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日俄战争时日本能赢,二战时期日军却被苏联打的溃不成军?

放纵3


日本和沙皇俄国,在20世纪初,都是带着大量封建保留迈入资本主义国家行列的,都属于新兴列强。这两个国家曾经在争夺清朝东北地区权益时爆发过一次冲突,史称日俄战争。这场战争的起源是俄国在清朝东北地区经营多年,已经有势力渗透到朝鲜半岛的苗头,如果俄国得逞,日本本土将会受到来自俄国的直接威胁,这对于习惯了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的日本人来说,是不能接受的。

日本积极备战,先是与英国结盟购买军火,并通过英国撤侨,再是海军先发制人取得制海权,最后是登陆辽东进行陆战。日军以十万人伤亡的代价取得胜利,并分得在辽东的一些利益。随着时间的流逝,俄国也变成了苏联。也许是命中注定,也许是远东地区的利益太诱人,日本和苏联再次爆发冲突,日军尝到张鼓峰冲突的甜头后,再次挑起争端,这次冲突,史称诺门罕战役。不过这次的胜利者不再是日本,而是苏联。

日俄战争结束40年都不到,日本从胜利者变成失败者,这其中也是有原因的。首先,日俄战争日本并不是彻底的胜利者,因为日本是举全国之力在打这场战争,连陆军大将的儿子都战死沙场了,而他们的对手,是俄国远东部队,在俄国陆军序列中,算不上一线部队,虽然日本打赢了,但是俄国并未伤筋动骨,战争结束后,日本像俄国讨要战争赔偿,俄国态度强硬坚决不给一分钱,就把日本吓得不轻,不再提及赔偿的事情,日本在辽东地区所获得的权益也微乎其微。

到了诺门罕战役,苏联无论是指挥能力、兵员数量,还是火力密度,装备性能皆碾压日军,日军的装甲部队面对苏军坦克无可奈何,日军炮兵每次炮击都会收到苏军的百倍奉还,就连日军引以为傲的空军,也无法取得制空权;731部队投毒甚至伤到自己人,这是一场没有悬念的战争,日本必败,虽然日军部队战斗意志顽强,战术运用也跟到位,给苏军造成了很大的伤亡,但是武器性能差距和国家工业能力差距,不是士兵的意志可以弥补的。所以,日军在诺门罕失败的,不是军队,而是国家不堪入目的战争潜力。


利刃巨透社


为什么在日俄战争日军可以打赢,而在二战日军却被苏联打的溃不成军?在日俄战争时期,俄军和日军发生了沙河,辽阳,奉天等多次20万人以上的大会战。

特别是奉天大会战,日军出动25万人,俄军出动30万人,最后俄军战败,伤亡12.7万人,被俘2.2万人,日军伤亡7万多人。但是为什么二战日军就被苏联打的溃不成军呢?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理解。

截止到8月15日,日本天皇正式宣布战败投降,8月16日,关东军司令部下令投降为止,苏军在东北没有攻下任何一座中型城市,也没有拿下日军任何一处大队级阵地。苏军主力还都在黑龙江边境晃悠呢!

除了极少数失去联系的日军,东北日军绝大部分都是奉命战败投降,苏军解放东北全境和俘虏60多万日军的性质,就和815以后,我国军队也立刻收复全部土地,还俘虏了128万日军是一样的。

而且,苏军直到最后都没到日军的主阵地,日军的主阵地是在图门、通化、长春区域。在黑龙江边境地区属于阻滞苏军行动,节节抵抗,逐步消耗苏军。

最后的决战地是在吉林东部的城市和山区要塞。日军在东北的损失,按照苏联说法是8万,按照日军说法只有2.6万,苏军损失按照苏联说法是伤亡36000人,损失坦克700多辆。主要战斗就是8月9日-8月15日日本宣布战败投降为止。

