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尚書和總督誰的品級更高且實權更大呢?

Baby珍惜伱


清朝的六部尚書的品級是從一品,而清朝的九大總督的品級是正二品,所以這個關於他們品級的比較幾乎是非常明顯的,六部尚書的品級是要高於九大總督的品級的。


所以我們就有人會覺得有尚書的品級竟然比九大總督的品級要高,那麼,尚書的權力也一定會比總督的權力大,這就是一個誤會了,尚書的權力,或者說尚書的實權並沒有總督實權大。

我們都知道,清朝有六部尚書,又因為自打明朝朱元璋時代就將宰相制度廢除六部尚書直接歸皇帝領導,這種情況下,已知六部的存在完全是為了處理一些基本政務,而皇帝一般情況下都會直接進行處理政務,所以六部尚書很多情況下都是一種高官,但是權力十分有限。反正事情都給下面的人做,他們作為尚書,更多的時候是一種象徵。

很多人都認為,在中央做官機會會多一點,尤其是和皇帝見面的機會變多了,那個權就相對會大一點,但這種觀點也不是完全正確,畢竟,如果在地方上做總督,皇帝對做總督的人的信任,那也應該是非常的高的,因為總督的權力非常的大,在清朝作為總督,往往擁有這個地區的絕對權力,因為清朝當初設總督目的就是為了便於管轄,因此,給了這些總督很大的自主權,所以說,不是皇帝的心腹,不會讓他出任總督,這種情況下,你還覺得那些六部尚書,因為可以經常接近皇帝,所以會受到皇帝的信任,從而權力大增嗎?



另外,還有一方面,我們這個問題是將六部尚書和九大總督割裂來看的,實際上,在清朝,一般情況下做那些六部尚書的很少有人能做總督,但是作總督的很多時候都是帶著尚書銜的,這一點並不是清朝的一個特色,在明朝的時候就有這種習慣了,當然了,明朝的時候也沒有總督這個官職,明朝末年的時候,遼東問題日益突出,因此,往往明朝會在遼東派遣遼東經略,這些遼東經略往往還會同時擁有兵部尚書的官銜,其實並不是說他們實實在在,就是尚書,這只是一種官銜而已。

清朝也是一樣,在外地任總督的,比如說兩江總督,比如說陝甘總督,一般情況下,他們會同時擁有軍機大臣和尚書的官銜,這是個關係,其實就是為了讓他品級更好看一點,要論起實際權利,當然還是他們總督的實際權力更高一點。


除此之外,我們還可以進行這樣的比較,我們都知道,在中央的六部尚書,很多時候在中央身不由己,一大把年紀老胳膊老腿,還要起早貪黑的去上朝,這些個大臣每天都過著這樣的日子,在進行管理政務的時候,他們其實根本做不了什麼決策權,雖然是名義上的六部長官,實際上,他們除了拿一點下屬的孝敬之外,根本撈不到什麼油水,要是禮部這種清貴衙門,那日子就過得更加緊巴巴了。

可是,在地方外地做官,那個利潤就很難以想象了,清朝流行這麼一句俗話,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這可還只是做個知府老爺而已,要是做總督大人,什麼河道、納糧、攤派、加稅、治軍等等,那裡面可以上下其手的,實在是太多了。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尚書和總督比起來,雖然名義上他的官銜要高半級,但是實權並沒有總督那麼大,好處也落不到實處,但是其實這個問題沒有存在的意義,因為一般情況下,清朝的總督往往還會兼任尚書的官銜。


夏目歷史君


尚書和總督可都是國家級高官,一個身居朝廷高位,一個總領地方大權。究竟誰的品級與實權更大呢?


品級比較

清朝六部尚書(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的品級都是從一品,而總督是正二品。但是一般地方總督都帶有兵部尚書或右都御史的頭銜,所以按級別來說也是從一品,有的甚至還加大學士頭銜(正一品),比如李鴻章在任直隸總督的同時還有一個武英殿大學士的頭銜。

實權比較

六部尚書的權利各自是不一樣的,其中以吏部尚書的權利為最大,畢竟掌握了全國的人事任免權,被稱為“天官”。但是到了清朝吏部是不能直接給各省下達命令的,所有權利都掌握在皇帝手上,軍機處的成立使中央集權達到了頂峰。皇帝通過軍機處下達命令,這樣就導致六部尚書被“架空”了,實則成為了辦事大員,並沒有什麼實權。


下面我們就看看總督的權利有多大?

