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學習二王書法,出帖那麼難?

歡迎關注我們,每天更新各種書畫資訊!

臨習二王手札、淳化閣帖、大觀貼等等魏晉經典之後可知,那個時代最勝於後來者的一點,就是技法上無以倫比的豐富性,他們都能夠用不同的技法在不同的作品中表現出各不相同的風格面目,極大地拓展了書法的藝術表現力。

為何學習二王書法,出帖那麼難?

王羲之《得示帖》

王羲之作為那個時代的代表,趙孟、董其昌們是這麼感慨的:後世人只要學會其中的一二個技法加以誇張,就足以成為名世的大家。

他們之所以這樣感慨,是後世的書法家在技法的豐富性方面,相比王羲之,是一代不如一代的。

為何學習二王書法,出帖那麼難?

王獻之《二十九日帖》

學習二王,有兩個問題經常要困擾我們,使得我們難以出帖:

一、太筆筆精到——如果不出帖,精到就成了過於刻畫。因太精到而顯情性不足,因為存在大量的這種問題,導致寫二王在當代成了俗書、字匠的代名詞。因為當代藝術的審美趣味普遍取向於輕鬆、寫意、自然天趣。

這方面,臨習米芾倒是稍稍可以補二王不足。米芾之所以膽敢批判"二王惡札",就是米字比王字更活潑,更接近於日常的隨意的自由書寫。

為何學習二王書法,出帖那麼難?

王羲之《喪亂帖》

二、技法太豐富——如果不出帖,技法的豐富性就可能成了過於姿媚。連米芾都不能避免這個問題,有花枝招展之嫌。

《蘭亭序》作為書法史上的登峰造極之作,之所以還有人敢於詬病、質疑,也在於此。陸機《平復帖》、王珣《伯遠帖》因為技法單一、純粹,反倒沒有這些負面評價。

為何學習二王書法,出帖那麼難?

陸機《平復帖》

魏晉貴族書法家們的主要貢獻,是把當時書寫於竹木簡的自由書法,轉移到了只有貴族才具備的絹帛和剛剛成熟的紙上,對書法進行了貴族化、雅化、規範化。

雖然因此而整理出章草、今草、隸書、楷書、行書這些字體,極大地豐富了書法大家庭,但由於標準化工作太好,就把天真爛漫的自然書寫演變為規範性的書寫,所以情性和天趣的損失是必然的。好比從詩經的天趣到唐詩格律之間的蛻變之路。

為何學習二王書法,出帖那麼難?

王獻之《新婦服地黃湯帖》

然而,歷史也講平衡,那些情性得到充分表現的作品,雖然藝術價值很高,但社會教化價值就少了,因此在文人彙編、著錄時往往不被重視就像古代文人寫的豔情詩一樣,很難傳下來,即使傳下來也很難成為後人取法入門的經典,只能是另類經典。當代很多名家,從這些小眾的資源中找飯吃,是極聰明之舉。

為何學習二王書法,出帖那麼難?

王羲之《二謝帖》

二王為代表的魏晉書法,成為後世學書者必修的公共課有其必然的理由:

一、共性的、理性的東西多,個性的、激情的東西少,所以更容易被後來人讀懂,更容易流傳,也更容易被用作取法的經典;

二、再加上在技法的豐富性方面遠超後人,所以給後世留下了學習、取法、入門、出新的最豐富的礦藏。

為何學習二王書法,出帖那麼難?

(傳)米芾摹王獻之《中秋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