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雙相情感障礙患者的家屬,可以做什麼?

用戶61402406


最近,關於國航員工牛某某大鬧頭等艙的信息滿天飛。一開始,大眾表示難以理解牛某某的做法,認為其言行過激,汙衊他人。

此次輿論熱議源於一位名為李亞玲的當事乘客在微博上發佈了事件經過和視頻,並對牛某某和國航進行控訴

隨著乘客“李亞玲”進一步發佈“牛某某是雙相情感障礙”等信息,再加上一些所謂專家、專業人士稱之為“精神病”,大眾一片譁然,關注點隨之發生了轉移:“精神病”患者可以隨意乘坐飛機嗎?該不該限制?會不會造成安全隱患?

且不說這位乘客李亞玲擅自將牛某某的疾病信息、個人隱私在網絡上公開是否違反了道德,甚至觸犯了法律法規;她的這個舉動已經引發了大眾對於雙相情感障礙等所謂“精神病”的誤解和恐懼,甚至對於雙相情感障礙這種疾病開始了汙名化!這極為不妥!

作為一名臨床15年、曾任擔任廣州公立三甲醫院精神心理科主任的精神心理科醫生,我必須負責任地為雙相障礙的患者正名:

被診斷為雙相情感障礙的患者並不可怕,他們在公共場合攻擊他人的可能性很低,而且所謂的攻擊實質上是被動防禦,請大家不必恐懼,更不要歧視!

這兩天,《新京報》、南方衛視就這個話題採訪了我的看法,我作出了專業分析,並鄭重地發出了以上呼籲。

何主任接受《新京報》採訪報道部分內容

到底什麼是真正的雙相情感障礙?很多人對此非常不瞭解,多家權威媒體甚至在報道中把疾病的名稱寫錯了,寫成了“雙向情感障礙”,可見大眾對該疾病有了解甚少。

雙相情感障礙又被稱為“躁鬱症”,大眾直觀地感受就是患者一時抑鬱,一時又躁狂,情緒失控時會攻擊他人。這個理解實際上是有失偏頗,甚至可以說是誤解。

真正的雙相障礙的患者確實有輕躁狂/躁狂症狀,核心表現“三高”:情感高漲,持續的興奮感和喜悅;思維奔逸,口若懸河,誇誇其談;意志活動增強,充滿精力不知疲倦。

總之,躁狂或輕躁狂發作時,他們往往是非常高興甚至是興奮的,自我感覺良好,不會輕易與人發生衝突,這才是真正的“躁狂”;並不是很多人理解的暴躁、罵人,甚至打人。

但是,很多臨床精神科醫生對此也缺乏認識,一旦發現來診者有過大發脾氣、打人毀物等行為,就認為是躁狂發作,從而診斷為雙相情感障礙。

這就是我多次分析的雙相障礙“過度診斷”或“泛雙相化”的問題,許多精神科大夫認為這是非典型雙相,但精神科專業領域,在體制內權威精神科大夫之間,大家也有分歧,比如國內精神科四大巨頭的上海精神衛生中心的顏文偉教授和華西精神衛生中心的孫學禮教授也對此有過深刻的批判。

所以,從牛某某的行為和過往信息上來看,她很可能並非典型的雙相情感障礙。她之所以患病,在某些場合下情緒異常激動,很可能是其成長經歷和任職空乘人員期間遭受過心理創傷,不排除是一些違反航空規則的乘客帶來的心理創傷。

所以,每當遇到她認為他人不遵守規則、不合理的情景時,便容易激活其創傷,產生強烈的負性情緒和不安,敏感易怒,言語容易失控,不排除可有類似於某種程度短暫的妄想狀態(稱部分乘客“密謀”打她等)。

對於這種情況,她更應該被診斷為抑鬱症伴發偏執型人格改變,也符合我們機構提出的病因學新診斷——創傷後應激反應失調(PTSRD)。

可能有的讀者問,既然她敏感、易怒、容易激動,是否也會對公共安全造成影響呢?

