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軍只剩下72人,最後產生5位將軍,包括一位開國大將

《天擇雜談》由原國防大學教員、軍史專家天擇創辦~

1927年冬黃麻起義後,黃麻特委根據省委的指示,將黃、麻兩縣農民自衛軍改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鄂東軍,總指揮為潘忠汝。全軍分兩路,黃安縣農民自衛軍改編為第1路,麻城縣農民自衛軍改編為第2路,全軍300餘人。這支軍隊是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建軍的起點。

一個軍只剩下72人,最後產生5位將軍,包括一位開國大將

鄂東軍一成立便遭到國民黨軍的圍攻,鄂東軍總指揮潘忠汝犧牲,黃麻黨組織和工農革命軍的一部分領導人吳光浩、戴克敏、曹學楷等人,在黃安北之木城舉行會議,決定將部隊轉移到木蘭山打游擊。

殘酷的革命鬥爭使有的人犧牲,意志不堅定的人脫離了隊伍,最後鄂東軍在黃安北部的閔家祠堂集合,300人的隊伍只剩下72人,長槍42支,短槍11支。不久這支部隊改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7軍,吳光浩任軍長、戴克敏任黨代表,汪奠川任參謀長,吳光浩、戴克敏、曹學楷、汪奠川、戴季英組成了黨的委員會,是這支部隊的領導核心,部隊編為3個隊,每隊20餘人。

一個軍只剩下72人,最後產生5位將軍,包括一位開國大將

這支部隊人數雖然少,但是黨員比例高,而且非常團結,相比之前,戰鬥力反而增強了。這72人是紅四方面軍的火種,但是由於殘酷的革命鬥爭,這72人活動建國後的很少,就幾名領導人而言,吳光浩、汪奠川因作戰犧牲,戴克敏、曹學楷被張國燾殺害,僅戴季英活到了建國後。

新中國成立後,戴季英任中共河南省委常委兼開封市委書記,當時開封是河南省會,不過他認為自己在挺進河南敵後時立下了豐功偉績,應該成為中共河南省委第一把手,並且倚老賣老、自我標榜。另一方面他在紅軍時期執行了左傾路線,而且在地下黨員張漢民等人的犧牲上負主要責任。

一個軍只剩下72人,最後產生5位將軍,包括一位開國大將

1952年2月22日,《人民日報》全文刊登了《中國共產黨河南省委員會關於開除戴季英黨籍的決定》,他被開除了黨籍,1984年4月經中共中央書記處批准予以平反,恢復黨籍並享受省級幹部待遇,應該說戴季英有一定的文化水平,但有點高傲,文革以後,陳先瑞等紅25軍的老人還去拜訪過戴季英,主要是為了撰寫紅25軍軍史的事。據說戴看了初稿後,哈哈大笑:“就你們的水平,能寫成這樣,已經算不容易了!”

戴季英於1997年11月29日在河南省鄭州病逝,享年91歲。1992年11月1日,陳再道上將在《人民日報》發表《大別山的紅旗永遠飄揚——紀念黃麻起義六十五週年》紀念文章,公開稱呼戴季英為“同志”。這一聲遲來的“同志”,也說明對他過去為革命所做貢獻的認可。

一個軍只剩下72人,最後產生5位將軍,包括一位開國大將

在這木蘭山72勇士中,有5人成為開國將軍,分別是開國大將王樹聲、上將陳再道、中將詹才芳,少將吳世安和肖永正。

王樹聲,當時是第1隊的黨代表,於1905年5月26日出生於湖北省麻城市乘馬崗鎮項家衝,1923年春,考入麻城高等小學,在校長、堂兄王幼安(又名宏文)的教育啟發下,閱讀進步書刊,加入該校馬列主義研究會,積極參加反帝愛國運動。1925年春,受聘在本鄉教私塾,不久任乘馬崗初等小學校長,所以說王樹聲有相當高的文化水平。

一個軍只剩下72人,最後產生5位將軍,包括一位開國大將

1926年秋,他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參與領導麻城暴動和黃麻起義。他英勇善戰,提升很快,1930年5月任中國工農紅軍第1軍第1師第1團團長。1931年11月任紅四方面軍第11師師長,1933年7月任紅四方面軍副總指揮兼第31軍軍長。後來他參加了西路軍作戰,任西路軍副總指揮(後兼第9軍軍長)。

