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用馬謖、跟劉備,算不算用錯人和跟錯人?

黃蜂二師兄


諸葛亮慧眼識人,用馬謖沒有錯,馬謖也是名門之後也有一定的軍事才能,可惜沒有打仗的實戰經驗又過於紙上談兵最後失守街亭錯失戰機,由於馬謖已經立了軍令狀無奈之下諸葛亮只能揮淚斬馬謖已定軍心;劉備乃漢室宗親劉邦後世,為人善良、謙虛、重感情,更是三顧茅廬請諸葛;英雄相惜諸葛亮被感動立志效力於劉備,劉備也重用諸葛亮把一切軍權都交與其指揮可見多麼信任諸葛亮,諸葛亮也沒有跟錯人;無奈後主劉禪昏庸無能又好色把大好江山斷送!


理想變現實


諸葛亮一生最大的爭議就是是否跟對人,然後就是北伐,而北伐中最大的遺恨便是錯用馬謖導致首次北伐失利,首戰失利歷來為兵家大忌,這為諸葛亮北伐失敗增添了悲劇色彩。


首次北伐失利,確實是諸葛亮用人不善

首先我們看諸葛亮第一次北伐,馬謖言過其實劉備白帝城託孤時就有提醒,馬謖其人並不是一無是處,當年出使吳國不卑不亢,孫權都誇他有口才有膽識,諸葛亮常說馬謖之才不遜於陸遜,諸葛亮能給這麼高評價說明馬謖其人絕不是空有其表的花架子,只是諸葛亮跟馬謖相處二十多年,大多在帳內討論兵法,理論很紮實只是缺少實戰磨鍊,這種人肚子裡有墨水說起來一定是頭頭是道,所以做個文臣使節絕對是萬里挑一,這就是為什麼當年出使吳國僅憑三寸不爛之舌就讓孫權當眾烹煮了魏國使臣,有力的鞏固了孫劉聯盟。

剛才我們說了馬謖跟了諸葛亮二十年一直是參軍,就是幫諸葛亮作陪練,參謀軍事戰略,卻從未親自帶過兵,第一次帶兵打仗就被委以重任讓馬謖自滿情緒空前高漲,雖然諸葛亮安排了王平做副將但是依然沒壓住馬謖的狂妄自大,最終造成街亭失守,全軍被牽連,終釀大禍,這本來是最可能力挽狂瀾的一戰,也是北伐成功率最高的機會,就這麼失之交臂。然後就有了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悲劇一幕。

從上面這段分析可以看出,諸葛亮安排馬謖守街亭確實是用人不善,可能是諸葛亮求才心切想盡快為蜀國輸入生力軍,但最終天不遂人願,終因馬謖實踐欠缺造成歷史悲劇,也就是馬謖被殺造成蜀漢人才斷層,試想若馬謖逃過一死,有了痛失街亭的教訓,或許能促使他成為將帥之才,魏延也不會被害,歷史也可能被重寫。


諸葛亮用馬謖是用人不善,那麼跟劉備也跟錯了嗎?

大家都知道三顧茅廬已然成了佳話,劉備先後三次登門拜訪才請得諸葛亮出山,對劉備而言諸葛亮是大才,自己真的是打心眼裡喜歡,自從諸葛亮當了軍師,劉備如虎添翼,開始轉敗為贏,像開掛一般,劉備對諸葛亮也是信任有加,萬事順從。

士為知己者死,對諸葛亮而言劉備給了他一展拳腳的機會,成就了千古一相,同時諸葛亮也成就了劉備最輝煌的人生,若諸葛亮跟了曹操恐會像徐庶一樣毫無用武之地,最終被埋沒,我想諸葛亮未曾後悔過,他也沒有跟錯人。


瑪雅古堡


諸葛亮用馬謖守街亭,肯定是不對的。馬謖沒有實際指揮的經驗,本身就難當重任。應該用魏延這樣的宿將,才有可能隨機應變,有效的阻擊敵人。諸葛亮為什麼會用馬謖守街亭?是因為他對這股魏國的援軍到達的時間產生了嚴重的誤判。古代軍隊一般每日行軍40到60裡。張郃率領的這股援軍,每日強行軍110裡以上,十五天就從洛陽到達街亭。比諸葛亮估計的時間快了幾天到十天。當時隴右還有郭淮的軍隊與蜀軍對峙,另外還有一些城池沒有攻下來。諸葛亮的做法是,將強力的將軍和軍隊,用於攻擊郭淮和攻城,企圖儘快將之解決。然後就可以集中兵力,全力對付魏國的援軍。至於街亭,反正敵軍也沒那麼快到,放一支軍隊去警戒就可以了,所以就有了馬謖失街亭。而且這支軍隊的人數實際上也只有幾千人。

