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建”,家長們的理解是什麼?是不是覺得被過分解讀了?

暖小作兒


“家校共建”,當今社會,隨著社會不斷髮展,對孩子的要求越來越高,給孩子的壓力也越來越大,都講究全面發展,這就使得學校和家長必須要共同合作,為了孩子的學習去監督,去教育!

但是我們往往忘記了她們還只是個孩子,本該擁有快樂,無憂無慮的童年,卻被社會,被家長強迫她們承受本該不由她們這個年紀承受的重擔!但為了孩子以後的發展和前途,不管是老師還是家長都在努力著。

學校是一個教育基地,一個老師教育幾十個孩子,只能按照大多數孩子的思維模式去展開教育,不能每個小孩都顧及到,這就使得家長必須要在孩子身邊更細緻的去幫孩子去分析,去學習。有學校老師的教育和家長的輔導和幫助才能使孩子在學習上更加出色。但是,什麼樣的年紀,做什麼樣的事情,請家長不要望子成龍的逼迫孩子不願意做和本該不該這個年紀做的事情!

請給孩子多一點時間和空間,讓她們享受本該屬於她們的快樂!!




蘑菇貓仔仔


你好,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家校共建的真正意義,在於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共同配合,在學校“理論知識教育”和家庭“道德教育”的相互作用下,孩子能更加全面的發展。

而現在的家校共建,則出現了畸形,主要表現在家庭學校教育的界限不明、分工不確定,部分學校和家長相互推諉責任,以及家校共建最終目標的偏移。

【1】家庭學校教育的界限不明

現在有個很奇特的現象,就是有很多學校的教學任務,需要家長配合,甚至直接參與才能完成,但一般意義上講,家長是不需要介入的。比如學校佈置一個攝影作業,而最終的影片,都是由家長完成。這種現象不僅讓家長們感到壓力倍增,同時也對孩子的教學產生了不利影響。這等於是學校和家長都在對孩子做無用功:付出了很多時間精力,但是孩子沒得到任何成長。

【2】部分學校和家長相互推諉責任

由【1】的現象,很容易導致【2】的問題。作業到底誰做?孩子到底誰來教?這可能是很多家長都考慮過的問題。然而這個問題的發生,肯定不是“家校共建”的初衷。這種現象不僅對提升教育質量無益,同時加劇了學校和家長之間的矛盾。

【3】家校共建最終目標的偏移

家校共建最終的目標,一定是提升教育質量,促進孩子正常發展,而現在學校和家長都有把事情做偏的嫌疑。學校一方,為了達到形式上的共建,而佈置許多不必要的、與教學無關的,甚至脫離實際的任務,而家長則為了追求所謂面子、孩子在學校的形象和地位,拼命代替孩子“在學校上學”,雙方最終的目的已經不在孩子身上了,而這樣是非常危險的。

這些問題,不僅有待家長和學校的共同解決,也有待於教育界人士的深入思考。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家校共建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可以得到圓滿的解決。


90後育兒幫


孩子人生的每一個一帆風順,每一個柳暗花明,每一個峰迴路轉,都離不開學校、家長的共同努力,通過家校合作,建立起培養孩子成長的通途。

現如今,年輕的家長平時工作都特別忙,沒有時間管孩子,有的和孩子之間還形成了代溝,通過家校合作共建座談活動,就彌補了其中的不足。市第二十一中學長期堅持家校共建治學策略。讓家長既能看到自己孩子上自習學習情況,又可以提出建議,和教師更好的溝通。

班主任和任課教師依據學生的行為習慣、學習表現等多方面與家長們溝通、交流和反饋,並對如何培養孩子良好的學習習慣提出中肯意見,教師們也聽取家長的意見和建議。

此次活動加強了家校聯繫,拉近了學校與家長間的距離,架起家校合作育人的橋樑,增進學校與家長之間信任與瞭解,真正達到家校攜手共同培養孩子的目的,從而有效地促進學校各項工作健康、穩定地發展。同時也融洽了教師與家長們的關係,對學校和孩子們的發展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