《清史稿·職官志三》:“總督。從一品。掌釐治軍民,綜制文武,察舉官吏,修飭封疆。”

總督是封疆大吏掌握一省至三省的軍政大權。在總督管理的範圍之內,總督就是“土皇帝”。總督可以越過巡撫(相當於現在的省委書記)直接調遣自己範圍內的軍隊,此外還掌握軍民事物、考核官吏、糧餉運輸等大權。在古代以農業為主的社會,掌握了軍權和糧權那權利可就不是一般大了。


到了晚清時期,總督的權利到達了頂峰,他們甚至不聽皇帝的命令了。太平天國運動發生後,總督以作戰為由建立了強大的私人武裝與雄厚的經濟實力,完全可以和腐敗落後的清廷叫板了。到了八國聯軍侵華時期,南方各督撫以兩江總督劉坤一和湖廣總督張之洞為首的等人,拒不承認慈禧太后的宣戰詔書,不經朝廷同意與八國聯軍簽訂“東南互保”協議。這些總督完全脫離了朝廷成為了各自地盤內的“皇帝”,遠非那些尚書可比的。

綜上所述總督與尚書在品級上不分上下,但總督在實權上要大很多。


雁城流浪僧


清朝的總督共有十二名,分別為直隸總督、東三省總督、兩江總督、兩廣總督、閩浙總督、湖廣總督、陝甘總督、雲貴總督、四川總督、漕運總督、河道總督。

總督的全稱是總督某某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兼巡撫事,負責一個省或者多個省的軍政要務,總督為正二品,但是會通過加銜來提高品階,加兵部尚書銜兼都察院右都御史的為從一品,而加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的,為正二品。

而我們知道,清朝尚書共有六名,分別是吏部尚書、戶部尚書、刑部尚書、兵部尚書、禮部尚書、工部尚書,六部尚書的品階都為從一品。

另外從一品的官職還有都察院左右都察御史,九門提督(步軍統領),協辦大學士,八旗的都統,各省的提督,還有三師(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還有三孤(少師、少傅、少保)。

但是六部尚書也極有可能也是三殿三閣大學士,那麼就會成為正一品了,如果不算就只討論六部尚書和總督自身的品階來說的話,那麼毫無疑問,六部尚書是從一品,而總督是正二品,那麼六部尚書是要高過總督的。

但是有考慮加銜的話,那麼大部份情況下,六部尚書的品階還是高過總督的,當然也有一些直隸總督也是三殿三閣大學士的情況,但總的來說,六部尚書的品階確實是超過或者等於總督的。

那麼六部尚書和總督誰的實權大呢?這個不太好說,如果這個六部尚書不是大學士,沒有進南書房和軍機處的話,那麼就只是一般的尚書,比如工部尚書,禮部尚書,那麼比地方上負責多省的總督的實權是要少一些的。

否則,像吏部尚書,戶部尚書這些最為重要的尚書,基本都是大學士,軍機處大臣的,那麼實權上還是高於地方上的總督的。從根本上說,誰受皇帝的器重,和皇帝比較親近,那麼誰的實權就大。

但是,在太平天國之後,像曾國藩,張之洞,左宗棠、李鴻章這些封疆大吏的實權,卻是要高於六部尚書的。


歷史簡單說


清朝是我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也是古代官制典章的集大成者。在清代官制中,總督是地方行政長官,而尚書是京城部院之首。至於兩者誰高誰低,誰的權限更大,類似總公司的部門經理與分公司老總,只能說因人因時因勢的不同而有所區別。

總督的職責

總督是正二品官員,凡加尚書銜者為從一品。

按照清代官制,各省總督空缺“開列具題”,凡外官不分滿、蒙、漢,應升人員一併開列。按照慣例,總督由都察院左都御史開列,以各部侍郎以及各省巡撫升任。總督的職責是:

“掌總治軍民,統轄文武,考核官吏,修飭封疆——《清朝通典》”

