寫道:

弟妹蕭條各何在?干戈衰謝兩相催。

詩人感嘆自己遭受戰亂、衰老多病,越是這樣,越加劇他對親人、對故土的思念之情。

公元768年,杜甫結束了自己近兩年的夔州生活,乘舟出峽,想回到自己心心念唸的家鄉。開始漂泊江陵、公安、岳陽、衡州、潭州。

公元770年,杜甫死在了從潭州到岳陽的途中的一條船上。漂泊流浪了十幾年的他,勞累、飢餓、疾病時時折磨著他,他終是沒能夠回到自己的故土,完成

“不死會歸秦”的心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