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解衣帶結竟然有專門的器物

中國早期服飾沒有紐扣,一般是用繩子繫住,而周人注重禮節,為避免衣帶散開導致走光失禮,通常會把繩子打成死結,解衣帶結時則需要藉助彎角型的觽(xi),因此觽成為人們攜帶在腰間的小型生活用品。


古人解衣帶結竟然有專門的器物

西周龍形玉觽


隨著社會的發展,觽被賦予了一定的隱晦含義,它作為成年人或已婚少年的標誌性的腰間佩飾物,表示佩帶者具有解決問題的能力。

漢代古文詩人毛亨就曾說過:“觽所以解結,成人之佩也。人君治成人之事,雖童子猶配觽,早成其德。”

有關“童子佩觽”的記載可追溯到西周初期的《詩經》:“芄蘭之支,童子佩觽,雖則佩觽,能不我知。”

童子佩觽是當時的一種習俗,由於觽有解結的功能,引申出來的意義為解亂決煩,這是對孩童成長的期盼,望能早成其德。

“觽年”一詞指的正是佩帶由獸骨製成的解繩結飾物的年齡——童年。

最初觽一般是用彎形獸骨或動物獠牙充當,後來出現了人工磨製的骨質的觽,甚至玉質的觽。

古代君子以玉比德,而觽又寓意著佩戴者是善於解決問題的君子,因此玉觽更加受到古代帝王和貴族的青睞,生前腰間佩帶玉觽,死後也多有玉觽陪葬左右。

在新石器時代晚期良渚文化遺址中發現的一件玉觽可能是迄今為止發現年代最早的玉觽。


古人解衣帶結竟然有專門的器物

張陵山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玉觽


商周時期的玉觽都較為罕見,造型和雕刻相對簡單,到春秋戰國時期,玉觽經歷了比較大的變化,觽身的雕刻技法和紋飾十分豐富,有龍、虎、獸、鳥等動物形象。

而且由於帶鉤這種更為方便束系和鬆解的腰帶扣出現和廣泛,古人不再需要將腰帶打成死結,玉觽失去了其實用意義,完全成為象徵身份和聰慧的裝飾品。

玉觽的發展逐漸成熟,形成幾種主要的造型。

最為經典的當數龍形玉觽。

龍形玉觽是數量最多、起源最早,延續時間最長的一種造型,尤其是西漢以前,玉觽大部分都是以龍為造型。

粗闊的一端雕刻為龍頭,龍尾則作為尖細一端,造型自然和諧,龍和觽結為一體。

此外還有鳳鳥形玉觽,西漢後期的玉觽出現這種造型,以鳳鳥頭為粗闊一端,通體流暢,至尾部雕成細長狀作尖細端,造型柔和優美。


古人解衣帶結竟然有專門的器物

鳳形玉觽


除了龍形和鳳鳥形這兩種比較典型的造型外,也有一些玉觽造型簡單,有的雕成獸頭形,如蟠螭紋;有的觽身通體雕刻捲雲紋,此類玉觽大多年代較早。

西漢時期的墓葬出土玉觽十分豐富,高規格的王室墓葬以及諸侯王墓多出現玉觽隨葬,而且玉觽的形制、紋飾、工藝都超過前代,向複雜化、多樣化發展。

南越王墓出土的玉觽有四件,均體現西漢前中期的風格,為龍形玉觽,其中兩件出土於墓主人的玉衣手套一端,作為葬玉中的玉握。

另外兩件玉觽為形制相同的一對,均透雕為龍形,出土於南越王部夫人的組玉佩最下端:


古人解衣帶結竟然有專門的器物


與玉觽十分相似甚至難以區分的是玉衝牙。

“衝”指的是碰撞、衝撞,“牙”指的是形狀如獸牙。

衝牙是古代組玉佩的主要配件之一,一般在組玉佩最下端或者中部,動輒相互碰撞,因此得名衝牙。

但西漢時期,組玉佩形制已經歷了較大的變化並逐漸消亡,衝牙甚少出現在組玉佩之中,漸漸從組玉佩中分離出來,形制和功能也發現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