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心中的“一條大河”

客家人心中的“一條大河”


“一條大河波浪寬,風吹稻花香兩岸……”每個人心中,都有一條大河,每個客家人心中也都有一條河。大河,是人類文明的搖籃。客家人一路遷徙往南,途中也像其他文明一樣,傍水而居,在“鮮鮮河水”的孕育下發展了獨特的客家文化。在遷徙的過程中,山脈起了阻礙作用,而江河卻能以舟楫之便,為移民遷徙提供交通便利,還能為移民提供可供開發的沿江谷地。贛江、汀江、東江、梅江等大河,就在客家民系形成過程中起到了這樣的作用。

陳永淘鮮鮮河水—細人唔好相打00:0003:00

一、贛江

贛州是客家先民中原南遷的第一站,是客家民系的發祥地和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全市客家人口占95%以上,世稱“客家搖籃”。贛州客家人心中的一條大河,是贛江。贛江是江西省最大河流,長江下游最重要支流之一。位於長江以南、南嶺以北。西源章水出自廣東省毗連江西贛州南部的大庾嶺,東源貢水是出自江西省武夷山區的贛州市石城縣的贛源崬,在贛州章貢區匯合成贛江。

贛江北流經萬安、泰和、吉安、吉水、峽江、新幹、清江、豐城到南昌市注入九江的鄱陽湖,後經九江市湖口縣洩入長江,長766公里,流域面積83500平方公里。中上游多礁石險灘,水流湍急。下游江面寬闊,多沙洲。主要支流有信江、錦江等。贛州以下可以通航。舊時沿岸各地是長江下游與兩廣的交通紐帶。

客家人心中的“一條大河”

贛江風光,行駛的舟船,掛起的船帆被勁風猛吹,快速地駛向前方。(選自《老照片中的華夏》1939年4月出版)

從宋以來,贛州的湧金門一直是個繁華的碼頭。贛州發往北邊的貨物,可從章江、貢江的任意碼頭出發,而從北邊過來的客與物,溯贛江而上行了數日,又經十八險灘,上岸的第一碼頭就是湧金門。所以,湧金門商賈如雲,交易旺盛,錢財廣通,名副其實。

贛州湧金門,被譽為“江南宋城”。現存有大量的宋代古城牆。位於章貢路和廉溪路交叉口附近,現在還是贛州市民生活的交通要道。走過湧金門到達貢江邊浮橋碼頭,古浮橋就在碧波江上,千百年來,多少行人。古人曾寫詩描述當時湧金門外之盛況,詩云:八鏡臺前春水生,湧金門外萬舟橫。

贛江的上游,在贛州石城,就是陽明子當年“平山中賊”打了勝仗後經過的地方。石城琴江沿岸的寶福院塔,建於北宋時期,共七層。塔高59.8米,塔身每層都有木欄杆陽臺式走廊環繞,每層塔壁的不同方向開設了兩個小拱門與走廊相通。

古人非常重視文昌,在許多城市都設有文昌塔,崇文重教、重視風水的的客家地區當然不例外。文昌塔往往建築在河流的旁邊,據說高度越高,催文催貴的威力更大。這座美麗的塔,就見證了贛江流域的物華天寶和人文昌盛。

客家人心中的“一條大河”

解放前後 贛州的浮橋

贛州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全國文明城市、國家森林城市、原中央蘇區所在地、萬里長征的起點城市,文天祥、周敦頤、海瑞、王守仁、辛棄疾和中共第一代核心領導人皆在贛南主政過。贛州有著千里贛江第一城、江南宋城、紅色故都、客家搖籃、世界橙鄉、世界鎢都、稀土王國和世界風水堪輿文化發源地等美譽。


客家人心中的“一條大河”


1920年所拍吉安榕樹碼頭

曾經雄踞江西的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24歲,雄姿英發,曾在贛江上把42歲的曾國藩打得膽寒心顫。曾國藩大敗後試圖跳江自殺,被下屬救回,繼續埋頭練兵重啟湘軍之路。之後的戰爭,讓贛南地區成為革命的搖籃。

