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刻得(Ucloud)股市裡的又一顆地雷?

現代人最大的夢想就是一夜暴富,而前不久股市新開設的科創板,無疑就被許多投資者視為實現自己財富自由夢想的絕佳途徑。

從2019年7月22日首批上市企業在科創板掛牌開始,在短短10個交易日後就有多達25支股票完成了股價翻倍的壯舉;隨著時間來到2020年,更是陸續出現了數家股價從上市至今已經翻了三倍的企業,這個回報率可以說是相當驚人了。

不過近日以來,科創板這塊眾人眼中的金礦中卻出現了一些不那麼和諧的聲音,原因就在於今天在科創板新上市的一家雲計算企業——優刻得(Ucloud)。

優刻得(Ucloud)股市裡的又一顆地雷?

作為科創板上首家“同股不同權”企業,許多業界人士都對其表示了相當程度的質疑。

坦白說,優刻得這家企業身上受人詬病的點還真不少,首當其衝也是最直觀的地方,就是它那在科創板領域裡非常獨樹一幟的股權結構了。

由於季昕華、莫顯峰及華琨這3位創始人手頭持有的A類股份在表決權上,每一股都是其他中小股東持有的B類股份的5倍,因此這三人雖然掌握著公司近65%的股份表決權,但三人持有的實際股份卻遠沒有這麼高。

事實上,這其中哪怕是作為最大股東的季昕華,其持股比例都只有13.96%,這三位一致行動人實際的合計持股比例累計還不到27%(上市後估計還會再降),剩下的大量股權都散落在眾多投資機構手中。

更為雪上加霜的是,與三位大股東面臨的3年解禁期不同,這些掌握了絕大部分優刻得股權的投資機構,他們面臨的解禁期其實只有1年。

作為一家當前市盈率高達181倍的科創板企業,其在1年後將會面臨的減持壓力無疑會大到令人難以想象,也為所有對優刻得有投資意向的股民心頭埋下了一層陰霾。

優刻得(Ucloud)股市裡的又一顆地雷?

與接下來要說的隱患相比,怪異的股權結構為優刻得帶來的減持壓力其實已經是最微不足道的一點了。

2019年4月,優刻得向外界公佈了其第一版的招股書,其中介紹到其計劃募資額度高達47.48億元,當時外界就有人士批評這家總資產不過21.33億元,淨資產更是隻有17.31億元的企業是在搞空手套白狼,把科創板當成了自己的搖錢樹。

優刻得(Ucloud)股市裡的又一顆地雷?

不過在當時,藉助其當時耀眼的財務數據作為背書,市面上對於優刻得的這份招股書還是頗為寬容與認可的。

根據優刻得的上會稿數據顯示,其17、18年兩年的淨利潤分別為2927萬、7714萬,盈利率非常可觀。

但隨著之後優刻得對自己2019年最新財報數據的公佈,外界對於這份融資計劃的態度也隨之來了一個180°的大轉彎。

先是在2019年下半年優刻得公佈了自己19年上半年的營業數據,其淨利潤暴跌到了778.44萬元,同比下降了近80%,引發輿論一片譁然。

優刻得(Ucloud)股市裡的又一顆地雷?

到了2019年12月29日,優刻得又發佈了最新的一期業績預告,預計公司2019年全年歸屬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在1800.00萬至2000.00萬之間,同比去年同期跌幅達到了77%至74%。

對此,優刻得方面做出的解釋是:本年度淨利潤大幅下滑的原因一方面在於主要產品降價導致的營收下降,另外一方面則是加大投入導致服務器折舊等硬件成本的大幅上升,還有互聯網行業整體增速有所放緩以及雲計算市場競爭激烈等原因綜合造成。

作為對比,相關機構對於2019年年度計算機應用行業的平均淨利潤增長率為21.53%,這一漲一跌的對比之下,想必任何人都會對這家企業未來的營業情況產生擔憂。

優刻得(Ucloud)股市裡的又一顆地雷?

資本市場往往不太在意一家企業當前的財務數據,而更關注其未來的前景如何,但可惜的是,從當前的一切數據來看,優刻得的明天都有些不太樂觀。

作為一家成立於2012年的雲計算企業,我們必須承認優刻得的創始人季昕華在戰略眼光上還是頗有獨到之處的。

要知道在2010年前後的那段時間,對於雲計算這個概念絕大多數互聯網人都還處於一種嗤之以鼻的態度。

連百度CEO李彥宏都公開發言稱這就是個“新瓶裝舊酒”的東西,而騰訊的馬化騰也從另一個角度調侃雲計算“技術是個好技術,只是可能還需要個一千多年才能發展起來”。

優刻得(Ucloud)股市裡的又一顆地雷?

在這樣的一個時代大背景下,季昕華敢於一頭扎進這個領域去進行嘗試,還是非常值得我們敬佩的。

得益於創始人的先見,優刻得憑藉著作為國內最早一批雲計算廠商的先發優勢,成功地在15、16年時期以接近5%的市場份額擠進了該領域的行業前十,為自己在這個領域裡贏得了一席之地。

優刻得(Ucloud)股市裡的又一顆地雷?

