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亨为什么要在安史之乱中篡夺父皇唐玄宗的皇位?

世界人文通史


唐肃宗李亨在安史之乱的时候,由于父皇唐玄宗李隆基逃往四川,李亨率军北上抗击安禄山叛军。最后李亨在灵武称帝,我觉得不能算篡夺皇位,因为他是在这个国难当头登基,勇敢的挑起了抗击叛军的担子,保住了唐朝的天下。



首先,唐玄宗的多次失误让叛军得意消灭大批唐军,攻占都城长安,导致自己威信尽失。



公元755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反叛唐朝,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向中原进军。安史之乱的初期,叛军进展非常顺利,可谓是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席卷了河北,接着南下攻下开封,沿着黄河一线向西进军。很快,叛军杀到洛阳,由于守将封常清所率的军队都是临时招募的乌合之众,不是安禄山叛军那些精锐军队的对手,所以,洛阳很快失陷了。封常清和高仙芝率领残余军队依靠潼关天险挡住了安禄山的叛军,暂时稳住了局势。



封常清和高仙芝的实力让唐玄宗非常震怒,就杀了封常清和高仙芝两位名将。紧接着,唐玄宗派哥舒翰镇守潼关,随后,又命令郭子仪李光弼从太原率军杀入河北。很快,郭子仪等大败史思明的叛军,而安禄山叛军在攻下洛阳后无法取得更大进展,而河北老巢又受到郭子仪的威胁,首尾不能兼顾,形势对叛军越来越不利。而唐玄宗此时又过于乐观,再加上承平日久,对叛军的战斗力没有清醒的认识,认为叛军不过尔尔,强逼哥舒翰出关作战,结果全军覆没,叛军随即攻占潼关和长安,唐玄宗仓惶逃亡。形势本来一片大好,但是唐玄宗刚愎自用,数度出现失误,导致本来很快就要被剿灭的叛军反而攻占长安,所以唐玄宗实际上已经威信尽失,很难作为一个皇帝使天下人信服了。

其次,太子李亨北上灵武登基,等于保住了唐朝的江山社稷。



在唐玄宗一行逃亡的过程中,走到了马嵬坡,发生了兵变,宰相杨国忠被愤怒的士兵所杀,杨贵妃也被逼自尽。此时太子李亨脱离了唐玄宗的队伍,率领部分人马北上前去抗击安禄山叛军。不久之后,太子李亨在灵武称帝,历史上称为唐肃宗 。

唐肃宗李亨在父皇李隆基还在世的时候就称帝,而且事先并没有得到唐玄宗的允许,唐玄宗也没有诏书传位给他,在这种情况下,确实有篡位的嫌疑。但在当时情况比较特殊,因为安禄山叛军已经攻下首都长安,大唐帝国已经到了非常危急的地步,而作为皇帝的唐玄宗一再失误,在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的情况下又逃往四川,不肯面对危险。在这个时候唐肃宗登基,振臂一呼,领导军民共同抗击安禄山叛军,算是顺应天意,不能算是篡位。



唐玄宗知道这件事之后,虽然内心里也许有些不满,但是还是认可了这件事情,并且派人把传国玉玺送给唐肃宗,对唐肃宗登基一事进行法定的认可,这也进一步洗脱了唐肃宗篡位的嫌疑。这一行动也体现了唐玄宗高明的政治眼光,因为在自己已经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的情况下,威信已经大大丧失,无法领导军民进行抗战。而这个时候太子登基,唐玄宗进行认可,就能使太子更加名正言顺的称帝,从而能够领导有效的领导忠于唐朝的军民,剿灭安禄山叛军。



当时安禄山的叛军实力非常强大,想要有效的抗击和消灭叛军,必须要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才行,而唐玄宗因为之前的失误已经不适合再做这个领导。太子登基之后,就能够将忠于唐朝,反对安禄山叛军的各路势力团结在自己的旗下。事实上安禄山叛军杀过来之后,反抗势力一直此起彼伏,但是由于没有坚强的领导,很容易为叛军各个击破。唐肃宗登基之后,这些力量就有了一个坚强的核心,使抗击和剿灭安禄山叛军,变得更加便利起来。



