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二战期间,德国人感觉到奇怪,苏联为何士兵越打越多?

张淑苗


尽管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过去了70多年,但一想到它的严重性,仍然不寒而栗。其中,苏德战争、莫斯科保卫战和红场阅兵式让苏联人民热血沸腾。这里面有一个简单的道理,就是当国家生死存亡时,每个人都有责任。只有团结一切能够团结的人民,才能达到保卫国家、夺回失地、驱逐自己热爱的土地的目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德国用500多万军队、47000门枪支、4500架飞机和4500辆坦克袭击苏联。北、中、南三地突然对苏联发动袭击,火药烟雾蔓延到莫斯科,造成苏联士兵大量伤亡。在整个战争中,在每一场战争中,苏联的伤亡比例都远远高于德国。令希特勒和纳粹吃惊的是,苏联军队永远都战斗不完。在前线战场上,苏军被德军全部歼灭。但是,苏军的支持是没有止境的,无穷无尽。而这些士兵来自哪里呢?

1、超强的征兵能力

但如果德国人看到以下战后的数据,德国人会感到震惊。据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苏军伤亡人数已达2600万人,但战后正规军仍保持在1200万人左右,也就是说,苏军红军征兵近4000万人。

二战结束时,不仅仅只有苏联保持着1200万常备军。美国也保持了这样一个数字。美国在这场战争中征募了大约1300万士兵,战争中只损失了101.3万人。有鉴于此,美国不敢低估苏联的征兵能力。

苏联成立时,士兵是通过征兵的方式征募的。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义务征兵制度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1936年,苏联的征兵年龄从21岁降到19岁。1943年,苏联的军事资源枯竭。在这种情况下,苏联的征兵年龄下降到16岁,并在高年龄上增加了岁数。

2、女人也上

苏联红军征兵的地方,不仅是老少咸宜的,而且妇女的一样上战场。据统计,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参加对德战争的苏联女兵近百万人,70%是主力军,15万多人获得各种奖牌,其中86人被授予“苏联英雄”称号。


LongTime常锬


德军:打垮了苏联一个师,立马又来十个师,这仗没法打了!!!

二战苏军给人的感觉就是打不完,整个二战期间,苏联总共动员了几千万人参战。战争初期,1941年6月,苏联一个星期动员了530万人入伍,而到1942年5月,苏联总共动员了1800万人参战,兵力已经达到了非常恐怖的地步,虽说兵员素质一般,但是起码人多,可以进行消耗。

苏联将工厂里学校里面的青壮年都动员到了军队,这里的黎明静悄悄中,苏军那个村子中,仅仅瓦斯科夫一个壮年的男子,成了村里妇女们的抢手货。原因只有一个,青壮年都上战场打仗去了。

不光如此,很多苏联妇女也响应斯大林的号召走进军队,不光在苏军的机关中,有很多还在苏军的一线作战部队中冲锋陷阵。

还有很多监狱里的犯人被放出,送到前线冲锋陷阵,在古时候这叫充军。发一身就是军人,是军人就要冲锋陷阵。

缩短训练时间

正常情况下,士兵要上战场,必须接受严格的训练才能上战场。然而,1942年的苏军基本上就是学会开枪就要上战场。还有很多动员兵都是直接上战场的。然而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根本就是不行,和那些受专业训练的德军根本没法比。

对于苏军的坦克兵,只要会开拖拉机就能当坦克兵,还能当车长。不过也是T34确实好操作,而且还是拖拉机厂生产的。

苏军在战争中能够活下来的士兵,日后都成了主力,边打仗边训练。这点和当时的国军差不多,不过很多士兵也都是抓来的,简单训练之后就送上战场了。造成的结果就是水平参差不齐,战斗力低。换句话说,头一天还在家种地呢,第二天拿枪就上战场了,战斗力可想而知。

还有一点就是,往往在面对侵略者的时候,要保家卫国了,政府宣传动员一下,就有很多人报名参军。当年中国抗战是这样,苏联也是,到纳粹即将灭亡时,很多德国人也是组建了人民冲锋队,去保卫国家。

