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偷将圣旨改了一个字,却挽救了上千人性命,欧阳修:此乃真圣人


引言

宦官这一群体早在殷商时期就有了,他们往往出寒身贫,从小被净身卖进宫里伺候皇族贵胄。其中的大部分人穷尽一生也始终默默无闻,老死宫中无依无靠,地位卑微受人嘲笑。在这样的成长环境下,许多宦官养成了阴冷狠毒的性格以及心理缺陷。历史上许多大宦官把持朝政、祸乱朝纲的事迹屡见不鲜。例如秦朝的赵高,“秦为天子,二世而亡”,与这位佞臣有很大的关系,他一味怂恿秦二世为非作歹鱼肉百姓,最终导致秦朝在短短十五年内倾覆,为后人所不齿。

偷偷将圣旨改了一个字,却挽救了上千人性命,欧阳修:此乃真圣人

赵高指鹿为马


太监也有善恶之分

到了唐朝中后期,宦官逐渐掌握了禁军,废立皇帝如同家常便饭。此后的明朝大太监魏忠贤,更是权势滔天,以“九千岁”自居。正是由于赵高、刘瑾、魏忠贤等大宦官坏事做尽,给整个宦官群体抹了黑,致使后人们往往对历史上从事太监这一职业的人嗤之以鼻。

其实这是一种偏见,历史上也不乏功勋卓著、千载留名的宦官。例如东汉时期的蔡伦,其造纸术被列为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在如明初的“三宝太监”郑和,其七下西洋的壮举为我国古代的航海、外交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崇祯皇帝朱由检自缢于煤山之时,身边的大臣作鸟兽散,唯有太监王承恩至死相伴左右,其忠贞不渝的精神传唱至今。

偷偷将圣旨改了一个字,却挽救了上千人性命,欧阳修:此乃真圣人

崇祯皇帝朱由检自缢于煤山


史上最善良的太监

还有一位太监,其名气相比上述几位要小得多,却是史上最善良的太监。其一个举动,保全了上千人的性命,此人便是张居翰。张居翰处于唐朝末年及五代初年的乱世之中,在晋王李存勖身边任职,一直恪守本分勤勤恳恳。此后张居翰更是成为李存勖的亲信,被提拔为为枢密使参与朝廷的重要决策。

唐末宦官集团的权力到达了顶峰,把持朝政任意升迁官吏,恶事做尽。唐昭忠天复年间,朝廷上下对宦官进行大规模清洗。张居翰因平时积累的好人缘,在关键时刻得以侥幸逃生。公元923年,李存勖定都洛阳建立了后唐,是为唐庄宗。这时候后唐刚打败后梁,士气一片高涨,准备对前蜀进行乘胜追击,一举拿下前蜀。

偷偷将圣旨改了一个字,却挽救了上千人性命,欧阳修:此乃真圣人

李存勖对王衍承诺


李存勖派遣太子带兵进攻前蜀,一路势如破竹。前蜀主王衍知道打不过,立即投降,唯一的要求就是要保住他家人的性命。王衍投降也不是诈降,而是很有诚意穿白衣出城门迎接。感念王衍的诚意,唐庄宗李存勖也做出了承诺“固当列土而封,必不薄人于险”,保住了王衍一家的性命。

然而君王身处高位,往往性格多疑,能够同患难却不能同富贵,更何况王衍是一个曾经的敌人。同光四年(公元926年),李嗣源发动了反叛(邺都兵变),洛阳城内风声鹤唳,唐庄宗李存勖对王衍也产生了怀疑,决心要杀了他,以绝后患。为了斩草除根,李存勖决定把王衍以前的旧部以及亲属家眷全部杀死,共计千余人,并派遣自己的心腹太监张居翰前往宣读圣旨。

偷偷将圣旨改了一个字,却挽救了上千人性命,欧阳修:此乃真圣人

王衍一家,并行杀戮


宅心仁厚的张居翰觉得过于残忍,但唐庄宗李存勖正为“邺都兵变”之事怒火中烧,仅凭一己之力必然是无法扭转皇帝的想法。张居翰灵机一动,就对圣旨做了一点点修改,虽然只改了一个字,但是意思却完全变了。本来的圣旨是“王衍一行,并行杀戮”,他把“行”改成了“家”,圣旨就变成了“王衍一家,并行杀戮”。

尽管最终王衍一家依旧难逃一死,但跟随王衍的旧部及其家眷千余人得到了保全,就是这一小小的举动挽救了他们的性命。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对此高度评价:“居翰改一字于诏书,救千人之滥死,可不谓之圣人矣乎”。

偷偷将圣旨改了一个字,却挽救了上千人性命,欧阳修:此乃真圣人

欧阳修高度评价张居翰


结语

太监给世人的形象往往是奸佞狠毒,有魏忠贤这样心狠手辣的太监,有张居翰这样善良仁厚的太监,也有蔡伦这样发明造纸术造福千秋的太监。所以评价太监这一群体不能以一概全,在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下,太监这一独特的群体和外戚一样在朝廷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作为皇帝制衡和约束权臣的工具,太监们背负了太多原本不该不属于他们的骂名。

参考文献

欧阳修,《新五代史·宦者传》,中华书局,1987年

薛居正,《梁唐晋汉周书》,中华书局,1995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