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宗大王——矢志北伐光复大明,朝鲜历史上最热血的硬汉

信仰,是指人类对某种思想、宗教或人物的持续信奉尊崇,带着强烈的主观意识。在某种程度上,信仰能够赋予人类继续奋斗的动力,激励着任何一位不屈服命运的个体,为实现心中的梦想砥砺前行。十七世纪的东亚局势是混乱的,由汉民族建立的明朝,在历经了276年的荣辱沧桑后,终于在公元1644年三月被闯王李自成攻破北京城,庄烈帝(明思宗)朱由检在留下

“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朕死无面目见祖宗,自去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无伤百姓一人”的遗言后,遂和太监王承恩一起自缢于万岁山,明朝覆灭。同年四月二十二日,李自成率领大顺军在山海关附近的【一片石】与吴三桂、多尔衮等势力展开决战,不幸战败溃逃。清军趁机举兵南下,灭大顺、克南明,顺利把中原收入囊中。

孝宗大王——矢志北伐光复大明,朝鲜历史上最热血的硬汉

明朝庄烈愍皇帝——朱由检

孝宗大王——矢志北伐光复大明,朝鲜历史上最热血的硬汉

闯王李自成

孝宗大王——矢志北伐光复大明,朝鲜历史上最热血的硬汉

崇祯皇帝朱由检自缢于万岁山

孝宗大王——矢志北伐光复大明,朝鲜历史上最热血的硬汉

崇祯皇帝朱由检手刃女儿,不想她遭到农民军的羞辱

明朝灭亡,对朝鲜半岛所造成的蝴蝶效应是巨大的。自太祖李成桂时代就尊崇明朝为宗主国的朝鲜王朝,忽然失去了主心骨和靠山,霎时间人心惶惶、不知所措。特别是仁祖大王李倧时期发生的两次大规模胡乱(丁卯胡乱+丙子胡乱),让朝鲜士大夫们极度憎恨满清政权,诸如推翻清朝复兴大明之类的言论也甚嚣尘上。在这样的历史大背景下,一位男人应时而生,一生致力于组建强军北伐清朝,实现“驱逐鞑虏”的宏图伟业。他号称是朝鲜王朝历史上最热血的硬汉,也是最令后世佩服的男人。这个人,就是朝鲜王朝第十七任国君、孝宗大王——李淏。

孝宗大王——矢志北伐光复大明,朝鲜历史上最热血的硬汉

朝鲜王朝第十七任国君、凤林大君、孝宗大王——李淏

孝宗大王——矢志北伐光复大明,朝鲜历史上最热血的硬汉

朝鲜王朝第十六任国君、绫阳君、仁祖大王——李倧

孝宗大王——矢志北伐光复大明,朝鲜历史上最热血的硬汉

朝鲜王朝第十五任国君、光海君——李珲

根据《朝鲜王朝实录·孝宗大王实录》记载,李淏在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五月二十二日诞生于汉阳庆幸坊的私宅。父亲是时任朝鲜王朝第十六任国君、仁祖大王李倧,母亲是仁烈王后韩氏,他是王室第二个儿子。不知道是史官刻意夸大事实还是真有此事,李淏在出生的那天,有一团白气神奇般笼罩在寝室内,过了很久才自行散去。也许是预示着此人日后不平凡的成就,但李淏确实展现出与众不同的气息。由于天性沉稳且不喜嬉戏,李淏从5岁开始就读书不辍,尤为喜爱翻阅前朝的史书。据说每当看到帝王骨肉自相残杀的内容,他就会合上书并不断叹息,为一幕幕人间惨剧深表遗憾。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年末,年仅7岁的李淏被仁祖册封为【凤林大君】,正式拥有属于自己的称号。本来李淏的童年生活应该是幸福的,毕竟长于王室,含着金钥匙出生,羡煞不少旁人。然而命运不济,因为仁祖坚持“联明抗金”的国策,不惜破弃光海君时期幸苦搭建起来的“光荣中立”,导致后金方面愤恨无比。于是,阿敏等人率领三万余骑长驱直入,朝鲜军一败再败,仁祖君臣只好退守江华岛。虽然年龄幼小,但李淏在跟着父母颠沛流离的过程中,不仅亲眼看见朝鲜百姓的悲惨生活,而且初次品尝到人间的辛酸疾苦,这对他未来矢志抗清埋下了重要伏笔。在江华岛待了三个月后,朝鲜被迫与后金结盟,女真骑兵随即撤军,仁祖一行人这才灰溜溜地返回汉阳。这次事件史称“丁卯胡乱”,对朝鲜王朝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仁祖也因为答应与女真蛮夷结盟,备受国内千夫所指。