苏联这么做也是没办法,谁让德军已经打到了家门口。不赶鸭子上架根本就不行,就算赶鸭子上架,上去了也是送死。不过送死归送死,苏军还是有能打的部队,可以通过人数去消耗敌军。


军武文斋


有句话说过:“真正的苏联红军在1942年之前就已经全部阵亡了”,虽然夸张,但还是有一定的道理。

战争初期,苏军对“闪电战”的猝不及防,招致了极为惨重的损失。在开战的头一年,德军就始料不及地俘虏了300多万苏军,而且这些被俘或者死伤的人员,大多还是受到过正规军事训练的苏联职业军人。

照说,苏联元气大伤,应该愈发不堪一击才对。没成想,不管前线伤亡多惨重,总有人源源不断地从后方补充进来,直到1945年4-5月,呼啦啦的攻进了柏林。

加之,纵观整个卫国战争,基本上每一场战役,苏军的伤亡比例都要远高过德国,最后的柏林战役也不例外,那么,这么多士兵,从哪来呢?

这自然源于苏联无尽的战争资源和强大的国防动员能力。实际上,论起经济发展、科技实力、工业水平,苏联哪一个也比不上德国,但是战争资源中最关键的三个因素~人口、资源、领土面积(战略纵深),苏联都是妥妥的赢家。

饿死的骆驼比马大,苏联的人口基数在那儿摆着,人口1.8亿;德国才8000万。

此外,苏联强大且非常符合实际的国防动员能力也为前线的胜利提供了有效保障。

跟德国不同的是,苏联没有征召所有具备劳动能力的男人,宝贵的技术工人就留在后方的生产线上保持工厂的高效运转;转身动员了大量妇女和少数民族地区(尤其是哈萨克人)群众上战场。

这个方法非常科学。毕竟,培养一个富有经验的技术工人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而训练女战士,几个星期就够了。而且,苏联甚至早前的沙俄帝国时代,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就有女性当兵冲锋陷阵的传统。

电影《敢死营》讲的就是一战后期,一支全部由妇女组成的战斗联队在前线遭遇毒气战的故事。女兵中,很多是丈夫死了妻子替他上前线,甚至俄军将军因为没有儿子,把独生女也送进了军队(下图这个队长就是将军的女儿)。再回到二战时的德国,因为深受普鲁士传统精神影响,纳粹高层一致认为打仗就是男人的事,拒绝动员妇女上战场。

这里要提一下,二战中穿军装的德国女人不是正式军人身份,叫国防军女助手,也没有参加过正面战场的军事活动(甚至战后的西德直到上世纪70年代,才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女性军人)。希特勒对妇女的定义就是“花瓶和生育工具”。

某种程度上看,早先纳粹提升就业率一大法宝,就是不鼓励女性接受高等教育,限制女性出门工作。所以,德国在1936年神话般的,近100%的就业率实际上指的是适龄男性,并没有把待家里的女人统计进去。

战争后期,在德国,大量高素质的,有经验技术工人被征调到了前线,天天围着孩子锅台转的妇女作为新手进入一线生产,导致生产效率受到严重影响。

对比来看,苏联这边的国防动员优势则非常明显——既不影响后方的生产效率也保证了前线兵源的补给。

比如下图,战前基辅国立大学历史系的大二大学生柳德米拉,在卫国战争中成了苏军排名第一的女狙击手。战后,柳德米拉同学成为了柳德米拉少将。
跟真正在炮火中摸爬滚打的苏联女兵相比,德国的国防军女助手只是在后方从事防空、通讯、装备维护等领域的工作,或是在雷达站、指挥所担任秘书、做电报员、接线员等等室内工作。唯一离前线较近的就是集中营的看守或者随军护士,但也没有真正上战场的机会。