影響並不大。有偏執型人格改變的患者雖然敏感、多疑,容易把別人的無意或好意當成壞意,所以情緒波動大,容易發脾氣,在創傷被激活時甚至有一定的攻擊行為。但必須強調的是,這類患者的攻擊行為屬於被動防禦,也就是感到自己被侵犯、傷害時才會作出防禦性攻擊,而且,主要針對家人、密友這類親近的、安全的人。

而在公共場合時,他們可能會情緒激動,言語過激,但他們往往清楚知道攻擊行為會帶來的後果,一般會有所控制;很多患者甚至非常自卑,不願意出門社交,陷入自閉。

就像這次事件的主人公牛某某,雖然她面臨一系列刺激而不停地指責、謾罵,煩躁不安,但其始終沒有做出傷害他人或影響航班安全的行為。這類患者對外界的傷害其實很低,並不會高於大多數正常人。

總之,無論牛某某是不是雙相情感障礙患者,在病情緩解甚至穩定期,法律上都沒有也不應該限制她乘坐飛機等公共交通的自由。不過,為避免他們與外界發生衝突,最好有與患者關係較好的親友陪同,及時安撫其情緒,避免類似的事態發生。

在此輪熱議中,我再次深深地感受到大眾對雙相情感障礙等精神心理障礙患者的歧視和汙名化。

從本質上看,牛某某“大鬧頭等艙”是源於部分乘客不遵守航空規則,經空姐提醒後仍未結束通話。牛某某出於曾作為空乘人員的專業素養,出於對於航空規則的堅持,她一躍而起,憤憤不平。

換言之,她的初衷是善意的,甚至可以說是正義的,只是表達的方式過於極端。但當時周邊的乘客從未認可她的初衷,完全忽視了在航班上違規使用手機引起的安全隱患。

“這種情況,經常坐飛機的朋友就知道,其實很常見,對吧?不存在危害航空安全,對吧?”乘客李亞玲居然說出了這樣的話,可見她對航空規則的漠視到了何等程度。

有這樣想法的不只她一人,絕大部分乘客,此次事件的看客都是這種心態:離起飛還有20分鐘,打個電話有什麼不可以?發生過相關事故嗎?何必小題大做?

也正因如此,人們的輿論熱點才會集中在所謂的“精神病人”對公共安全是否有害,而不是如果飛機開始滑行了還違反使用手機的話,將會帶來有多大的安全隱患!

當然,我不是全然為牛某某的行為開脫。對精神心理障礙患者的理解和包容並不代表縱容,如果對於他們在意識清楚的情況下出現的違法行為不給予懲罰,也會縱容其類似的行為,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謂的“疾病獲得性收益”問題。

因此,雖然牛某某出手阻止的目的是好的,但她的言行確實過於激烈,也導致其餘乘客的不滿。這又進一步刺激了她,令其情緒更加失控。根據多位乘客的敘述,牛某某在航班過程中也違反了不少乘客規則,對其它人造成了煩擾。

根據網友們扒出的歷史,牛某某在其它公共交通上也有過此類過激行為,甚至因辱罵警察遭受法律懲罰。

精神疾病患者只要具備完全的民事和刑事責任行為能力,只要違反了法律法規,也應該一視同仁,接受懲罰。但並不能因為對他們排斥、歧視和汙名化。更不能繼續對其謾罵、恥笑、甚至對其家人也進行攻擊。

另外,在此輪輿論風暴中,有不少媒體報道將精神疾病和“精神病”混為一談,動不動就採用“精神病”“精神病人”作為標題,甚至有精神科醫生也直指“牛某某就是精神病人”,“這類精神病人”。

精神疾病範圍極廣,重至精神分裂,輕至煙癮,都可被稱為精神疾病。把這些人群都叫做“精神病”,合適嗎?

至於雙相情感障礙,的確,精神科臨床中,雙相障礙屬於6類重性精神病之一。在醫療專業的語境下,稱其為重性精神病患者並不為過,但是,實際上,稱之為重性精神疾病更為穩妥。

當涉及公眾話題,尤其是“精神病”這個詞被汙名化的今天,公開發表言論時,是否應該考慮“精神病”這一措辭到底意味著什麼?會給精神心理障礙的患者帶來何等壓力和不便?