因此,總督所管轄省份的一切軍政民務,都由其負責。總督不僅負責考核所屬官吏,其三年大計、分年查閱營伍、考核將弁,悉由總督專管。文官道、府以下以及武官副將以下,皆由總督奏請升調及罷免,每三年大比,由督、撫一同擔任監臨官,武科充當主試官。此外,總督還需要辦理對外交涉事務。

清制,凡是不設置巡撫的省份,由總督代為處理巡撫事務;總督有時也會兼管河道和鹽務,比如,直隸總督兼管長蘆鹽政,兩江總督兼管兩淮鹽政等;另外,有的總督還有特授職務,比如1864年,直隸總督加欽差大臣、三口通商事務,授為北洋通商大臣,並統管天津、山東、奉天海關。

清朝設有八大總督,分別是直隸總督、兩江總督、閩浙總督、湖廣總督、陝甘總督、兩廣總督、四川總督及雲貴總督。1905年,加設東三省總督,管理奉天、黑龍江、吉林。

尚書的職責

尚書是從一品官員,也是清廷“六部一院”的長官。

“六部”是清廷最重要的行政機構,尚書在清代官制中地位顯赫,許多還擔任軍機大臣、大學士,並且直接聽命於皇帝。

  • 吏部位於六部之首,主管文官的銓選、考核、任免、升降、調動等事務。從實際情況來看。吏部的職責其實很有限,只能管理朝廷直屬機構的中、下級官吏,因為級別較高者由軍機處秉承皇帝的旨意任免,而地方各省的中、低級官吏,大多由各省督、撫任免。


  • 禮部負責國家的典禮、學校尤其是科舉考試。

  • 戶部是清朝財政機關的最高官署,掌管戶籍、土地、賦稅、俸餉、貨幣等事務。它一方面是財物行政的監督機構;另一方面又兼管國庫的收支,還帶有民政、運輸倉儲等事務。
  • 兵部主管練兵、武器和武官的一切政令,但兵部官員仍是文官。由於皇帝和軍機處完全掌管全國軍事,兵部並無統兵之權。
  • 刑部受理全國刑事案件,每年會同都察院、大理寺於夏季及八月間辦理各省所報刑事案件,主要是大案或要案。此外,還要負責刑罰及監獄等政令。
  • 工部主管全國橋樑、海塘、河務治理的政令,以及國家祭祀場所、京城城垣、帝后陵寢、水利工程的修繕工作。

六部之中,戶部管理財務,吏部管理人事,地位最為突出;刑部掌管生殺予奪,兵部督軍,也頗有勢力;禮部負責禮儀性質的工作,可謂清水衙門;工部地位最低。

“一院”指的是理藩院,是清朝主管外藩一切政令的機構,主要負責滿、回、藏等地統治階層的封授、覲見、朝貢、官吏升降等事務。此外,附屬國與大清的往來事務,也都由理藩院辦理。

總督與尚書的對比

就尚書與總督這兩個職位的品級而言,尚書在理論上略高半級。但在實際任職時,總督一般會兼任從一品的兵部尚書或者左右都御史,同時也有不少尚書兼任正一品的大學士,比如和珅、張廷玉。

影響權限範圍的因素,也有不少:

與皇帝關係好的人,明顯地位更高,權利更大,比如雍正的寵臣李衛,鄂爾泰在總督任上時,明顯就比工部尚書憲德的地位高;同樣,皇帝寵信的尚書,地位權限也更過總督;

在清朝中前期,總督與尚書整體上還能保持均勢,並相互制衡。但太平天國爆發後,朝廷為了平定起義,加大了總督的權限,還允許辦團練。至此,地方督撫的職權明顯開始膨脹,甚至開始逐漸脫離朝廷的掌控。

慈禧向西逃竄時,下詔各省勤王,結果地方不執行,出現“東南互保”的情形。連朝廷都控制不住地方了,尚書的權限自然難以匹敵總督。等到宣統年間,尚書像虛銜,而總督儼然已經成了“土皇帝”,武昌槍響,各省總督紛紛獨立。

清朝的尚書,職責與權限上是縱向的,如同一條線,朝廷有權威時,他們地位顯赫;總督的職權是橫向的,管理一塊區域,施展空間更大,朝廷衰落時,他們就是一方諸侯。


秋媚讀史


這個問題這樣問可能會更精確:清朝的兵部尚書和總督哪個品秩更高,更有實權?