客家人心中的“一條大河”

湧金門碼頭

贛南星羅棋佈的堡壘一樣的圍屋,也見證了客家人的備戰心理。贛州,現有600餘幢神奇的客家圍屋,被稱為“東方的古羅馬”,保存完好、較具代表性的有龍南關西新圍、燕翼圍和安遠的東昇圍等古老的客家圍屋城堡。

二、汀江

汀州人心中的一條大河,是美麗的汀江,這是客家人的母親河。據史載,汀江流域最早是一片瘴氣瀰漫,莽莽蒼蒼的南蠻荒蕪之地,古時屬閩越。大約到了東晉時期,聚居在中原地帶的客家先民,歷經六次大規模的南遷,就形成了客家民聚居的地帶。於是,汀江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為了“客家人的搖藍”,再加上汀江兩岸土壤肥沃,氣候宜人,使汀江流域成為客家人生息繁衍的樂土。

汀江在宋代至明代稱鄞江,因“天下之水皆東,唯汀獨南流”,南方在八卦圖示屬丁,而名汀江。它發源於寧化木馬山,流經閩西的長汀、武平、上杭、永定及廣東省大埔共5個純客家縣。沿途有55條大小支流匯入,全長328公里,在福建省境內長285.5公里,上杭縣境內長112公里,流至廣東三河壩與梅江匯合後稱韓江。

客家人心中的“一條大河”

上杭浮橋


歷經千年造化,汀江兩岸的山峰奇特,千嬌百媚,汀水清澈如藍似玉,她薈萃了三峽之奇,灕江之秀,處處呈顯出人間仙境。汀江的全程有一半途經上杭縣,把上杭城區環繞三圈,形成三褶洄瀾。著名愛國詩人丘逢甲曾對上杭城區汀水地形、地貌作高度評價:“東南山豁大河通,汀水南來更向東;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城如畫夕陽中。”

汀江是福建省唯一跨省河流,汀江—韓江航運處於泉州、廣州兩大海運中心之間,汀江、韓江及其眾多的支流以,成為泉、廣兩大海運中心的補充和組成部分,並逐漸與潮汕地區的海上貿易相結合,發展成為我國海上絲綢之路的又一通道。


客家人心中的“一條大河”

上杭南門大橋


如此重要的地理位置,可以想見汀州當年的繁華。“上河三千,下河八百”,就是指汀江航運的盛況。上杭以上為上河,有船數千艘,縣城以下為下河,有船數百艘。汀江上杭段有大小碼頭36處,吞吐量較大的5處:回龍、石下、東門潭頭、南門、南蛇渡。汀江航運使上杭成為汀江流域首屈一指的商賈雲集之地。縣城聚集了糧行、紙行、藥材行、京果行及木材等各種過駁轉口商行300多家。

客家人心中的“一條大河”

▲百舸爭流,摘自《杭川老照片》

上杭正處於汀江的“黃金水段”,是汀江航線最大的商品集散地。贛南和汀江流域的糧食、竹木、紙品及其他土特產品,彙集到長汀、上杭,從碼頭沿汀江而下至國內外。而海鹽、布匹、煤油、百貨等經汀江在上杭、長汀等地登陸,再銷往汀江流域及贛南各地。

客家人心中的“一條大河”

上杭的孔廟

這大概是今天龍巖那麼多九廳十八井的大豪宅、有那麼多高大上的土樓的原因。早在清代,上杭就建立了民間自治性質的商會組織,到民國年間的時候已經建立了菸葉、轉運、布匹雜貨等13個同業公會,俗稱13幫。所以上杭人的商業思維非常發達,《上杭縣誌》就寫道:“乾隆三年,江西、浙江、廣東、上海、漢口等處省郡,皆有上杭會館”。

客家人心中的“一條大河”


因避戰亂而南遷的中原漢人成為客家民系中的一員後,他們的後裔因商業意識的喚醒,主動將生存的觸角延伸到了四面八方,用自己的智慧和財富,為鐵骨錚錚的客家人贏得了生存空間。

