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來:大鸞翔宇,與魯迅同宗

1898年3月5日(清光緒二十四年二月十三日)清晨,江蘇淮安府山陽縣(淮安縣前身)城內的駙馬巷中段的一所宅院裡,一個面目清秀的男嬰呱呱墜地。誰也沒有想到,他就是日後影響了中國乃至世界的偉人周恩來。

孔子曰:“名正言順。”的確,一個符合自身的佳名雅號,能給人積極向上的暗示引導,給人自信,助人成功。其實,姓名只是符號,是人們彼此相區別相聯繫的一個記號。也許父母在為長子取名時的期望,預示了這個男嬰的未來。周恩來的父親周貽能(後改名劭綱,字懋臣)上過私塾,獲得過清代教育制度的最高學位“國學生”,官階曾是“主事銜”(正六品),當過文書即師父,算是個有學問的人。他給兒子取了個小名“大鸞”。

在周貽能看來,鸞是一種與鳳凰齊名的神鳥。《說文》雲:“鸞,亦神靈之精也,赤色五彩,雞形,鳴中五音。”《山海經》雲:“女床山有鳥,狀如翟而五彩文,名鸞,見則天下安寧。”引經據典,周貽能認定取這種神鳥為名十分好,象徵著吉祥、幸福、天下太平安寧。

是呀,當年的炎黃子孫太渴望太平安寧了。1895年,清政府代表李鴻章與日本外相伊藤博文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把中國的遼東半島、臺灣、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1897年,德國緊隨其他帝國主義之後,佔領了中國的膠州灣;就在上個月,即1898年2月,英國迫使清政府聲明,不同意長江流域各省割讓或租借給他國,變“利益均沾”為“利益獨享”……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一步步加深,周貽能與所有中國民眾一樣盼望民族復興,天下太平。而大鸞降生時,正值中國被宰割得四分五裂,家境也日漸沒落。

大鸞是周起魁的長孫、周貽能的長子。長子、長孫出世,周家充滿了喜氣。大鸞的出世,多少給周家這個沒落的封建家庭帶來了一線生機。

過了1903年新年,陳氏考慮送大鸞進私塾讀書。那時進私塾,一要拜孔夫子,二要拜師。開學那天,正是大鸞5歲生日。先生端詳了半天,問道:“學名起了沒有?”陳氏連忙說:“起了,叫恩來,恩德的恩,來去的來。孩子是‘恩’字輩的。”

“好名字!恩者,愛也;來者,未來也。《詩》雲:‘恩斯勤斯。’《論語》雲:‘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這位私塾先生搖頭晃腦地說。“學名不錯,既然這樣,我就給起個字吧。”先生略為沉吟,說:“我看就叫翔宇吧!這孩子長大一定成大器,像只大鵬神鳥一樣,飛翔在天地之間。”

曾有人言:天下英才數浙江,浙江英才數紹興。“客居”淮安的周家,發軔於浙江紹興。在出席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等團體召集的紀念魯迅(周樹人)逝世兩週年的大會上,周恩來在發表演講的開場白中曾說過:“我自己不是文學作家,然而卻參加了文藝協會,同時在血統上我也或許是魯迅先生的本家,因為都是出身浙江紹興城的周家。”

據周氏宗譜考證,周恩來與魯迅確是同宗同族。饒有趣味的是,周恩來的寶祐橋周氏與周樹人的覆盆橋周氏同宗出於紹興“魚化橋周氏”,宗祠相同,皆系明代正德年間周逸齋的後人,也就是說距今400多年前為同宗。於是,“百歲堂”後生與“百草園”周樹人的周家都尊奉一個始祖周逸齋。當年,周恩來曾對親友說:“魯迅先生的骨頭是最硬的,我們周家人人學他不畏強暴的精神。”

1952年的一天,魯迅的夫人許廣平到中南海西花廳周恩來家做客時,周恩來笑著對許廣平說:“廣平同志,排起輩分來,我應該叫你嬸母哩!”1969年4月上旬,在黨的九大期間,周恩來在北京飯店看望魯迅的小弟弟周建人時風趣地說:“建老,我已查過家譜,您是紹興周氏20世孫,我是紹興周氏21世孫,您是我的長輩,我要叫您叔叔哩!”

本文節選自《魅力周恩來》,有刪減,標題為編者所加。

周恩來:大鸞翔宇,與魯迅同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