苏军从蒙古挺进的机械化集团最后在张家口,最后苏军1个机械化集团被日军1个联队级部队阻击,也是到815以后,日军才放弃阵地的。后来,我国60-70年代准备抵御苏联百万大军,也是计划采用了类型的战术,只是主阵地,不是在吉林东部,而是在张家口和吉林南部。


深度军事


日俄战争前夕双方的实力对比为:俄国总人口达1.41亿人,陆军常备军总兵力约105万人,后备役军人达375万人,海军拥有200余艘战舰;日本总人口约4400万,陆军总兵力约37.5万人,可用于日本列岛以外作战的25万人,日本海军约有80艘战舰。在战争过程中俄军经过9次动员先后征召近120万人入伍;日军方面则动员了118.5万人。从面上的数据资料来看:日军无论在战争前、战争中的兵力和武器装备都处于劣势,那么为什么最后反倒是看起来处于劣势的日本战胜了沙俄呢?事实上日俄战争中日本的获胜极其侥幸:从总体上而言沙俄无论疆域、兵力、武器装备几乎样样不输日本,真正击败沙俄的不是日本,而是沙俄国内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以及沙俄和其他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当然日本巧妙地利用了这种矛盾实现了自己的胜利,下面我就具体为大家分析一下沙俄究竟存在哪些缺陷,而日本又是如何利用这些缺陷战胜沙俄的:

沙俄拥有2280万平方公里,辽阔的国土为沙俄带来了宽广的战略纵深和丰富的资源储备,沙俄可以供养比日本多得多的人口和兵力。当然疆域的辽阔也为沙俄对边远领土的管控提出了挑战,由于沙俄的政治、经济、军事中心位于欧洲,与此同时沙俄面临的主要战略威胁也在欧洲 ,在日本崛起前沙俄的远东地区是不存在任何战略威胁的,正因为如此俄军在远东的军事部署极其薄弱。尽管在整体实力上日本远逊于俄国,但在具体的远东战场上日军事实上形成了优势兵力,事实上日军的优势不仅表现在兵力上,也表现在后方相对较近、补给线短、对实际作战的中国东北的情况较为熟悉等方面。然而俄军方面却对此视而不见,以致于俄军总参谋部迟迟没有制订统一的对日作战计划。战前的俄国将他们眼中可能会爆发的日俄战争视为一次“军事散步”;日军方面则自三国干涉还辽以来进行了十年扩军计划,时刻准备对俄国发起打击。1904年2月8日午夜日军已偷袭旅顺的方式点燃日俄战争的战火时俄军军官正在庆祝舰队司令施塔克将军夫人的命名日,战争对他们而言:完全就是从天而降,他们根本没做好任何战争准备。

任何一场现代化战争都不是简单的两军对垒,而是双方综合实力的全面较量:在整个日俄战争过程中沙俄和日本在指挥体系、后勤补给、战费筹措、情报搜集等方面的表现可谓有天壤之别——当时俄军的有线电报电话只装备到军和集团军,师以下一律采用徒步或乘马通信。由于西伯利亚大铁路环贝加尔湖段没修通,以致于从欧洲到中国东北有将近六星期的行程,每昼夜却只能开2-3列军车,这就使俄军的后勤补给效率极其低下。事实上俄军的后勤补给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在管理上也相当混乱:当前线最需要炮弹的时候部队领到的却是一车箱一车箱的神像。在速射火力已空前猛烈的条件下俄军的战术指导思想还停留在19世纪前期拿破仑战争时代那种冷热兵器混用的刺刀白刃战。自负的沙皇尼古拉二世还向前线派出了代表自己的特派员干预前线的军事指挥,结果前线将领和来自圣彼得堡的皇室特派员之间的矛盾极大阻碍了俄军的作战效率。日军充分利用来俄军缺乏战争准备的有利条件以偷袭的方式消除旅顺方面的俄国太平洋舰队的威胁,在夺取制海权之后陆军在朝鲜和辽东半岛登陆,集中优势兵力在俄军援兵到达前歼灭俄军于辽阳、奉天等地。在奉天之战中携带有重机枪和火炮的日军骑兵打败了三倍于己的哥萨克骑兵。黑沟台会战日军骑兵以8千人的兵力顶住了11万俄军进攻达三天,用机关枪再次打败俄军。当前线日、俄双方激战正酣之时日本驻英国财务官高桥是清于于1904年5月、1904年11月、1905年3月、1905年7月11日、1905年7月19日、1905年11月6次为日本募集战争经费,仅在第一次小试牛刀中就募集到一亿日元,这不仅为日本筹措到了战争经费,同时将英、法、美、德等国的资本财团拉拢到日本一边,从而切断了俄国获得外部资金的来源,可以说这是日俄战争中在经济战线上一场看不见硝烟的暗战。