孝宗大王——矢志北伐光复大明,朝鲜历史上最热血的硬汉

阿敏率3万女真铁骑入侵朝鲜,丁卯胡乱爆发

孝宗大王——矢志北伐光复大明,朝鲜历史上最热血的硬汉

朝鲜军激烈抵抗后金军的攻势

孝宗大王——矢志北伐光复大明,朝鲜历史上最热血的硬汉

后金军俘虏了众多朝鲜百姓

丁卯胡乱结束后,后金与朝鲜两国的关系一直不和睦。女真骑兵前脚刚走,仁祖后脚就向明朝递交国书,辩称自己的决定是被逼无奈,希望老大能够体谅。崇祯皇帝朱由检深知朝鲜国的险恶局势,也明白现在的明朝无法给予朝鲜小弟切实的帮助,所以就在答诏里安慰道:

“通问来往,权宜罢兵,非王本意。至于君臣大义,皎然日星。王之忠荩,朕所洞鉴。”意思是,朝鲜与后金的结盟行为,并非是故意的,我谅解你们的苦衷,相信你们对大明的忠诚。即便明朝方面没有责难朝鲜,但是战争的乌云却一直漂浮在朝鲜国上空。崇祯六年(公元1633年)十一月二日,仁祖派遣使臣金大乾来到后金,指责对方强征朝鲜岁币,并且宣称后金商人在互市上不肯遵守平等交易的规则。借此机会,仁祖干脆关闭了两国互市,然后下令加筑京畿、平安、黄海三道城池,准备抵御后金可能的侵略。朝鲜的行径令皇太极大为光火,不过此时的后金汗国正深陷辽东战事,不方便讨伐朝鲜,所以皇太极决定再给朝鲜一次机会。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征服了蒙古察哈尔部的皇太极野心爆棚,想自立为帝,于是派遣使者前往朝鲜通报,要求仁祖君臣上表支持一下。谁知道朝鲜反应激烈,不仅囚禁了后金使者,而且怒指皇太极无耻至极。顿感朝鲜很嚣张的皇太极终于下定决心,要给仁祖这帮家伙一点颜色瞧瞧。翌年,皇太极在沈阳称帝,国号大清,改族名为满洲,正式建立起与明朝抗衡的封建政权。在开国大典上,皇太极严令朝鲜使臣
罗德宪、李廓向自己行三跪九叩大礼,但二人皆站立不动,拒绝下跪。见此,皇太极恼羞成怒,在处死他们后,于同年十二月亲率十万清军入侵朝鲜,再开战端,《丁卯和约》名存实亡。

