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官捐獻協調員:生與死的「擺渡人」

器官捐獻協調員:生與死的“擺渡人”

小九月捐獻器官,將大愛留在人間,感動了無數人。大家關注不到的是,短短半個月的時間裡,青大附院器官移植中心又有10多例實施捐獻和很多潛在捐獻者,這其中串起捐獻者家屬和紅十字會、醫院之間的紐帶——人體器官捐獻協調員,他們在背後默默付出,做細微卻複雜的各種工作。他們每天奔波在醫院和患者之間、在生與死之間、在希望和絕望之間,為逝者與生者打通一條條通道,為生命搭橋,讓愛延續。他們被稱為生與死的“擺渡人”。昨天,記者採訪了青大附院器官移植中心捐獻協調員張豔豔,聽她講述工作中的感動。

忙碌>>>

有時要連續工作超48小時

“做協調員已經5年了,手機一直24小時開機,隨時都要做好加班或者出差的準備。 ”張豔豔說,有時候在醫院要連續工作超過48小時,只要接到電話就會立即出發,還有的時候凌晨剛到家就接到電話,又得趕快回到醫院……這些都習以為常了。

張豔豔的工作是從接觸陌生的潛在捐獻者及家屬開始,一直到實施完捐獻的全過程,後期還要整理好檔案才算完成。這其中最多的時間是陪伴捐獻者家屬以及見證捐獻者實施捐獻的全過程。

“工作中更重要的角色是陪伴者、安慰者,在別人人生中過不去的那個坎上出現,傾聽他們的願望……讓他們覺得有肩膀可靠,相信我會幫他們把事情處理得更好。 ”張豔豔說,讓家屬在生離死別的那一刻,有一個安慰,哪怕能減輕他們一點點的痛苦,就夠了。協調捐獻成功,挽救了其他生命固然好,但即便捐獻不成功,也並不遺憾,隨緣就好。

張豔豔的多數時間不是陪著病人,就是陪著病人家屬。 “腦死亡病人的生命體徵、器官功能等隨時都在變化,雖然監護室有醫生護士照顧病情,但我作為協調員,也要時刻關注,隨時跟家屬溝通病情,如果人家來的時候是一個生命狀態,你突然跟家屬說病人不行了,就很突兀,家屬很難接受。 ”張豔豔說,每個家屬在面對自己親人即將離去的情況下,總會有各種各樣的問題需要有人解答,她隨時要做好準備,耐心解答家屬的各種問題。

感悟>>>

每一次都是靈魂的洗禮

從開始這份工作,張豔豔已經歷了數百例捐獻者或潛在捐獻者的工作,她說,每一例器官捐獻者的背後,都有一段故事讓人感動。 “每一位器官捐獻者,都曾是一個鮮活的生命,但因為疾病、意外等過早和這個世界告別時,他們用一種令人肅然起敬的方法,為自己短暫的人生畫上圓滿的句號,捐獻器官讓生命延續,這種精神是最偉大的。 ”張豔豔說,所以她非常尊重捐獻者及家屬,感覺每一次整理完一位捐獻者的檔案,就像完成了一次靈魂的洗禮。

“每次感觸最深的場景,就是家屬填寫登記表,摁上手印的時候,短短几分鐘的手續,可能這名捐獻者家屬心裡經過了千萬次的思緒轉變。 ”張豔豔說,特別是很多家屬在沉默後,最終作出這個偉大的決定,說出“同意”兩個字的時候,站在對面的她讀不出家屬心底的想法,卻能從家屬表情中看到更多的無奈和不捨,可能是對已經確定無法將親人從死亡線上拉回的無奈,還有即將分別的不捨。

“回頭我反饋捐獻者的家屬,家人捐獻出的器官救了幾個人,他的器官還健康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時候,我看到更多的是家屬的欣慰和期盼。 ”張豔豔說,欣慰是家人的身體還有一部分活在這個世界上,期盼是希望能看一看那名接受移植的人。但因為器官捐獻的原則是互相信息要保密,只能安慰家屬,知道就好,默默祝福吧。