沙皇俄国一直以来就有各民族的监狱牢笼之称,尤其是在沙皇政权统治末期国内的民族矛盾和阶级对立相当尖锐,与此同时俄国同其他列强也存在诸多纠纷:长期以来沙俄南进以获得太平洋、印度洋出海口的国策令英、美等国极为警惕:在日俄战争前从1813年起英、俄就围绕中亚展开了大博弈;1899年新兴的美国向在中国拥有各自势力范围和利益的英、法、俄、德、日、意六国提出门户开放的原则,结果只有沙俄拒绝回复。日本利用俄国同英、美的矛盾与英国缔结英日同盟,与美国形成事实上的盟友关系,而针对同俄国有盟约的法国则利用德国的力量加以牵制。日本之所以能在日俄战争过程中获得大量资金来源同掌控国际经济命脉的英、美财团的支持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俄国在战争后期从欧洲于远调而来的波罗的海舰队则被当时殖民地遍及全球的大英帝国到处驱逐,当他们到达日本海时已然是一支疲惫之师,经过充分准备的日本联合舰队早已以逸待劳恭候良久。日本不仅利用了沙俄同其他列强的矛盾,也充分利用了沙俄国内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日本的特工天才明石元二郎在俄国国内、国外广泛同沙皇政府的反对派接触。1904年10月在明石元二郎的牵线搭桥下俄国自由党、俄国革命社会党、芬兰宪法党、波兰国民党、波兰社会党、亚美尼亚党、格奥尔基党等沙皇政府反对党派的代表在巴黎召开联合大会。会后俄国各地就不断爆发反抗沙皇政府的斗争。除了列强和俄国反对派,甚至连当时看起来并不强大的中国也成为了日本拉拢争取的对象。当然必须说清楚的是:日本和沙俄一样对中国坏有野心,只是当时的日本做得更为巧妙——他们将日俄战争塑造成为亚洲黄种人对欧美白人的战争,打着解放中国东北的名义以争取清政府和中国人民的支持,尽管这是日本出于侵略中国的战略图谋而使出的障眼法,但在当时仍取得了一定效果:众所周知日俄战争是一场在中国东北的领土上爆发的帝国主义战争,然而由于清政府的积贫积弱不得不尴尬地扮演起一个局外中立的角色。尽管对外宣布中立,可实际上当时的清政府在日、俄两国之间还是倾向于日本,甚至连在甲午战争中血战日军的马玉昆也曾收容过落败的日军士兵,让他们打扮成清军的模样躲过俄军的搜查,等搜查的人一走这些日军拿起武器就又和俄军作战了。

事实上尽管日军取胜,但也赢得极其勉强:俄国的整体国力仍强于日本,在日俄战争中日本死亡82847人(其中战死35122,其余为病死、饿死、冻死者)、伤153584人、被俘约2000人,而人力物力的巨大消耗也使日本的财政体系难以为继,可以说日俄战争对日本而言是一场十足的惨胜。沙俄最终还是有条件地地与日本谈和并坚守不割地不赔款的底线。也许有人会说南库页岛,可那是沙俄得自中国,自然不太心疼。