孝宗大王——矢志北伐光复大明,朝鲜历史上最热血的硬汉

清朝太宗文皇帝——爱新觉罗·皇太极

孝宗大王——矢志北伐光复大明,朝鲜历史上最热血的硬汉

明朝末年的辽东局势图

孝宗大王——矢志北伐光复大明,朝鲜历史上最热血的硬汉

皇太极亲率10万大军再次入侵朝鲜王朝

清军悍然入侵的消息经飞骑传报汉阳,仁祖震恐万分,不知该怎么办。崔鸣吉为了延缓清军的脚步,自动请缨进入虏营谈判,为仁祖退守争取时间。同月十二日凌晨,仁祖君臣进入南汉山城,打算天亮后继续前往江华岛。可是,由于正值隆冬季节,城外刮起雪风,能见度很低,就连马匹都站不稳。仁祖队伍刚出城不久就被迫返回城内,只能静待风雪停息。朝鲜王庭的动向不可避免地被清军截获,得知仁祖被困南汉山城,皇太极下令加快行军步伐,发誓要抓住这条大鱼。就在仁祖困守南汉山城的同时,凤林大君李淏正和宗室大臣们一起在江华岛避难。虽然年纪才17岁,但李淏表现出了十分勇敢的一面。他一边昼夜为父亲仁祖的安危祈福,另一边屡屡散尽财物招募死士,甚至打算带着敢死队前往南汉山城袭击清军。这份胆识,令身边不少人颇感振奋。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正月二十二日,皇太极得知仁祖君臣的宗室家属皆在江华岛,于是派出太祖九子【睿亲王多尔衮】领兵三万前去进攻。当日,在红夷大炮的掩护下,清军乘坐小船发起总攻,戍守的朝鲜军望风而逃,将滩头阵地拱手相让。眼看着清军大开杀戒,将官

具元一悲愤交加,意图斩杀留都大将张绅,然后率领官兵与清军决战,但被对方提前发觉,无奈投海自尽。此时李淏也在阵中,他立即召集死士并向着清军发动突袭,结果收效甚微。经过一番恶战,见无法取胜的李淏只好带着残兵败将退入城内坚守。

孝宗大王——矢志北伐光复大明,朝鲜历史上最热血的硬汉

吏曹判书崔鸣吉主动请缨拖延清军脚步

孝宗大王——矢志北伐光复大明,朝鲜历史上最热血的硬汉

突如其来的暴风雪,致使仁祖君臣被迫困守南汉山城

孝宗大王——矢志北伐光复大明,朝鲜历史上最热血的硬汉

静待援军的仁祖君臣

孝宗大王——矢志北伐光复大明,朝鲜历史上最热血的硬汉

韩国南汉山城遗址

没想到朝鲜王室还有这样一位有骨气的王子,这让多尔衮非常吃惊。在清军对江华岛城池完成合围后,本着英雄相惜的心态,多尔衮派人来到城下高呼:“屠城易耳,顿兵不进者,诏命也。皇帝已许和,急遣官来听。”说是皇命,其实不然,因为此时的仁祖正和皇太极讨价还价,崔鸣吉等人两头来回跑,哪有这么快出结果。所以承旨认为,这是多尔衮的计策。听到清军在城外喊话,李淏也明白现在自己已经没有力量抵抗了,于是派出使臣尹昉前往敌阵。当尹昉带回多尔衮的回话后,李淏当着众人的面高声说道:

“苟可以解急,吾何以畏死?”意思是,如果能够帮助你们解除危难,那么我又何必惧怕死亡呢?于是一个人径直走出城门进入清军大营。当天晚上,李淏和多尔衮一起骑马入城,双方达成和约,一场屠杀就这样避免了。从这件事可知,李淏是何等胆识过人。两天后,也许是临时接到皇命,所以多尔衮不得不提前渡江离开防区。遗憾的是,这一头多尔衮刚走,留守的清军就开始作乱,焚掘烧掠、无恶不作,仁顺王后的神牌也在暴乱中丢失。李淏见此情景,也无可奈何,只能听天由命。