三、梅江

若問梅州人心中的大河,必是梅江了。梅江,清朝之前稱“梅溪”。“梅江”一詞最早出現在宋末蔡蒙吉的《梅江晚泛詩》。民國初期,改名梅江。據清康熙《程鄉縣誌》載:“梅州命名考,李士淳曰:曾見《粵東名賢志》:梅鋗,湞水人,漢初,從高祖,破秦有功,封於粵,即今程鄉縣(今梅州市梅縣區)地。故號其水曰梅源,溪曰梅溪,名其州曰梅州,皆以梅鋗得名也。至今各鄉祀神有梅溪公王意即其人。”

另外,梅江兩岸很多梅樹,春天時沿江有著“梅花十里”的盛景。宋朝詩人楊萬里路過梅州,寫詩道:“一路誰栽十里梅,下臨溪水恰齊開,此行便是無官事,只為梅花也合來”,描述這個盛景。在江之上游、今畲江上墩一帶,古稱梅塘。在江之下游、今鬆口鎮,南漢之前稱為梅口。宋朝在現在的松南設了梅溪務。

客家人心中的“一條大河”

五華琴江沿岸,民國時期照片

梅江發源於廣東省紫金縣的武頓山七星崬,這裡是美麗的紅土地。梅江全長307公里,上游河源段稱五華河,然後是北琴江,經五華縣,到了興寧縣就是寧江,奔湧到梅縣百花洲地區笑擁程江,然後在鬆口的文昌塔——元魁塔處,拐了一個彎,形成獅象把水口,與石窟河、松源河、柚樹河並肩,於大埔縣三河壩與汀江、梅潭河等匯合之後,直下韓江入海。

客家人心中的“一條大河”

民國時期梅江上的船

梅江是韓江的主源,水資源豐富,流域內水利設施眾多。梅江水系航運發達。歷史上蘊育了沿岸悠久的客家文化。

鬆口鎮是嶺南四大古鎮之一。鬆口碼頭是從鬆口至汕頭水路出南洋的必經之道,曾是客家先民越洋出海的始發地,舊時不知多少人攜妻帶子沿梅江而下經韓江至潮州、汕頭,再從香港遠赴南洋謀生。泰國前總理他信和妹妹英拉的外婆就住在鬆口鎮梅教村。蔣經國的第二個妻子邱愛倫也是鬆口人。

古時的梅江區,是梅州經濟和文化中心,不僅有眾多書院、私塾,還有不少姓氏祠堂。舊時有九李、十三鐘的說法,就是說城內李姓有九個祠堂。而鍾姓的祠堂竟有十三個之多,有些姓也有兩個以上的祠堂。梁伯聰在《梅縣風土二百詠》中也寫道:“祠宇繁多賽祭供,一城九李十三鍾。”

客家地區崇文重教,處於中心區的梅江區文風尤為鼎盛。“百花洲尾齊洲前,此地出狀元。”這句話說的就是攀桂坊,這裡培養出三位翰林,進士、舉人、貢生等有功名的文人上百人,留下嘉應五大詩人中的李黼平、黃遵憲,嶺東三大女詩人之一的葉璧華,當代中國著名文學家黃藥眠,我國著名音樂家張棣昌,提線木偶表演藝術大師謝發等傑出人物的生活足跡。

客家人心中的“一條大河”

梅江區的樂育中學

梅州北鄰贛南、閩西,東接潮汕,是粵東的門戶和水陸交通樞紐。優越的地理位置使當時的梅州成為著名的商貿集散地。然而,一直到上世紀30年代初期,梅江兩岸來往仍靠船渡,十分艱難。可以想見,在梅江兩岸,祖祖輩輩都渴望著能有一座橋。

客家人心中的“一條大河”

1931年,時任梅縣縣長的彭精一主張拆舊建新、開闢橋樑公路。是年冬,地方知名人士饒芙裳、盧耕父、黃燮南、曾漢南、黃榮樵等倡議修建梅江橋,即得到各界人士的熱烈響應。