继承了沙俄的领土的苏联从诞生之日起就同日本存在战略矛盾:1918年协约国武装出兵西伯利亚干涉苏俄革命。1920年绝大多数协约国成员都从俄国撤出,而日军则单独留在俄国远东直到1922年在苏俄的军事压力下撤出。此后日本关东军同苏军曾先后交锋三次——分别是1938年7月末8月初的张鼓峰战役、1939年5月11日—9月16日的诺门罕战役以及1945年8月9日苏联正式对日本发起的远东战役,三次交锋的结局都是日本战败。为什么当初能战胜沙俄的日军会败在苏军手中呢?这个问题当年日本人自己死活没想明白过,因为在他们看来苏联本身继承的是沙俄的国土和国民,而且还因为意识形态原因而遭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抵制,按说比沙俄处于更不利的地位。问题在于:日本人从一开始就错误估计了自己和对手的实力。

事实上日俄战争沙俄的实力远在日本之上,日本之所以能战胜沙俄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其一尽管沙俄整体国力强于日本,但在远东的军力部署是弱于日本的,这主要是因为此时西伯利亚大铁路尚未竣工,所以要将俄军主力从欧洲部分调往远东的效率其实是极低的,而且即使调过去了也会面临严峻的后勤补给问题;然而苏联在经过两个五年计划后已大体奠定了较为完备的工业化体系——这点在诺门坎战役中得到了突出的表现:苏军的兵力和物资补给都是通过铁路线完成的,而日军还在使用原始的骡马进行运输。而事实上无论是沙俄或是苏联只要解决了兵力和物资调度的问题,那么以其庞大的体量基本可以碾压日本。其二日俄战争时期沙俄国内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已日常尖锐,日本抓住了这一有利时机在俄国内部开辟了敌后战线——通过间谍渗透的模式支持俄国内部的反对派牵制沙皇政府;可在二战中日本已狂妄自大到目空一切的地步——日本根本没尝试真正去了解苏联的实力,他们自以为苏联还像当年的沙俄一样腐朽,事实上如果没有俄国内部的问题日本也未必干得过沙俄,但这点却被日本高层不知是有意或是无意地忽视了。其三沙俄在国际社会上几乎受到全世界的抵制,而苏联却作为反法西斯同盟国的成员之一得到美、英、中等国的支持。正是对这几点的误判使日本自信满满地以为自己能战胜苏联,可结果却是被苏联一再胖揍。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历史上,日本和俄罗斯两个民族之间曾经发生过两次大规模战争,第一次是发生于1904-1905年的日俄战争,两国为争夺中国东北,在中国国土上进行战争,战争最终以俄罗斯战死2万人、太平洋舰队全军覆没,日本战死5万人惨胜告终,战后的沙皇俄国被迫将东北权益转交日本。第二次是二战末期的苏联对日作战,苏军如秋风扫落叶般迅速歼灭了盘踞中国东北的日本精锐关东军,并对日本部分岛屿进行登陆作战,日军全线溃败。从1905到1945年,面对俄罗斯民族,日本为何被原来的手下败将战胜,最终满盘皆输呢?

日俄两国对战争态度的巨大差异导致了俄军在日俄战争中的惨败。明治维新后,日本一直信奉“欲占领中国,必先占领满洲”的战略,所谓满洲就是中国东北,盘踞此地的沙俄成为日本扩张野心的最大障碍,当时的日本刚刚结束闭关锁国,国内各阶层朝气蓬勃,充满扩张、战争欲望,将全国可用的37万兵力全部调往战场。反观沙俄,上至沙皇尼古拉二世、下至普通官兵,没有人重视日本,他们把这场战争称为军事散步,意思是打败日本就和散步一样轻松,一个全力以赴,另一个却骄傲自大,骄兵必败就是这个意思。

在士气、指挥和后勤补给方面,沙俄军队都全面落后于日本,处于帝国末日的沙俄国内矛盾尖锐,士兵士气低下,无心战斗,日军则在军国主义扩张思想和忠君思想的武装下悍不畏死,战争进行到后期,俄军士兵甚至患上了严重的恐日症,前往支援的波罗的海舰队草木皆兵,高度紧张的水兵经常误击友军和民船。在指挥上,沙俄海军将领罗日杰斯特温斯基缺乏指挥铁甲舰作战的经验,日本海军指挥官东乡平八郎最终以少胜多,击沉的沙俄舰艇吨位高达27万吨。同时,俄军远离其欧洲中心区,西伯利亚铁路又没完全建成,物资补给异常困难,相比之下,日本的补给线就要方便多了。

