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王夫差接受越王勾踐的投降的根本原因——迫不得已

公元前495年,夫差繼位,成為吳國的新一代國君。夫差即位後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滅掉越國以報殺父之仇。在夫差整軍備戰的同時,越王勾踐決定在軍力不如吳國的情況下冒險主動進攻。於是便有了夫椒山大敗,勾踐帶領僅剩的五千名精兵逃進了會稽山(今浙江紹興附近)。

不得已,勾踐派文種去向夫差商量投降事宜,雖然遭到了伍子胥的極力反對,但最終,吳王夫差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接受了自己的殺父仇人——越王勾踐的投降。

那麼,夫差為何會接受勾踐的投降呢?要知道,在夫差接受父親的遺命之時,曾經指天起誓:

"期以三年,必要向勾踐報殺父之仇"

更是安排了專人隨時候在中庭,每次夫差出入,此人都會對夫差厲聲拷問:

"夫差,你難道忘記了自己的父親是被勾踐殺害的嗎?"

而夫差每次聽到這句話的時候都會恭敬的回答:

"唯,不敢忘"。

難以想象這樣的一個人,在即將能夠報仇雪恨的最後關頭卻選擇了放棄,箇中緣由,必然不會僅僅是因為自大傲慢以及伯嚭的誤導。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撥開歷史的重重迷霧,探究吳王夫差選擇接受投降的多種可能因素。

吳王夫差接受越王勾踐的投降的根本原因——迫不得已

吳王夫差畫像

勾踐所提出的投降條件和亡國幾乎沒有區別

據史料記載,勾踐所提投降條件大致有以下幾點:

1、割讓領土。將越國的大部分領土割讓給吳國,使原本號稱"興國千里"的越國,僅僅只剩下了不到百里的地區,割讓範圍高達百分之九十。而且剩下的這不足百里的地區也是原本越國最為貧困的地方,有史料稱其"僻狄無珍"(見《越絕書》、《吳越春秋》)

2、戰敗之後的每年都要向吳國上繳大量貢賦,並且將越國現有的所有值錢的金銀財寶一律交給吳國。

3、越國精英階層"男為臣,女為妾"(《戰國策》)。越國公卿的妻女,全部給吳國的公卿做妻女,家中的女眷僕人也全部交給吳國的公卿。至於這些越國的公卿本身,全部跟隨越王勾踐一起,給吳王做僕從。

4、越王勾踐自己帶著王后親自去給吳國做僕人。

吳王夫差接受越王勾踐的投降的根本原因——迫不得已

《史記》中記載越王投降吳王條件的部分

以上這四條,一環接著一環,割地奪取了越國的發展空間,向吳國繳納貢賦以及上繳金銀財寶使越國喪失了發展的基礎和未來的潛力,而越國貴族乃至勾踐全部去吳國做僕人則使整個越國的貴族階層全部被吳國掌控,使越國失去了發展國家的人才。如果吳國完全按照這些條件來做,那麼越國幾乎和亡國沒有任何區別,還能因為勾踐的存在穩定越國的百姓,何樂而不為呢?

越國的地理條件不利於吳國進行滅國戰爭

首先,吳國所在的位置大致在現今的蘇錫常平原地區,而越國所在的地區則在浙閩丘陵地區。夫椒之戰的發生地大致位於現在的太湖平原,可以說是吳國軍隊在自己最為擅長的地形上擊敗了來自丘陵地區的越國軍隊。但是戰敗後的勾踐帶領著剩餘的五千精兵逃到的會稽山(今浙江紹興一帶),則幾乎全部是丘陵,在山中作戰明顯不是吳國軍隊所擅長的,即便可以獲得最終的勝利,所付出的代價也會是無法估量的。

其次,春秋時期族群的地位是高於政權地位的,越王勾踐除了是越國的國王之外,也是眾多越族百姓的族長,如果夫差殺掉了勾踐,很可能導致眾多越人利用山地丘陵的地形優勢不斷對吳國邊境進行襲擾,使吳國的南部邊境無法安穩,也勢必會導致兵力的分散,這也是夫差所不願意承受的。所以,與其滅掉勾踐政權,得到一個混亂的越國,不如留著構建政權,獲取一個穩定的邊疆。

吳王夫差接受越王勾踐的投降的根本原因——迫不得已

夫椒之戰地圖

吳國的戰略重心並不在越國

吳國自夫差的父親闔閭當政時就已經是春秋五霸之一,而春秋五霸的共同目標就是逐鹿中原。闔閭也確實在貫徹著這一目標,在闔閭在位時,把當時的另一霸,吳國的鄰國——楚國打到毫無還手之力,基本上相當於將楚國從安徽一直打到河南。即使楚國聯合了其他六國組成了浩浩蕩蕩的七國聯軍也絲毫沒有阻擋吳軍的腳步。在闔閭基本把楚國打的沒有還手之力之後,闔閭才準備進攻越國,為了讓吳國有一個穩定的大後方,除掉吳國進一步向中原進發的後患。然而,闔閭卻敗在了勾踐的手下,更是傷重不治,這才有了夫差的即位。

在夫差即位後,其主要的進攻方向依然是中原,攻打越國的目的,一方面是為了父親報仇,另一方面也和闔閭的想法一樣,為吳國創造一個穩定的大後方,使吳軍能夠在沒有後患的情況下全力進攻中原。因此,在接受勾踐的投降之後,夫差隨即帶領吳軍揮師中原,進攻楚國的盟國陳國,之後的數年,吳軍在夫差的帶領下更是狠狠的打擊了中原各大政權。

公元前489年,吳國伐齊,大勝

公元前487年,吳國伐魯,大勝

公元前486年,吳國進一步全殲齊國十萬大軍,使齊國幾乎喪失了防守的能力

直到公元前482年,吳王夫差與晉定公會與黃池,正式敲開了中原的大門。

由此可見,吳國的戰略重心始終是在中原,滅掉越國只是吳國為了消除進攻中原的後患。對吳國來說,進攻越國僅僅是其整體戰略中的一步而已,如此以來,在與越國的戰爭之中付出的代價自然是越小越好。

吳王夫差接受越王勾踐的投降的根本原因——迫不得已

吳國的盟國——蔡國被楚國圍困

在夫差與勾踐在夫椒山大戰的同時,另一場戰爭幾乎同時開始。

"元年春,楚子圍蔡,報柏舉也。"——《左傳·哀公元年》

蔡國的立場對於吳王夫差來說至關重要。蔡國控制了淮水中游的重要水道,吳國軍隊能夠藉此水道方便的向中原進發,事實上在十二年前,夫差的父親闔閭正是藉著蔡國提供的水道,才創造了千里奔襲,攻破楚國都城的神話。如果蔡國落於楚國手中,夫差手中的吳國軍隊無疑等於被圍困在了自己的地盤之中。因此,對於蔡國被圍困這件事,夫差一定是看在眼裡,急在心裡,能救必救的。與其冒著失去蔡國的風險來耗費軍力耗費時間滅掉越國,不如接受勾踐提出的那些和亡國相比沒有什麼區別的投降條件。

在夫差接受越國投降之後,迅速帶領軍隊向西方進發,攻擊楚國的盟國陳國,用一手圍魏救趙的手段把蔡國從楚國的圍困之中拯救了出來。

因此,夫差選擇接受勾踐的投降,最大的原因可能並不是伯嚭的主張,而是在綜合種種因素的條件下做出的最為理性的決定。只不過,夫差沒有將勾踐的投降條件貫徹下去,三年之後便將勾踐放回了越國。自此,吳國滅亡的星星之火已經在越國開始燒了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