正是因为唐肃宗李亨的登基,才使得大家团结在唐肃宗的旗下,这样才能够保住唐朝的江山,最终将安史之乱平息下去。这于国于民都是一件非常有力的事情,对当时巍巍可及的唐朝江山可谓是打了一剂强心针,使李唐江山能够继续下去。正因为如此,唐玄宗也没有追究这件事,而是对唐肃宗的登基予以认可,天下人普遍也不认为唐肃宗登基是篡位,而是大乱时期事急从权而已。


平安读历史


安史之乱爆发后,唐明皇李隆基急匆匆地带着妻子儿女,一路如丧家之犬,打算到成都避难。一行人走到马嵬坡时,深受李隆基宠爱的太子李亨,突然发难,不但干掉了父亲的爱妃,还抢了他的皇位。李亨的这一举动,有“公”“私”两方面的原因:

(影视中的李亨,篡位称帝)

从“公”的角度分析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隆基被吓破了胆,丝毫没有面对问题的勇气,一心想着逃避,而且逃得还很彻底,打算到成都去。问题是,逃到成都就能解决问题吗?当然不能。

首先,成都远离中原,去的时候容易,想再打回来就难了。从疆域辽阔的大唐王朝,到龟缩到蜀地一偶,李亨和大臣、将军估计都不愿意,这也是李亨能够成功的原因。

其次,成都西面的青藏高原上,还有一个野心勃勃的吐蕃政权。倘若吐蕃顺势而下,唐朝这些残兵败勇能抵抗得住吗?继续往前走,根本不能解决问题。

(成都远离中原,面对吐蕃,毫无防御优势)

最后,李隆基还带上了祸国殃民的杨玉环、杨国忠。倘若到了成都后,李隆基继续信任重用杨国忠,危机还会继续爆发。

(当时普遍认为,杨玉环是罪魁祸首)

既然父亲解决不了这个难题,那就自己来挑这个重担吧。李亨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事实也证明了,他具有这个能力,在他去世的时候,基本上平定了叛乱。

从“私”的角度分析

从个人角度来说,做了18年太子、已经45岁高龄的李亨也有理由,替而代之。

首先,唐朝的太子是个高危职业,只有做了皇帝,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李亨之前的几任太子,鲜有好下场:李建成、李承乾、李贤、李瑛都被搞死了,要么是被父亲、要么是被后宫。

李隆基喜欢玩权力平衡术,安史之乱爆发前,李隆基怂恿李林甫和太子李亨斗,李林甫去世后,又暗中支持杨国忠和他斗。杨国忠兄妹要是联起手来,说不定哪一天自己的太子之位就没了。为了自保,太子李亨决定出手,让父亲做太上皇。

(杨国忠是太子李亨的死对头,如果长期进谗言,李亨很危险)

其次,李亨年岁已高、太子早做腻了。从长安出逃时,李亨已经45岁了,往前看一看那些皇帝的寿命,自己也快到大限了;再看一看身边生龙活虎的父亲,李亨郁闷地发现,再不争取下,恐怕就轮不到自己掌权了(实际上,李亨只比父亲李隆基多活了十几天)。

(年岁大,父亲壮,李亨很痛苦)

太子的权力无限接近皇帝,做得越久,自己来掌控天下的欲望就越强烈。从长安出逃时,李亨已经做了18年的太子,耐心早就被磨没了,欲望正在疯长,机会来临时,就毫不犹豫地抓住了。

最后,逼杀杨玉环、杨国忠后,已经没有回头路了。马嵬坡事变,是李亨一手策划的,开弓没有回头箭,把父亲的爱妃逼死了,已经和父亲彻底闹翻,想再回去做太子,已经不可能了。