因此,纳粹德军队伍,由纯男性组成,前线卫生员也都是男人,更不会出现苏军那种一男一女的狙击手互相协助(下图俄罗斯电影《女狙击手》,主人公就是上图的柳德米拉同学),

或者一个男军官带着一帮子女兵执行任务的场面。卫国战争中,很多人女红军承当着和男性一样的作战任务,比如女战斗机飞行员,女坦克手、女炮手,和前面说的女狙击手等等。

除了妇女,苏军招募对象还有西伯利亚劳动营里面的苦役犯(包括前期被“大清洗运动”波及的大量政治犯),甚至还有远东战场上被苏军俘虏的日本关东军战俘。

比如下图,电影《登陆之日》中,由日本关东军战俘改编的红军。诺门坎战役中,日本关东军大佐被苏联俘虏,在战俘营里面被折磨几年后,又被充入红军送到了苏德战场的最前线去当炮灰。

这个也是有历史原型的,在苏德战场上,这些日韩战俘又被德军俘虏,被塞进德国国防军的“东方营”,还参加了西线对盟军的诺曼度战役。

针对这些劳改犯改编的队伍,用起来也粗犷,吓唬一下,简单训练后换上军服,抗起枪就被送上前线。

(苏军政工人员深入劳改营动员犯人)

这些犯人被拉到战场上,“乌拉乌拉”的一番鼓动,高呼着“为了苏维埃、保卫斯大林”就往前冲,后边还有指导员督战,执行“270号命令”,直接射杀逃兵。

所以,这种兵源不讲究职业化,但是量大,补充的速度也快。

据统计,在战争中,有超过40万人在劳改营中参加了红军。不过,由于其加入的是以高死亡率著称的惩戒营,很多人并没有活到战后。即使侥幸活了下来,其中的一些政治犯,也因为各种原因而不得不继续回劳改营服满刑期,并没有得到正常的公民待遇。

所以,到了战争中后期,苏军队伍里,除了职业化军人以外,还有不少三教九流,鱼龙混杂的成员,其中就包括大量混混和刑事犯组成的军队,他们本身素质低劣,很容易把正直的军人带歪,“一个臭鸡蛋毁了一锅汤”;还导致了苏军在欧洲国家,特别是德国境内的诸多令人不齿的行径。尤其在攻入柏林后,除了可劲的抢,可劲的糟,可劲的发泄兽欲以外,苏军还喜欢到处涂鸦,凿块雕像当纪念品,破坏文物啥的.....

比如下图,苏军官兵在德国国会大厦的墙壁上题字以纪念“到此一战”,这密密麻麻的,看架势,来晚了都没地方写了。

本人文章一律原创,拒绝他人抄袭、任意转载,如遇到类似“白鹿野史”、“坚持不懈创作的人”这种全部照抄者,一定投诉到底!


大学军事理论教师


先看苏德两国在战争中的伤亡。

德军:死亡和失踪380万,被俘160万、伤病约700万,其中死亡人数占德军在二战总体死亡数的六成以上。

苏军:死亡及失踪915万、被俘446万、伤病1832万

此外,还有1740万苏联平民和20万德国平民死于战火。

以上数据说白了,苏联的胜利,是结结实实靠无数的生命杀出来的,苏联军队伤亡之惨重,主要源于开战初期的极端被动、武器装备的落后以及指挥失当所致,而苏联平民的惨重伤亡,主要还是德国人对苏联人实在太凶残(这样导致了苏联攻入德国本土后,对德国平民展开了报复,德国人在二战中死了800万,其中士兵600万,平民200万,平民几乎都死于东线战场)。

相对苏军,德国人在战争前2-3年其实还没那么被动,大多数时候在兵力数量和质量方面总体还处于优势。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一直到1943年前,德军并没有两线作战的困扰,可以集中优势兵力进攻苏联,在前线的部队即使被苏军打残了,往往还能调回本土,休整几个月,重新再组织开往前线作战。

