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捱打"和"沒捱過打"的孩子,不出20年,差距會很大

天天捱打"和"沒捱過打"的孩子,不出20年,差距會很大

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不同的家長會有不同的想法,比如有些家長喜歡用暴力手段對待孩子,每次孩子犯了錯誤,不是一頓罵就是一頓打,孩子每天生活在惶恐之中,在父母的眼裡,只有讓孩子知道疼痛才會改錯,可是這樣真的能夠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嗎?

廷廷小時候就是一個經常捱打的孩子,因為平時比較調皮,喜歡在外惹是生非,爸爸經常拿起家裡的雞毛撣子,惡狠狠地教育孩子。

有一次,廷廷從外面帶回來幾個琵琶,爸爸問他琵琶是從哪裡來的,廷廷就說是鄰居家阿姨給的,當時爸爸忙著做菜也就沒怎麼管他。

到了晚上鄰居突然在外面大喊,哪個沒良心的東西,把我家枇杷樹給弄倒了!還特地來到廷廷家詢問情況,爸爸聽說鄰居家枇杷樹沒了,忽然想起廷廷上午還帶回來幾個琵琶,頓時火冒三丈,直接拿著雞毛撣子去房間找廷廷。


廷廷當著爸爸的面支支吾吾不肯說出實話,在爸爸的再三追問下,廷廷說是鄰居家孩子弄倒的,他只不過順手拿了幾個琵琶,爸爸聽到這裡火更大了,不承認錯誤也就算了,還敢狡辯,於是掄起雞毛撣子就是一頓打。

廷廷哭得撕心裂肺,鄰居在樓下聽到了,趕緊上去勸住了他,讓他別這麼打孩子,差不多就行了,可是廷廷爸爸還是不肯停手,反而打得更兇了,最後媽媽也跟上來勸架,廷廷才從疼痛中解脫出來。



晚上媽媽給廷廷敷藥的時候,看見屁股上青一塊紫一塊,覺得爸爸下手也太重了,廷廷眼睛裡淚汪汪的,除了疼痛之外,還有失望,他心裡恨極了爸爸,覺得自己並沒有什麼錯,卻要被打成這樣。

時間過得很快,廷廷已經走向了社會,經常不回家看望父母,甚至連過年都找藉口不回去,每次爸爸給他打電話,廷廷都會很不耐煩,沒講兩句就把電話掛了,再看看領居家的孩子,一家其樂融融,父母與孩子之間有說有笑,非常和睦,教育上的差別造就了兩個完全不同的家庭。

或許我們應該反思,粗暴的教育方式,在短時間內或許能夠起到作用,可是對孩子帶來的傷害卻不容小覷,直接影響到孩子對父母的感情,那些"天天捱打"和"沒捱過打"的孩子,差距會變得越拉越大。

1、 性格上的差距

"天天捱打"的孩子性格往往會走向極端,第一種情況是孩子變得非常自卑,因為在家庭中受到父母的壓制,敢怒不敢言,時間久了,逐漸喪失了自我,不管在家庭還是社會上,都比較內斂,不敢表達自己的意見,因為他們已經習慣了接受打罵,無力反抗。



第二種情況是孩子走向極端叛逆,反對父母所有的建議,犯了錯誤也不知悔改,就是因為在父母的高壓教育下,孩子承受不了精神壓力而爆發,最後只能通過反抗父母來逃避現實,這樣的孩子真是一種悲哀。

而那些沒捱過打的孩子,會感謝父母的良好教育,而不是通過極端做法來解決問題,這樣的孩子成長比較順利,真正懂得愛與被愛的含義。

2、情商上的差距

在家庭中經常被暴力教育的孩子,情商一般比較低下,在現實生活中,不管遇到什麼問題,總是喜歡往壞處想,為人處世上不成熟,這都是因為家庭教育的缺失,導致孩子在社交上出現問題。



而那些沒捱過打的孩子,往往接受了良好的教育,他們懂得包容和體貼,也知道該怎麼與他人進行相處,在發生矛盾的時候,不會隨意發洩情緒,而是想辦法解決問題,這樣的孩子比較受人青睞。

你覺得打罵孩子的教育方式,還會給孩子帶來哪些影響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