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海明威《乞力馬紮羅的雪》:迷惘中前行

豹子是平原生物,只有在那裡才可以展現它優越的運動細胞。

而雪山,常年冰冷,並不適宜奔跑,對豹子來說有什麼吸引力,甚至還以生命為代價出現在那裡?

乞力馬紮羅的雪中對豹子的描寫想表達什麼?

這些疑問,只能隨深入文中主人公哈里的心才會慢慢解開。

讀海明威《乞力馬紮羅的雪》:迷惘中前行

圖片來自電影《乞力馬紮羅的雪》



海明威塑造了很多硬漢形象,但是文中的哈里既沒有聖地亞哥捕魚時那種勇往直前,置生死於度外的魄力,也沒有羅伯特·喬丹以身殉職的悲壯,他顯然不符合這樣的硬漢形象。哈里面對死亡,恐懼、憤怒,不惜傷害身邊深愛他的人,讓人覺得他就是一個懦弱、只懂逃避的人。


作者的那一代人,被稱為“迷惘的一代”。在《乞力馬紮羅的雪》中創造的正是一個迷惘的形象。哈里在死前詛咒著一切,一開始或許的確是怨恨著,但漸漸的,他只是不想再對這個世界產生留戀,也不想讓別人對他有留戀。他以寫作為生,卻遲遲不動筆,各種方面匯聚成一個詞,就是迷惘。

哈里被賦予作家這個職業,海明威更是將自己對作家的感覺通過哈里之口說出。海明威自己解釋:“寫作,即便是在最成功的時候,也是一種孤寂的生活。”同時,他又說:“而一個在岑寂中獨立工作的作家,如果他確實不同凡響,他就必須天天面對永恆的東西,或者面對缺乏永恆的狀況。”

我認為,海明威口中必須天天面對的永恆,就是寂寞,是心靈上的寂寞,無人知曉的寂寞。哈里也是寂寞的,所以他倒在那麼多個女人懷中沉醉,假裝自己並不寂寞,這般的自欺欺人到最後自己都無法相信,才會到達了非洲這個充滿生機的地方。

海明威曾說:“在他灰心失望的時候,支撐著他的是崇高的理想。”當一個人認定了自己的職業,其實是幸福的,因為至少他不用為自己應當做什麼而徘徊,不會在各行各業中逡巡不定。

就像哈里,他的理想被他自己打碎了,當他不斷地想著以後寫,以後寫的時候,就已經失敗了,敗在了猶猶豫豫,敗在了不珍惜。走在任何一條路上,沒有一個人可以避免遇到挫折與困難。哈里面對挫折,更多的是選擇逃避,選擇遷怒,顯然這是於事無補的。


事實上,哈里本性並非如此,他是個有才華的人,正是才華橫溢才會有那麼多女人會願意為他埋單,但逸豫可以亡身,安逸的生活讓哈里喪失了動力,成為了他人生當中的絆腳石。


抵達非洲前的豪情似乎已經磨滅,留下的是身體和心靈上的雙重傷口。

讀海明威《乞力馬紮羅的雪》:迷惘中前行

圖片來自《乞力馬紮羅的雪》電影



狄德羅說藝術家應當是一個哲學家,深入研究過自己的內心,從而看到人的本性。由此可見,哈里死前深深地挖掘了自己的內心世界,意識到不能過分地欺騙自己,沉溺於虛無與自欺之中,於是他對海倫冷嘲熱諷,希望可以一個人離開這個世界,他遠眺乞力馬扎羅山,這座美麗又有死亡氣息的山,是心的嚮往。

海明威曾給自己一本短篇小說集命名為《勝者無所獲》,在我眼中,哈里在最後也是勝者。至少,他在生命的最後一刻領悟了,他看到了巍峨雄偉的乞力馬扎羅山,看到了他的追求,在人生最後階段,看透了生死。勝利者,要的不是流於表面的物質形式,而是內在的精神世界的勝利。

至此,可以漸漸明白那豹子的理想,是不甘平庸,是賭上生命也要爬到頂峰的希冀,就算死在半路,那也是為自己的理想而拼搏的犧牲。不如說哈里就是那隻豹子,在年輕的時候充滿動力,彷徨過,迷惘過,但最終依舊選擇爬向頂峰,不管是不是能力範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