看多生與死,一般人可能會麻木,甚至會出現負面的情緒。但作為捐獻協調員,張豔豔的心理卻始終保持著正能量。 “我需要將這份偉大傳遞給捐獻者家屬,我始終記著那些等待器官的患者對求生的渴望。 ”張豔豔說,通過這數百例的捐獻,她更多感受到的是人性的美好,能挽救別人的生命,是捐獻者家屬做出決定的最重要支撐。

考驗>>>

家屬不理解也得理解他們

器官捐獻協調員這個工作最難的地方是和潛在捐獻者家屬的接觸,家屬面對可能要離去的親人,一名陌生人(捐獻協調員)來找到他們,跟他們講器官捐獻,這多數會讓家屬在心理上很難接受。“前幾年,時常會伴隨著誤會、惡言甚至辱罵。但我能理解他們,換位思考就行,只能等家屬平靜下來,或默默多幫助家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張豔豔說,家屬的不理解,除了源自對親人罹難的悲痛情緒、新舊觀念的激烈碰撞,還包含對“協調員”動機的懷疑。但她接觸到的大多數捐獻者家屬都有善良的心,在平靜下來後,慢慢就能理解這件事了。

更難的是面對家屬意見不統一的情況。按照規定,捐獻的直系親屬中,無論有多少人同意,只要一個人有不同意見,就不能進行器官捐獻。 “不是每個家庭、每個人都能理解器官捐獻。 ”張豔豔說,去年1月份,一名中年婦女被送進捐獻監護室,家人在其生命彌留之際同意了器官捐獻並辦好手續,令人意外的是,該中年婦女的一名親屬卻在最後時刻突然改變主意,堅決不同意捐獻,最後他們還是根據規定遵從家屬的意見,把這名中年婦女送回了家。

還有一種情況,讓人最惋惜的是,家屬的決定做得太遲。家屬在猶豫過程中,失去了捐獻的機會。 “患者死亡時間越長,器官受到的損傷越大,這對於其他等待移植的患者而言,是求生機會的減弱。 ”張豔豔說,器官捐獻需要在捐獻者去世後的幾分鐘內進行,從捐獻者身上取下的器官需在血液流通的情況下立即灌注,才能保存幾個小時至十幾個小時。人心跳停止、死亡幾分鐘以後,血塊完全凝結,器官就不能用於移植了。本版撰稿攝影 記者 孫啟孟

【講述】

捐獻者越來越多文明程度越來越高

張豔豔經常出現在生命垂危的病人身邊,陪同家屬守護在“生與死”的分界線上,也經常被器官捐獻者的家屬所感動。 “九月的家人特別讓人感動,她的媽媽理解器官捐獻,整個過程都沒有任何障礙。近幾年來,像九月媽媽這樣的捐獻者家屬也越來越多。 ”張豔豔說,這說明大家的觀念在轉變,整個社會的文明程度有了很大的提升,越來越多人能理解器官捐獻是造福人類延續生命的事。

張豔豔發現,很多病人家屬通過報紙、電視等新聞媒體瞭解到器官捐獻的知識,更容易接受器官捐獻,這說明捐獻知識還需要大力普及,人們的觀念會隨著“見識”的增長而提升。

“僅從青島的器官捐獻數量的變化,就能看出青島市民的文明程度在不斷提升。 ”市紅十字會負責器官捐獻的張少芹處長介紹,2010年,青島市開始試點器官捐獻,到2013年,總共僅實現7例器官捐獻,從2014年開始,器官捐獻的數量開始快速增長,2014年實現24例,2015年實現68例,2016年實現157例,2017年實現193例,2018年到目前已經實現80多例。其中,每一例捐獻都離不開像張豔豔這樣的器官協調員的努力。

“器官捐獻是一項自願的、無償的、崇高的社會公益事業。”張豔豔說,作為一位有愛心的公民,將自己最後的、有價值的東西回報社會,亦是對生命最大的慰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