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擺渡人”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王平 趙若郡 通訊員 左亞博

插鑰匙、點火、掛檔、給油……一連串的動作一氣呵成。最近一個多月來,每次出車,只有當進入“司機”這個角色時,張永軍些許緊繃的身體才會漸漸鬆弛下來。

生命的“摆渡人”

張永軍是柘城縣人民醫院一名普通的救護車司機。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他就從急診科調到了發熱科,專門負責柘城縣新冠肺炎疑似患者的接收和確診患者的轉運工作。

“當時也怕,但怕也得上。我是黨員,又是一名退伍老兵,國家在經歷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我自然義無反顧。”3月6日,張永軍回憶起這些天的工作時,語氣裡少了一份驚恐,多了一份篤定。

生命的“摆渡人”

據瞭解,疫情防控期間,柘城縣人民醫院共有12輛救護車,起初只有張永軍的一輛被派去發熱門診,但凡有疑似病例,他就得出車。

“有一次凌晨三點接到電話,說柘城縣李原鄉有幾個疑似病人。我‘全副武裝’後,就出發了。當時又颳風又下雪,路況和視線都十分不好。”張永軍說。

“而且為了防止交叉感染,每次只能運送一個人。”顧不上寒冷、來不及吃飯。來回奔波七八個小時,張永軍不斷地提醒自己打起精神,專注開車,確保每一位運送者安全到達目的地。

每次任務結束時,張永軍都會用對車內進行兩遍清潔。先用含氯的消毒劑噴灑一遍,然後再用清水擦拭,最後再通風半個小時。

一遍遍地噴灑、擦拭,這種日常儀式,對於經歷過17年前那場非典型肺炎疫情洗禮的人來說,一點不陌生。

“2003年我就曾參加了抗擊非典,當時和現在的情形一樣,我也是從急診科調到了發熱門診”。張永軍回憶到。

生命的“摆渡人”

在張永軍隔離衣背後,寫著“三哥”兩個字。“他在家裡排行老三,我們平時都喊他‘三哥’。因為他參加過抗擊非典,處事有經驗,我們害怕焦慮時,他像個大哥一樣經常寬慰我們。”護士李燕告訴記者。

雖然沒有懸壺濟世的醫術,但在生死攸關的時刻,張永軍也在同醫護人員一道,爭分奪秒與死神賽跑。不僅疫情期間是這樣,在20年如一日的從業生涯中,也是如此。

3年前的一個凌晨,張永軍被指派去接一個生命垂危的老人。“當時是凌晨4點多,我進到房間時,老人已經奄奄一息了。他們家住六層而且沒電梯,他的老伴急得不知道該怎麼辦。我二話沒說,背起老人就下樓。”張永軍現在依然對當時的情景歷歷在目,“老人體型非常胖,我一直在咬牙堅持,把他安全送到車上後,我腿一軟就直接跪在地上了。”

在商丘,還有許許多多像張永軍這樣的生命“擺渡人”,在這座城市的黯淡時刻,選擇逆行而上,打開車燈,把這座城市照亮。

截至今日,商丘91名確診患者已經全部出院,已經連續19天無新增病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