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山”地名的由來

1

前後變更了49個地名

樂山,擁有世界第一石刻彌勒大佛,是一個令人嚮往,馳名中外的旅遊勝地。在四川盆地西南邊緣、峨眉山東麓、成都之南,地處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江匯合的扇形地帶,自然地理條件得天獨厚。隨著朝代的更迭,社會政治經濟的變化,樂山這個地方的地名也經歷了幾千年的滄桑演變。樂山,從最早的村落集鎮,到南安、平羌、嘉州、峨眉、青衣、龍游等地名更迭,是前後變更了49個地名發展而來的。


從樂山市高新區安谷鎮程黃村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石斧、石錛、石針證明:大約六七千年前,先民們就在樂山這塊膏腴之地生產、生活。春秋中期,開明氏族自荊楚入蜀,在大渡河、青衣江、岷江交匯地域定居。他們在這裡除水害、興水利,發展生產,遠近聞名。後開明氏族首領鱉靈受命為蜀王相,負責治理川西平原的大洪水獲得成功,得到了朝野擁戴而取代杜宇為蜀王,號叢帝。因此,後人將鱉靈定居發跡之地稱為“蜀王開明故治”。可是這“故治”之地當時人們又叫它什麼地名呢?現今尚無文字記載可查。但從地名的形成和發展的歷史遺蹟來看,有人類生存活動的地方必有地名產生,因為人們在社會生產、生活交際過程中離不開地名這個工具。所以“故治”這地方也應當有歷史地名或衍化、或變形、或保持它的原始語音而流傳下來。正如《樂山市志》記載:“有人認為,凌雲山之‘凌’諧‘靈’,篦子街的‘篦’諧‘鱉’,與蜀王開明鱉靈相關。不少人贊同此說。”“篦子街這個古地名,實為鱉子故居地鱉子衝演化而來當屬這種類型。”“鱉靈在未成為蜀王前,人稱‘鱉子’是極其自然的,其居住地被呼為‘鱉子衝’,更是順理成章。”“在‘篦子街’這個地名的周圍,還有一組具有以“子”為名的共同特點的古地名:如‘牟子’‘車子’‘鎮子(場)’‘磨子(場)’。可能與‘鱉子’亦有關。”這些地名也可可能就是三江匯流地帶“蜀王開明故治”地——樂山最早的一些聚聚落小地名。

“樂山”地名的由來

2

歷代地名變遷

據史料記載,樂山從三千多年前的開明故治以來,就以其山川形勝、優越的地理環境,成為川(蜀)南重鎮,以至今日的川西南區域性中心城市。歷代縣、州、郡、府、路、院、道、督察區、專區、地區、市均設治於此。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秦派兵南下滅丹犁,在蜀王開明故治地,以“此為蜀郡極南,平定南方,民得以安之意”置南安縣,屬蜀郡。南安縣正式成為政區名稱,南安也成了首個縣治聚落名稱。西漢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開發“西南夷”,分巴、蜀兩郡地及新闢夜郎地,以“為防南越的屏障、門戶之意”置犍為郡,南安縣由蜀郡改屬犍為郡。

北周保定元年(561年)於南安縣地置平羌縣,保定四年(564年)置平羌郡,郡縣同治今樂山。北周大成元年(579年)“取其郡土嘉大”之意置嘉州,以領郡縣,這是樂山稱嘉州之始。隋開皇四年(584年)改平羌縣名峨眉縣,開皇九年改峨眉縣名青衣縣,次年改青衣縣名龍游縣。,隋大業二年(606年)嘉州改名眉州,次年又改名眉山郡。唐武德元年(618年)複名嘉州,天寶元年(742年)嘉州改名犍為郡,乾元元年(758年)複名嘉州,並升置中都府。北宋宣和元年(1119年)改龍游縣名嘉祥縣。南宋紹興元年(1131年)改嘉祥縣複名龍游縣,慶元元年(1195年)以嘉州為“寧宗潛邸”故升為嘉定府,此為嘉州改名嘉定並置府之始。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從成都路分置嘉定府路,治嘉定,至元二十年(1283年)罷嘉定府路,仍置嘉定府,至元二十二年復置嘉定府路,至元二十八年立四川行樞密院,治嘉定。明洪武四年(1371年)罷嘉定府路,仍置嘉定府,洪武九年嘉定府改名嘉定州,龍游縣入州,嘉靖十三年(1534年),下川南道治地由敘州移嘉定,隆慶年間(1567年-1572年),嘉定州由下川南道改屬上川南道,上川南道治地由邛州移嘉定。清順治十五年(1658年),廢平定府,仍置嘉定州上川南道,州、道同治嘉定,雍正十二年(1734年),嘉定州升為嘉定府,同時以原嘉定州的直屬區為其行政區域,新增設樂山縣,為嘉定府治地,這便是稱“樂山”地名之始。民國時期,樂山為第五行政督察區治地。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為樂山專區、地區,省轄地級樂山市駐地至今。