到了苏联时期,西伯利亚铁路已经建成,经过两个五年计划的建设,苏联成为工业国,庞大的体量加上通畅的运输,俄罗斯民族的战斗力得以完全发挥出来。特别是到了1945年,日本关东军的精兵强将都被抽调到太平洋战场与美军作战,留下来的部队战斗力低下,不足巅峰时期的50%,苏联在4月结束欧洲战事后,迅速通过西伯利亚铁路调集经历欧洲战场磨砺的精锐部队和重型装备。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闪击关东军,日本在中国东北全线崩溃。

对比两场战争期间国际社会的态度,可以发现,在日俄战争期间,贪婪的沙俄被英、法、美等列强排斥,转而扶持新兴的日本削弱沙俄在远东影响力,英国当时就给了日本2亿日元贷款,相当于日本一年的财政收入。到了二战期间,日本选择了邪恶的法西斯阵营,苏联得到了美、英、中、法等盟国支持,最终将日本法西斯送上了断头台。


利刃军事


日俄战争时日本胜利是惨胜,二战时苏联胜日本完全是碾压式的胜利,来分析一下两次较量不同结果的原因。

日俄战争

俄国战败的原因

1、腐朽落后的封建沙皇专制制度,这是最重要原因。当时俄国的国力是强于日本的,俄国是欧洲的第五工业大国,不管是陆海军队还是工业产值都不是当时日本能比较的,但是腐朽落后的制度,以及军队人事安排的不合理,导致俄军战败。

2、战争准备不足,战术落后,士气低落。由于俄国的战略中心在欧洲,对于在远东的战事没有做充足的准备。反观日本,日本被逼还给中国辽东后,对俄国的矛盾越来越激烈,就开始积极备战,利用甲午海战得来的赔款和英美的经济援助,大力发展军备,甲午海战后日本得以满血复活。

3、俄国的盟友法国鞭长莫及,而日本的盟友英国和美国则给予了日本很大的帮助。

1904年至1905年的日俄战争,是俄国和日本为争夺辽东和东北的控制权,发生在中国和朝鲜的战争。日军参战人数40万,死亡8万多,伤15万多,被俘2千;俄国参战人数50万,死亡4万多,伤14万多,被俘近8万,所以日本是以死亡近俄国2倍的人数为代价胜利,取得东北和辽东的控制权。



日俄战争示意图

二战时苏联和日本的战争

这一时期的苏日战争分为两个时间点,一是张古峰诺门坎战役,二是德国投降后苏联出兵东北,都是苏联胜利。

从1941年苏日签订《苏日中立条约》到1945年5月德国投降,苏联和日本没有发生直接的军事冲突。


那么苏联胜利的原因是什么?

1、诺门坎战役时苏联已不是往昔的俄国,而是强大的苏联了,经过了2个五年计划,苏联已成为欧洲第一工业强国。到时苏联为了全力对付欧洲事宜,对日本挑起的战事是要只能胜不能败的态度去打的,以避免两线作战。所以苏联派去的军队优于日本,指挥官也是优秀的朱可夫,战略和战术上都强于日本,所以日本侵犯苏联边境的全军覆没,挨了揍,捂着脸撤退了。

2、苏联出兵东北,日本的关东军完全是被揍的局面。经过和德国的鏖战,苏联在战争中壮大,军力无比强大,二战末期苏联军队达到1200多万,士气高昂,国内工业生产能力完全爆发,飞机坦克钢铁洪流源源不断,制造的坦克性能更是大大优于日本。日本在1945年已是强弩之末,国内资源供给被美军切断,中国战场陷于泥潭,太平洋战争节节败退,这时苏联出兵东北不就是来捡人头吗。