由于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地被德军长期占领(即使到了1943年初,乌克兰以及白俄罗斯仍处于德国控制之下),这段时间也是苏军由全面被动转向战略反攻的时间,而苏联能控制的人口实际上不足一亿,刨去老弱病残和女性,实际能征发的士兵不足2千万,当然,苏联为了挖掘人力,在保证工业生产和国家运转的基础上,不光把适龄的男子不断送上前线,还组织了近百万妇女上战场服役,在战争前2年,苏联人力资源相当紧张,但就是这么紧张的人力,在苏联高效的动员体制下,得到了最大效率的使用。

从1943年开始,苏军转入大规模反攻,白俄罗斯、乌克兰等地相继解放,苏军解放一个地方,就尽可能地征召当地人当兵,所以苏军越到后期,人力资源越加宽裕,而德军正好相反,地盘越来越少,可控制的人力自然越来越少。

最悲惨的是,德军人力资源不断越来越少,而且面临着三线作战的窘境,战略形势愈加恶劣。

1943年,盟军进军意大利,1944年,又开辟了西线战场,德军丢了北非,仅有的几百万军队,既要对付不断强大起来的苏军的愈加频繁的反攻,还要分兵意大利,去保护已经日落西山的墨索里尼,若不是盟军在西线的推进速度犹如龟爬,希特勒恐怕撑不到1945年中。

面对好几百万苏军的强大推进,德军仅有的人力资源根本不足以抵挡,部队几十万几十万地被歼灭、被俘虏,大量有生力量成了战争的炮灰。

1944年夏天是希特勒最心疼的时候,随着盟军登陆,苏军乘势发起大规模反攻,两边一夹击,德军在东边西边总共损失了上百万军队,法国也丢了,白俄罗斯也丢了。

东边消耗,西边消耗,德军就这么被消耗殆尽,苟延残喘,等着末日来临。


云中史记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是的,德国人不仅奇怪,而且希特勒也感觉自己上当了,他压根就不该惹苏联人。他应该去和隔着英吉利海峡的丘吉尔掰手腕。

咱们可以想象这么一个场景。

“嘛意思?”情绪激动的希特勒蹲在狼堡里,凝视着他的将军们,敲着桌子怒吼:“你们刚刚告诉俺,你们干掉了苏联人几十万的军队?为嘛在你们的正面又出现了几百万?为什么?谁能够告诉俺,这是为什么?”

是的,这个问题困扰了希特勒很久很久,那咱们不妨先从这事的背景来说起。

背景

话说当年这一战还没结束多久,德国人作为战败国,这又闹腾开了。在小个子希特勒的带领下,这就集结了八百万的大兵,一家伙就点爆了整个欧洲。

他还采用了极为新颖的战术——闪电战,坦克开路,大炮掩护,步兵跟进,这一路上那叫个厉害啊!先打了刚刚建国没几天的波兰人找不到北,接着和躲到硬的跟哪铁桶一样的马奇诺防线后边的法国人打趴下。

一家伙弄的地球这小村子天下震动,这二战就算正式的开始了。

基本上转眼的功夫,号称文明人的英国人在欧洲大陆彻底没戏了,只能带着残兵败将搁敦刻尔克来了大撤退,大炮不要了,坦克扔了,机枪丢了,光剩下一帮人,玩命的往英国那岛子上跑。

丘吉尔也实在,啥军舰,啥商船,啥货船,只要搁海上能飘的全部都出动了,把这帮子人往家里边接。

总算是为以后的反攻,做好了基础。

那么就这时间点上欧洲,除了英国这块,还有苏联那嘎达,欧洲其余的地盘,基本上就被希特勒给霸占了。

好吧,打这里起,希特勒必须做出选择,要么造军舰,造飞机过了英吉利海峡,和丘吉尔过过招,要么乘着苏联人不注意,抽冷子去惹斯大林。

大家伙也知道,最终希特勒选了斯大林。

就这一下,苏联人确实损失惨重,军队成建制的被吞掉了。眼瞅着苏联人的有生力量说话间就被吃干净了。

这就是题主问题的一个大背景。

题主的事

希特勒原以为,这苏联人太好对付了,可到了后边他越打越是纳闷,这到底是咋回事?