清朝的兵部尚書為除皇帝外的主管全國軍政工作的最高長官,又稱大司馬,從一品(準一品),相當於中樞軍委常務副主席。總督則為“總督某某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兼巡撫事”的簡稱,為一省或數省政治、軍事、經濟的最高長官,標準官秩為正二品。

從標準官秩上看,顯然兵部尚書高過總督半檔。但要論起實權,一個在中樞,一個在地方,沒有太多可比性。

但是,清朝總督通常會通過兼任兵部尚書再升半格,從而達到從一品。這裡強調一下,某某總督兼任兵部尚書的說法其實是有誤的,正確說法應該是以中樞官職兼任地方官職,誰見過某某省一哥兼任中樞委員的說法?肯定是以中樞委員身份兼任某省一哥。

如清朝重臣張之洞,官方正式職位為“兵部尚書兼都察院右都御使總督兩廣等處地方軍務兼理糧餉”。這種情況下,很明顯,作為兩廣總督的張之洞要比同級別的中樞兵部尚書更有實權了。

還有一種情況值得注意,在清朝的總督中,直隸、兩江、湖廣、兩廣、閩浙等五大最重要的總督,通常會以兵部尚書、右都御史銜兼任。

四川、浙江等地總督有時候也會以兵部侍郎、右副都御史身份兼任,這種情況下,作為兵部尚書副職的兵部侍郎銜總督,無論是從品秩還是實權,都要低於兵部尚書了。

唉,知識點都有比較枯燥的嫌疑對不對,別介意, 希望能幫到提問者就好。



司馬砸光


這個可類比現在的中央政府部長和地方首長。

清代尚書(清沿用明中央六部設置,即吏、戶、禮、兵、刑、工,另加理藩院尚書)品級為從一品(早期還定為滿洲一品,漢人二品。順治十六年改滿尚書二品,康熙六年又改回,九年仍改正二品,雍正八年俱定從一品);總督則為正二品,但一般例兼兵部尚書、督察院右都御史銜也為從一品,另總督兼大學士銜者為正一品。

若論實權在清代尚書則不可與總督相提並論。

清代六部設滿漢雙尚書,基本滿人為主。另外還設管部大學士,甚至皇子管部,又在皇帝眼皮子底下,基本是清貴之官。而且六部職權也有不同,比如吏、戶、兵、刑的尚書權力肯定要多於禮、工兩部,不可籠統而論。

總督則不一樣,清代總督制度定型後,全國長期設置八大總督,是最高級別的疆臣。總督統管一省或兩三省的軍事、行政大權。上馬管軍,下馬管民,有些還兼巡撫,是真正的封疆大吏。

尤其京畿的直隸總督(正式官銜為總督直隸等處地方提督軍務、糧餉、管理河道兼巡撫事)和江南的兩江總督(正式官銜為總督兩江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兼理糧餉、操江、統轄南河事務),權勢之顯赫為帝制時代之罕有,清代很多著名歷史人物都曾擔任這兩個極其重要職務。至晚清,一些地方總督的實際權力更是空前的大,這些都不是京官尚書們所能比的。


趙燕雲


所謂實權更大,這麼簡單的粗暴的分析中央官員與地方官員可能存在一些問題。所以我們先來系統的看看尚書與總督在清朝的定位。

尚書

尚書這個官職的年頭就比較長了,前面的不再贅述。明太祖朱元璋,為了限制相權,於洪武十三年廢中書省,六部各設置一尚書,直接聽命於皇帝,成為當時的國務大臣,正二品。清朝沿襲明制,設置六部,六部長官為尚書,同時理藩院長官亦為尚書,分掌政務。順治元年(1644)六部各置滿漢尚書一員,理藩院設置滿或蒙古尚書一員,最初滿員為正一品,漢員正二品,順治十六年全部改為正二品,康熙年間有過品級上的反覆,到雍正八年(1730)滿漢皆定為從一品。直到宣統三年(1911),改名為大臣。