这两个杂碎发生的战争都在中国境内,最惨的还属中国,苏联出兵东北是有条件的,就是继承日本在东北的权益,之后苏联对东北的工业设备等大肆抢夺。


小小罗罗蛛


1904年2月6日至1905年9月5日的日俄战争,以日本胜利告终。这一结局出乎当时世界舆论的预料,甚至出乎日本决策层的估计。因为,当时双方的军事和经济实力相差悬殊:俄国陆军常备军人数是200万、日本是20万;俄国年财政收入是20亿日元,日本是2.5亿日元。日本为何能取胜?

首先,日本即时筹得了战争经费。拿破仑说:“战争的要素有三,第一是钱,第二是钱,第三还是钱。”1904年2月24日,即战争刚开始2周,日本政府便派遣日本银行副总裁高桥是清前往美国。表面上高桥是去美国进行“市场调查”,实际上是募集外债,指标是1亿日元。最终,高桥是清主要在美国犹太人协会会长雅各布·希弗的帮助下,在美国和欧洲筹得了远超1亿日元筹款指标的2亿美元。雅各布·希弗等所以愿意帮助高桥,主要因为俄国有500万犹太人,长期遭受压迫。当时俄国正处于1905年革命前夜,俄国罗马诺夫王朝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希弗和很多犹太人一样,希望日本能战胜俄国,使犹太人获得拯救。

其次,日本政府表示“将在满洲维持门户开放主义”,符合美国利益,因此得到了美国政府的支持。西奥多·罗斯福还为两国的媾和积极进行斡旋。这非常重要。1904年4月8日,即开战仅2个月,日本内阁会议即决定尽早实现令日本满意的和平。1905年3月23日给首相桂太郎以《政战两略概论》为题的意见书,陈述了日军战斗力的严重不足,认为不能和俄国继续打下去。日本13个师团全部上了前线,国内已经没有正规的预备役兵力,战争动员几乎已达到极限,但俄国国内依然保留着强大兵力。在和谈时,俄国同时也做好了战争准备,不断从欧洲抽调兵力,使俄军和日军的兵力对比达到了3:1。俄国决定,一旦谈判破裂,即向日军发动攻击。即时和谈并结束战争,使日本保住了“战胜国”地位。

最后,后成为陆军大将的“天才特工王者”明石元二郎,不仅提供了大量重要的情报,而且在俄国腹部进行策反和制造暴乱,搅得日夜不宁,令俄国内忧外患。由于俄国当时处于“十月革命的预演”1905年革命的前夜,工人起义,士兵哗变,令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也急于结束战争,使日本得以抓住时机“见好就收”。

二战时日军“被苏联打得溃不成军”,主要有几方面原因。

第一,二战前日俄进行的张鼓峰、诺门坎战役,和日俄战争时日本的军事行动均建立于准确的情报分析基础上不同,二战时日军对苏军的作战行动缺乏这方面的支撑。例如,日军参谋本部苏联课长林三郎在《关东军和苏联远东军》中写道,“现在看来,认为斯大林宁可使苏军流血牺牲也要拽日军‘后腿’的看法,似乎过高地估计了中苏关系的密切程度。”

第二,日军的武器装备明显落后于苏军。和苏联作战,主要是日本陆军。日本陆军士兵使用的“三八大盖”是单发步枪,而苏联陆军士兵使用的是连发的冲锋枪。日本也曾反复研究是否要给陆军士兵装备冲锋枪,但因日本资源不足、连发武器损耗大而作罢。

第三,苏联在1945年8月9日实施“八月风暴”,华西列夫斯基元帅指挥150万苏联红军分三路向关东军发起攻击,如风卷残云,摧枯拉朽。但此时的关东军非20世纪30年代有半数以上甲种师团的陆军主力关东军,而大都是丙种师团,不乏“老弱病残”,不少是从开拓团新征士兵,有的甚至连武器也没有,几乎不堪一击,在苏联红军猛烈攻击下,当然“溃不成军”。