前脚刚刚打垮苏联人一个师,后脚他们还没把气喘匀呼呢?哎呦俺了个去,苏联人就带着十个师的队伍加入了战局。

那加入战斗的苏联人乌央乌央的,搁战场上到处都是:“乌拉!乌拉!”的声音。

苏联人简直是不要命了,玩命的冲锋。

有人一直在问:“肉盾能抵挡得住钢铁吗?”

苏联人很好的给予了回答:“能!”

苏联人基本上是拿脑门去堵德国人的坦克和炮弹,生生的把个整个欧洲都拿希特勒没辙的闪电战给堵住了。

那么苏联人能够做到这一点,和他们无穷无尽的兵源是分不开的。

在整个二战期间,苏联动员了几千万人参战。

1941年六月份,就用了一个星期,五百三十万人步入了战场,就这动员能力,您自己个说说。

这时间到了1942年的五月份,一千八百万人就已经投入到了对希特勒的战斗当中去了。

话说苏联人的兵力是够恐怖的,但这兵员素质这就差了老大一截。

著名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一帮子士兵冲锋,派到前边的能拿到枪,后边的只能拿子弹跟进,捡前边牺牲人的枪来用。

从这里咱就可以看出来这兵员的素质不咋地,但苏联人豁出命来打这场战役的决心可见一斑。

那么他们是怎么去招募士兵的呢?

首先苏联人将能够抗起枪来的壮劳力全部都拉到了军队当中,搁当时,一个村子里边一个壮年男子都没有的情况也是比比皆是。

举例,瞅过《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吗?没瞅的过可以看看,很棒的,那里面就讲到了苏联人一个村子里边,就剩下一个成年男子,没别的其他男人都走上了战场。

咱一直在说苏联人是战斗的民族,这真没得说。

就这动静,整到最后,男女比例严重失调,举个例子,《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作者叫瓦西里耶夫,17岁参加战斗,二十一岁回家,整个高中班的男同学就剩下他一人了。

据统计1919年到1924年出生的,只有3%活了下来。

就算是到了现在,俄罗斯人的男女比例依然没有缓过来,比例为1:1.167,就这比例整整相差了一千万,这可够恐怖的,一千万的女光棍。

整到最后,苏联人放出监狱里的犯人,给他们发一身军装,扛着枪也上了战场。

咱说,搁平时这一般的士兵,最次也得经过三五个月的训练掌握战场的基本技巧,才能上战场。

但这时间点上,苏联人面对希特勒的进攻,压根就没有这么多时间,只要能拉起枪栓,扣动扳机,这就能上战场了。

还有那必须掌握一定技术的坦克兵,招兵的先问一句:“会开拖拉机吗?”

“会!”您这一点头,冲人家一乐。

齐活,也不用考察啥的,直接就整给你一辆坦克:“去吧!伙计把它开动起来,打今天起他就是你的了!”

好吧,您这不光当了坦克兵,还整了个车长的帽子。

大家伙别以为这是搞笑,因为这T34坦克压根就是生产拖拉机的厂子整出来的,手续和开拖拉机一样,就是外边整了一大铁壳子而已。

苏联人的东西就是简单好操作!

你要是能从战场上打一场,还能活下来,这就是老兵。搁斯大林格勒保卫战那会,一个士兵能撑三天,最次也是个营长。

战斗都打到了这份上,还能说啥呀。

最后女人都提着枪上了战场,啥女狙击手,啥女飞行员,啥女坦克手等等这都有!