總督

明清地方長官。始於明正統六年(1441),以兵部尚書王驥總督軍務徵麓川。初非專設,事畢即罷。後來各地逐漸增設,成為定製。除此之外,還有管轄全國型專門事務的總督,例如河道總督、漕運總督。清朝沿襲明制,成為地方最高長官,位在巡撫之上,專轄一省或二三省,綜合管理軍民要政,被視為封疆大吏。一般掛兵部尚書或右都御史銜,但是並非實官。清朝定製為正二品,加尚書銜者為從一品。實際上中後期總督兼兵部尚書成為定例。因總督可以節制地方文武,故又尊稱為制憲、制府、制臺。

到底誰實權大?

從實權上來說,各部尚書之間都是有區別的。在清朝,主管人事的吏部尚書、主管軍事的兵部尚書,主管錢糧的戶部尚書,主管刑事的刑部尚書,權力都是極大的。這些人相較於地方總督,更接近皇帝,擁有更大的前途,可以左右全國的軍政事務。

康熙朝權傾朝野的索額圖曾任戶部尚書,納蘭明珠曾任吏部尚書,雍正朝、乾隆朝名臣張廷玉曾任禮部尚書、戶部尚書、吏部尚書。乾隆朝大名鼎鼎的和珅,更是做過除了工部尚書外的其他五部尚書。

清朝前期,西北用兵頻繁,陝甘總督、四川總督一般實權較大。例如被雍正皇帝搞死的年羹堯,就曾任四川總督、川陝總督,在任上頻繁出兵作戰,並在這個職務上成為擁立雍正皇帝的肱骨之臣。直隸總督作為京畿大員,一直實權較大,另外就是兩江總督,作為清朝的主要財稅來源,管理當時最為富庶的江蘇、安徽、江西三省,實權也比較大。

清朝後期,直隸總督李鴻章的官職很長,直隸總督、文華殿大學士、北洋通商大臣、兼任兵部尚書、都察院右都御使等職務。作為總督的李鴻章,及其前任曾國藩,後來的袁世凱,都是位極人臣,擁有京畿地區的軍政實權,權力極大。

總結而言,無論尚書、總督,在清朝都已經是位極人臣,均擁有較大實權。

整體而言,在京的尚書,不進軍機處成為軍機大臣,實權和地位都一般。在地的總督,沒有遇上戰事,同尚書。

品級上講,從一品的尚書高於正二品的總督,但總督一般兼任兵部尚書,甚至兼任更高職務,擁有更高品級,尚書同理。

因此,在封建王朝,皇帝的親信永遠是實權派,無論在尚書位還是在總督位。加上二者可以相互轉化,實際上無法直接分出伯仲。


史秀


尚書和總督,都是古代封建王朝任命的高級官員,能做到這個位置的,絕對都是立下大功勞,或者是皇帝絕對信任的人。誰家的祖上要是做到了尚書或者是總督,絕對可以吹噓上幾十代人。你就是做了一個縣令,對你的家族來說也是不得了大事情,是大大的光宗耀祖。做到尚書總督,你的家族就可以一躍成為全國級別的望族。那麼,清朝的尚書和總督,誰的品級更高,誰的實權更大一些呢?

單論品級,肯定是尚書更大。尚書在清朝官員體系之中屬於從一品。而總督的品級為正二品。從這一點來說,尚書品級更高一點。不過,總督通常還會加一個尚書的嫌,相當於"榮譽尚書",這樣就可以與尚書平級,也是從一品。如此,尚書和總督在品級上面就扯平了。

那麼,尚書和總督的實權,哪個大呢?尚書在京城,天子腳下,每天可以遇見比他級別更高的王公貴戚,以及內閣,軍機處的大臣,這些人都比尚書地位高,人數至少有好幾百。所以,尚書在京城的地位不是很顯眼。而總督在地方上權利最大,所謂"山高皇帝遠",總督在地方上有絕對的實權。一個總督,往往可以掌控一個省,或者幾個省的軍政大權,除了八旗駐軍的滿洲將領和學政他管不了,其他的大小事務,他都有權管轄。這樣看,做一個總督,絕對比做一個尚書要"爽"的多。論實權,總督肯定比尚書要佔有一定的優勢。李鴻章就是一個清朝最有名氣的總督,總督界的五星級明星人物。類似的還有張之洞等人。