把孩子教育好,單靠學校和老師的力量是完全不夠的,只有學校和家庭,老師和家長協同一致,才能形成教育合力,家校共建讓孩子在學校和家庭中都能獲得良好的教育,為學校教育教學工作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為家長與老師搭建起“溝通、交流、協作”的平臺。通過交流,家長們獲得了許多先進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對如何尊重和關愛孩子,培養孩子的好習慣與學校達成共識,得到啟發。相信家校同心,攜手同行,孩子們一定會有更美好的未來。




成長小悅悅


⼈⼀⽣中要經歷三個⽅⾯的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不論是出⽣前,還是出⽣後,每

個⼈都要接受來⾃家庭環境、家庭成員的薰陶和影響,在這⼀過程中獲取知識、形成情感、養成習慣、⾝⼼成長。家庭教育從胎教到嬰幼⼉教育,再到學⽣教育,是⼀切教育的起點和基礎,是學校教育的補充和延伸,是⼀個⼈成長、發展⽆法離開又不可或缺的。

小學三年級這一年齡段的兒童,已初步完成了幼兒期向童年期的過渡,幼兒期的年齡特徵已基本隱去,開始顯現出童年期的年齡特徵。他們的認知方式開始由形象性向抽象性過渡,心理活動也漸漸地由不隨意性向隨意性和自覺性發展。

三年級的孩子的心理發展特點可分為以下五個方面:一是形成自信心的關鍵期;二是情緒不穩定;三是自控能力不強;四是集體意識開始形成;五是自我意識開始形成。

家長要做的事情也可以分為五個方面:一是積極瞭解自己孩子的生理、心理發展特點;二是幫助孩子學會學習;三是引導孩子正確做事;四是培養孩子的交往技能;五是夯實孩子的做人根基。能做到這五點就已經很優秀了。

家長的角色定位是:要做個引導者而非領導者;訓練而非包辦。



可聽家學


“家校合作”是新課標背景下一種大力提倡的新型教育模式,其對於孩子的健康全面化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高度重視家長在家校合作中的主體性作用,並採取科學有效的合作模式以及教育方法,才能達到更加理想的教育目的。

一、家校合作中家長主體地位的表現作用

  1.師生關係的協調者

  在“家校合作”過程中,教師、學生和家長做到良好的互通,才能得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家長通過與孩子的溝通和交流,能夠及時地對其最近的學習情況以及心理活動進行初步的判斷,而家長與教師的直接交流,也能對孩子在校期間的整體表現情況進行全面的瞭解,進而客觀全面的認識到孩子與老師之間的關係,以及孩子在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具體困難,針對性的給予適當的幫助和鼓勵,這樣才能為孩子的健康成長提供可靠的保障。

  2.學生學習的支持者

  對於孩子而言,家長既是其物質和精神的最大支持者,也是孩子情感上的主要依靠。因此,在“家校合作”中,家長必須對孩子給予更多的精神支撐和情感鼓勵,讓孩子充分感受到家長的關心與愛護,這樣才能促進孩子樹立足夠的信心去迎接學習生活中的困難和挑戰,進而向著更高的層次邁進。

  3.家長角色的實踐者

  父母對孩子有著不可推卸的養育和教育責任,要想真正做到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家長就要從自身做起,既要樹立家長意識,又要學習相關的教育知識,提升自身的文化水平,這樣才能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發揮出相應的督促和鞭策作用。

二、家校合作中學校應實施的推動策略

  遵循全國教育大會上提出的系列指示精神,要想對未來人才給予科學化、全面化的培養,強化小學“家校合作”工作顯得尤為重要。首先,各級小學校應結合國家對未來人才培養所提出的高要求,積極創建以生活性、體驗性、成長性為一體的綜合課程體系,即“基礎+課程群”的大學學院課程,以便讓小學生在優質的教學環境中得到健康全面化發展,從而為其日後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其次,小學教師要打破傳統教育觀念和方法,不僅要對新課標理念和要求做到全面掌握,進而秉著關懷生命成長、為學生人生幸福和可持續發展著想的教育思想去開展實際教育教學活動,而且還要將將培養學生核心素養以及關鍵能力作為育人目標,在整合各學科知識的同時,還要將其與學生日常生活緊密聯繫在一起,讓小學生的校園學習生活變成“有意思+有意義”的美妙體驗,進以最大化提升小學生的綜合素質各綜合學習能力,使其可以真正做到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三、“家校合作”中突出家長主體作用的建議