毕竟这都到了民族危亡的时刻,你不上能成吗?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史


不要有,德军在东线一直都是以一当十,以少打多的幻觉。德军在东线兵力非常庞大的,损失也同样庞大。比如,列宁格勒保卫战役,苏军110万,德军101万(后续都有增援)。苏军阵亡负伤112万,德军也阵亡负伤75万人。

东线在斯大林十次突击之前,经历四年战争德军死亡260万人,十次突击之后一年内德军死亡250万人。这是苏德双方公认的。再加上,德军那些盟友意大利,西班牙,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军队的损失,死亡至少600万。苏军死亡总数800多万,实际双方死亡人数相差不是非常大。

特别是到了后期,很多战役都是德军损失大于苏军。比如,1944.8.20~8.31雅西—基什尼奥夫战役,苏军阵亡69000人,负伤286000人,就全歼德军20个师,其中光是俘虏就有256000人,另外,还击溃了47个罗马尼亚师。

在波罗的海沿岸战役,苏军90万对德军70万人,苏军阵亡6万,负伤21万,德军北方集团军群70万大军,除了20万以后,其他50万遭全歼。在维斯瓦河—奥得河战役,220万苏军对100万德军,苏军死亡4万人,负伤15万人。德军25个师被击溃,35个师遭全歼。大炮就缴获了5000多门。

苏联人口比德国多,而且,30年代德国已经开始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苏联和德国的阵亡人数,相差不到一倍。苏军可以不断有新部队出现非常正常。还有就是苏联女性工作,德国女性不进入军工厂,所有苏联可以征发更多军队。


深度军事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之所以觉得苏军会越打越多,这是因为德国人低估了苏军的动员能力。

德国人其实很清楚苏联的人员数量高达1.8亿,以苏联的人口可以组建1千万以上的部队。

德国人口要少得多,毕竟也有8000万。

更关键的是,苏联虽然高达1.8亿,但很多人不支持他。比如乌克兰人,波罗的海三国,高加索很多民族等等,都是反苏联的。

而比如中亚等很多国家,名义上和苏联一体,但实际上有很多问题。

所以,苏联人力虽有很大优势,但也在德国预料之中。


在德苏战争初始阶段,苏联就被德国打的一败涂地,损失惨重。5个月时间内苏联损失了63%煤、58%钢的生产能力和41%的铁路线,多达31850家工矿企业遭到破坏,还有60%的铝产地和80%的铜锰产地被德军占领。

战10天之内,苏联就征召530万人入伍。战时苏军兵员损失巨大,1941年6月至1944年4月德军共俘虏苏军575.4万人,其中322万人死于战俘营。战争期间苏联战死的军人达1360万人(含死于战俘营),战争期间苏军人数一直保持在1000万左右。苏联大部分壮年男子在前线战斗,连妇女都有80万上了战场。

希特勒最大失误,在于低估了苏联人军工生产的庞大能力。

人是很容易动员组织起来的。但是人要有武器才能打仗!二战中士兵不仅仅要有步枪和子弹,还需要有坦克,飞机大炮,军舰等重武器。但是希特勒低估了苏联人重武器的生产能力,认为他们只需要将现役的两三百万苏军在短时间内全部消灭,苏军是无法在一二年之内恢复实力的。事实证明,苏联军队恢复能力非常强大。

在莫斯科会战之前,得军的总兵力已经超过了苏军。然而在莫斯科会战后期,苏军兵力再次超过了德军。到了斯大林格勒会战期间,苏军的兵力已经远远超过德军。尤其重要的是苏军的重武器质量虽然稍差,但数量上却有压倒性的优势。

就一场长期的持久战来说,无疑苏联才是最后胜利的一方。因为持久战拼的就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军队持久战能力!苏联人的坦克虽然没有虎式和豹式坦克那么先进,生产总量却是德军坦克的好几倍。数量上的绝对优势可以彻底压垮德军。可以说苏联人才是真正掌握战争实质的胜利者。

我们看看苏联在战争期间,武器生产数量。

步枪、自动步枪:1200万支

轻、重机枪:9.54万挺

火炮:83.4万门(含迫击炮34.8万门)

坦克、自行火炮:10.8万辆、门

飞机:158218架

汽车:20.5万辆

其中,德军坦克制造总数为2万多辆,还不到苏军的三分之一。

这样打仗,哪里能赢呢。


萨沙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彻底挖掘了人类的潜力。整个二战期间,61个国家分成两拨群殴,这里面中苏美英德日六国是主角。二战总伤亡的一半以上是在中东欧,这是最残酷的战场。