“梅屬地靈,功成不用仙鞭石;江橫天塹,普渡何須鵲架橋”。梅江橋,建成於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恢弘、秀美的設計,代表著80多年前海內外梅州人共襄盛舉的佳話。

侯孝賢2歲隨父親遷居臺灣,他的祖母后來老了,很多事情都不記得了,卻會用客家話喃喃唸叨一句話:“過了梅江橋,就係屋誇了!”這個段子還在他的電影裡面出現過。

梅江橋自1932年動工,建設歷時兩年又九個月告竣,花費銀洋11.3萬多元,共有來自印尼、泰國、馬來亞、新加坡、南非、日本以及國內的梅縣籍熱心人士8100多人捐資,在1934年秋完成,是當時廣東省為數不多的鋼筋水泥新式大橋之一。

客家人心中的“一條大河”

梅江上的小船 來自南加州大學圖書館

橋,是梅江歷史裡面記錄著最多人文文化的實物承載體之一。屹立於梅江梅城河段U形頂端的梅江橋是梅江上的第一座鋼筋水泥大橋,是梅城歷史文化的象徵,也是客都的一座紀念碑,承載著無數客家人的歷史記憶,銘刻著海外遊子對故里難以割捨的赤子情懷。

至今,梅江橋仍作為城市血脈筋骨與梅城同呼吸、共日月,浸透著客家人文,蘊含著城市精神。“梅水架長虹,不用祖龍鞭石;江山留勝蹟,且看司馬題橋。”

另外,在大埔,還有一條河叫梅潭河,又名梅河、大埔水、百侯水、長樂水。發源於福建省平和縣葛竹山,流經廣東省梅州市大埔縣大東、雙溪、楓朗、百侯、湖寮,於三河壩東北注入汀江。汀江,梅潭河與梅江在三河壩彙集後始稱韓江,三河壩以上為韓江上游。梅河,1866年太平天國餘部被左宗棠最終鎮壓的地方,被太平天國戰士的鮮血染紅。三河壩,見證了多少下南洋或者幹革命的故事。

四、東江

東江,古稱湟水、循江、龍川江等,珠江水系幹流之一。該河流發源於江西省尋烏縣椏髻缽山,源河為三桐河。自東北向西南流經廣東省龍川、和平、東源、源城、惠城、博羅至東莞石龍進入珠江三角洲,於黃埔區禺東聯圍東南匯入獅子洋。幹流在龍川縣合河壩以上稱尋鄔水,匯貝嶺水後始稱東江。

東江在惠州形成了“五湖秀水五面鏡,面面妝鏡藏青山”的奇秀山水。泗洲塔是惠州西湖的地標。宋朝,蘇東坡謫居惠州時,稱此塔為大聖塔,又稱玉塔。紹聖二年(1095年),蘇東坡看到西湖明月升起,涼風拂湖,湖光燦閃,屹立在西山的泗洲塔,倒影入湖,於是吟出《江月五首》:“一更山吐月,玉塔臥微瀾”的佳句,構成西湖遊客讚不絕口的“玉塔微瀾”一景。江月,就是指東江上的月亮。這是最早以惠州西湖為主題的詩。

客家人心中的“一條大河”

民國時期李松高攝影,《惠州西湖記》

大江大河,往往和千古風流人物相關聯。東江,最常聽到的是讓人肅然起敬到起雞皮疙瘩的英雄故事。在抗日戰爭時期,在東江崛起了一支敵後武裝,從領導人到成員,客家人佔了大多數,這是名符其實的客家子弟兵——東江縱隊。

這些客家人主要來自深圳龍崗、坪山(原屬龍崗,現為新區)、東莞、香港新界。東江縱隊的司令員,是坪山的客家人曾生,政委尹林平,是興國的客家人。據說東江縱隊軍隊交流主要用客家話。

客家人心中的“一條大河”

