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说项羽妇人之仁,难道他对刘邦不也是妇人之仁吗?

沈静轩


韩信在面对刘邦的时候,充满了“妇人之仁”的想法,从而一次次坐失良机,最后落得含冤下狱身死灭族的下场。

失信义郦食其受烹

  • 在韩信攻打齐国前夕,郦食其已经征得汉王刘邦的同意,也用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了齐王田光前来投降,当时齐王也很有诚意做出了罢兵停战的决定。一旦议和齐降的过程顺利,无论对于汉王刘邦还是齐国军民来说,都是一种非常利好的结果,这时候身在前线的韩信,也很清楚郦食其说降齐国的事,并且也明白这是刘邦最希望看到的结果,所以刚开始他就在一旁息兵止戈,坐等齐国投降。

  • 就因为蒯通的一席话,说郦食其如果劝降齐国成功,那么一个儒生三言两语的功劳都要远超过韩信过去经年积累的赫赫战功,为了争取自己的利益,韩信放弃了做人为将的原则,反而开始嫉妒郦食其邀功,于是趁着齐军停战待命没有防备的时候,突然发动了对齐国的进攻,置使郦食其被齐王烹杀,虽然韩信最后打了胜仗,可是毕竟胜之不武为人所不齿,尤其是间接杀害了对汉王忠心耿耿的郦食其,刘邦对此一直耿耿于怀。

错过三分天下的机会

  • 韩信被封齐王后,拥有广阔的土地和强大的军队。在这时候项羽派使者来拉拢韩信,邀请他一同抵抗刘邦,但被他拒绝。蒯通又借助这个机会向韩信进言:楚汉相争目前是拉锯战,齐王您的军队是这场战争的关键;汉王喜怒无常,人心难测,不可对他太过相信,在利益面前没有什么真正的情谊;并以勾践、范蠡的事例,说明‘飞鸟尽,良弓藏’功臣良将落得不好下场的常态。

  • 蒯通说的很明白,这对于韩信也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可是韩信反而犹豫不决,他既不投降项羽,也不肯三分天下。只是天真的以为多有战功,以后刘邦肯定不会亏待自己的。单纯的韩信就像一张白纸,对于这么重要的事情处处表现的妇人之仁优柔寡断,前者愿意听信蒯通的建议置郦食其的生死于不顾,这会又对蒯通的劝说有所质疑置之不理,在大是大非面前,韩信不懂得恩情和利益的关系,想不明白别人对自己施恩的政治目的。
  • 虽然蒯通一番苦口婆心的劝说,韩信始终不以为然到最后也没有做出有利于将来的决定,可以说正是韩信的“妇人之仁”断送了自己的后路,由此也可以看出妇人之仁的思想观念在韩信的心中的影响,是多么的根深蒂固啊!

拒忠言被俘下狱

  • 俗话说,机会来之不易稍纵即逝。等到后来刘邦取得了天下大权在握,整个汉朝的形势也趋于稳定,此时韩信的人生之路可谓是如履薄冰,不过他依然认不清当时的形势,不懂得及时的急流勇退。


  • 就是在这样危险的情况下,项羽却悄悄地隐藏了项羽的大将钟离眜,刘邦得知这个消息后下诏让韩信把钟离眜缉拿归案,韩信刚开始是念其旧情不忍献出,可是没过几天却又害怕惹怒刘邦,就又想把钟离眜捕获。
  • 这时候韩信内心非常矛盾,一方面他想杀了钟离眜邀功释疑,另一方面却又不想违背道义痛下杀手。钟离眜看出韩信的困惑和不解,于是对韩信进言说:如今你功高震主,刘邦早就怀疑你了,他想要除掉你是早晚的事情,正因为现在我们在一起,他还有所顾忌,所以才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对你出手,如果你执意要拿着我的人头去献媚刘邦,那么我今天身死,你明天很快就会自取灭亡了。

  • 这番话说的很有道理,把各方面的形势都考虑进去了,只要对当时汉朝的局势稍有掌握都会明白其中深意,韩信作为一个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大将军,他不可能不明白钟离眛话里的意思,就是因为他的妇人之仁优柔不决,最后逼得钟离眛无奈自杀,这时候韩信却很高兴,心想终于可以光明正大的去向刘邦表示忠诚了,于是带着钟离眜的人头离开楚地去献刘邦了,却不料刚好应了钟离眛死前的忠言,韩信在见到刘邦之后,当即就被刘邦下令擒拿,之后的故事也就不消一提了。
纵观韩信的一生,先是置忠臣齐民的生命于不顾,背信义伐齐;而后在刘邦困境时,也不顾局势只为邀功请封;而对于蒯通之言,则时而听从时而不予理会,错失了一次又一次良机;最后韩信依然认不清天下形势,因失德于人不听忠言,终落得下狱身死的下场。正是因为这些妇人之仁的性格,让韩信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阳光初起时