“精神病”在大眾口語中是一句罵人的話,普通老百姓對這“精神病人”的第一反應是瘋瘋癲癲,行為失常,精神錯亂,要躲遠一點。如果還要對這部分重症患者冠以“精神病”的標籤,讓他們備受歧視,加重病恥感,對病情難道不是百害而無一利嗎?

而且現在,精神障礙的患病率高達17.5%,從統計學角度,每5.5個人中就有一名精神障礙患者,也就是說我們的親朋好友中都可能有這樣的人,所以如果我們歧視他們,實際上就是歧視身邊的人。

關於精神醫學,精神病學,精神疾病和精神障礙的概念和區別,我曾經撰文分析,並提出“精神病學”應在臨床上消失!

而且,大眾應意識到,所謂的精神疾病診斷只是從現行精神病學角度出發的、具有侷限性的標籤,而精神病學甚至精神醫學的發展現在還有很大侷限性,比如多數精神心理障礙是症狀學診斷,還不能深入地展現問題的本質,更不能代表患者的全部,決定其一生!人們對待精神心理障礙的患者時,應該保持更多的理性、理解,他們需要更多的善意。

此次事件引起這麼大的轟動,部分網友的辱罵、攻擊很可能會對牛某某造成很大的創傷。一來她可能因此陷入重度抑鬱,出現意外;二來也可能因外界的惡意和不理解,逐步由偏執型人格改變發展成偏執型甚至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真的對其身邊人的造成傷害。這樣的結果都不是我們想看到的。

另外,從該事件可以看出國航對員工的心身健康並沒有足夠的重視。4年前,德翼航空副駕駛員盧比茨涉嫌蓄意撞毀客機事件,他便是反社會型人格障礙繼發重度抑鬱症患者,當然在此我要澄清,盧比茨駕機撞山的行為是因為他是一名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患者,而非抑鬱症所致。所以如果我們要重視航空人員的精神心理健康問題,更應該重視排查反社會型人格障礙患者。

涉嫌蓄意使德翼客機墜毀的飛行員盧比茨,圖片來源網絡

因此,航空公司一定要高度重視員工的心身健康,不能再流於形式,否則悲劇可能還會發生。

在文章最後,再次呼籲大家不要再將雙相情感障礙等同於所謂的“精神病”,不應對這部分患者歧視、排斥、恐懼。

換個角度想,雙相情感障礙患者其實是受害者,他們大多原本內心善良,對道德、行為規範要求特別高,但遭受來自原生家庭、校園、社會和互聯網等方面的疊加性心理創傷後罹患疾病,他們值得被理解和接納!

而且,雙相障礙並不是絕症。我們機構基於多學科診療模式(MDT),結合多年的臨床實踐經驗發現,雙相情感障礙背後的根源是疊加性心理創傷及病理性正性情緒體驗的病理性記憶。通過深度催眠下的病理性記憶修復術進行修復後,是可以讓患者高效康復的。

即使只採取臨床藥物治療,也有很多患者通過家屬的自我反省和提升,堅持服藥,調整心態,結合家人和親友的支持,逐漸康復。

更可況,由於過度診斷的問題,所謂的雙相患者很可能並不是真正的雙相。

最後,我再次呼籲,精神科醫生在下雙相情感障礙的診斷時一定要慎之又慎,尤其是在“精神病”日益被汙名化的今天。否則會使患者的病恥感加重,惡化病情。治病不治人,不想病人所想、知病人所知,這是對我們精神科權威性的摧毀,是醫學的悲哀!


