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倞第一位给《荀子》作注之人-焦子栋

杨倞第一位给《荀子》作注之人

杨倞第一位给《荀子》作注之人-焦子栋


杨倞,生卒年月不详,唐宪宗年间弘农(今河南灵宝县南)人,杨汝士之子,大理评事。著《荀子注》一书,是现今流传《荀子》的最早注本,《荀子》一书,以难读著称,学者多从杨注。为荀学研究史上继刘向之后的又一位里程碑式的杰出人物。

杨倞的《荀子注》成书于唐宪宗元和十三年(818年),是第一位为《荀子》作注者。杨倞敢于揭露孔子在唐以前所处的历史文化中的地位和所起的作用:“无时无位,但门人传述而已。”以及“陵夷至战国,则孔氏之道几乎息矣。”彻底地道尽孔子之学的败落与萧条的景象。这是一般尊崇孔子者无法接受的真实情况,他们何曾想过孔子的智慧事业也曾有如此不济和无奈之时。杨倞认为荀子是中兴孔门、心传智慧的圣者,“名世之士、王者之师”名至实归。后人无暇读此序言,更蔽于所知,昧于所谓道统,苟从世论,犹以孔孟之学是为中国文化薪传之道统,遂使荀子千百年落寞。今人朱维铮先生说:“北宋以后传世的《荀子》是唐代杨倞依据西汉刘向校《孙卿子》改编的。书出不久,便被首唱道统的韩愈评为“大醇小疵”,他的后学程颢、程颐、朱熹等人比其更不容异己。”如程颐在评价荀子性恶论时说:“荀子极偏驳,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与韩愈等人相比,杨倞乃真知荀子者,真得荀子精旨者。

为此杨倞对《荀子》三十二篇重新调整:第一卷《劝学》《修身》,第二卷《不苟》《荣辱》,第三卷《非相》《非十二子》《仲尼》,第四卷《儒效》,第五卷《王制》,第六卷《富国》,第七卷《王霸》,第八卷《君道》,第九卷《臣道》《致士》,第十卷《议兵》,第十一卷《强国》《天论》,第十二卷《正论》,第十三卷《礼论》,第十四卷《乐论》,第十五卷《解蔽》,第十六卷《正名》,第十七卷《性恶》《君子》,第十八卷《成相》《赋》,第十九卷《大略》,第二十卷《宥坐》《子道》《法行》《哀公》《尧问》。

杨倞的篇目调整用意就是阐明荀子之学是孔学真传。

《论语》有20篇,所以把《荀子》三十二篇分为二十卷,第一卷第一篇《劝学》与《论语•学而》篇相对应,第二十卷第三十二篇《尧问》与《论语•尧曰》篇相对应。

《礼论》《乐论》两篇连排,更是把周公、孔子与荀子三人连接起来,从儒家源头与流派上来贯通荀子思想。即清代汪容甫所言“六艺之传赖以不絶者,荀卿也。周公作之,孔子述之,荀卿子传之,其揆一也”之旨。周公的伟大贡献就是“制礼作乐”,中华优秀传统传统文化都可以在“礼乐”中找到自己的发韧之处,这样荀学之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重要性不言而喻。把《强国》《天论》连排,用意就是欲建设真正的强国,必须以礼义为价值取向,“制天命而用之”。把《解蔽》《正名》连排,用意就是欲破除修身治国上的蔽障,必须坚持礼义为原则,在正名的基础上才能做到正学正风俗,正礼正乐正天下。把《性恶》《君子》连排,用意就是因为“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能化性,能起伪,伪起而生礼义”者是为君子,“纵其性,顺其情,安恣睢,出乎贪利争夺”者是为小人等。

杨倞第一位给《荀子》作注之人-焦子栋

(兰陵后学焦子栋 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