諸葛亮為什麼會跟劉備?這個選擇肯定是正確的,這是古代大家族慣用的手法。為了防止家族的血脈斷絕,會使用開枝散葉的方法。把家族的血脈分散到不同的方向去,這樣就可以分散風險。避免一損俱損。而某一支如果發展的好,卻可以一榮俱榮。諸葛亮原籍山東。家族中實際上有三支。諸葛瑾的家族,投靠東吳。諸葛誕的家族,留在曹魏。這兩支發展的都不錯。諸葛亮的家族本來選擇的不是劉備,而是劉表。諸葛亮的家族先是遷移到荊州,諸葛亮的一個姑姑嫁給了劉表。諸葛亮也因此見過劉表,但是據說當時年紀太小,只有19歲,也沒有什麼突出的表現。因此劉表對他並不重視。後來劉表染病死亡。諸葛亮的家族肯定要找一個新的依附對象。這時候劉備出現了,劉備的某些特質肯定打動了諸葛亮的家族。因此他們選擇了劉備。政治投資,本身就有風險。劉備也並非沒有統一天下的可能。如果成功,諸葛亮的家族必然興旺發達。劉備手下當時缺乏文臣,投靠他必然受重視。如果是選擇投靠曹魏,曹操手下人才濟濟,諸葛亮恐怕也難受重視。所以說從分散風險和考慮受重視程度的方面看。選擇劉備完全是正確的選擇。至於說劉備及其後代,沒能統一天下,那是概率和運氣的問題,是無法預料的。諸葛亮投奔劉備,留下一段傳奇。我個人認為他的選擇是正確的。


安漢縣嘉陵江撿石人


主要是諸葛亮的責任,是不識人!讓馬謖滔滔不絕的講軍事理論給迷惑了。劉備生前曾告戒諸葛亮說:*馬謖言過其實,不可重用*!諸葛亮沒往心裡去,倒至後來的街亭失守。諸葛亮精心準備幾年第一次北伐,是功虧一簣。


隱者康司馬


不請也來,隨便侃侃。

諸葛亮用馬謖、跟劉備,算不算用錯人和跟錯人?我認為,當然不算,甚至馬謖、劉備都是優中之優的人物。為什麼這麼說?我們分別來看。

一、馬謖

馬謖是馬良之弟,是劉備從荊州帶來的本土派。此人自從跟隨劉備入蜀後,先後任綿竹縣令、成都縣令和越嶲太守。綿竹,入蜀要地;成都,蜀漢的中心。能當上這兩個地方的太守,足以見得馬謖具有相當的政治才能。這就好比如今的北京、上海,能夠做到這兩個市市長級別的官員,其能力絕對是毋庸置疑的。

另一方面,馬謖表現出來的才器也足以令人環顧。比如在諸葛亮率軍討伐南中雍闓時,馬謖就積極出謀劃策,認為南中的地形險要、路途遙遠,易守難攻,即使一時之間依靠武力將其擊潰,他們也會很快再次反叛。並提出依據兵法,以攻心為上,攻城為下。這才促使了後面諸葛亮七擒孟獲,使得南中心悅誠服的佳話。

當然,馬謖最為被人詬病的便是街亭之敗。現在的大多數觀點都是指責馬謖死讀兵書,用兵經驗欠缺,紙上談兵,最終引得大敗。然而,我認為,仔細考究之下,馬謖之死貌似有點冤枉。

眾做周知,街亭是通往安定,北上伐魏的咽喉要道,同時也是魏軍進入南安與天水的通道。魏蜀雙方都知道他的重要性,馬謖不會不知道。況且諸葛亮北伐最大的問題其實並不是佔領多少地,俘虜了所少兵,而是沒錢,沒軍糧。派兵佈陣固然重要,但是軍隊的後勤保障更重要。因此,只要魏國大軍來襲,街亭換誰都守不住。