韩信说项羽妇人之仁。这其实只是他一厢情愿的气话罢了,估计是喝多了,说的气话,而且一点也不准确!!早年韩信曾在项羽军中干过,深知项羽的威势,项羽可是个脾气火爆的主,令行禁止,大嗓门一喊,手下将士就头皮发麻,而且项羽可以说残暴不仁,要说杀人不眨眼,那个时代怕是没人能和他比,反秦时,攻城不易,项羽一生气就爱屠个城,发泄发泄,后来别人看见他来了都是殊死抵抗,而刘邦爱惜百姓,反而被人民拥戴,很多地方见着汉军就直接投降献城。 韩信如此说呢,估计也是心中怨气冲天了,他怨项羽啊,项羽你为什么早年不把刘邦杀掉啊?你杀掉他,我就不会被他刘家人侮辱欺负了……韩信这个人,头生反骨啊!他是千里马,可惜他忘记刘邦是他的伯乐,忘了刘邦的知遇之恩,没有刘邦他什么都不是,手下的千军万马,那可都是刘邦给他的。韩信这样的人,放在现在,也是那种大家讨厌的人,个人能力很强,功劳也很大,但是呢,忘了给他机会的老板,忘了帮他成功而拼命的兄弟们,感觉一切都要靠他一个人,老子天下第一,没有老子,这天下就不成个天下了!这是他自己作死,没办法。关键这个人怨气还冲天的大,怪天怪地怪空气,项羽当年没杀刘邦,对不起他,要被他辱骂,刘邦不对他感恩戴德,把他当老子一样供着,被他辱骂是免不了的。 要说他妇人之仁,那是帮他找借口了,实在谈不上了!刘邦是君,他韩信是臣,刘邦是他的伯乐,是他出人头地的大恩人,作为君王手下的将军,韩信只是做了他该做的工作,他却觉得他天下无敌,有恩于主上,这是韩信的认识出来问题,他是在作死,高祖放过他一次,吕后可不爱惯着你,不懂为臣之道,也就不用为臣了!怨气冲天也好,喝多了胡说八道也罢,一切还是怪自己好点,怪别人,还真怪不着……



直言管他谁恕


韩信说项羽妇人之仁,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

“项王(项羽)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泣涕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从这段话中,我们可以看出韩信说项羽的妇人之仁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仁”的表现: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泣涕分食饮。

另一方面是“不仁”: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

这两个方面形容项羽“处事姑息优柔,只舍得给部下小恩小惠,而不识大体”。

但从这两个方面看,确实这也正是项羽前功尽弃、被逼自刎乌江的重要原因。


韩信对刘邦是不是也是妇人之仁了?我认为也是。

第一,韩信不是“王”才,只是将才。

韩信对敌打仗可以称得上是鬼谋兵圣,无往而不利。但真正成就霸业的机会来临时,韩信却疑而不决,不能把握机会,说明韩信只是将才,而不是王才。

在楚汉之争晚期,项羽派谋士武涉去找韩信,要韩信脱汉自立。韩信的谋士蒯通也认为脱汉自立是上上策,而韩信却以刘邦“给我大将军印信,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而不好意思背叛刘邦自立为王。

第二,韩信的政治意识弱,不识大体。

韩信对于汉朝一统做出巨大贡献。

萧何评价其: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冯衍曾评价其:昔者韩信将兵,无敌天下,功不世出,略不再见,威执项羽,名出高帝,不知天时,就烹于汉。

但是自古以来,功高震主,能善终者寥寥,而韩信仅靠刘邦一句承诺而不懂得自保,最后被吕后和萧何诱杀,诛其三族,说明其政治意识非常弱。

第三,韩信情商低。

韩信不仅在政治上短视,在情商上也比较低。

汉朝初立,刘邦对项羽的旧部仍心存忌惮,但凡情商高的人绝不会私自收留,而韩信收留了项羽的将领钟离眛,而被告谋反。

后来,汉朝建立,政权已基本稳固。而韩信又借机刘邦到楚国时打算起兵谋反,但又认为自己无罪;想去谒见刘邦,又怕被擒。

这时有人向韩信建议:“杀钟离眛去谒见汉高祖,高祖必定高兴,也就不用担心祸患了。”
韩信把此事与钟离眛商议,钟离眛说:“刘邦之所以不攻打楚国,是因为我在你这里,如果想逮捕我去讨好刘邦,我今天死,随后亡的定是你韩信。看来你也不是位德行高尚的人。”结果钟离眛自杀而亡。
韩信持钟离眛首级去陈谒见刘邦。刘邦令武士把韩信捆绑起来,放在随从皇帝后面的副车上。

从以上三个方面可以看出,韩信也是妇人之仁,不具备大丈夫气质。


平哥智慧分享


妇人之仁是什么意思呢?

