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失业了,好开心!”emmmm,这是什么情况?

“要失业了!要失业了!”宝应鲁垛镇贾林村一个小院子内,今年78岁的刁人贵老人,守着10年前和其他四位老人成立的“三和”调解室,感慨称“生意”冷清,由原来的挤满了人到现在半个月也没人上门,快失业了,但他们很开心,主要是村民间的纠纷少了。

“要失业了,好开心!”emmmm,这是什么情况?

纠纷太多——

五老汉成立“三和调解室”

刁人贵原来是贾林村党支部书记,还兼任过鲁垛镇文化中心站长,1999年从岗位上退下来后,就回到了村里居住。

上世纪90年代,农田承包到户的村民们,经常为一点小利益吵个不休,外面闹了一肚子火,回到家里又冲着家人撒火,婆媳矛盾等也是不断。

今天张家吵,明天李家闹,看在眼里的刁人贵和村民夷连华、高万余、程立志、冯艮秋聊起此事,他们也深有同感。“我们成立个调解室,从中调解劝和,他们也有个诉说的去处。”刁人贵说,五人一合计,干脆成立了一个“三和调解室”。当年五位老汉的平均年龄68岁,按他们的话说,吃完了就溜达,平时闲时间比较多。

2010年3月,“三和调解室”在刁人贵的私人四合小院挂牌“营业”。刁人贵任组长,成员是夷连华、高万余、程立志、冯艮秋。

挤满了人——

为调解个纠纷上门十多次

“三和调解室”开业后,头几年“生意”很火爆,每年要调解各种矛盾600多起,有时五位老汉一天忙得茶都喝不上几口。

经济不富裕,收入来源单一,村民家中的矛盾容易多起来,尤其是婆媳之间,经常“小吵天天有、大吵三六九”,2010年,村民张某某就是其中一家。

为了缓解婆媳间的关系,刁人贵和夷连华一听到吵闹声就登门劝阻,经过一个多月里十多次的上门劝说,婆媳之间敞开了心扉,家里的一些矛盾琐事也得以解决,当年张某某还被村里评为了“好婆婆”。

“三和调解室”调解的纠纷多了,名号也响亮了,不仅贾林村的琐事来找刁人贵他们,连隔壁的小官庄镇、广洋镇的村民遇到了矛盾,都赶来调解室调解。

在刁人贵看来,他们不仅要劝说矛盾,还要奔着解决问题去调解,如贾南组村民徐兆龙,家境十分贫困,母亲双眼失明,和其他村民有矛盾后找到刁人贵,帮调解完后,了解到徐兆龙的难处,刁人贵又跑多个部门,为徐兆龙办理了享受低保待遇;还争取到几万元的危房改造资金。

“不务正业”——

纠纷少了他们帮村民发展

矛盾只是一时的,调解完了,好邻居仍赛金宝。渐渐地,村里的小纠纷开始少了很多,这一明显的变化,5年前刁人贵就感受到了。

“大家忙着致富,生活好了,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村民间也不再计较。”刁人贵说,纠纷少了,他们却不闲着,也想着法帮一些困难的居民致富和解决实际困难。

桥东组村民钱某,全家4口人,只有一个劳力,靠种几亩农田。五位老人走访调查中发现其家庭房屋失修,主动对接部门,帮其危房改造,在建房期间,调解室几位老人凑钱买了20斤菜籽油送给钱某。新学期开学后,几位老人又发现钱某女儿交学费以及在校生活费有困难,他们又跑多个部门,最终争取到了免除学费和生活费。

2014年,四川人赵广发夫妻俩,随嫁过来的女儿来贾林村安家落户,没过多久,其女儿不幸病逝,赵广发夫妻俩整日以泪洗面,为了安顿好这夫妻俩生活,调解室立即和村组、镇政府联系,从政策、资金上帮他们争取帮助,贷来三万多元,帮助赵广发种兔养殖,通过几年发展,赵广发种兔养殖场越做越大。

即将失业——

冷清了他们反倒是很开心

今年初,90多岁的高万余去世,加上原来“调解室”的人员年龄偏大,从去年开始,成员由过去的六人,减为4人。目前,只有刁人贵、范锦龙、王香平、刁人志四个人在坚守。

“冷清下来后,平时也就我一个人,有事了他们会过来。”刁人贵说,10多年前,吵架、闹矛盾,村民认为是很平常的事,现在觉得这不是什么好事。

从挤满了院子到现在的冷清,贾林村党支部书记朱成奇说,这源于几位老人的调解“成果”,10年间,贾林村评选出700多名好公婆、好儿女、好媳妇、好邻里、好少年。

“家家以和谐谦让为荣,纠纷可不就少了吗?”朱成奇说, 通过“三和调解室”,贾林村也先后评为“江苏省三星级康居乡村”、“江苏省文明村”、“江苏省和谐社区创建示范村”等称号,还有14位村民被评为“宝应好人”,一个带动一个,生活也富裕了,法律意识也增强了,村民之间的纠纷越来越少。

现在,“三和调解室”还在,虽仍有4位高龄和事佬,但基本是濒临“失业”的状态,调解室的功能也在转变,他们成立了老年协会、红白理事会,组织老年人健身、帮助维护村里治安。

刁人贵家曾被评为“全国五好家庭”,他自己被评为“江苏省第十届精神文明建设新人新事”,谈及这些年获得的荣誉,他称,反倒是即将“失业”令他更开心。

通讯员 梁永富

记者 孟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