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员带货」是最笨的自救方式

最近有媒体爆料,苏宁副总裁在朋友圈卖内裤。此事引发了关于「全员带货」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支持者认为:特殊时期员工应该和企业共度难关。反对者认为:专业的人要做专业的事,公司不能绑架员工的朋友圈。


「全员带货」是最笨的自救方式

这条新闻的大背景不用多介绍:受疫情影响,线下零售行业损失惨重。于是,很多企业开始通过各种方式来减少疫情的影响,比如「全员带货」。全员带货,就是发动员工帮公司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卖公司的产品。

对此,你怎么看?或者说,如果你的上司让你在朋友圈卖货,你愿意吗?

01. 于理,没问题。

先说一点理论。

市场营销中有个经典的四大要素,简称4P,分别代表产品(Product)、价格( Price)、促销(Promotion)和场所(Place)。

这个4P理论,简单来说,代表了四大块:

  • 产品:提供了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
  • 价格:根据市场竞争而设定的价格、整个营销组合的成本;
  • 场所:产品到达目标市场的方式、渠道。
  • 促销:泛指广告促销、公共关系等。

同样,零售消费无非就是「人、货、场」。人指消费者;货指产品;场指的消费者的购物场景。

把这两个理论对照「全员带货」这件事,其实最大的变化是当下的「消费场景」发生改变。

过去企业并不直接面对消费者,而是注重经销商的培育和销售网络的建立。

比如过去开一个连锁店,往往靠着门店来对接消费者。

现在一方面受疫情影响,门店无法正常开业,导致业绩受损。另一方面随着电商、朋友圈、直播的兴起,人们购物的方式发生了改变。

于是苦于业绩压力的企业,开始利用人、利用员工卖货。无论是财务还是程序员,全员都成了销售

每个人背后都有七大姑八大姨,理论上来说,这样的销售网络确实能减少一些损失。

全员带货,本质就是通过激发员工的积极性,由原来的有限购物场景,演化成无限多、去中心化的购物场景,这样企业也能增加收入,员工还能获得格外的收入和提成。从商业模式的进化上来说是符合未来的演变方向。

02.于情,说不通。

「全员带货」的模式在很多零售和电商平台并不新鲜。

比如京瓷遭遇全球石油危机时,稻盛和夫用的其中一招就是全员营销。他认为,全体员工都应该在萧条时期成为推销员。特殊时期之外,平时很多企业也都要求员工这么做。被称为「销售女王」的董明珠就很早之前就曾要求「全员销售」。再或者简单一点,你那个每天都让你在你的朋友圈发公司新闻和产品介绍的老板。

但为何此次苏宁副总裁在朋友圈里卖内裤,引发了大家对「全员带货」模式的争议?

据有些网友反应:

苏宁为员工设定了销售额和成交单数的,一单没卖出去开除,没达到销售额会罚款。

为了避免罚款,不少员工只有自己买了产品。也有人就说:

企业不仅花钱买你时间,现在还要入侵你的生活和圈子。

这样看来,「全员带货」虽然商业逻辑上没问题,但于情,还是说不通。

03.管理讲规则,组织讲关系

本来员工和企业签订劳动合同是合作关系。企业花钱利用你的时间和能力来满提升企业的业绩。你贡献自己的价值获取劳动报酬。但现在,在「全员带货」模式下,不仅时间上控制你,而且还试图在精神、人际关系上控制你。

梁宁在增长思维中提到过一句话:

管理讲的是规则,组织讲的是关系。

所以说,如果一家公司关于「全员带货」出现了怨声载道的情况,那很可能是企业规定和组织出了问题。

组织研究的是怎么把人连接成一个整体。

说白了,你的组织还没有强大到可以激励员工去动用自己的社交关系去帮公司卖货。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只把员工当成了一个冷冰冰的销售点,而不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感情有关系的人,自然会让员工寒心、让品牌受影响。

相反也有不少品牌早就开始从组织架构上进行转型,利用原有的线下消费场景的优势,将消费者吸引到线上,通过「私域流量」的运营,让消费者在线上逛街、线上卖货。

比如完美日记等品牌,很早就将到店的消费者,通过加微信的方式来进行维护客户关系,客服「IP化」,然后定时专人进行产品信息推送。其实这些办法,都远比广撒网式的「全员营销」来的更有效果、更有调性。

以上。

以前有句鸡汤说:别走得太快,等一等灵魂。

对企业和品牌也是一样。模式有时看似跟随市场是没问题的,但如果走得太快、太急功近利,却忽视了企业这个名为「组织」和「关系」的灵魂,品牌也往往容易受伤。


「全员带货」是最笨的自救方式

所以,别轻易尝试「全员带货」这种最笨的自救方式。

— —

梁宁,增长思维30讲

商业百科,英国DK出版社 著 彭哲 郎香香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