(逼死杨玉环后,李亨已无退路)

在亲信的的拥护下,于是北上灵武,登基称帝。

综上所述,无论于公于私,李亨都有逼迫父亲下台的动机;在实力足够时,就登基称帝了。


小杨品史


安史之乱是皇太子李亨篡夺唐玄宗李隆基皇位的天赐良机,如果李亨不篡位,他也许一辈子都没有机会当上皇帝了。

因此皇太子李亨集团发动马嵬驿兵变,除掉宰相杨国忠集团,并逼迫唐玄宗李隆基处死心爱的绝代佳人杨玉环,李隆基与李亨父子分道扬镳,李亨篡位势在必行。


在唐玄宗李隆基前半生的政治斗争中,他从未败北。不是因为他是一位仁慈的皇帝,而是因为他够狠。

唐玄宗李隆基亲政后,开元三年就册立李瑛为皇太子,担任皇太子二十多年,结果因为李隆基的宠妃武惠妃的诬陷,李隆基连查都不查就将皇太子李瑛以及鄂王李瑶、光王李琚赐死。

虎毒尚且不食子,唐太宗弑兄逼父,到自己儿子造反的时候也只杀了齐王李佑一个儿子,到了李隆基这,一日杀三子,放眼整个中国历史,再心狠手辣的皇帝也没有一天之内杀三个儿子的。

李亨在公元738年被立为皇太子,公元756年登基,也就是说,李亨熬了18年才利用安史之乱在45岁的时候才成为皇帝。但是在公元762年,李亨就因病驾崩,身为太上皇的李隆基在同一年驾崩。

李亨的身体一直比较虚弱,加上他当皇太子的时候被宰相李林甫势力猛烈打压,日子过得如履薄冰,影响到了身体状况。因此皇太子李亨的危机感相当强烈,担心熬不过龙马精神的老皇帝李隆基。

在发动马嵬驿兵变以后,皇太子李亨终于觉得篡位的时机成熟了,有足够的把握可以夺取唐玄宗李隆基的皇位。

首先,唐玄宗李隆基本是一个雄才大略的皇帝,但在安史之乱爆发后个人威信急剧下降,昏招迭出,一手造成了哥舒翰的潼关惨败,这才被迫从长安出逃,一副仓皇出逃的狼狈模样,再无威望可言;而皇太子李亨渐而成为了大唐官员和军队中的“抵抗派”领袖,人望提升很快,既然唐玄宗要逃往四川,就随他去吧,反正还有皇太子李亨愿意留下来力挽狂澜与安史叛军鏖战,既然老态龙钟的唐玄宗李隆基自己不负责任的“抛弃”了天下,何必不把皇位交给更愿意负责任更年轻的皇太子李亨呢?

其次, 马嵬坡兵变本来就是皇太子李亨集团有组织有预谋的精心策划的,龙武大将军陈玄礼为首的禁军只是台前的执行者,皇太子李亨与大太监李辅国高力士都在幕后坐镇,皇太子李亨一方面利用了军中对唐玄宗仓皇逃窜的不满,一方面也推波助澜主动下药,杀掉宰相杨国忠和贵妃杨玉环等只是手段,架空唐玄宗才是最终目的。

通过马嵬驿兵变,唐玄宗李隆基不仅元气大伤丧失了争雄之心,尤其是心爱的绝代佳人杨玉环被杀彻底击垮了李隆基的精神支柱。



李隆基在实质上也丧失了对局势和御林军的控制能力,而皇太子李亨则趁势掌握了军心和实权,随后在灵武自行称帝,唐玄宗除了默然就范和尊重既成事实做太上皇以外,也没有其他应对能力了。