1918-1914年隔江拍攝的惠州府城

這支隊伍,長期孤懸敵後,沒有中央的支援和策應,連電臺都沒一臺,只能從收音機裡聽到延安的消息。但是客家人的堅韌和團結、拼搏的精神使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到抗戰結束時發展到11000人,到解放戰爭結束時,發展到38000人。

從其成立之初至日本投降以前,這支義軍在廣東和港澳淪陷區積極抗擊日偽軍,大小戰鬥2000餘次,殲敵近萬人。

客家人心中的“一條大河”

抗戰期間,惠州曾四度淪陷,位於東江、西枝江合流處的文筆塔,在戰火中屹立

東江縱隊的戰鬥力甚為強大,戰功赫赫,以客家人的英勇剛毅,以大無畏的犧牲精神救亡圖存,在中國的民族解放史上留下客家人傳奇而光輝的印記。

在香港淪陷的三年八個月的日據時期,東江縱隊的一支——港九大隊,是至今被公認的香港轄區內唯一一支堅持抗日的武裝。他們掃滅土匪敵偽漢奸武裝,搶救運送800名國內文化名人,解救盟軍戰俘,創下了揚名世界的英雄戰績。東江縱隊、瓊崖縱隊、八路軍、新四軍在“七大”軍事報告《論解放區戰場》中被並稱為“中國抗戰的中流砥柱”。

客家人心中的“一條大河”

惠州府城北面臨江城牆

英雄,除了智勇雙全,更難得珍貴的是像江河一樣盪滌汙垢的浩然正氣。客家的大江大河,不止是美麗山河,更分明有一種養育英雄兒女的豪氣。

五、韓江

汀江從福建南下,和梅江在大埔三河壩匯合之後,稱為韓江。三河壩的客家人和韓江流域的客家人、潮州人,心中的大河,非韓江莫屬。韓江是中國廣東省第二大河。這條向南的河流,東晉至隋稱員水(篔水),唐至北宋稱惡溪,南宋稱韓水,也叫鱷溪,元、明稱鱷溪,也叫韓江,至清才定稱韓江。

客家人心中的“一條大河”

1939年9月,德國傳教士拍攝的湘子橋,南加州大學圖書館

韓江北源汀江出福建西南寧化縣西南部武夷山,南流至廣東省大埔縣三河壩匯南源梅江後始稱韓江。南流到潮州以下河道分汊進入韓江三角洲,在澄海縣境和汕頭市區分別注入南海。長410公里。韓江是潮(州)汕(頭)、興(始)梅(縣)與福建長汀的重要聯繫水道。韓江流經潮州城區約3公里,北段江面寬闊,北堤連接竹竿山與金山,捍衛古城的安全。韓江是潮汕最大的河流,從發源地至東溪出海口,全長470公里,落差920米,流域總面積達30112平方公里。

韓江是一條非常有力量的河流。每年的夏秋二季,尤其是5月、6月,是韓江的汛期。發水的季節,據說這條南方山地裡的河流,每秒的流速,竟是全國第一。這條默默無聞的河流,她的年徑流量,竟比長江、黃河還要大得多。

韓江曾經是一條桀驁不馴、鱷魚出沒的河流。韓江奔流所在,古時候人煙稀少,林木茂盛,峰巒起伏,重山疊嶂,嵐氣、霧氣、溼氣、瘴氣瀰漫,鱷魚、蟒蛇、野象、熊羆、虎豹四處出沒。唐朝的潮州,是懲罰罪臣的流放之地,有唐一代,宰相常袞、李宗閔、楊嗣復、李德裕,都曾經遠貶潮州。韓愈諫迎佛骨,也被貶此地。

韓江原來不姓韓,是因為大文豪韓愈被貶謫此地後,後紀念韓愈,改稱韓江。公元819年(唐憲宗元和14年),正月十四,韓愈於元宵佳節啟程,遠赴偏僻荒涼的蠻煙瘴地潮州,他的家眷亦被斥逐出京,他年僅12歲的女兒慘死道旁。據說韓愈當年三月廿五日到潮州後,深知民之疾苦:“皆曰惡溪有鱷魚食民物產,民是以窮”。