这段话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弊,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妇人之仁”的字面意思是妇女的软心肠,仁慈,

但是,这个显然解释不了项羽,项羽为人跟仁慈可是一点都不沾边的啊,坑杀二十万秦军、屠杀秦国宗室、纵兵劫掠关中、屠城,《史记》中的类似记载不绝于耳,显然不是一个有妇人之仁的人。

所以,他的意思跟字面意思是没有关系的,这句话的意思是,项羽这个人格局太小了,优柔寡断,不识大体,处事和认识事物时感性强,但缺乏理性思维。

因为女人多感性,男人多理性,女人处理问题偏向个人喜好来,男人处理问题从分析厉害来。

刘邦舍得下本钱,天下本身就不是他的,他承诺大家,等打下天下后,我就分封你们为诸侯王,拿本就不属于他的东西给别人,

项羽呢?平时小恩小惠的给手下,但是遇到实际利益(封爵封侯)的时候,就舍不得了,别人怎么给他卖命?

所以,这句话是说项羽格局太小了,只有一个军阀的格局,做不了大事,而刘邦格局就大得多了,他是放眼天下的人

用李世民形容曹操的话说,就是“一将之智有余,万乘之才不足”。


南朝史诗


项羽所谓的“妇人之仁”,一直被世人所津津乐道,特别是项羽在鸿门宴上没有杀掉刘邦,更是被当做项羽妇人之仁的经典例子。但是有个学者指出,项羽根本就没有什么妇人之仁。他在鸿门宴上没有杀掉刘邦,并不是他心慈手软,而是他根本就没有将刘邦看作自己的真正威胁。如果他有远见的话,当时把刘邦看作自己真正威胁,他会毫不犹豫的在鸿门宴上杀掉刘邦,这个项羽所谓的妇人之仁完全是子虚乌有的事情。

有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情,据说韩信是第1个说项羽有“妇人之仁”的人。有学者认为韩信才是真正的具有妇人之仁。这听起来觉得有点讽刺。为什么学者会这样子说呢?

在楚汉之争的晚期,韩信已被刘邦封为了齐王,占据了原来的齐国之地。在这个时候项羽派使者想要拉拢韩信,但被韩信所拒绝。韩信自己的谋臣也在劝他背汉自立,在这样的情况下,如果韩信依附刘邦的话,则项羽就会被灭掉;如果韩信依附项羽,刘邦就会被灭掉,如果韩信谁也不依附,就会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可是在这个时候,韩信根本就听不进去,韩信只记得对刘邦有恩,不肯背叛刘邦。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韩信的“妇人之仁”,他因为对刘邦感恩而不顾自己身处危险,他因为对刘邦感恩而忘却了在政治漩涡之中。从这里就可以看出韩信的妇人之仁是有多么的根深蒂固。


你是人间宝藏


韩信说他有两层意思,一是自己当年曾投在他麾下,但因出身贫贱,目无下尘的项羽对其视而不见, 后来才改投的刘邦,内心本就觉得他识人不明,没有真正的英雄气;二来确实也是看到他伐秦及与刘邦对峙之时犯下大错,错失许多关键性铲除隐患、称霸天下的良机,所以这样说。


南山一缕云


韩信这一生最怕的就是项羽了,他一直在项羽帐下,深知项羽神勇,用兵如神,自愧不如。韩信在楚军阵营没有发挥的地方,就去了汉军,恰恰刘邦没有能打仗的人,自然就受到了重用。但此时的项羽已经指挥了很多著名的战役,韩信也佩服至极,一直不敢和项羽相交。每当有机会相遇的时候韩信没有十足的把握,兵力不多于项羽的时候就不敢出手,直到最后一战,还是汉军联合了六十万军队,对阵没有了后勤支援,人困马乏的十万楚军,才算胜利吧。之前项羽曾有无数次把刘邦打败确实是性格原因饶了刘邦一命,否则刘邦不知死多少回了。项羽的军事才能不用说了,无人能及,识人用人也不错,只是最后他明白天下终归要统一,不能分裂了,所以放弃了争霸,退出来了。


每天一支阿胶浆


韩信用兵多多益善,在楚汉战争期间,项羽鸿门宴上过于妇人之仁放走刘邦,致使其“放虎归山”,兵败于亥下,自刎于乌江。

但韩信对刘邦过于自信,楚汉之争后,被解除兵权,忽略了“狡兔死,良弓藏”“兔死狗烹”,最终被吕后和萧何诱杀,诛其三族。韩信若是知其结果,断不会如此束手待毙。可惜悔之晚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