最后,唐朝为了夺取最高权力发动兵变篡位已经成为常态,从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兵变杀害大哥皇太子李建成逼迫父亲李渊退位开始,唐中宗李显发动神龙政变推翻女皇武则天,唐玄宗李隆基先后发动唐隆政变杀死伯母韦香儿上官婉儿堂姐安乐公主,发动先天政变杀死姑母太平公主逼迫太上皇李旦归政。

因此,皇太子李亨在发动马嵬驿兵变除掉杨国忠杨玉环集团以后又在灵武篡位称帝这一招也没有什么奇怪的,至少大唐朝野不会觉得很突兀,更不会用什么儒家君臣大义去激烈反对,甚至会觉得皇太子李亨在效法前辈伟大帝王的“成功之路”,更重要的是文武百官希望攀龙附凤,鼓动皇太子李亨称帝他们也可以加官进爵。


厚德载物49847


简单来说,李亨觉得时机成熟了,有足够的把握可以夺取唐玄宗的皇位。


第一,唐玄宗本是一个英明神武的皇帝,但在安史之乱爆发后个人威信急剧下降,昏招迭出,一手造成了哥舒翰的潼关惨败,这才被迫从长安出逃,一副仓皇出逃的狼狈模样,再无威望可言;而李亨呢,他渐而成为了大唐官员和军队中的“抵抗派”领袖,人望提升很快,既然唐玄宗要逃往蜀地,就随他去吧,反正还有太子李亨愿意留下来重整军队与安史叛军鏖战,既然老态龙钟的皇上自己不负责任的“抛弃”了天下,何必不把皇位交给更愿意负责任更年轻的太子呢?


第二, 一些历史学家怀疑,马嵬坡之变本来就是有组织有预谋的,龙武大将军陈玄礼只是台前的执行者,背后的大BOSS是李亨,李亨一方面利用了军中对唐玄宗仓皇逃窜的不满,一方面也推波助澜主动下药,杀掉杨国忠和杨贵妃是手段,架空唐玄宗才是最终目的。通过兵变,唐玄宗不仅意气颓唐丧失了争雄之心,在实质上也丧失了对局势和御林军的控制能力,而太子李亨则趁势掌握了军心和实权,随后在灵武自行称帝,唐玄宗除了默然就范和尊重既成事实做太上皇以外,也没有其他应对能力了。


第三, 从合法性上看,在大唐时代,皇子发动兵变从父皇手中夺权是常态,最后给父皇搞个太上皇当当就是了,并不像后世那样大逆不道。唐太宗的皇位哪里来的,玄武门之变啊;唐玄宗自己的皇位哪里来的,不也是通过兵变干掉太平公主而来的。因此,李亨在灵武来称帝这一招也没有什么奇怪的,至少大唐朝野不会觉得很突兀,更不会用什么儒家君臣之义去激烈反对,甚至会觉得太子在效法前辈伟大帝王的“成功之路”。


张明扬不说话


在唐朝,太子是个极为危险的职业。

第一代太子李建成,被李世民干掉了。

第二代太子李承乾,被李治废掉了。

第三代太子李贤,被武则天弄死了。

第四代太子李隆基,侥幸存活。

第五代太子李瑛,被武惠妃害死。



李隆基

李隆基的太子之位是躺着得来的。由于太子的风险系数太高,当唐睿宗李旦要把太子之位授予大儿子李成器时,李成器死活不干。

李旦满怀期望地找了二儿子李成义,李成义也坚决不干。最后碰了一鼻子灰的李旦又找了三儿子李隆基,没想到,这次李隆基同意了!