韓愈親自去觀察後,於四月廿四日便寫了一篇《祭鱷魚文》,並叫他的部屬秦濟殺了一豬一羊,到北堤中段鱷魚經常出現的地方,點上香燭,宣讀祭文,限期叫鱷魚徙歸大海。當時,潮人傾城而出,人山人海,鴉雀無聲,只聽韓愈嚴厲宣佈:“鱷魚!鱷魚!韓愈奉天子命到這裡來做刺史,是為的保土庇民。你們卻在此禍害百姓。如今姑念你們無知,不加懲處,只限你們在三天之內,帶同族類出海,三天不走就五天走,五天不走就七天走,七天不走,便要嚴懲不貽”。說畢,將祭文焚化連同豬羊投入溪中,拜祭鱷魚。

後來乾隆時期有一位客家人,從嘉應州的石扇堡出發,下南洋去印尼西婆羅洲謀生。在那個也是鱷魚出沒的蠻荒之地,他學著韓愈退鱷之法,也寫了一篇祭文,慷慨激昂地念誦,並安排人員同時悄悄撲殺鱷魚,一方面為當地人民除了鱷害,另一方面又以智謀和仁政收服了當地民心,人稱“坤甸王”,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民主共和國——蘭芳共和國,存續110年之久。他就是羅芳伯。

六、淡水河

客家人從粵東北的嘉應州,順著梅江、韓江南流而下,到達汕頭附近的各港口,而後乘船到廈門等待查驗,再後渡洋到澎湖列島的馬公等港口候風。


再而後向東南行駛,經東吉洋,進入鹿耳門查驗;最後由安平登岸,到達府城(即今臺南市)附近暫居,然後南下屏東,在高屏溪(亦稱下淡水河)東岸及東港溪流域開墾臺灣的土地。之後每次抗倭護臺、維護祖國領土完整的壯舉,客家人都參與其中。

客家人心中的“一條大河”


臺灣歌謠之父鄧雨賢的家族,是梅縣鬆口一世祖鄧太乙的後代。公元1300年左右,四世祖鄧子才從鬆口遷徙到廣東鎮平(今蕉嶺)。在清乾隆年間,鄧雨賢十六世祖鄧彥撥從鎮平攜眷渡海移墾臺灣新北市樹林區。


鄧雨賢曾祖父鄧觀奇(兆熊)為秀才,在穹林創設學堂“文林社”,育有九子,其中有兩個兒子也高中秀才,有“一門三秀才”的美譽。


1942年他給自己取了“唐崎夜雨”作筆名,提醒自己不忘祖先是唐山人。直到38歲,鄧雨賢因病逝世都沒踏上梅州這片故土。他在臺北大稻埕創作了《大稻埕行進曲》,晚年在新竹創作《芎林小唄》,在臺南安平港創作《安平小調》,後來創作了《月光下的鼓浪嶼》。


客家人心中的“一條大河”

◎百年前的淡水河河岸——大稻埕,來自 1913年《臺北寫真帖》。在漢族移住之初,水田中有大埕,稻熟之際,農民在埕上曝曬採收的稻穀,因此地名俗稱「大稻埕」。光緒初年市街開始發達,商業繁盛。鄧雨賢就在淡水河岸創作了《大稻埕行進曲》

客家人真正遷往臺灣的時間是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接納施琅的建議收復臺灣後,當時清廷派駐在臺灣的部隊中有從嘉應州(今廣東梅州)徵募的客家兵數百人,他們在安平、臺南、阿公店服了4年兵役後,復員在濫濫莊(即今屏東縣萬丹鄉附近),按六隊編制屯田開墾,"六隊"與客家話的"六堆"音相近,所以“六堆”人就是最早的客家人的先民。

客家人心中的“一條大河”

◎臺灣農家(日本人拍攝)

鄉愁詩人余光中先生曾滿懷追憶地寫道:“給我一瓢長江水啊長江水,酒一樣的長江水,醉酒的滋味,是鄉愁的滋味……”祖籍梅州的客家人羅大佑把這首詩譜成歌,那悠長盪漾的曲韻,反映了人們對大河的歷史記憶。