图:关东军向苏军投降


冯玮


不能拿沙俄比苏联,沙皇俄国可是一个封建国家,在沙俄时期,他们的军队被称为是“俄国的灰色牲口”,军人作战全靠一种军人的尊严,而不是为国作战,沙俄和日本的作战实质上是帝国争夺势力范围的作战,当时的俄国内部不稳定,日俄战争后不到20年俄国就被苏联取代了,处于一个帝国的末期。

图为旧日本联合舰队早期的旗舰三笠号战列舰,属于英制高干舷高航速战列舰。


日俄战争时期的日本则不同,刚刚打赢了甲午战争,拿到了巨额赔款,购买了英制战列舰富士、八岛、日向、朝日、三笠等6艘主力战列舰,这些战列舰装备了新兴的305毫米40倍口径舰炮,这种新式舰炮拥有电力驱动的吊机在升降弹药,炮塔可以自由的转动,远比老式军舰先进灵活,而沙俄的大量战列舰从设计上就不如日本购买的英制战列舰,甚至部分沙俄战列舰只有前主炮,作战能力堪忧。

比起日本当时装备的战列舰,沙俄的战列舰就要老旧多了,图为日俄战争时期的沙俄战列舰。


苏联时期则不同,苏联建国后进行了多年的工业化建设,整个苏联是一个欣欣向荣的工业大国,而且在对日作战之前,已经历经了苏德战场的历练,攻克柏林也让整个苏军士气如虹,另外,苏联在二战时期已经基本实现了机械化,苏军在同日本关东军作战时,每个集团军都装备有超过700辆的坦克,超过1000门的火炮,苏军集团军可以做到在正面突破范围内保持每一百米一门火炮支援保障力度。

不过在陆军方面,苏联在二战时期已经领先日本许多,T34坦克是日本难以对抗的存在。


而日本在二战时期则还是一个以海军为主的国家,如果单说海军来看,当时的日本依然领先苏联很多,但是苏联作为一个传统的陆军大国,早已经在陆军战役战法和武器装备上领先日本许多,日本在二战时期都没有生产出一辆能够抗衡T34的坦克,日本的轻型坦克面对苏联战车毫无还手之力,而且火炮也多以山炮和步炮为主,苏联则已经装备了大口径的加榴炮和自行火炮,因此在陆地上击败日本并非难事。

图为二战日军的坦克,这些豆战车根本不能和真正的坦克对抗。


以上就是沙俄和苏联在对日作战中不同表现的主因,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每个国家都要有自己的特色和擅长的领域,并且还要学会发挥自己擅长的领域,才能确保兵锋锐利啊。


海事先锋


这个首先要说,日军在日俄战争时也是惨胜,说是赢了他确实是赢了但那不是因为日本强大,而是因为那时候沙俄在远东地区的力量实在太弱了。其实单看伤亡率的话日本人绝对是亏大发了,同样数量下的沙俄军队与日本军队交手在这个伤亡比下是不会输的。事实上正是日俄战争的胜利才让二战时的日本被苏联打的溃不成军。

在日俄战争中的“胜利”,是日军靠人命和尸山血海堆上去的,你也可以说他们是靠武士道精神拿下了俄军阵地。最后死了五六万人才拿下3.3万俄军驻守的旅顺,就这个情况乃木希典却被奉为战神。平心而论,在我看来这简直就是场败仗,付出了远超过所需的代价。

而日军却从此之后就傻到真的以为皇军“武运长久”,武士道精神和严格的训练能使肉体获得战胜机械的力量,在侵略中国的时候又碰上了张学良、老蒋这帮软柿子,自此之后狂的就更没边了。开始捉摸着要不要去北边看看变了颜色的毛熊还能不能欺负上,然后就碰上诺门罕了。

当然,为了确保能得胜,他们还把自己宝贝了很长时间的那个战车师团拿出来了,就一堆豆丁坦克的那个。这就纯粹是跟老蒋打的时候打习惯了,在诺门罕要面对的可是BT系列啊,确实,要是拖到1940年的话就得面对T34了,BT系列你也打不过啊。

然后就都知道了,溃不成军。日军活活被打出心理阴影了,北进派在此战之后被一棒子打死再无翻身可能,然后南进派得意洋洋的去了东南亚,然后碰上了美帝......