李隆基成了太子。他似乎离当皇帝仅一步之遥,然而,这一步,却十分凶险。因为前面横亘着两座大山,一座是韦后集团,一座是太平公主。



不过,李隆基不是一般人,他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知道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他先利用太平公主铲除了韦后集团,接着又亲手干掉了太平公主势力。

李隆基终于坐上了皇帝宝座。

太子李亨

李亨的太子之位也是捡来的。李隆基的嫡长子是李瑛,然而,李瑛同样没有逃脱太子魔咒,最终被武惠妃陷害致死。

李亨成了太子,但他整日惴惴不安,如履薄冰,毕竟前面有太多的前车之鉴,他就像林黛玉刚进入大观园一样,时时留意,处处小心。



帝王的父子关系,是一种扭曲变态的父子关系,皇帝与皇子不仅是父子关系,更是一种君臣关系。

对于皇帝来说,权力不容任何人染指,就算亲生儿子也不例外,如果亲生儿子侵犯他的权力,他照样会毫不留情地杀掉亲儿子。

权力制衡

李隆基是个玩弄权力的高手,他深谙权力制衡之道。李林甫就是他的一张王牌,他利用李林甫压制太子势力,只要李林甫不太过分,李隆基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还煽风点火。

但当李林甫提出要废掉太子的时候,李隆基却直接否掉了,他只是利用李林甫敲打太子,让太子知道,老爹在位一天,你就不要有非分之想,但并没打算废掉太子。



李林甫权力越来越大的时候,李隆基也有点担心了,尤其是李林甫与节度使安禄山过往甚密的时候,于是李隆基又扶持了另一派势力杨国忠。

杨国忠是李隆基的另一张王牌,李林甫死了之后,势力迅速消退,杨国忠势力迅速增长。李隆基利用杨国忠同时牵制安禄山和太子势力。

然而,杨国忠是个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人,只会拼命的敛财,对于安禄山和太子,他只会简单粗暴的打压,毫无章法可言,他既得罪了太子,也得罪了安禄山。



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叛乱,清君侧清的就是杨国忠。安禄山大军势如破竹,迅速攻占了潼关,唐玄宗带着杨国忠、杨贵妃、李亨等逃出了长安,一路向西逃窜。

到了马嵬驿的时候,士兵又累又饿,李亨恰好抓住了这个机会,在士兵中大肆宣传杨国忠专权误国导致了叛乱,只要杀了杨国忠,战争就可以结束,士兵们就可以回家了。

在李亨的挑唆下,果然有士兵冲上去杀掉了杨国忠,据说第一个冲上去的叫作张小敬。



士兵杀了杨国忠之后,又杀了杨国忠的儿子杨暄和韩国夫人,这还没完,士兵又将矛头对准了杨贵妃。

爱美人更爱江山,李隆基让高力士勒死了杨贵妃,士兵的怨气才算化解。

李隆基也知道,士兵根本没这胆量发动兵变,背后肯定有人挑唆和指使,而指使者除了太子李亨不会有别人。

至此,父子之间彻底决裂了。李亨没有杀掉李隆基,他不想背负弑君之恶名。李亨选择带着部分士兵北上,李隆基继续西行。



李亨历经千难万险到达朔方军治所灵武之后,很快举行了登基大典,遥尊李隆基为太上皇,还特意派了使者到四川传递消息。

此时,远在四川的李隆基,年老力衰,无力挽回大局,只得默默承认了现实。

对于李亨来说,皇位迟早是他的,他之所以在安史之乱中匆忙称帝,无非是抓紧替父亲收拾烂摊子。

李亨彻底平息安史之乱后,他也死了。安史之乱结束于公元763年,李亨死于公元762年。


一半秋色


李亨不是抢唐玄宗的皇位,而是形势所逼。



【01】太子之位

李亨并不是唐玄宗一开始就立的太子,他的兄长李瑛为太子,后来犯事被废杀,才有了他的机会,但当初大臣们并不是推崇的他,而是武惠妃的儿子李瑁,也就是杨贵妃的前夫。但是李隆基不知道出于什么考虑,没有同意,最后立了李亨。所以李亨的太子之位,得来不易,也受到诸多大臣的不满。



【02】李林甫和杨国忠的迫害

李亨当上太子后,并没有因此而过上轻松的日子,反倒是成天小心翼翼的,一开始是李林甫对他的迫害,凡是能扯上太子的案子他就会无限扩大,想拉太子下马,结果李亨只能采取丢车保帅的做法,牺牲了自己一个又一个的妻妾才保得自己平安。