精神心理專家何日輝


我是精神科醫生,所治療的雙相情感障礙病人很多,所面對的家屬很多,有些外人所不知道的體會,可以說說。


體會一:疾病認同感。家人必須認同有這個病。抑鬱還好,不管去不去尋求醫生幫助,至少一看就是一個不好的狀態。躁狂認同感就會差些,尤其輕中度的躁狂,僅會表現活動增多,情緒偏興奮,以及行為有些魯莽。一般家人是很難把這和精神病等同起來認同的。就算到了醫院,被醫生普及症狀住院,也是難以抵消他們的這種認同。因此就會出現很快給病人出院的情況。因此這裡說的第一點是認同,認同病人有病才能進行下一步的應對。對於重度的躁狂還是看得出的,那些病人花錢如流水,不要睡覺,滿腦子想法要掙大錢,自己擁有巨大的能力,易激惹,魯莽等,也會有因為捨不得病人和精神病人住在一起,也會住幾天就出院的情況,也遇到過,到後來也因無奈,只有認同再入院,家屬都不好意思再找我治療了。


體會二:支持度。雙向情感障礙如果按嚴重性標準,僅次於精神分裂症。一般會出現家屬支持不夠的情況,也是很普遍。首先因為認同度不足,不認為病人有精神方面問題,因此就會忽略這個疾病,支持減少。那後果是什麼?各種社會問不少見。我就有一個病人是這樣情況,因為家人不認同這個病,放任不管,病情反反覆覆,這個反覆就是有時好,有時興奮,還有時抑鬱。結果合併物質濫用,偷盜等社會問題。抑鬱時又出現服農藥,喝了還不肯說,家人以為碳酸鋰中毒,折騰了一陣子才說,還好沒耽誤治療。最後因為偷盜做了兩年牢,在監獄裡出現抑鬱發作。這就是家人支持不夠的後果。這些人很容易出現社會問題的。

體會三:有認同,有支持,卻無法堅持。雙向情感障礙,症狀反反覆覆是常事,家人剛開始可能會比較積極,到最後因為症狀的反覆,因為疾病治療的費用高,也是失去耐心,對病人不再如當初。其實這個問題是一把雙刃劍,支持度越好復發程度就越低,後續的麻煩就越少,可是因為家人的不耐煩,責罵甚至冷對會加重病人心理負擔,也會導致症狀波動;而症狀波動也會讓病情慢慢變得難治或者轉變為快速循環型。這時因為護理難度加大,家屬又更加不耐煩,導致一個惡性循環。



體會四:做好監護。躁狂發作容易發生外部意外,抑鬱發作會有自殺、自傷,因此必須做好監護,避免這些意外風險。

說這麼多,就是告訴家屬需要認同這個疾病,認同後支持鼓勵進行規範治療,給予病人足夠支持才能避免後續減少復發,如果有難治或者復發情況,也是需要沉著應戰,在後續康復中咬緊牙關堅持下去,這都是家屬應該做的。付出更多,病人康復一定更好。

望有幫助!


一盞茶的恬靜


你好,如果有家屬被確診為雙向情感障礙,不僅對患者本人,而且對整個家庭都會有著重大的影響,以至於生活都會出現很大的改變。


在我給您建議之前,作為患者最親近的家人最重要的第一步是:接納這個現實,接納家人得了雙相這個事實。而不是埋怨,責備,自責,因為這些沒有任何好處,而且可能會讓家庭氣氛變得更糟。在這裡我希望告訴你的還有:雙相通過科學的藥物+心理治療,是可以恢復的很好的,是可以迴歸正常生活的。


那麼作為家人如何照顧雙相患者呢?


科普知識

從正規科學的渠道瞭解雙相情感障礙,瞭解發病原因,發病的典型症狀,最常規有效的治療方法。在對雙相有了科學的認識後,就可以緩解家人的消極情緒,還可以給患者本人講解,讓患者對治療更有信心。


幫助患者規律生活

建立生活規律並始終堅持。每天按時作息,吃飯,鍛鍊和服用藥物。培養健康的習慣,如飲食均衡,定期鍛鍊,良好的睡眠,不用酒精或非法藥物進行自我治療,有助於穩定雙相患者的心情。