抗日戰爭期間,他曾任河南軍區司令員、中原軍區副司令員兼第一縱隊司令員和政治委員,指揮了中原突圍,解放戰爭後期任湖北軍區副司令員,新中國成立後曾任湖北軍區司令員、總軍械部部長等職,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1974年1月7日,王樹聲在北京逝世,享年69歲,1974年1月10日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禮堂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1987年,家鄉人民根據王樹聲的遺願,將他的部分骨灰安葬在他曾經戰鬥過的麻城烈士陵園。

一個軍只剩下72人,最後產生5位將軍,包括一位開國大將

上將陳再道,於1909年1月24日生於湖北省麻城市乘馬崗鎮新村程家衝,青少年時在家務農,在其3歲那年,父親程源瀛因癆病去世,不久,姐姐和母親也離開人世,陳再道因此從小體驗到了窮苦人家的苦難。在17歲的時候,他獨身一人參加了共產黨領導的農民自衛軍,配合北伐軍作戰。由於報名時“程”誤寫為“陳”,就改叫陳再道。

1927年9月他參加大別山南麓秋收暴動,同年11月參加黃麻起義。隨農民自衛軍編入工農革命軍鄂東軍。黃安縣城失守後,他與起義武裝轉到黃陂縣木蘭山堅持鬥爭,是木蘭山72名遊擊英雄戰士之一。而這72人之後成為強大的紅四方面軍的種子力量。由於陳再道在部隊吃苦耐勞,且作戰勇敢富於謀略,在艱苦的革命鬥爭很快脫穎而出,到1935年時,已任紅四方面軍紅4軍軍長。

一個軍只剩下72人,最後產生5位將軍,包括一位開國大將

抗日戰爭爆發後,他被任命為八路軍第129師386旅副旅長,參與指揮七亙村、黃崖底和長生口等戰鬥,1938年1月,任八路軍東進縱隊司令員,1940年5月任冀南軍區司令員,當年8月率冀南部隊10個團參加百團大戰,抗日戰爭後期在延安中共中央黨校學習。

解放戰爭初期,他被任命為晉冀魯豫野戰軍冀南縱隊司令員,第2縱隊司令員兼冀南軍區司令員,至1949年2月已任河南軍區司令員。由於戰功顯赫,在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解放後曾任福州軍區副司令員和鐵道兵司令員,1993年4月6日在北京逝世,按照遺願安葬於麻城烈士陵園,享年84歲。

一個軍只剩下72人,最後產生5位將軍,包括一位開國大將

中將詹才芳,當時任排長,於1907年9月12日出生於湖北省黃安縣(今紅安 )高橋區(今高橋鎮)黑石咀村。7歲喪母,12歲喪父,他與弟弟給人放牛為生,黃麻起義後擔任排長,他作戰勇敢,足智多謀,提升很快,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的最高職務是紅31軍政治委員。

在解放戰爭後期,他曾任冀熱遼軍區副司令員,解放戰爭初期,詹才芳任冀東軍區司令員,1947年他奉命率部赴東北,任東北民主聯軍第9縱隊司令員,1949年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第46軍軍長。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1992年12月2日,詹才芳在北京逝世,享年85歲。

一個軍只剩下72人,最後產生5位將軍,包括一位開國大將

少將吳世安於1911年11月出生於,湖北省黃安(今河南省新縣)箭廠河鄉箭廠河村一戶貧苦農民家庭,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84年8月4日在武漢病逝,骨灰安葬於鄂豫皖蘇區首府烈士陵園,享年73歲。

少將肖永正,於1904年出生於湖北省麻城市乘馬崗鎮大河鋪村,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1994年4月18日,在天津逝世,享年90歲。

一個軍只剩下72人,最後產生5位將軍,包括一位開國大將

這5位將軍為什麼能活到建國後並授銜,因為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低調,所以躲過了張國燾的一劫。王樹聲雖然是知識分子出身,但是非常低調,這一點同徐向前非常像,所以沒有受到張國燾排斥。而其餘4人都是農民家庭出身,沒受過什麼教育。而知識分子出身的戴克敏、曹學楷則沒有躲過張國燾這一劫。

《天擇雜談》由原國防大學教員、軍史專家天擇創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