李林甫死后,就是杨国忠,杨国忠仗着杨贵妃,为所欲为,甚至想上演武则天时期的历史,杨家独大,所以对太子也是使尽手段。



【03】安史之乱

李亨或许命不该绝,在杨国忠还没全力对付太子之时,安禄山领头整了个安史之乱,弄得唐玄宗带着李亨和一些近身之人仓皇出逃,往蜀地而去。在出长安不远的马嵬坡,李亨看到了自己的机会,觉得是铲除杨国忠的好时机,便发动了兵变,让唐玄宗杀死了杨国忠,赐死了杨贵妃,并与唐玄宗分道扬镳,去了灵武,登基称帝,尊唐玄宗为太上皇,并第一时间派人入蜀报告。



可见李亨并无逼唐玄宗退位之举,只是形势所逼,为自己的生存,加上收复失地,平定安史之乱的需要。

我是青鸾惊鸿,蜀女,感谢喜欢我的文字。

青鸾惊鸿


李隆基在位时间太长了,而且对权利的把控是非常严格的,这让李亨非常得不安。

因为安史之乱,李隆基已经元气大伤,号召力和精力大不如前,才使得太子李亨能够得偿所愿,继承皇位。曾经的唐明皇的李隆基贪恋权柄可是一日杀三子,儿子杀的多,才使得太子位轮到了李亨,这时的李亨在这样的父皇的特殊照顾下,每日如坐针毡,提心吊胆,所以他在脱离李隆基后,不久即皇帝位。我分析有三个原因李亨能够即位皇帝。

第一,在安史之乱的打击下,李隆基的威望一落千丈。虽然李隆基在位期间唐朝实现了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但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得被盛世掩盖的各种危机都显现出来。潼关失守后,李隆基宣布要御驾亲征,也没人相信。在西行的路上,跟随李隆基的人纷纷逃跑,普通百姓也指责李隆基的种种失误。马嵬驿军事哗变后,李隆基亲自出面“慰劳军士,令收队,军士不应”,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李隆基丧失了军心民心,导致民心军心都支持太子李亨即位。

第二,在混乱的局势下,李隆基自己已经没有什么号召力,他迫切需要用另一个人的威望团结全国的力量,最合适的人选就是太子李亨。马嵬驿父老的挽留,使李隆基意识到自己也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杨国忠。他坚决不肯留下,于是他让李亨留下抚慰人心,这时的李亨如脱缰的野马,可以逃离李隆基的控制,为他日后在甘肃即位创造了可能。

第三,当了四十多年皇帝的李隆基有着高超的政治手腕。他清楚地知道,大敌当前,李唐政权最需要的是团结。当他得知李亨真的即皇帝位以后,尽管心里有诸多不情愿,只能无可奈何的例行公事后补了让出皇位的手续,交出了自己控制了四十多年的大唐王朝的政权。

所以李亨即位是形势所迫,也是得偿所愿的结果。


我来读历史


李亨(711—762年),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开元十五年(727年),徙封忠王;开元二十六年(738年)被立为太子。至德元年(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武即位,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

(唐肃宗李亨像)

安史之乱起,唐玄宗携杨贵妃与太子李亨逃离长安,行至马嵬坡,太子李亨被文武大臣和黎民百姓挽留,率军抵御叛兵。于是唐玄宗率一队人马继续西逃至巴蜀,李亨则被任命为天下兵马大元帅,负责收复长安、洛阳。由此,李亨就获得了极大的权力。太子李亨与玄宗分道扬镳后,率人马赶往兵强马壮的朔方。

(马嵬坡之变)

七月九日李亨到达灵武,仅仅三天后,十二日就在灵武即位称帝,尊玄宗为太上皇。李亨之所以会抢班夺权,当然是权力的诱惑。而他之所以能够这样做,则是因为安史之乱令唐玄宗权威大打折扣,已经丧失了民心。而且玄宗躲遁边远巴蜀之地,难以指挥军队抗击叛军。而李亨身处前线,深得军队、民众支持,这也为其称帝奠定了基础。


老照片


对于这个问题,其实原因也很简单,毕竟古往今来,为了争夺皇位,什么样的事情没发生过,李亨这还算是好的了。毕竟当时的唐朝可以说是危在旦夕,正面临着一场巨大的劫难!