“樂山”地名的由來


3

為何以不起眼的“至樂山”為名

樂山地名的來歷是很有趣的。清雍正年間對新增縣的取名卻避開樂山城附近的許多名山、大山不取,而選中了城外一片不起眼的“至樂山”為名。而“至樂山”在樂山城外的何方?歷史上的記載卻前後不一致。

南宋之說:“至樂山”在城東。南宋王象之在嘉定寶慶(1208年-1227年)年間編纂的中國古代一部重要的地理著作《輿地紀勝》卷146《嘉定府龍游縣紀勝•景物》中關於“至樂山”,有這樣的記載:“至樂山,在龍游縣東五里。清閒處(居)士王樸居之。山谷有頌,何熙志架屋其上,號東山。”

明清之說:“至樂山”則在城西南。清《嘉定府志卷四方輿志•山川》記載:“至樂山,城西南五里,樂山縣名以此。舊名金燈山。”而明《嘉定州志》記載:“金燈山,西南五里,舊名至樂山,宋王卜居此。”對以上的說法經考證,應當都是客觀存在的歷史事實。因此,可以說南宋時期所說的“至樂山”,就是在今樂山城岷江東岸的三龜九頂掛榜山;而明清時期所說的“至樂山”就是在今樂山城南,與大渡河隔江相望的金燈山。由此可以看出地名是可以變化的,任何一個地名都是在一定歷史時間和空間形成的。“至樂山”的演變就是樂山地名文化的傳承,“智者樂水,仁者樂山”“至善至美至樂”。“樂山”之名,反映了歷代樂山人對美好樂山的時代追求。

“樂山”地名的由來


4

樂山的四個別名:漢嘉、嘉定、嘉陵、嘉陽

嘉州之名來歷:一說以“郡土之美”得名。據《太平寰宇記》載:“分青州平羌等縣為嘉州,以其郡土嘉大為稱。”“嘉”,《說文解字》稱:即“美也”;二說以漢皇帝讚賞故名。據《樂山縣誌》(民國版)卷1載:“後漢,建武十一年,遣吳漢伐公孫述,泝江而上。十二年春,輿述將龍黨、公孫永等戰於魚涪津,大破之,以次平蜀。”《續漢書》曰:“犍為郡南安縣有魚涪津。按,魚涪津即魚鳧也,蜀既平。”《華陽國志》載:“及公孫述有蜀,郡拒守,述伐之。郡功曹朱遵逆戰,眾寡不敵,遵絆馬死戰,遂為述所並。而任郡業閉戶,費貽素隱。光武帝嘉之,曰‘士大夫之郡也’。”《方輿紀勝》載“李巽巖作《雅州學田記》:‘昔公孫述據蜀,青衣不賓,光武嘉之。後因改青衣曰漢嘉。’”《輿地紀勝》載:“後周復曰青州,又改曰嘉州,取漢嘉郡以為名。”“漢嘉”成為樂山地名的別稱。據張方《夷佛灘記》載:“漢嘉因光武帝所嘉得名,以今上潘邸升嘉定府,又賜嘉慶軍。”因而從宋代以來許多文人都稱嘉州為漢嘉。

“樂山”地名的由來


蘇東坡在《送張嘉州》曰:“頗願身為漢嘉守,載酒時作凌雲遊。”樂山的別名還有如:“嘉定”,名始於南宋。宋《方輿勝覽》載:“皇朝因之,以寧宗潛邸,升嘉定府及嘉慶軍節度。”清《嘉定俯志》曰:“寧宗慶元元年,嘉州以潛邸故升為嘉定府,知府遊仲鴻修堰通水,政平民悅。”別名“嘉陵”則是宋人王象之在《輿地紀勝》卷146《嘉定府》條下,已正式把“嘉陵”列為嘉定的別名。明人楊基(祖籍嘉州)在《得峨眉月》詩末署“嘉陵書”(見《晴山堂帖》)。趙貞吉《峨眉山歌》“嘉陵黛色何窈窕,暮雨朝雲情未了。”上述所說“嘉陵”,均指嘉州、嘉定、今樂山之地。又名“嘉陽”。明清以來普遍稱嘉州、嘉定為嘉陽,古代把岷江流經嘉州一段亦稱嘉陵江,因城市在江北,故稱為陽。 (丁義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