孝宗大王——矢志北伐光复大明,朝鲜历史上最热血的硬汉

清太祖努尔哈赤第九子、睿亲王——爱新觉罗·多尔衮

孝宗大王——矢志北伐光复大明,朝鲜历史上最热血的硬汉

江华岛位置图

孝宗大王——矢志北伐光复大明,朝鲜历史上最热血的硬汉

凤林大君李淏指挥死士奋勇抵抗清军

孝宗大王——矢志北伐光复大明,朝鲜历史上最热血的硬汉

清军使用红夷大炮轰炸南汉山城

孝宗大王——矢志北伐光复大明,朝鲜历史上最热血的硬汉

仁祖李倧在三田浦清营下跪

当江华岛沦陷的消息被崔鸣吉带回南汉山城,仁祖痛哭不已,几乎泣不成声。刚开始他还不愿意相信,直到阅读完李淏呈递给自己的行状后,仁祖不得不承认眼前的事实,毕竟自己儿子的笔迹他最清楚。可以说,江华岛的丧失是击垮仁祖的最后一根稻草。当清军再次使用红夷大炮轰炸南汉山城后,仁祖终于决定投降。同年正月三十日,仁祖身穿青衣,骑着白马,带着世子和五十多位随从,由南汉山城西门出,在众人的嚎哭声中,一路来到三田浦清营,向皇太极行三跪九叩大礼。事后,仁祖登上祭坛,披着貂裘接受皇太极的册封。数日后,心满意足的皇太极率领清军撤退,顺手还把昭显世子李溰、凤林大君李淏夫妇、斥和三学士(洪翼汉+尹集+吴达济)以及被俘虏的朝鲜百姓一道带回了沈阳。此次事件史称“丙子胡乱”,是女真族继“丁卯胡乱”后又一次大规模的武装入侵,对朝鲜社会造成了极为沉重的打击,据说仁祖等人返回汉阳时,尸体纵横于街道两旁的场面比比皆是,一派凄凉画面。

孝宗大王——矢志北伐光复大明,朝鲜历史上最热血的硬汉

明朝辽东总兵、清朝平西王——吴三桂

孝宗大王——矢志北伐光复大明,朝鲜历史上最热血的硬汉

大顺军与关宁军、清军在一片石战场展开决战

孝宗大王——矢志北伐光复大明,朝鲜历史上最热血的硬汉

李自成带着残兵败将逃回北京城

孝宗大王——矢志北伐光复大明,朝鲜历史上最热血的硬汉

公元1644年4月29日,李自成在北京称帝,后继续南逃西安

凤林大君李淏在沈阳待了整整八年,这在他的成长历程中烙下了难忘的痕迹。然而即便身陷敌营,李淏依旧乐观对待,诚爱备至、遇难处事,积极帮助兄长昭显世子排忧解难,与清人进行周旋。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四月二十二日,清吴联军在山海关一带大破李自成的军队,随后紧追不舍。五月初二,清军攻陷北京,自此开启一统中原的计划。因为对昭显世子李溰和凤林大君李淏疑虑重重,担心哥俩会趁清军南下的时候逃走,所以多尔衮就让他们随军效力,顺便好好打击一下朝鲜对明朝的忠心。瞧瞧,北京城都被我们拿下了,明朝已经被毁灭,你们还一根筋的效忠前朝,是不是傻?尊崇大清多好,跟着我们吃香喝辣的难道很差吗?在进入北京城的那天,多尔衮还派人拉着一箱从皇宫里搜刮出来的金银珠宝赏赐给李溰和李淏,想借此羞辱对方。明知来者不善,李溰诚惶诚恐地接受了,唯独李淏婉言谢绝,他说希望用此财物赎回之前被掳掠的朝鲜百姓。这番话,令监视他们的清军佩服不已,史称

“虏皆叹服而许之”

孝宗大王——矢志北伐光复大明,朝鲜历史上最热血的硬汉

辽锦激战,明军大败后金军

孝宗大王——矢志北伐光复大明,朝鲜历史上最热血的硬汉

天下第一雄關——山海關

孝宗大王——矢志北伐光复大明,朝鲜历史上最热血的硬汉

清军长驱直入,占领北京城

本来李淏并没有称王的野心,他那时最大的心愿就是早日回到祖国,帮助父亲重整河山。可谁想到,头顶掉下个翼善冠,正好砸在他脑瓜子上。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他哥哥死了。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十一月十一日,多尔衮突然召见李溰和李淏,宣布现在的天下局势已经明朗,清朝和朝鲜两国之间既然已经和睦相处,世子若继续留在此地,似乎不能服众,故而打算遣送其返回国内。至于李淏则暂居北京,等到【麟坪大君李㴭】过来交班后再行释放。多尔衮的意思很明确,他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是考虑到朝鲜政局的动荡,另一方面则是担心李淏回去后可能会对清朝构成威胁,毕竟这家伙是个有种的王子,能扣留多一天是一天。昭显世子李溰因祸得福,在辞别多尔衮后,于来年二月十八日回到阔别已久的汉阳。儿子回来了,身为父亲应该十分高兴才对,可事实恰恰相反,仁祖的态度很冷淡。首先,朝清两国围绕着“国君迎接儿子不符合礼节”的问题展开交涉,为亲迎典礼吵了半天架,最后仁祖迫不得已在内官的搀扶下接见清使和世子;其次,仁祖对归来的世子李溰戒备重重,父子之间见面极少,仅见于奏疏言语。就这样过了两个月,昭显世子李溰突然在昌庆宫欢庆堂甍逝,享年34岁,留下三子三女。