識別發作

幫助患者跟蹤自己的症狀和感受,可以幫助識別觸發因素,尤其是躁狂發作前,及時的識別非常關鍵。建議經常使用日記,定期進行心理測試或在線心情追蹤器,並定期與醫生複查。


除了藥物治療,心理治療也非常重要,認知行為療法(CBT)和正念療法都是臨床被驗證最有效的非藥物治療。同時要鼓勵他們多參加團體活動,多外出活動,多與人交流,這些都是對康復非常有幫助的。


關愛自己

最後作為雙相的家人,要首先照顧好自己,調整好你自己的心態,如果發現自己有些異常的心理狀態的話,也要及時的調整。必要時求助專業人士。切記不要內疚和自責,照顧好自己才能更好的照顧家人。


希望對你有幫助。:)


健心家園App


首先說明雙相情感障礙的人,並不是人們想象中的那麼不正常,也屬於正常人,就像自然一樣,不要認為春天是正常的,秋天就不正常,雙相情感障礙的人只是區別於純陰純陽的男女而已,但ta們可以和ta們的同類拍拖結婚的。

每個人的出生都是自然賦予我們的,都帶有使命,也都屬於正常的。

家屬該做的,就是應該當雙相情感障礙的親人是正常人,因為ta們也有智慧,也有情商,ta們照樣有五官,身材照樣好,只要家屬當ta們正常,ta們在家屬心裡就是正常的人,只是ta們拍拖和結婚有較強選擇性。

打個比喻一個物體,將它南北分開再將它們合在一起,東西分開也能合在一起,隨便怎麼分開都可以合在一起的,只要ta們找到真正的另一半,ta們也可以很幸福。

家屬應該對Ta們多一些理解。

詳細請看我的那篇雙相情感障礙的人是否可以結婚。

喜歡我的文章就關注我。


春年一玄學心靈導師


情感障礙不可怕,家庭干預威力大!

近年來,人們越來越認識到情感性精神障礙康復工作和家庭心理教育的密切關係,對病患家庭進行心理知識教育與干預措施,可以明顯有利於情感性精神障礙病患的康復。

作為情感性精神障礙的家屬,能夠意識到這一點十分難能可貴,相信大有可為,會有好效果的。

首先,我們給大家科普一下情感性精神障礙的病因、性質、臨床表現、治療和處理,然後重點普及一下病患家庭正確有效的應對措施。

什麼是雙相情感性精神障礙

雙相情感性精神障礙,是指具有躁狂相和抑鬱相交替發作的臨床特徵。

病患在躁狂發作時,心境高揚,但與所處的境遇不相稱,可以是興高采烈的樣子,但易激惹,甚至發生意識障礙,嚴重者可產生妄想、幻覺等精神病性症狀。

病患在抑鬱發作時,心境低落,但與所處的境遇不相稱,可以從悶悶不樂到悲痛欲絕,甚至發生木僵狀態,嚴重者可出現妄想、幻覺等精神病性症狀。

情感性精神障礙的發病原因

情感障礙的病因目前還不完全清楚,但大量資料顯示,某些心理社會因素和生物因素對情緒的異常有明顯的影響。

在心理社會因素方面,如意外災害、親友亡故、經濟損失、家庭矛盾、人際糾紛、罹患慢性軀體疾病等負性生活事件往往構成致病因素。在遺傳因素方面,病患的一級親屬中患同病概率遠高於一般人群的10-30倍。在生化因素方面的假說也多,但真正解釋本病的發病機制還有距離。

主要治療方法有:一是抗躁狂劑及其他相關藥物,抗抑鬱劑及其他相關治療;二是心理治療,主要是認知行為療法、支持性心理治療、音樂治療、家庭干預等。

情感性精神障礙的家庭干預

第一,提高家庭成員認識

家庭成員必須明確認識到,應當在家庭中創造解決衝突的良好情緒氣氛,改善家庭人際交流關係,就可以大大減少家庭應激的衝擊,保護患者免受外來生活事件的影響。

第二,掌握疾病基本知識

病患出院後,家庭成員應與醫院防治機構及醫生保持聯繫,定期按照約定到醫院參加學習,接受疾病知識教育,或者邀請醫務人員定期深入家庭進行干預性訓練,也可採用兩者相結合的方法。