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乱,也是代表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其实唐玄宗统治前期,还是颇有成效的,铸就了开元盛世,将唐朝推向了一个鼎盛时期。



但是到了后期,唐玄宗却贪图享乐,根本无心政事,并且最终养虎为患,导致以安禄山和史思明率众发起叛乱,将原本的开元盛世破坏的一干二净,也将天下的黎民百姓置身于水深火热之中。


并且当时的唐朝首都长安城都被安禄山等叛军占领了,而唐玄宗则是带人慌不择路的逃入川蜀之地避难,根本不管天下百姓的死活!在这样的情况下,唐朝完全是群龙无首,那么又如何战胜安禄山等叛军呢?

是故,李亨在这个时候登基称帝是有些不地道,虽然有着他对皇位的觊觎和野心,但却是最正确的举措,毕竟正是因为唐玄宗的昏庸无能,才导致唐朝遭逢安史之乱,唯有换一位比较贤明的君主统治天下,才能领导大唐军队战胜叛军,重整山河!


寰宇战神


李亨在安史之乱中成为皇帝,并不算篡夺,而是顺应时代要求,并且李亨也没有胆量篡夺,为什么这样说呢,且听我一一分析。


一、软弱太子李亨

唐玄宗李隆基时候的太子,应该是最没有实权的了,因为李隆基就是通过神龙政变以及唐隆政变最终成为皇帝,对皇权的敏感性很高,从而对太子权利的控制十分严格。

李亨但凡有一点点对李隆基的不顺从或者风吹草动,都会引起李隆基反感,李亨曾被李隆基多次废立多次软禁,致使这个太子完全变成一个傀儡,根本不敢与李隆基有任何冲突。

正因为养成这样的性格,对待事情也极度敏感,但又胆小怕事。从后来李亨成为皇帝后的所作所为,就可以看出来他这个皇帝的劣根性以及缺点,而这些缺点,又是李隆基的敏感造成的。


二、顺应时代趋势成为皇帝

当时安史之乱中,安禄山攻下长安城,李隆基一害怕带上杨贵妃以及杨国忠等人就跑了,李亨也曾劝说李隆基不要丢弃首都,可是李隆基不听。

最后没办法,李隆基与李亨才分道扬镳,一个跑到马嵬坡,一个跑到灵武,这边马嵬坡之变轰轰烈烈,唐玄宗失去爱人杨贵妃,民意所向。


马嵬坡之变结束后,唐玄宗心力憔悴,更加无心过问朝政,这时候远在灵武的李亨在杜鸿渐等人的拥护下登基称帝。

唐玄宗李隆基知道李亨已经登基称帝,也明白自己大势已去,就很快拟一份诏书,宣布李亨正式接班,从而让李亨成为皇帝更加名正言顺。

结合当时历史背景来看,李亨固然也有兵变之意,可是时代趋势造就李亨顺利登基。如果当时那种情况下李亨不站出来成为皇帝巩固朝廷后方以及内部,并且平定民心的话,安史之乱就可以轻而易举拿下大唐。

人心需要李亨,大唐也需要李亨,所以他才能够成为皇帝并且名正言顺!


结语

所谓乱世出英雄,在大乱之时,必定需要一些人站出来带领民众,而李亨当时很明显就是扮演了这样一个角色,只是可惜特定生长环境让他注定没法成为一个合格的领导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