我猜想,大概馬謖是知道街亭是守不住的,便想棋行險招,依山據險,自高而下,來一場以少勝多的大捷,來為丞相的後勤工作爭取時間。

可惜,終究是失敗的。可悲,可嘆,俱往矣,一切都沒人知道了。

二、劉備

說道劉備,作為漢末群雄中最為突出的人物之一,其實是很有特點和優勢的。三顧茅廬,諸葛亮選擇劉備的原因,我想大概有兩個。

1.皇族後裔,名正言順。

不知道有沒有小夥伴覺得劉備和劉秀比較像?這二人都是皇族後裔,又都是沒落家庭,更是遭逢亂世。在亂世之時,有一個皇族的身份是很有優勢的。中國人歷來都講究師出有名,以劉備興復大漢為旗幟,一是可以號召仍然忠於漢室朝廷的大小將領,二是可以名正言順地攻伐其他割據軍閥,這也是劉備方一直在強調的“曹操名為漢相,實為漢賊”的道理。諸位不妨去翻翻三國演義,這句話自始至終都掛在劉備的嘴邊。

因此,諸葛亮要選擇,必然要選“真正正義”的一方,這也符合傳統中國士族的忠誠信仰。

2.士少兵微,大有可圖。

上面說諸葛亮要選擇皇族後裔,那為什麼不選擇劉表,劉璋呢?因為劉備人少啊!仔細想想,假如你是某領域的技術高手,是去一家只有你會該技術的公司,還是去一家人人都會的公司?劉表、劉璋人才濟濟,諸葛亮去了或許更本不起眼。然而,跟著劉備,諸葛亮是當之無愧的軍師。況且,其蟄伏隆中之時,常自比管仲、樂毅,此二人都是春秋戰國時扶持弱小以成就強國的典型代表。跟了劉備,諸葛亮更能實現自己的理想,更有發揮的空間。

因此,關於諸葛亮選擇馬謖,選擇劉備,我相信以他的智慧,絕對是經過縝密的考慮,說其用錯人、跟錯人其實太籠統化了。

因為,一個人的智慧再高,也猜不透歷史的進程。

這就是歷史的玄妙之處。


會跳高的豬


如果說用馬謖可能算是用錯人,那麼跟劉備應該算是諸葛亮一生中最正確、最英明的舉動了。


諸葛亮錯用馬謖的無奈

其實,縱觀蜀漢王朝,到了後期基本處於人才匱乏的階段,這既跟地理狀態有關,也跟諸葛亮不善於培養人才有關係。所以當諸葛亮要用人守街亭之時,可供選擇的將領不多了,而馬謖無論如何也是類似於“趙括”類型的將領,起碼熟讀兵書,如果在磨鍊幾年,也有可能成長為一個傑出的將領,但可惜的是普一出場就遇到了曹魏的千年老妖,致使人生第一次失敗也變成了最後一次失敗了。


但不能說是用錯了馬謖,因為已經無人可用了,再加上馬謖又立下軍令狀,綜合各種原因考慮,諸葛亮才啟用了馬謖守街亭,導致失敗,也不能全怪馬謖,也不能說是諸葛亮用錯人,只能說蜀漢大勢已經衰落,所以時也命也!


諸葛亮只有跟隨劉備才能實現個人理想抱負

諸葛亮隱居隆中是為了看天下局勢,選擇明主,那麼當時有能力、有野心,能夠實現割據一方、甚至同一天下的莫過於魏蜀吳三方,先說曹操,不得不說諸葛亮出生的有點晚,當諸葛亮正當年華之時,曹魏集團已經佔據北方,麾下文臣謀士如雲,多一個諸葛亮不多,少一個不少,即便諸葛亮過去了,也只是錦上添花,只能做個純粹的謀士,或一個幹吏,無法實現其心中抱負,再加上曹操本身就是個有主見的梟雄,也不可能會對諸葛亮的建議百依百順,因此曹魏集團無法投靠!

再說孫吳集團,這是一個典型的家族企業,孫吳集團核心的就有周瑜、魯肅等人,都是心腹能臣,即便諸葛亮過來了,那也得屈居人下,再加上家族勢力盤根錯節,諸葛亮又不是東吳的家族出生,對其未來的謀劃工作都會形成阻礙,所以孫吳也不能投!


那麼劉備呢?首先有皇族大義,這是能從成事的基礎,其次有關羽、張飛這兩位萬人敵的猛將,起碼帶兵打仗沒問題,但他恰恰缺乏真正核心的謀主,所以一直顛沛流離,如果諸葛亮過去了,對於飽嘗顛沛之苦的劉備來說,那就是久旱逢甘露啊,所以劉備會對諸葛亮委以重任,甚至是百依百順,而諸葛亮碰到一個聽話的主公,更是能把自己的價值發揮到最大,所以說諸葛亮跟隨劉備,應該是他人生中最正確的一個決定,才能真正的青史留名!