但問題在於,雲計算這個東西從某種意義上上來說就像是互聯網領域的“房地產”,是一個極度重資產的行業。

我們都知道,雲計算的本質就是提供服務器資源的“線上租賃”,原本各大企業或個人在建設網站時需要自行購買、配置服務器等硬件設備,被通過雲計算公司提供的“虛擬服務器”資源所取代。

打個比方,小柴今天想自建一個網站,原本需要去硬件市場上購買專門的服務器以及設立常駐的運營維護人員,但是現在有了各大雲計算廠商,我們可以直接向這些廠商“租賃”不同規格的服務器資源,將網站搭建在“雲端”的虛擬服務器上。

根據部署模式的不同,當前各大廠商提供的雲計算服務一般分為三種模式,分別是“公有云”、“私有云”、“混合雲”。

“公有云”指的是雲計算服務商自主搭建服務器機房和存儲設備,用戶只需要前來註冊一個賬號就可以直接使用服務;

而“私有云”則是指用戶自主搭建機房等硬件設備,雲計算服務商只提供技術和部分設備;

至於“混合雲”就簡單了,就是指將前面兩種模式混合起來搭配使用。

優刻得(Ucloud)股市裡的又一顆地雷?

關鍵的地方來了,因為私有云模式下絕大部分利潤都被硬件製造商拿走了,而云計算服務商由於只提供了計算與支持服務,因此只能拿到小頭。

因此,國內無論是業界巨頭阿里雲,還是像優刻得這樣的其他廠商,都把自己的核心業務放在了“自建機房等硬件設備”的的“公有云”模式上。

好了,上面說了這麼多其實都只是為了引出下面的這句——

公有云模式下的雲計算服務提供商就像是現實領域的房地產企業,在向外界賣服務之前必須先投入天量的經費去“蓋房子”(買機房、買存儲、買帶寬)。

某位曾經發出過“一個億隻是一個小目標”豪言的地產商老闆說過,對中國的一些地產商而言幾十億美元都只不過是中等意思。

優刻得(Ucloud)股市裡的又一顆地雷?

那麼舉一反三以下,在無比類似於房地產項目的雲計算領域,淨資產不過十幾億人民幣規模的優刻得(Ucloud)在天價的服務器成本面前,又是一個幾等意思呢?

雖然這麼說可能有些不太政治正確,但事實就是隨著雲計算領域這幾年的發展下來,我們能夠看到的明顯趨勢就是市場集中度的不斷提升。

在2015年,阿里雲、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微軟、騰訊這行業前五的企業所佔據的市場份額加起來只不過是60%出頭,留給其他廣大中小廠商的天地仍然還算開闊。

但到了2018年,僅是阿里雲一家就佔據了43%的市場份額,行業前5的幾家巨頭的累計市場份額已經達到了接近75%,剩餘給其他廠商的份額幾乎直接打了個對摺。

優刻得(Ucloud)股市裡的又一顆地雷?

截止到目前為止,任何明眼人都能看出,以優刻得為代表的一系列中小云計算服務提供廠商的前景都很難稱得上美好,以阿里云為代表的巨無霸企業正在不斷擠佔這類型企業的生存空間。

而最為重要的地方是,在可預見的未來裡這些中小型廠商幾乎拿不出任何切實有效的手段來嘗試扭轉這種趨勢。

以公開數據來看,阿里巴巴方面在近10年來在阿里雲項目上的投入累計超過了430億人民幣,而作為追趕者的騰訊方面同樣是豪氣萬千,其早在2015年騰訊雲項目上馬之際,就表示計劃在未來5年間投入超過100億人民幣的資金。

兩相對比之下,全公司淨資產都只有17.31億人民幣的優刻得該如何與這些巨頭競爭,在他們的步步緊逼下保住自己的市場份額?

這個問題也許沒有人能回答得上來。

雲計算領域不像別的行業,在巨型企業的銀彈攻勢之下還能靠創業、服務質量等其他因素彎道超車,以優刻得為代表的雲計算廠商未來在“公有云”市場的份額只會越來越少,幾乎找不到任何逆襲的機會。

優刻得(Ucloud)股市裡的又一顆地雷?

(騰訊發佈自己100億投入計劃的大會現場)

從優刻得的財務報表上來看,公有云業務一直以來就是其收入的主要來源,在2016年、2017年、2018年其公有云業務收入分別佔據了優刻得91.43%、90.97%和85.15%的營業收入。

當一家企業的核心業務都頹勢已顯,且可預見的未來裡都難以翻身之後,資本市場對於它的信心顯然也很難提振。

對了,在這裡小柴還可以向大家補充一點相關信息。

根據優刻得方面的自我介紹,他們為自己在“如何與阿里、騰訊等巨獸的競爭下求生”的這個問題,所開出的一劑藥方是“暫避鋒芒,進軍垂直市場”。

以“UCloud,懂遊戲的雲”這句廣告詞為代表,優刻得先後在手遊、在線教育O2O和互聯網金融、直播等領域發力,拿下了包括《刀塔傳奇》在內的部分知名IP的合作。

因此優刻得方面自稱自己已經在“互動娛樂、移動互聯、企業服務”三個垂直細分領域中站穩了腳跟。

不過有趣的地方在於,根據優刻得招股書中的數據來看,即便是在其號稱已經站穩腳跟的“移動互聯、互動娛樂、企業服務”這三大板塊來看,其付費客戶數目也整體呈一個下降趨勢。

優刻得(Ucloud)股市裡的又一顆地雷?

這個“站穩了”到底站得有多穩,也許只有天知道了。

最後吐個槽……這年頭想炒個股真的蠻不容易,那麼多光鮮亮麗的上市企業,經得起深扒的到底有多少?

主筆 | 阿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