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評論」十年過去,你還記得那部豆瓣評分第一的《海豚灣》嗎

「影視評論」十年過去,你還記得那部豆瓣評分第一的《海豚灣》嗎

導語:海豚灣是一部上映於2009年的紀錄片,曾獲得第28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紀錄長片,以及2009年的阿姆斯特丹國際紀錄片電影節觀眾選擇獎。

影片由路易·西霍尤斯執導,電影講述了一群熱愛海洋生物的專業人士,冒著生命危險深入日本太地町,拍攝當地獵殺海豚場面的故事。紀錄片裡都是主創們採編所得的一手資料,因此我們看到一個看似友好和平的地方,暗藏血腥殺戮的一面時,內心都不免會覺得不寒而慄。

據說本片導演曾是一位半素食者,會吃魚肉,他拍攝完這部影片後,導演不僅不再吃魚,甚至連皮帶和皮衣都給扔掉了。影片以對太地町拍攝的敘述為主線,穿插進了對海豚這種特殊的哺乳類動物的介紹,揭露了日本政府和一些媒體刻意隱瞞海豚肉中極高汞含量的問題,曝光了在看起來光鮮亮麗的海豚產業之後的殘忍至極。

為了順利拍下太地町的屠殺場面,導演召集了很多專業人才,比如工業光魔的首席模型師,正是工業光魔製作公司製作了我們熟悉的《星球大戰》,《加勒比海盜》《侏羅紀公園》等影片中的特效。為了設置水下試驗設備儀器,方便夜間行動與紀錄,導演們也找到了加拿大的世界潛水冠軍,以及軍用級別的攝影產品。正是這些力量聚集在一起,造就了這部紀錄片不同於雅克貝漢的《遷徙的鳥》。

「影視評論」十年過去,你還記得那部豆瓣評分第一的《海豚灣》嗎

海豚灣不是通過正規渠道拍攝完成的,所以影片在攝影方面更多的是注重了我們拍到了,而不是怎麼拍的好看。於是,影片裡有一些看起來很粗糙的素材,但對於技術而言是足夠了。對於海豚灣這樣的紀錄片來說,畫面並不是最重要的,其中所記錄的故事才是真正的核心。事實證明,這出彩的故事記錄,幫助導演他們斬獲了無數大獎。

在紀錄片的兩大類型中,影片屬於導演和主創會直接介入拍攝過程的真實的流派,區別於攝像機永遠旁觀的直接電影派。從而不可避免具有很強烈的主觀立場,因此影片也曾出現一些爭議。當時日本認為這部影片刻意醜化了自己在國際上的形象,並禁止該片在日本國內上映。

但正是因為有這樣的一部影片,觀眾才能看到一條灰色產業鏈背後隱藏的血腥殺戮,進而開始思考自己在大自然界所應當有的責任和擔當。因為激發了人們的情感共鳴,讓影片成為了真正關注愛和選擇的紀錄片。

影片豆瓣評分9.3,在紀錄片類中高居榜首。不過人們緣起於影片的為什麼牛羊之類的動物可以宰殺,而海豚則不可以的爭議,一直沒有遞減。而這個話音的出發點,則是我們經常看到的動物有沒有生存權及動物權利。一派認為動物無法承擔相應的責任,所以無法和人類一樣享有權利。而另一派則認為動物享有一定的精神權利,因為有些動物具有高度智慧,能根據自身處境以及行動動機產生相關的情緒。例如海豚灣中海豚媽媽看見自己的孩子被屠殺發出悲鳴的叫聲。但是生物學中充滿了複雜而多樣的漸變性,關於動物是否享有權利,也始終沒有一個簡單的標準。

「影視評論」十年過去,你還記得那部豆瓣評分第一的《海豚灣》嗎

因此,在國際社會上,允許以科學研究為目的的捕鯨存在,並立法保障這些動物免受不必要的痛苦。不過我這裡也想提供一個新的思考角度,那就是漢密爾頓法則的模型。漢密爾頓法則認為rB>C是利他行為發生的原因,而這是動物的天性。

我們之所以會更多考慮海豚的痛苦,而不是牛羊的痛苦,應該是因為海豚和我們更接近,導致r更大,從而我們會更多的考慮海豚的需要。順便說一下,正是因為r很大這個原因,人類很少把靈長類當作食物,也越來越少的把親密的動物比如狗當作食物,所以把牛羊的屠宰和海豚同樣對待並不是合適的比方。因為相對於牛羊,人們會更加珍視與我們智力相近的海豚。從C角度,也就是人類的角度來看,人類拯救動物的行為也和人類的發展程度有關,發展程度越高,可以做到的事情越多,也就可以更多的考慮動物的事情。

這樣看來,海豚灣所發生的事,是一個和人類很接近的物種,受到這麼殘忍的對待,而且人類停止這樣的行為並不需要付出極高的代價。這樣的事情為什麼不做呢?這樣的分析結果與一般人看到此影片的直覺的情緒反應是相當一致的。這樣殘忍的事情應該停止。

結語:關於目前太地町有沒有繼續獵殺海豚,我們在各個地方查到的資料有一些出入,有時候迫於壓力,太地町這樣的行為已經逐漸減少而停止了,但其他地方依然照舊,也有說影片上映後並沒有改變現狀。但無論怎麼樣,這部紀錄片拍攝並上映,讓更多人看到,他的影響已經是非常深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