鍾文音同名客家小說《在河左岸》,2014被拍成電視。改編自。主題曲裡面說:思念繫條長長的河流……片尾曲《紙鷂》,用客家話唱起來十分有韻味。

客家人心中的“一條大河”

◎苗栗的法雲寺塔(佚名,幾十年前的老照片)

臺灣苗栗縣公館鄉的客家人,印象中的那條河,應該是北河。那裡有很多桐花樹。盛開季節,美麗的桐花如雪飄落在河面上,帶著香氣順流而下,蔚為壯觀。此時臺灣苗栗客家有“桐花祭”活動。

客家人心中的“一條大河”

客家桐花祭以雪白桐花為意象,傳遞客家人敬天地、重山林之傳統,更以桐花、山林之美為表,客家文化、歷史人文為核心,展現客家絕代風華,也提醒依客家子弟再造鄉土與人文的榮景。

七、石扇河

最後寫一條記憶中故鄉村東口那條小河。它很小,發源于山中,然後穿過家鄉的小盆地,經過當年“鬆口不看州(嘉應州),新鋪不看縣(鎮平縣)”的新鋪,往蕉嶺長潭流去。在入新鋪的水口,過去曾有一個扇形的巨石。

這裡徜徉過我的童年。小時候內向,卻喜歡水,偷偷隨大孩子去玩水,沒少挨媽媽罵。畢竟這條河原來有些地方是深幽的潭,淹死過人,據說還有水蛇出沒。

十幾歲的時候,有一次桀驁不馴,淘氣不回家,自己拿一把鐮刀,在河邊砍了好多觀音竹,搭成魯濱遜一樣的小茅屋,然後就在河邊,躺在茅屋聽河水潺潺、聽風唱歌、聽蠶鳴蟲叫,或者拿起紅色的卵石畫畫。或者拿一個小小碗,從河裡撈幾隻小蝦就那麼傻傻地看著……河邊浮萍開點點黃花,一座質樸的水泥拱橋,虹跨在河兩岸,橋沿並不高,一不小心就容易墜落。每次上學回家經過,似乎都感覺顫顫巍巍的。

小拱橋連接兩岸小山,小路蜿蜒連接新鋪石扇。每次放學回到橋邊,橋邊有一種帶刺的灌木開金黃芬芳的花,此時望向山頂,有一棵高高的伯公樹(客家人把古樹叫伯公樹),紅柿子一樣的夕陽慢慢從山坳落下,把霞光披在伯公樹上。

後來本村華僑鄉賢又捐了一座平坦堅固的橋,命名為“愛鄉橋”。原來那條危險的小橋就再也沒有人走了,這條小河上就有了兩座橋,雙橋拱月,倒影水中。可惜後來我們回去,河水已經變得淺而不夠清澈了,童年時那條活潑浪漫的河卻恆留記憶之中。


行筆至此,忽然想起一段話:“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復與言……”


現代民謠單曲,如果用客家話來唱,是怎樣的腔調?

余光中和羅大佑合作的一首歌

臺灣篇 | 客家人,你心中的“一條大河”是哪條?

圖片講古 | 100多年前河源的一位客家人,臨刑前奸細讓牧師拍下照片

汀江、韓江篇 | 客家人,你心中的“大河”是哪一條?

客家商幫和客家商道(修訂版)

棠棣之花——一個華僑小商的故事(精彩!)

用客家話寫了一首《似曾相識》,撩動客地童年意象,誰可以幫忙唱呢?| 曲調來自鄧麗君的《雨夜花》、黃耀明的《四季歌》

近代以來韓江流域的“財富鉅子現象”| 超級大佬們的故鄉傳奇(下)


可按人名或關鍵詞查找瀏覽客名堂的

全部歷史文章

申請加入客名堂讀者交流圈

我們只有優秀的思想和文章

只為有趣有品位有格局的人準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