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寧路有幢三層紅磚瓦樓,曾是靜安四大巡捕房之一

靜安區的江寧路,在舊上海時期叫戈登路,而“戈登”源自一位英國軍官的名字。江寧路511號,原先是戈登路巡捕房所在地。

這幢三層建築建於1909年,坐北朝南,混合結構,紅磚外牆,四坡紅瓦頂,屬英式公共建築風格。

上海租界始於1845年,逐步形成英、美、法租界。後來英美租界合併成為公共租界,設立了統一的市政機構,叫工部局。法租界為公董局。近代上海人把租界裡的警察稱為巡捕,警察總署稱為總巡捕房。

江宁路有幢三层红砖瓦楼,曾是静安四大巡捕房之一

■江寧路511號紅磚樓房外景

公共租界巡捕房初設於1854年7月,後隸屬工部局警務處。到1935年,公共租界設中央巡捕房和下轄13個巡捕房。中央巡捕房在福州路、江西路口的10層大廈(今福州路185號),作為各巡捕房的總指揮部。

當時除戈登路巡捕房之外,靜安境內另有三處巡捕房,分別是靜安寺巡捕房(今愚園路172號)、新閘路巡捕房(今北京西路295號)、成都路巡捕房(今成都北路360號)。

江宁路有幢三层红砖瓦楼,曾是静安四大巡捕房之一

■1943年,在法租界舉行的一場消防演習

起先,巡捕一律由西方人充任,稱為西捕。由於西方人辦案受到語言等方面的限制,不但費時費力,且破案率不高。於是後來改為允許華人充任巡捕,稱為華捕。

此後,華捕越僱越多,怕不易控制,自1884年開始“進口”印度籍巡捕,上海人稱“紅頭阿三”。這些印度籍巡捕身高馬大,滿臉虯鬚,頭纏紅巾,腳蹬皮靴,曾是舊上海的街頭一景。

江宁路有幢三层红砖瓦楼,曾是静安四大巡捕房之一

■1930年代租界中的印度巡捕

20世紀初,京劇大師蓋叫天等人常在公共租界與法租界交界的洋涇浜畔練功。“洋涇浜”原是黃浦江的支流,後成了上海公共租界和法租界的分界河。填浜築路後,取名為愛多亞路,上海解放後改名為延安東路。

一天,蓋叫天練功後沿著洋涇浜畔走回家,邊走邊練起“打飛腿”,還發出了“啪啪”的響聲。一個印度巡捕見狀,即以“擾亂治安”為由要抓他去巡捕房。

江宁路有幢三层红砖瓦楼,曾是静安四大巡捕房之一

■蓋叫天表演“武松打虎”

面對蠻不講理的“紅頭阿三”,年輕氣盛的蓋叫天飛起一個掃堂腿,冷不防將印度巡捕摔了個狗啃泥。隨後蓋叫天箭步穿過木橋,到了法租界。公共租界的巡捕不能越界抓人,氣得印度巡捕望“浜”興嘆。

江宁路有幢三层红砖瓦楼,曾是静安四大巡捕房之一

■戈登路巡捕房成員合照

上海解放後,江寧路511號曾為培進中學使用,後被更為靜安區稅務局、靜安區副食品公司租賃,1991年6月以上兩個單位搬遷後,由靜安財貿中專學校使用。現為上海商業會計學校靜安分校。江寧路511號,2005年10月被列為上海市優秀歷史建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