  1.家長要對“家校合作”提高重視度,並在正確認知自身在合作中的主體性地位作用,進而與學校教育緊密結合,為孩子營造一個和諧健康的教育環境,具體可以從以下幾方面探討。

  第一,家長要提升自身與學校教育相互協作的積極性,例如:剛入校門的學生,建議家長主動向老師介紹孩子的基本情況,並掌握學校教育對孩子提出的要求,以便讓老師對孩子做到全面瞭解,自身也會對所承擔的教育責任和義務做到清晰明確,這樣才能針對性地教育孩子,使其得到進一步的成長和發展。

  第二,家長要提升自身的家庭教育知識主動性,不斷豐富自己的文化知識和教育知識,並大力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向其他有成功教育經驗的家長請教學習,與他們分享自身的教育方法,力爭達到因材施教、科學教育,這樣才能有利於孩子的日後發展。

  第三,家長要提升自身的家庭教育主動性。多抽出時間陪伴孩子,與其進行良好的心理溝通,帶領孩子積極參加學校內、外組織的各種活動,讓其充分感受到學校對家庭親子關係的重視、父母對學校的認可以及對自己的關愛和照顧,這樣才能樹立學習的自信,朝著更高、更遠的目標邁進。

  2.學校要對家長在“家校合作”中的主體性地位給予正確的認知,一方面要平衡教師與家長的關係,做到互助平等,這樣才能提升家長對學校和老師的信任度,進而積極的參與到學校組織的活動中,共同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出謀劃策;另一方面,學校要遵循互相尊重的原則,教師對每位學生的家庭情況有所瞭解,多傾聽家長提出的意見,並結合其中的不足給予正確的指導,以便將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優勢有效的發揮出來,使其可以對孩子的健康成長起到一定的督促和鞭策作用,進而與學校教育步伐一致,這樣才能保證最終的教育效果,促進孩子的進一步成長。此外,學校方面定期組織家長開展家庭教育講座或家庭教育諮詢會等,針對日常家庭教育過程中所遇到的困惑共同進行探討和分析,並在協商的基礎上,制定出統一的教育方案,進而與家長一起為孩子的健康發展做出相應貢獻。


懷英博士


家校合作”是新課標背景下一種大力提倡的新型教育模式,其對於孩子的健康全面化發展有著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高度重視家長在家校合作中的主體性作用,並採取科學有效的合作模式以及教育方法,才能達到更加理想的教育目的。不能嚴格的劃分各佔多少比例,它是一個相輔相成,你進我退的配合過程。完全沒有必要統一標準,不然會流於形式,累死三軍,效果不佳。

一、家校合作中家長作用

  1.師生關係的協調者

  2.學生學習的支持者

3.家長角色的實踐者

三、“家校合作”的建議

  第一,家長要提升合作的積極性。

  第二,家長要提升合作的主動性。

  第三,家長要提升家庭教育的主動性。

 


廟嶺散人


家校共建的本質既在“共”中有異,“共”中有分工。

1:共建的本質是“我們的孩子共同來教育”,家校要緊密配合,共同做好孩子教育。

2:“共”中有異,有分工的意思是家校需要有各自的教育分工定位。學校主要抓的是學業學科教學,學習方法,學習習慣等和知識學習有關的東西,家庭主要抓的是品格,性格,道德素養等與“為人”有關的東西。

只有家校各司其職,緊密配合,才能教出得智體美的“完整人”!



諸強新老師說


沒有。因為孩子在家庭中待的時間比較長,如果家長跟老師配合好了;會產生更好的教育效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