李夫子說史


用馬謖算是用錯了人,但是當時也沒有更好的選擇。為了迷惑和牽制曹魏東部的援軍,諸葛亮派遣趙雲率領一支偏師從斜谷、箕谷北上。而趙雲的表現非常出色,將曹真的援軍牽制在斜谷北口直到北伐結束。三郡投降後,蜀漢軍主力在短時間內狂飆突進了數百里,包圍了尚未投降的隴西郡治所上邽以及隴西屬縣,蜀漢只有魏延能如此指揮。除了趙雲和魏延,其他人根本沒有能力去阻擋張郃,更不要說司馬懿。當時馬謖也算是小有名氣,在七擒孟獲過程中,想出過很多好計謀!而且荊州馬氏五常,早有名氣,只是缺少獨自帶兵的經驗,劉備臨死前,告訴諸葛亮馬謖不堪大用,但是蜀漢有能力的年輕人,基本都死在夷陵,只能用馬謖!

至於跟錯人,根本沒有任何邏輯!魏蜀吳三國,魏國人才最多,荀彧,程昱,郭嘉,劉曄,賈詡,荀攸...根本沒有諸葛亮施展才能的機會!而且諸葛家世居徐州琅琊,曹操屠徐州時,跟哥哥諸葛瑾逃難到荊州,根本不可能投靠曹操!至於東吳,更沒有諸葛亮的容身之處,東吳長期以來,一直都是氏族掌握朝堂,孫策時還可以,到孫權掌權,基本就是孫氏和東吳四大家族抗衡!陸家的陸遜,陸抗,朱家的朱恆,朱治,顧家的顧雍,張家的張昭張溫,基本控制著朝堂,但是也一直在保護著東吳!而且東吳的人很排外,諸葛亮很難插手。只有劉備適合,劉備是漢氏宗親,本身佔有大意,其次當時徐庶剛離開,劉備手下沒有其他人可以幫助他,諸葛亮這時候去投奔,有充足的空間發揮自己才能,在拿下益州漢中後,劉備已然不太聽諸葛亮的話了,包括漢中之戰也是法證指揮的,但是後來這些人都死了,諸葛亮才又把蜀漢的權利都掌握!而且託孤大臣不止諸葛亮一人,還有李嚴,只是後來李嚴離開了。


倚樓飲雨


諸葛亮讓馬謖去守街亭,也是出於蜀漢人才少的無奈之舉。街亭失守導致的北伐失敗,想到劉備馬謖不可大用的話,諸葛亮懊悔不已。

諸葛亮當時能用的人並不多,趙雲魏延都有其他任務,其他能隨行出征,獨當一面的將領也不多,諸葛亮就想到常跟隨在自己身邊幫忙出謀劃策馬謖,也是他精心培育的接班人,想他軍事理論說的頭頭是道,且大多符合自己的想法,獨當重任應該也可以,於是就讓他歷練歷練。只不過第一個任務就太重,結果馬謖失敗了。這確實是諸葛亮用人的失算。

諸葛亮跟隨劉備,是劉備三請才出山的,這也可見劉備陣營人才的匱乏,劉備對人才的重視與尊重。諸葛亮大概認為去劉備處能大展宏圖,劉備事業處於困難時期,正是需要人才的時候,此時劉備來請必能得到重用

如果諸葛亮去曹操處,大概會像徐庶那樣在曹操眾多謀士中成為平凡一員。曹操手下猛將如雲,很多像張遼這的大將又有謀略,像徐庶這種在劉備處時展現了才能被程昱說比他勝十倍的人,都在曹魏處被埋沒,諸葛亮辛辛苦苦北伐時人家在曹魏那裡卻能退休在家了,可見去曹魏那裡不會有太多作為。

當初赤壁大戰前,在孫吳處,諸葛亮倍受周瑜排擠妒忌,而孫吳大多文武官員也不太瞧的起他,而引發了舌戰群儒。孫吳當時已立三世,也不會像劉備這樣急需人才去建立新事業,重要的任務是坐穩江東,鞏固家業。所以在孫吳處劉備也不會像在劉備處擁有更多機會去建立功業,成為開國功臣,更成為丞相掌握大權去主持北伐事業。


