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夏商到後唐:看十一朝古都洛陽的發展、鼎盛與衰落(下)

在上一部分,我介紹了洛陽城在夏、商、西周、漢、魏時期的發展過程,本文將接著介紹洛陽在北魏、隋唐時期的發展。

自永嘉之亂之後,西晉衰弱,北方連年征戰、動盪不已,而洛陽也是屢遭戰火的劫難,多數建築化為廢墟一片。直到北魏統一中原後,動盪了近200年的中原才算是安穩了下來。

從夏商到後唐:看十一朝古都洛陽的發展、鼎盛與衰落(下)

北魏時期的洛陽城

北魏是鮮卑族人拓跋珪於386年建立的政權,最初定都於盛樂(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地區),398年遷都了平城(今山西大同)。43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統一了北方,舊有的都城便顯得太過靠北。

所以,遷都中原的事便被提上了北魏孝文帝的議程上,但是過慣了遊牧生活的北魏權貴都不願意遷都。

然而孝文帝遷都決心已定,於是他藉口要用兵南齊,便率北魏大軍南下親征;行至洛陽後,他就住了下來不再移動了。通過這種手段,北魏才將國都從平城遷到洛陽來了。

這次遷都是如此地倉促,以至於皇帝的宮城和大臣的官署都沒有修建,直到兩年後,洛陽的宮城和衙署區才修建好。北魏對洛陽城的經營和漢魏時期略有不同:

①北魏廢除了南北宮制度,只留有一個宮城。

北魏的宮城位於全城的北部略偏西的地方,是在原來漢朝北宮的基礎上興建的,宮城呈長方形,四面築夯土牆,東西二城牆各長1400米,南北二城牆各寬660米。

宮城的正門名宣陽門,位於南牆上,正殿名太極殿。

②北魏對城內佈局有所改動:

洛陽城共13座城門:除了原有的12座城門外,在閶闔門的北面又增闢了一座城門,名承明門。

由於宮城的範圍變動,及承明門的修建,城內的街道也有了一些變化:廣莫門和平昌門之間有了一條縱貫全城的南北向大街;建春門與閶闔門之間出現了一條東西向的橫貫全城的大街,這條大街將宮城分為南北兩部分,南半部分是朝會之所,北半部分是寢宮所在;由於宮城的南門與南城的宣陽門對直,所以宮城南門至宣陽門一段的南北大街成為全城的中軸線;宗廟、社稷和太尉府、司徒府等官府分列在中軸線東西兩側。

從夏商到後唐:看十一朝古都洛陽的發展、鼎盛與衰落(下)

北魏洛陽城的佈局

③修外廓城

北魏宣武帝時期,曾在洛陽城的外圍增築外廓城,其東西達到20裡,南北達15裡。

北魏在外廓城內劃分了220個方形的裡坊,以供百姓居住。各坊四面築牆,名為坊牆,以方便管理。

從整體來看,這些裡坊設在宮城的東、西、南三面,以拱衛宮城。這對後來隋大興城、唐長安城的城內佈局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更有趣的是,北魏在御道以東設立了四坊,稱金陵、燕然、扶桑、崦嵫;御道以西有四坊,稱歸正、歸德、慕化、慕義。

從名字我們就可以看出來,這是給少數民族和外國人預備的居住區。根據史書記載,居住在北魏都城洛陽的外國人和少數民族百姓,多達“萬有餘家”。

④對市的修建

北魏都城有如此多的百姓,自然就需要與之匹配的商業和手工業者,史書記載,洛陽城西陽門外4裡多路程,御道之南有個“洛陽大市”。“洛陽大市”的面積達到了10個裡坊:市場內除過商人和手工業者,還有專門從事喪葬、釀酒、樂器甚至是金融業的裡。

但可惜的是,如此繁榮的北魏洛陽城在北魏末年毀於戰火。

隋唐時期的東都洛陽

604年,隋煬帝認為大興城(長安城)位置太過靠西,不方便統治山東、河北之地,而洛陽依山靠水,控制著3條河流,戰略地位非常重要,而且居天下之中心位置,各地貢賦的路程都很平均。

605年,隋煬帝下令讓曾經營建了大興城的宇文愷,再次披掛上陣,營造東都洛陽。

宇文愷規劃周密,在他的指揮下,僅用了10個月,宏大的新洛陽城就在舊洛陽城以西10裡的地方營造了起來。

從夏商到後唐:看十一朝古都洛陽的發展、鼎盛與衰落(下)

宇文愷

此後,新洛陽城一直被隋、唐兩朝使用,為兩朝的東都。

隋唐洛陽城,北依邙山,南對伊闕,洛河貫穿其間,形勢十分險要。在內部佈局上,洛陽城由外廓城、宮城、皇城、裡坊和市組成皇城位於廓城西北,宮城位於廓城之北。其內部佈局如下:

廓城

外廓城在平面上呈方形,城牆夯築。東城牆長7312米,西城牆長6776米,南城牆長7290米,北城牆長6138米,總周長27516米。

外廓城共開10座城門。東面3門為上東門、建春門、永通門;南面3門為長夏門、定鼎門、厚載門;西面2門,南為麗景門,北為宣曜門;北面2門,東為安喜門,西為徽安門。

正門是定鼎門。

(注:以上城門名都是唐朝時期的名字,大部分不同於隋朝)

宮城

宮城是皇帝起居和議事的地方,位於廓城西北、皇城北面。宮牆夯築。城牆厚約16米,內外砌磚。宮城北面一門,名玄武門;西面一門,名嘉豫門;南面4門,名長樂門、應天門、明德門、重光門。

宮城的正門為應天門,形制規模宏大,氣勢壯觀,正殿為乾元殿。

從夏商到後唐:看十一朝古都洛陽的發展、鼎盛與衰落(下)

裡坊和市

裡坊是城市居民的住宅區,市是手工業和商業區。

隋朝時期,洛陽有120坊和豐都、大同、通遠3個市。唐朝時,洛陽城內共有103個裡坊,也是三市。這些坊呈正方形,邊長在550 ~580米之間。裡坊皆有坊牆,坊牆正中開門,坊內正中設十字街。

隋唐時期的洛陽城和長安城一樣,都是繁榮異常的超級大都市,城內還有不少前來經商的中亞、胡人。考古學者就曾在洛陽發現過波斯的銀幣。

可惜的是,安史之亂時,洛陽受到嚴重破壞。等到平定安史之亂後,洛陽遠不及以前繁榮。

五代時期,後梁、後唐都定都於洛陽,後晉滅後唐後,由於此時的洛陽已經不如開封,於是在洛陽待了一年,便遷都開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