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电视剧《QAZAQ汗国》与QAZAQSTAN的国族构建

昨晚花了一宿,追完了哈萨克斯坦拍摄的电视剧《哈萨克汗国》,重点不是去重温大学时期关心哈萨克历史的那段经历,而是想看看作为现代突厥语世界之大国的哈萨克斯坦,在国族构建上有哪些特点。通过这部政治意味很强的历史大剧,我暂时总结了这么几条哈萨克人在现代民族国家构建上的标尺:


1.阿拉什部落主义,要点是“阿拉什同宗不伤”,部落大于天,一切政权和现代民族的认同,都要给部落血缘纽带让路。(翻译一下: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鞑靼斯坦、巴什科尔特斯坦,还有诺盖,是我们天然的同族,土耳其你那套泛突厥主义,在我的势力范围里不好使。)

2.自由主义,要点是“哈萨克名如其实,是草原上的自由民,凡是认同自由、独立、民主这套游牧传统价值观,不甘屈服强权的草原部落,均可追随加尼别克汗老大哥,加入哈萨克大家庭”。(翻译一下:这个要迎合哪个山头,用骨盆都能想明白。)

3.成吉思汗主义,要点是“黄金家族的统治是后蒙古帝国时代的政治遗产,后蒙古帝国空间下的黄金家族政权应继续维系这种外交上的温情,能特事特办的地方,就不要撕破脸皮”。(翻译一下:泛突厥民族是虚的,蒙古帝国是真实存在的。什么?蒙古帝国亡了?不是还有个后苏联空间么,忘了?!)

4.尊奉亚萨维为导师的伊斯兰教苏菲主义,要点是“宗教观要独立自主,外来宗教要结合中亚本土的游牧传统精神”。(翻译一下:亚萨维父亲是阿里的后裔,母亲是布哈拉的突厥人,一生极力用突厥语传播被他融合了中亚神秘主义色彩的苏菲主义伊斯兰教,而且亚萨维的拱北在哈萨克斯坦境内,所以……中亚穆斯林的精神祖国,不是某特,而是……)

5.游牧主义,认清定居文明的局限性,倡导游牧生活下的传统民风。(达则部落一家亲,穷则奸商萨尔塔。)


这里面只字不提一句“突厥民族”。


再说一下片里的终极boss,就是卫拉特人,事实上这个电影里的卫拉特人早已经脱离了真实的历史面目,它是一个人造的符号,代表着一种绝对的对立面——所有无法归纳到以上五种共同点里的势力。对于这样的力量,哈萨克人只能公事公办了。

正常人一定不明白,卫拉特好歹还能沾个传统游牧主义吧?不行,说你不是,你就不是,片里面卫拉特的首都和王宫,永远都不在帐篷里,而是在一个不汉不藏不回的中式园林里头,正门像是清代王府,屋里是藏式的佛堂,院子里还有个说不清是汉式佛塔还是回民拱北建筑里的八卦楼的一种塔型建筑,总之非得给你强行按进青砖绿瓦粉墙的四合院里(大汗已经钦定了,选你来做契丹人)。反观哈萨克汗国,大汗就是进城,也一定得跟卡扎菲一样,住在小毡房里。

这部电影的时代背景是选在了十五世纪,但是片中的卫拉特人,好像几乎都是从十七甚至十八世纪穿越过来的一样。事实上,十五世纪的卫拉特人非但并不普遍信佛,反倒有种种迹象表明,有一段短暂的时间里,上层人物曾经信仰伊斯兰教(若是这样,卫拉特蒙古人很可能是极其罕见的成功去伊斯兰化的民族,原因大概是其内部缺少稳定和博学的伊斯兰教士群体),但是这些都不重要,说你不是,你就不是,一个共同体要想建立,不能不塑造一个共同的魔鬼。所以看这部剧,不能把它当成一堂历史课,每一个镜头,都有精准明确的用意。


总体上来看,不得不说,纳扎尔巴耶夫真是搞多元一体国族观念和多支点外交的大师,跟独联体谈苏联遗产共产主义,跟西方国家谈自由民主,跟伊斯兰国家谈伊斯兰教,跟土耳其谈突厥民族,跟东亚国家谈东方传统。一言以蔽之,土耳其人是谋求把一群人(包括八竿子打不着的蒙古人和匈牙利人)都变成“我”,而哈萨克人是谋求把“我”变成“各种各样的人”。

这种多面的面孔,在片里也有体现,而且话术可以正反两面都占便宜:面对察合台汗国的也先不花汗,加尼别克汗说“在我们哈萨克,大汗都是由人民,按照选举的法,去产生”(自由主义),然而一旦碰到骄横跋扈的卫拉特使节故意挡路挑衅,克烈汗又大骂道:“你是什么东西,敢跟成吉思汗的子孙这么说话!”,就这一句话,让卫拉特使节不得不灰头土脸地让路(成吉思汗主义)。再比如,哈萨克汗刚进城觐见阿布勒海尔•昔班尼汗,看到城里街头居然有商贩在卖水,一脸恨铁不成钢:“阿拉什的子孙,看来也要面对这种事情了”(游牧传统主义),而到了攻城时,又悲天悯人地说:“还是不要让我们阿拉什子孙的同胞们互相流血为上啊”(阿拉什部落主义)

《哈萨克汗国》里反映出的价值观念,大开大合,攻守自如,体现着一种草原民族的智慧,这也是比土耳其宣传的图兰主义更高明、更现实的地方,如果说土耳其是在画大饼,哈萨克斯坦就是在留台阶。


ps:片尾有个彩蛋,加尼别克汗的登基大典上,有明朝使节参加。事实上明朝就算知道哈萨克汗国,也不太会给它这个面子,这其实是回归现实,体现的是提倡一带一路的中国在哈萨克斯坦视野中的位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