朕驚歷史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傳聞,舉世皆知,正因為諸葛亮輕信了馬謖,所以導致街亭失守,也就是因為街亭的失守,所以間接性的導致了蜀國的滅亡,讓為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活活被累死,吐血而亡。諸葛亮就因為相信了馬謖的軍事理論知識,卻忘記了馬謖其實並沒有實戰的經驗,全都是紙上談兵,所以諸葛亮是非常後悔的。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輔佐自己爭得天下。諸葛亮也盡心盡力的輔佐劉備,成就了蜀國大業。但是諸葛亮在跟隨劉備的時候,也發現劉備有很多弊病,比如說劉備的心地太過善良,太過軟弱,關羽華容道放走了曹操,他念及兄弟情不論罪處分,所以有很多人就因為這樣無視軍令,違背軍令;再比如說劉備的目光太過於短淺,漢水之戰開始的時候,他只是想抓走夏侯淳而已,並沒想到會留下後患;再比如說劉備識人不清,就比如像趙雲這樣的優秀人才,只是給予他一個護衛將軍的職位。因為這一系列的弊病,就能看出來,諸葛亮後悔跟錯了這個人,因為跟錯了人,哪怕再盡心盡力,鞠躬盡瘁也改變不了蜀國最終會滅亡的形勢。




北漂山東小肖


街亭之戰是諸葛亮北伐的一個轉折點,街亭之戰諸葛亮慘敗,北伐也因此走到了盡頭。要說起街亭之戰的失利,主要是因為諸葛亮錯用了馬謖。那時候諸葛亮身邊並不缺乏良將,趙雲、魏廷和吳懿等人都有能力勝任街亭之戰,並且能夠比馬謖做的好。劉備識人善用,要不然他也不可能將諸葛亮收到麾下。在《三國志》中曾有記載,劉備在駕崩前曾告誡諸葛要慎用馬謖,馬謖的能力被誇大,不能受到重用。當時魏廷的能力要比馬謖強很多,而且魏廷也在諸葛亮的手下供他差遣,那諸葛亮為何不派魏延鎮守街亭,而要用紙上談兵的馬謖?諸葛亮之所以重用馬謖,是有很大的一個淵源的。建興三年時,諸葛亮要率領軍隊去南中討伐在劉備死後背叛的雍闓。

馬謖在十里送軍途中,受諸葛亮所託為他制定計劃。馬謖根據南中和此時蜀國的形勢,讓諸葛亮採用心理戰的打法,勸南中的叛臣迴歸。諸葛亮採用了馬謖的建議,用很短的時間就讓南中統一,民心迴歸了蜀國。而且,因為諸葛亮的威懾力,南中不敢再造反。馬謖這一妙計,將南中收拾的服服貼貼,給諸葛亮省掉了很多麻煩。馬謖這個計策具有長遠的利益,它不僅穩定了南中的人心,最重要的是這為諸葛亮的北伐做好了鋪墊,給北伐打下了一個非常良好的政治基礎。馬謖也因為這個計策,在諸葛亮心中的地位陡然提升,他常常為諸葛亮出謀劃策,成為了諸葛亮身邊的一個紅人。諸葛亮同馬良的關係十分密切,馬良與諸葛亮是拜把子兄弟,因為諸葛亮年長,馬良尊稱諸葛亮為兄長。

而這個馬良,又是馬謖的兄長,這層關係在這,難免會留個後門,所以說諸葛亮也是在提攜馬謖。而在街亭之戰中,諸葛亮讓馬謖主戰,又何嘗不是對他的一種偏袒,想讓馬謖立功呢?而馬謖一敗,同時也表現了劉備的識人之能。而諸葛亮放置魏廷不用,不僅僅是因為諸葛亮和魏廷在軍事思想和戰略上有很大的差異,而是因為諸葛亮只是看重魏廷的作戰能力和威名,並不想讓他功勞太盛。筆者認為,諸葛亮雖然有過人的才華,他能夠在政治上攪弄風雲,但是他並不是一個會打仗的人。在《三國志》中曾對諸葛亮有著明確的點評,諸葛亮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家,但是他卻不是一個優秀的將領。

如果諸葛亮懂得打仗,他就不會因為對武將的偏見而對魏廷置之不理。就因為馬謖的一個計策,就重用馬謖,將其他的能臣將帥拋在腦後,這也是諸葛亮的一大敗筆。馬謖確實很有才華,但是也是基於謀臣的基礎上,真的叫馬謖去打仗,對他而言還是很有難度的。可是諸葛亮不明白這個道理,倘若他沒有偏見,能夠一視同仁,選擇任用魏廷鎮守街亭,北伐也不會在此滿盤皆輸,蜀國的氣數也不會那麼早的衰敗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