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老師王喜峰:他的“不務正業”其實是“不誤正業”

王喜峰喜歡讓學生進行野外測風、觀測日出日落 資料圖片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省教育廳專門為全省學生開設了“名校課堂”。全省七年級地理學科網絡授課的任務,王喜峰無疑是最佳人選。

王喜峰2000年畢業於河南教育學院,後進修於北京師範大學,學歷背景一個是地理,一個是中文。這種專業混搭似乎註定了他教學生涯的“不安分”。□東方今報·猛獁新聞記者 李長需/文

受訪者供圖

從“不務正業”到“不誤正業”

採訪完,王喜峰發來一個公眾號的鏈接,說有空可以看看。這個公眾號,就是“中學地理教學參考”。上面轉載的一篇文章——《第十二天,紅河谷與怪石林》,就是去年底他在南疆研學活動紀實的最後一篇。這篇文章有視頻、有照片,還有耐讀的文字。

有意思的是,這篇文章的最上方,還推薦了一個名字叫“王老師助學平臺”的公眾號,介紹的文字說,“地理王老師幫助您解疑答疑,一起進步,學好地理”。這個“地理王老師”,就是王喜峰。這是他個人的“自留地”。

打開他的“自留地”,內容還蠻豐富的。不僅有他的“南疆研學”等系列研學活動紀實,還有各種串講、初中地理重點難點突破等,五花八門,各有特色。

作為一名老師,還有這麼多精力玩公眾號。這個老師,果然“不務正業”。

別誤會,“不務正業”這個說法,不是我說的,是他剛開始教學的時候,有家長給他貼的標籤。

王喜峰教學之初,就有人發現,這個老師有點不一樣,在課堂上,他喜歡讓學生自己動手,做各種教具,還喜歡把學生拉出教室,到教室外進行野外定向、野外測風、觀測日出日落,並定期記錄鄭州的溫度等。

這還不算,他還組織學生到野外研學。到嵩山考察地質博物館、觀星臺;到汙水處理廠去考察、參觀城市汙水治理……在注重學習成績的當下,這有點“異類”。有注重學習成績的家長就認為,這是“不務正業”,耽誤學習時間。

但王老師並不這麼看。他認為,在初中教學中,應該結合初中學生的認知特點而進行。因為在這個年齡階段的學生,興趣點濃厚但不穩定,形象思維很強但抽象思維很弱,且其認知處於不定型階段,這就要求老師要實現三個突破。首先,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習興趣起來了,後邊的學習就好辦了;其次,要實現課堂的形象化、可視化,進行能看得到摸得著的教學;再次就是要增加動手動腦的實踐操作。如果這三個突破了,讓學生覺得學起來有意思,課堂的效果就出來了。這大概就是他“不務正業”的原因吧。

他的這一套,起初是以社團的形式開展的,但後來擴展到整個的七年級八年級,已經形成了課程化。後來,再開展出外研學活動,為安全起見提倡“1+1”模式,一個學生跟一個家長,很多家長就覺得不錯,既拉近了跟孩子的關係,也收穫不少。一些畢業多年的學生,有時候回憶起來,還覺得跟他一起“不務正業”的日子最難忘。

他的“不務正業”,其實是“不誤正業”。

用地理的眼睛去觀察,用地理的腦袋去分析

說王老師“不誤正業”,還真不是瞎說。提起他,“圈內人”都知道。看他的名頭,完全是業內大咖的氣象:鄭州市地理學科中心教研組成員,河南省基礎教研室地理學科教研團隊成員,民進河南省基礎教育委員會委員、副秘書長,河南教育學會河南省中學地理教育委員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等。

要說新課改背景下的教學研究、綜合實踐、教學創新方面的成績,也是能羅列一大堆兒: “鄭州市優質課一等獎”、“河南省教學標兵”、 “全國優秀科技輔導員”、“全國地理優質課評比特等獎”、“河南省第二屆基礎教育教學成果二等獎”,2014年全國初中地理微格教學評比一等獎,2015年榮獲全國地理優質課評比特等獎。2017年10至12月,還作為首席專家組織實施“國培計劃(2017)——河南省鄉村教師訪名校項目‘特崗計劃’初中地理”的教學與管理工作。

能力有多大,責任就有多大。全省七年級地理學科網絡授課的任務,他無疑是最佳人選。2月5日,接到任務,他用了兩天的時間,就把課備好了。作為一名經驗豐富的地理老師,素材他不缺,他只需要把這些素材優化組合而已。網課的互動性、自由度,都不如平常的教學,但他還是要努力抓住學生的眼球,激發學生探究的慾望。

王老師說,地理的日常學習,學生要學會關注人們的生產生活實際,要跟著老師學習基本技能,用地理的眼睛去觀察,用地理的腦袋去分析,用地理的嘴巴去表達。這或許是他經常強調的學習地理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