第三,進行用藥常識教育

家庭成員必須掌握必要的用藥常識,比如說,使用精神藥物的目的、使用方法、可能出現的副反應及處理方法等。同時,應對病患施行用藥行為訓練,促使病患學習用藥的基本知識,提高執行醫囑服藥的自覺性,訓練識別副反應的能力,以及如何主動向醫生諮詢用藥問題等。

第四,實施家庭行為訓練

著重學會應對和解決矛盾的具體方法,在與精神藥物的合力作用下,可以增進家庭和患者應付應激事件的技能,提高病患的社會功能水平,從而減少復發和減輕社會功能障礙。

第五,調整家庭交流關係

要採用多種多樣的方式,盡力發掘家庭中人際交流的缺陷和問題,大家商量應該採取的有效措施,交流方式,時機選擇等等,努力創造良好的家庭生活氛圍。

第六,認真解決情緒問題

把重點放在正確表達正面的感受,能夠做出積極的請求,能夠主動傾聽,夠做出適當反應,能夠建設性地表達否定情緒,努力消除家庭中過度情緒的介入,比如責備等。

第七,解決不良行為問題

可以列出病患因為疾病所導致的各種不良行為,比如飲食無規律、菸酒無節制、不幹家務活、持續自卑情緒等等。

對於不良行為,家庭成員要共同確定需要解決的行為問題,共同協商,討論解決方案,選擇最佳實施方法,逐一解決,並且相互督促,保障貫徹執行,還要保證檢驗結果。

總之,對於情感性精神障礙病患的家屬,絕不是無能為力,相反是大有可為,一定能夠產生良好效果的。

感謝您的關注!傳遞愛的能量!


舒言


楊一聲@指點健康

這是個非常悲催的情況!

患者獨自走進了黑暗世界並把家庭帶到了懸崖邊,患者不自知,如果家屬也不覺,就會被患者情緒帶著走,毀了患者的同時也可能毀了家庭!

家人的重要性大概在此時最能被體現了!建議在這幾方面做些努力。

1,認清並接受現實。家人病了,需家人細心長時間予以幫助,家人是患者最好的醫生。

2,穩定患者情緒,巧妙引導患者的認知,不要加劇衝突,以加強患者對家人信任。


3,給患者以足夠的安全感。

4,引導患者培養一些易形成的生活好習慣,改掉些患者已認知的壞習慣。成功的結果能增強患者信心,有利於跳出原來禁錮患者的思維圈。

5,尋求專業人士幫肋。

6,引導患者就醫。

7,堅強、不放棄是家屬們要做好的思想準備;再多點耐心、細心和愛心是家屬要時刻提醒自已要做到的!



加油!


楊醫生閒話健康


思睿明精神心理頭條號,每日都會更新一個精神心理相關的知識點,請關注我!

我個人認為,雙相情感障礙的本質,是因為病人天生心地善良,在童年受到刺激,缺乏安全感,從而激發了自我保護措施,過早成熟。


之後年齡成長了,人的心理年齡卻一直停留在童年時期,像個長不大的孩子。可能從外表上看不出差別,但是對待很多刺激無法成熟應對。一旦壓力過大,又找不到正確的發洩渠道,負面情緒就會越積越多,最終導致病變。


我認為,您幫助母親的方式有很多,大多是圍繞著“培養安全感”、“建立溝通紐帶”以及“讓她逐漸成長”為核心。

而您作為患者的孩子,更是方便不少。我在此由衷地為您的母親感到開心,能有一位像你這樣關心她的孩子,這是許許多多患者夢寐以求的。

接下來是具體方式:

——培養安全感

不要讓您母親承受經濟壓力,也不要涉及金錢。每天和她養成一個小小的共同習慣,比如定時去某家店吃她喜歡的小吃。這可以作為母子之間的溝通安全港灣。

注意外出時一旦遇到任何會導致她情緒不對的事件,你要承擔起成年人的責任,把媽媽當做需要被保護的孩子,不要讓她承受負面情緒的壓力。

在這期間,您可以逐漸找到最適合兩人的溝通方式。甚至包括一起打遊戲,一起養貓狗,都是很好的培養安全感的活動。


——建立溝通紐帶

如果您的母親不願意同你出門,對他人的幫助特別抗拒,說明她的焦慮與恐懼已經達到某個臨界點,需要用一些特殊的技巧。

我的建議是(出於我自己的角度),向她尋求幫助。

並不是真正的給她壓力,而是和她分享一些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小困難,譬如失戀(不是要死要活的那種,而是“我喜歡某某人,他不喜歡我我好難過”),譬如看電影太傷心和她分享觀影體驗。

躁鬱症患者其實在情緒較平靜時是很愛幫助別人的,你就是要利用這一點,讓她與你進行良好互動。注意我說的小困難一定不能是負能量,而更多是生活中有意思的小事情,與她共同分享並克服。

等她逐漸與你建立了溝通紐帶,至少不排斥同你傾訴之後,再儘量往第一個方向拉——建立安全感。

——讓她逐漸成長

首先,您的母親是一個病人,她很多行為都是身不由己,這個是一定要明白的。

其次,我指的成長,其實是“與病魔和平共處”。

最關鍵的,是搞明白她發作的起因,譬如會因為什麼環境受到刺激發病,或者是否有厭惡的人或事,發作前有沒有徵兆,諸如此類。

你要時刻關注母親的情緒變化,通常會非常明顯。注意,病人往往非常傲嬌,口是心非。把她當成一個任性又害怕人的小貓或者剛出生的小嬰兒這樣去對待,全心全意為她營造一個安全港灣,並讓她明白正確抒發情緒的方式——千萬不要什麼都憋在心裡。

建議可以讓她每天聽聽輕快愉悅的爵士樂,通過畫畫、唱歌或者寫作來發洩心中的負面情緒。

最重要的,是一直支持她,理解她(雖然很難,但我之前提到了關鍵點)。

相信我,只要堅持,時刻觀察細節,不出半年,她的病情就會大有好轉。

她是一位母親,母親是無比堅強的,尤其是有孩子作為後盾。

祝好!

另:以上都是基於您母親不願接受治療而說的,如果能說服她接受治療,堅持服藥,定時去看心理醫生,再結合家人的支持,會更完美。

謝謝,看完之後是否關注下我們!


思睿明精神心理


雙向情感障礙治療難度較大,大部分有遺傳易感性,病因複雜,患者個人主觀積極性差,認知能力弱,極大影響情緒管理治療,臨床藥物治療可以緩解但複發率高,基本終生不能停藥,雙向情感障礙需要患者、家長共同參加矯正課程練習和技術培訓,家長了解更多的症狀特點和治療技術,對患者非常有利,在配合臨床藥物治療,病情完全可以緩解甚至治癒。


用戶2985883421908855


首先是保證規範規律的治療,定期與就診的醫生見面,不可私自調整藥物,在天氣變化時尤其需要注意病人變化。此外,如果條件許可,進行系統的心理治療是很重要的,讀讀“禪療四部曲”中的《過禪意人生》《做自己的旁觀者》《喚醒自愈力》《與自己和解》,學習正念的生活是非常有價值的。


心理科包博士


尊重、理解、接納、關心、支持、幫助患者;正確認識疾病,支持患者積極治療、儘早治療,反覆發作者樹立長期治療的理念,定期門診複查,與醫生溝通,監測病情和藥物副反應,維持病情穩定,防復發;病情不穩定時,注意防止自傷自殺,衝動傷人,及早就診治療,做好心裡疏導。抑鬱時讓患者看到希望,感受到關心支持,處於激越及嚴重躁狂狀態時避免衝突,避免激惹患者;學習疾病知識和治療知識,幫助患者觀察病情,及時應對病情變化採取正確的應對策略,避免對自己和他人造成傷害;平日幫助患者培養良好的性格,矯正不良的認知模式和行為模式,學習心裡調節的方法;促使患者積極參加社會性活動,以期減少或防止發生殘疾。在此過程中,對患者多給予鼓勵、肯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