从这个角度上讲日本军队也是够惨的。


军事新观察


这个问题得分清不同时代战场的主角是谁。首先日俄战争虽然后面有些残酷的陆上要塞争夺战,但本次发挥最为重要的角色—日本海军,因为刚开战时日本就用偷袭将俄军太平洋舰队,使得太平洋舰队几乎瘫痪,而后又将轮船坐沉在狭窄的航道内以堵塞航道,俄军主力战舰就被困在旅顺港内。而为了打击龟缩在港内俄军军舰就派陆军从陆上攻下港内周围的炮台,用来轰击港内的军舰。在制海权被日本完全控制的情况下,日本的运兵船能够安全的抵达陆上,为陆上赢得胜利打下基础。


而从地球另一端赶过来救场的远东舰队也被东乡平八郎率领的海军联合舰队击败在对马海峡。所以这次战争的主角是海军。也是因为海军的胜利才奠定了日本进入军事强国的俱乐部。

而到了39诺门坎战役的主角就变成了陆军,当时不是贬低日本,就当时的武器装备就是一战时期的配置,也就欺负一下当时还是农业国的中国,放在西方任何一支军队的武器都比它好,而苏联经过工业化后其军工实力大涨。后来连打德国都还有劲。更何况资源,人才更为稀少的日本。可能是在日俄战争时在海军的帮助下撑起腰的陆军以为自己真的很厉害。呵呵,其结果大家也知道。



在二战前日本被称为大国、强国是因为海军实力很强,吨位仅次于英美两国,战力仅次于美国。所以陆军那帮扛着枪的农民,目光短浅,有贼心没贼的实力。到处惹祸,日本就是败在陆军这群马鹿手上,不过日本不倒,中国就翻不了身。有时在想还得感谢陆军这帮马鹿,是他们让中华民族的名族意识开始觉醒,才有后来胜利和自1840年以来的自主和统一。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因为双方实力发生了变化。

日俄两国都是近代工业的后进国家,工业技术主要靠外部输血。

日本:由于英国距离远东太远,为了看守自己的利益,选择与日本合作,签订“英日同盟,日本也被称作大英帝国在“远东的看门狗”。在得到英国的扶持后,日本迅速发展。

但一战后,美国担心自己两线作战,强制停止“英日同盟”。没了英国的支持,日本科技工业发展停滞不前。而这段时间恰恰是世界科技发展迅速的时期。

苏联:一战中,工业实力落后的沙俄遭受沉重打击,苏联成立后,以近乎偏执的态度进行工业化,极力压缩消费,掠夺农产品,用以发展重工业,以致出现“乌克兰大饥荒”。

苏联用积累的资源,趁着历次西方经济危机,大肆抄底,购买和引进了大量设备和科技。

一战后,德国和苏联被称作欧洲的弃儿。德国对一战的失败并不甘心,背地里研究如果再来一次,应该怎么打。但苦于德国面积小,没法验证。一战的失败,让德国海外殖民地消失殆尽,工业所需的能源和原材料奇缺。苏联面积广阔,资源丰富,是检验新军事思想(闪电战)的理想的试验场,又可提供能源和原材料。而德国作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发源地,科技一流。双方一拍即合,在得到德国的科技援助后,苏联工业发展迅猛。

至二战前,苏联的工业产值仅次于美国,居欧洲第一,世界第二。日本呢?仅居世界第八,甚至少于捷克。两者基本不在一个量级。

而日俄战争时,尚未修通,无法把兵源和物质送到前线的西伯利亚大铁路,此时早已修通。

所以,苏联打日本,几乎不费吹灰之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