孝宗大王——矢志北伐光复大明,朝鲜历史上最热血的硬汉

仁祖大王家谱

孝宗大王——矢志北伐光复大明,朝鲜历史上最热血的硬汉

仁祖大王的嫡長子、昭显世子——李溰

孝宗大王——矢志北伐光复大明,朝鲜历史上最热血的硬汉

获释返回朝鲜国内的李溰一家人

昭显世子的离奇死亡,让不少人颇感奇怪。根据《仁祖大王实录》的记载,李溰是在东归途中染上恶疾,再加上医官胡乱开药施针,才导致他英年早逝的。只是这段记载似乎过于牵强,因为丧官在清洗世子遗体时,发现李溰“举体尽黑,七窍皆出鲜血”

,这分明是毒发身亡,怎么可能是得病而死呢?显然有人在试图掩盖世子之死的真相,这个人极有可能就是仁祖本人。无论仁祖出于何种目的,反正世子升天了,得赶紧寻找合适的人选,国不可一日无储君。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六月七日,凤林大君李淏获释返回朝鲜。见仁祖的嫡二子归来,朝鲜大臣开始上疏,希望册立李淏为王世子。同年九月二十七日,仁祖在昌庆宫明政殿正式册立李淏为朝鲜王世子,夫人张氏为王世子嫔,并向清朝递交国书,此时的李淏是26岁。(以下是昭显世子遗容的真实记载)

世子东还未几,得疾数日而甍。

举体尽黑,七窍皆出鲜血。

以玄幎覆其半面,傍人不能辨,其色有类中毒之人,而外人莫有知者,上亦不知之也。

顺治六年(关于1649年)五月八日,负罪一生的仁祖大王李倧在昌德宫大造殿东寝升遐,享年55岁,葬于坡州北川的長陵(英祖年间移葬交河)。 五月十三日,王世子李淏在昌德宫仁政门即位,尊赵氏为王大妃,册封妻子张氏为王妃,世孙李棩为王世子(后来的显宗),是为孝宗大王。仁祖给孝宗留下的是一堆乱摊子,外有边疆纷乱,内有流民起义和叛国乱象,摆在孝宗面前的都不是什么好事。有鉴于此,孝宗开始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孝宗大王——矢志北伐光复大明,朝鲜历史上最热血的硬汉

孝宗大王家谱

孝宗大王——矢志北伐光复大明,朝鲜历史上最热血的硬汉

孝宗大王原配、仁宣王后——张氏

孝宗大王——矢志北伐光复大明,朝鲜历史上最热血的硬汉

景福宫勤政殿

孝宗大王——矢志北伐光复大明,朝鲜历史上最热血的硬汉

景福宫禁军换防仪式

第一步,切实收拢人心,平复国乱。孝宗深知国家局势不容乐观,继续纠缠于无聊的党派争斗是不可取的。于是在即位的当天,他就颁布教旨,免去朝鲜八道定期进贡的珍品,把宝贵的物资留给百姓恢复生产。面对礼曹官员的谏言,孝宗甚至以“孤何心受此方物乎”来表达自己的决心。接着,孝宗又依照司谏院的建议,继续平反仁祖年间发生的冤假错案,进一步收揽人心。当听到宋时烈、李惟泰的母亲染病时,孝宗还特地下赐米禄和药品给对方,极大改善了激化的君臣矛盾。第二步,加快推行“大同法”,恢复朝鲜的社会生产。“大同法”始创于宣祖大王李昖时代,光海君李珲在位期间得到大力推广,但在仁祖反正后便遭到禁止。当初颁行大同法的初衷,是为了刺激朝鲜商品经济的发展,从而增加国库收入。如今朝鲜山河残破,急需恢复元气。在听取了领议政金相的观点后,孝宗毅然重启《大同令》,规定在征收赋税以贡米代之,即统一把农副产品兑换成米粮,再上交给国家。一结田地征收十斗米,以供京外之用,同时不增加徭役。大同法的推行,很好地改善了朝鲜百姓的生活,因为政府是根据个人所拥有的土地面积来判定贡米数额的。换句话说,你田多就要多交,田少就少交,没田就不交或以他物兑换缴纳。这样一来,对于那些无田和少田的农户是好事,又促进了市场流通。

