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員帶貨」是最笨的自救方式

最近有媒體爆料,蘇寧副總裁在朋友圈賣內褲。此事引發了關於「全員帶貨」的兩種截然不同的態度。支持者認為:特殊時期員工應該和企業共度難關。反對者認為:專業的人要做專業的事,公司不能綁架員工的朋友圈。


「全員帶貨」是最笨的自救方式

這條新聞的大背景不用多介紹:受疫情影響,線下零售行業損失慘重。於是,很多企業開始通過各種方式來減少疫情的影響,比如「全員帶貨」。全員帶貨,就是發動員工幫公司在自己的社交平臺上賣公司的產品。

對此,你怎麼看?或者說,如果你的上司讓你在朋友圈賣貨,你願意嗎?

01. 於理,沒問題。

先說一點理論。

市場營銷中有個經典的四大要素,簡稱4P,分別代表產品(Product)、價格( Price)、促銷(Promotion)和場所(Place)。

這個4P理論,簡單來說,代表了四大塊:

  • 產品:提供了什麼樣的產品和服務;
  • 價格:根據市場競爭而設定的價格、整個營銷組合的成本;
  • 場所:產品到達目標市場的方式、渠道。
  • 促銷:泛指廣告促銷、公共關係等。

同樣,零售消費無非就是「人、貨、場」。人指消費者;貨指產品;場指的消費者的購物場景。

把這兩個理論對照「全員帶貨」這件事,其實最大的變化是當下的「消費場景」發生改變。

過去企業並不直接面對消費者,而是注重經銷商的培育和銷售網絡的建立。

比如過去開一個連鎖店,往往靠著門店來對接消費者。

現在一方面受疫情影響,門店無法正常開業,導致業績受損。另一方面隨著電商、朋友圈、直播的興起,人們購物的方式發生了改變。

於是苦於業績壓力的企業,開始利用人、利用員工賣貨。無論是財務還是程序員,全員都成了銷售

每個人背後都有七大姑八大姨,理論上來說,這樣的銷售網絡確實能減少一些損失。

全員帶貨,本質就是通過激發員工的積極性,由原來的有限購物場景,演化成無限多、去中心化的購物場景,這樣企業也能增加收入,員工還能獲得格外的收入和提成。從商業模式的進化上來說是符合未來的演變方向。

02.於情,說不通。

「全員帶貨」的模式在很多零售和電商平臺並不新鮮。

比如京瓷遭遇全球石油危機時,稻盛和夫用的其中一招就是全員營銷。他認為,全體員工都應該在蕭條時期成為推銷員。特殊時期之外,平時很多企業也都要求員工這麼做。被稱為「銷售女王」的董明珠就很早之前就曾要求「全員銷售」。再或者簡單一點,你那個每天都讓你在你的朋友圈發公司新聞和產品介紹的老闆。

但為何此次蘇寧副總裁在朋友圈裡賣內褲,引發了大家對「全員帶貨」模式的爭議?

據有些網友反應:

蘇寧為員工設定了銷售額和成交單數的,一單沒賣出去開除,沒達到銷售額會罰款。

為了避免罰款,不少員工只有自己買了產品。也有人就說:

企業不僅花錢買你時間,現在還要入侵你的生活和圈子。

這樣看來,「全員帶貨」雖然商業邏輯上沒問題,但於情,還是說不通。

03.管理講規則,組織講關係

本來員工和企業簽訂勞動合同是合作關係。企業花錢利用你的時間和能力來滿提升企業的業績。你貢獻自己的價值獲取勞動報酬。但現在,在「全員帶貨」模式下,不僅時間上控制你,而且還試圖在精神、人際關係上控制你。

梁寧在增長思維中提到過一句話:

管理講的是規則,組織講的是關係。

所以說,如果一家公司關於「全員帶貨」出現了怨聲載道的情況,那很可能是企業規定和組織出了問題。

組織研究的是怎麼把人連接成一個整體。

說白了,你的組織還沒有強大到可以激勵員工去動用自己的社交關係去幫公司賣貨。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只把員工當成了一個冷冰冰的銷售點,而不是一個有血有肉有感情有關係的人,自然會讓員工寒心、讓品牌受影響。

相反也有不少品牌早就開始從組織架構上進行轉型,利用原有的線下消費場景的優勢,將消費者吸引到線上,通過「私域流量」的運營,讓消費者在線上逛街、線上賣貨。

比如完美日記等品牌,很早就將到店的消費者,通過加微信的方式來進行維護客戶關係,客服「IP化」,然後定時專人進行產品信息推送。其實這些辦法,都遠比廣撒網式的「全員營銷」來的更有效果、更有調性。

以上。

以前有句雞湯說:別走得太快,等一等靈魂。

對企業和品牌也是一樣。模式有時看似跟隨市場是沒問題的,但如果走得太快、太急功近利,卻忽視了企業這個名為「組織」和「關係」的靈魂,品牌也往往容易受傷。


「全員帶貨」是最笨的自救方式

所以,別輕易嘗試「全員帶貨」這種最笨的自救方式。

— —

梁寧,增長思維30講

商業百科,英國DK出版社 著 彭哲 郎香香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