懷疑探索者


向敬之

清軍入關前,就沿襲明制設六部,部的長官初為承政,後改尚書。清朝入主紫禁城後,六部執行滿漢復官制度,同時在全國各地設總督。總督本為明朝的職官產物,時為軍事長官,轄區不定,非常設官職。但至清朝,總督成為定製,為地方最高軍政長官。

清朝的尚書,為從一品,比明朝的尚書品級提升了一格,為中樞重臣。而總督,無論是行政區劃首長,還是專項長官,品級為正二品。

論正常定製的品級,尚書高了總督一級。而論權力,中央的六部,職事全國系統的專項職能權責,如吏部管人事,戶部管財賦,兵部管軍事,刑部管刑獄。如果地方總督涉及這中央六部事務,還得向其打報告,不能自專。如地方出現了刑事案件,總督只有複審權,然後寫兩份報告給中央,一份提交給皇帝,一份呈報給刑部,待三法司合議後,最後請皇帝裁決圈定。

尚書直管專項職能權力,而總督統率地方經濟、民政和軍事等,二者之間有交叉。具體論誰的權力大,其實沒有實質上的可比性。

朝廷往往為了提升總督的品級,會不時加授兵部尚書或都察院左都御史,使之品級至從一品。加銜加的是品級和虛榮,實職還是總督,管轄的範圍和權力並未有實際性的改變。

同理,六部尚書有滿漢之分,滿尚書往往走在漢尚書前,部門權力有分化。有時,皇帝為了提升尚書的權力或加重內閣大學士的權力,還會讓大學士兼部尚書,如雍正朝的張廷玉長期以保和殿大學士兼吏部、戶部尚書事,位高權重。同樣,也有總督被朝廷安排大學士兼任的,如晚清的曾國藩出任直隸總督、兩江總督時,就是武英殿大學士,同樣是位高權重,既是疆臣,也是閣臣。

單純比較尚書和總督的品級,理論上有區別,但實際上因人而異。而論權力,清朝尚書一部有多人,但總督大多時為一人(有實職病休、借用時出現暫時署理者),權力也因職權範圍不同而不好比較。


以禮觀書


首先來看品級,清承明制設內閣,內閣之下設六部。在清朝,有正一品殿閣大學士管部的傳統,而除去管部大學士之外,各部的最高長官就是尚書了,尚書的品級為從一品。



而總督是地方最高的行政和軍政長官。清朝設省、府、縣三級政府,主管一省行政事務的官員是巡撫,而在巡撫之上又設總督,統轄一省或數省行政、經濟和軍事。在品級上,總督為正二品,但由於總督往往對地方軍務有一定的管轄權,所以也會加兵部侍郎銜,同時也會加都察院右都御史銜,於是總督的品級就會得到提升,達到從一品。當然,也會有一些總督由於重要性很高或是很受皇帝信任,加了大學士銜,成為正一品高官,如曾國藩、李鴻章等。

由此可見,六部尚書的品級要比地方總督高一點,但由於總督往往加兵部尚書銜,就成了從一品,所以從品級上看,二者區別不大,幾乎並駕齊驅。



但從實權上看,由於清朝先後有議政王大臣會議和軍機處等決策機構的存在,議政大臣、軍機大臣、部管大學士等均可對中央事務施加一定的影響,這導致六部尚書在中央其實並不具備絕對的決策權,甚至在某種情況下已經淪為辦事員。

而地方總督則有所不同,一方面總督兼管一省或數省行政及軍事,其重要性非同尋常,往往由皇帝的親信擔任,他們在地方施政上也具備較大的獨立性,甚至在地方有一言九鼎的威勢和特權。另一方面,由於地方總督具備向皇帝專摺奏事的權力,他們也可以通過自己的方式去對中央決策施加影響,皇帝對他們的建議很看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皇帝也是依靠總督們所提供的信息去治理國家,推行政策。



所以,總得看來,清朝總督的實權要大於六部尚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