第三步,和睦宗室百官,团结一致。仁祖时期经常出现叛乱、叛国事件,这导致仁祖极度不信任身边的宗室大臣,渐渐疏远了外界。身为王世子的李淏是看在眼里、忧在心上。君臣不和,迟早会出事情。为此,即位后的孝宗致力于内外和睦,努力使两宫亲密、和气蔼然。在此基础上,孝宗对待群臣也是听多说少,鼓励他们上疏言事,分享自己的观点。就算说错了,也不加责备,很好融洽了君臣氛围。

孝宗大王——矢志北伐光复大明,朝鲜历史上最热血的硬汉

朝鲜王朝第十四任国君、河城君、宣祖大王——李昖

孝宗大王——矢志北伐光复大明,朝鲜历史上最热血的硬汉

孝宗非常重视宫廷关系的和睦

北伐素来就是孝宗李淏的梦想,目的是恢复明朝的江山社稷,以此报答救国恩情。正如宋浚吉在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十月二十五日的袖箚文里所言:“恭惟我朝三百年来,服事大明,其情其义,固不暇言,而神宗皇帝再造之恩,自开辟以来,亦未闻于载籍者。”

一席话说得孝宗热血沸腾。另外,朝鲜王朝一直都坚持“胡虏无百年之运”的论断,认为清朝不可能立国百年,肯定会出现混乱。很巧,此时的清朝恰好隐患不断,台湾郑氏割据、南明坚决抵抗、沙俄和准噶尔部威胁北疆、反清势力此起彼伏。孝宗有感时机难得,对宋时烈激动地说道:“彼虏有必亡之势。故欲养精砲十万,爱恤如子,皆为敢死之卒。然后俟其有寡,出其不意,直抵关外,则中原义士豪杰,岂无响应者?”豪言壮志阅然于纸上。带着这般动力,孝宗开始采取措施,整军备战。根据韩国学者姜万吉在著作《韩国近代史》的整理,截止到顺治十一年九月,戍守汉阳城的御营厅卫军,从7000人扩编到21000人;王庭禁军从600人扩编到1000人,以骑兵为主。除此以外,孝宗还新增了炮兵部队,大量生产各式火器,营建火器营。强化各军兵种训练,打造北伐强军。只是,随着军队规模越来越大,问题也产生了,财政吃紧、后继无力。军队是要吃饭的,如果按一名士兵每天吃两碗饭计算,5000人就是一万碗饭,20000人就是四万碗饭,一年就得准备14600000碗饭的后勤储备。当然这只是一个粗略的比喻,但庞大的军需确实让朝鲜的国库受不了。孝宗本来准备继续扩大军队规模,见现实艰难,也只能打消这个念头,转而寻找可靠联盟。

孝宗大王——矢志北伐光复大明,朝鲜历史上最热血的硬汉

明朝灭亡后的各大势力分布图

孝宗大王——矢志北伐光复大明,朝鲜历史上最热血的硬汉

朝鲜军队复原:船载小舰炮手

孝宗大王——矢志北伐光复大明,朝鲜历史上最热血的硬汉

朝鲜军队复原:硬弓手

孝宗大王——矢志北伐光复大明,朝鲜历史上最热血的硬汉

朝鲜军队复原:轻骑兵

咱们有一说一,清朝入主中原的初期,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等人指挥的清军进展顺利,不断攻城掠地,兵锋可谓锐利。可是,这并不代表着没有阻力。上文提到,有不少势力环绕在满清政权周围,伺机争夺霸权。早在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十二月二十二日,朝鲜在出使日本的过程中,就对台湾郑氏提出的联日抗清策略保持乐观态度,甚至答应日军可以“假道朝鲜,出送援兵”,期待能够夹击清朝。只是,江户幕府疑虑重重,因而热情不高。顺治七年(公元1650年)年中,孝宗向清朝递呈国书,宣称近来日本举止异常,有再次入侵的迹象,希望能够增编军队,获得天朝的支持。小日本还想入侵朝鲜?这封国书引起了清廷的怀疑,他们马上派专员秘密调查日朝两国的实际情况,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双方和谐友好,朝鲜包藏祸心。差点被人耍的顺治皇帝福临专门下诏斥责了朝鲜一顿,让孝宗小心点。可能是看到朝鲜不老实,总搞小动作,清朝前后两次命令朝鲜增派援军驻扎东北一带,配合清军绞杀沙俄侵略者。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二月二日,清朝敕使韩巨源来到朝鲜,要求孝宗挑选精锐鸟铳手100人到宁古塔会师。同年七月二日,朝清联军在松花江下游与俄军相遇,联军遂在江边高地上布阵。在此战中,【北虞侯边岌】指挥鸟铳手精确射击,打死打伤俄军十余人,给清军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当边岌回国后,备边司启奏孝宗应该犒劳他们,于是边岌等人涨了工资。顺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三月三日,清朝再次派遣敕使李一先抵达朝鲜,要求对方继续出兵配合绞敌,并顺便备好五个月的粮草。给人还要给钱?太过分了!孝宗很不情愿,但碍于天朝诏命,不得不遵旨行事,派出鸟铳手200人助战。此战朝鲜军一如既往表现优越,高中靶率给予俄军巨大伤亡,首领斯捷潘诺夫被射死,他们扔下270人仓皇逃走,朝鲜又一次令清军刮目相看。

孝宗大王——矢志北伐光复大明,朝鲜历史上最热血的硬汉

日本江户幕府第三代将军——德川家光

孝宗大王——矢志北伐光复大明,朝鲜历史上最热血的硬汉

孝宗与大臣商讨出兵辅战事宜

孝宗大王——矢志北伐光复大明,朝鲜历史上最热血的硬汉

北虞侯边岌指挥朝鲜鸟铳手精确射击俄国人

孝宗大王——矢志北伐光复大明,朝鲜历史上最热血的硬汉

精锐的哥萨克骑兵

由于渐入晚年,孝宗的身体也时常出现问题,但他矢志北伐中原的梦想却依然没有改变。当第二批入清作战的军队回来后,孝宗十分欣慰,因为自己一手训练出来的强军战功赫赫,让他再次看到了北伐的可能性。在人生的最后一年里,孝宗一面巩固改革成果,另一面召见大臣商讨备边事宜。孝宗脸上洋溢着的坚毅笑容,仿佛又让众人回想起当年那个手握刀剑在江华岛指挥作战的英勇少年。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五月四日,孝宗大王李淏甍逝于大造殿,享年41岁,在位11年,葬于骊州宁陵,清朝赐谥号【忠宣】,群臣自上谥号【宣文章武神圣显仁】,一代热血国君化作历史的尘烟。

孝宗大王——矢志北伐光复大明,朝鲜历史上最热血的硬汉

沙俄火枪手

孝宗大王——矢志北伐光复大明,朝鲜历史上最热血的硬汉

第二次罗禅征伐:清朝和朝鲜联军

孝宗大王——矢志北伐光复大明,朝鲜历史上最热血的硬汉

孝宗大王的陵寝——骊州宁陵

朝鲜孝宗是历代国君里非常特殊的一位。他文不及世宗、成宗,武不及太祖、世祖,却出乎意料地获得不少人的称赞。正如史书所言:“十一年间,励精修省,不遑宁息,无一岁受享供之时,无一旬不忧劳之日。出天之大孝,礼贤之志诚,直可跨轶于商周,仁声德泽入人之深者,足以流传千万世而不衰。”难得可贵的是,孝宗口中念念不忘的北伐,不是耍耍嘴皮子就算了,他是实实在在地在努力实现,仅凭这点就已经很了不起。孝宗,真是一位神奇的男人。


【参考文献】

1.《朝鲜王朝实录·仁祖大王实录》;

2.《朝鲜王朝实录·孝宗大王实录》;

3.《清实录·太宗文皇帝实录》;

4.《清实录·世祖章皇帝实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