战争中苏联军人作战伤亡2335万,其中战死、失踪700万;被俘520万,其中大部分在战俘营死亡(360万);再加上平民牺牲,全国死亡2700万人。然而就是这么大的伤亡,苏军人数不仅未见减少反而越打越多,在战争后期,苏军保持了1200万人的庞大军队。之所以会这样,有如下原因:

庞大的人口基数

苏联在1939年统计人口约1.6亿,1939-1940将国界向西推进了300到400公里,吞并了波罗的海三国、比萨拉比亚、卡累利阿、波兰东部以后,增加了2000多万人口,人口1.8亿,到战争爆发时人口数量在1.94亿左右。

与苏联相比,1933年德国人口6603万。奥地利被德国合并时有近700万人口,苏台德区有300万人口,萨尔区75万人口,梅梅尔区应该还有若干,波兰200万日耳曼人,罗马尼亚90万,意大利25万,阿尔萨斯150万。总人口8000万。

苏德战争爆发时,苏联与德国的面积比为5:1,人口数量比是2:1,充足的人力资源是保证建立一支庞大军队的先决条件。

强力而有效的动员能力

苏联最高苏维埃在1939年通过《关于普通义务兵役制》法令,它为军队人员的增加和军事干部训练制度的改善提供了法律保障。


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国入侵波兰,9月3日,英法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随着战事的发展,对已迫在眉睫的战争威胁,苏联实行了一系列加强国防的措施。苏联大规模地扩充军队,使军队的人数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1939年1月苏军人数为194.3万人,1940年6月增至360.2万人,1941年6月又增至近500万人。

苏德战争爆发后,苏联立即采取紧急措施进行大规模的动员。战争的第一天,在14个军区宣布对1905年至1918年出生的预备役军人实行动员,同时也开始了群众性报名自愿参加红军。在战争的头8天内就动员了530万人人伍,一个月内征召预备役军官65万人,半年内总兵力即由战前的近500万猛增至1000万。

由于各种原因,在战争爆发的前三个月德军取得了巨大胜利。苏联二百多万军人战死,三百多万被俘虏,德军占领了150万平方公里,占领区人口占苏联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强。面对这种严峻形势,1941年10月20日,苏联的真理报就发出了“阻止敌人向莫斯科前进的社论”,其实也就是一份全民军事总动员书。

狙击女王—柳德米拉帕夫利琴科

苏联调整了组织体制,成立了以斯大林为主席的国防委员会,强化了战时领导。实行全民动员,前后方统筹安排,首先就是保证武装部队的人力需求。由于兵员损失巨大,为了满足兵力需求,数十万女兵被征召入伍参与战斗,甚至一些监狱的服刑囚犯也被拉上战场战斗。在二战中,苏联动员总兵力3500万,动员率达17.7%。

苏联女游击队员

与之对应的,其他五个主角(美、英、中、德、日)除了中国外,动员率都达13%以上,而德国更是达到了22%,动员兵力1700万。中国虽然前后动员了2000万人左右(估计数,并包含伪军),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动员率仅4.5%,从此就能看出中国的动员能力明显较弱。

开展经济总动员,保障后勤

打仗主要就是要打后勤,中国的动员率之所以这么低,一方面与国民党糟糕的动员组织能力和落后腐败的体制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经济有极大关系。如果没有强大的军工体系提供武器弹药,没有有力的后勤保障供给,那么就算招来了兵,总不能让他们饿着肚子拿着木棍上战场吧。

战争爆发后,苏联采取断然措施,开展经济动员,尽快地实现国民经济平战转轨,并动员科技精英,加快先进武器装备的开发和研制。通过经济总动员,把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从平时生产转入战时生产的轨道,有效地保障战时的各种需求。

虽然战争开始阶段苏联损失巨大,大部分工业基地以及乌克兰粮仓被德军占领,导致开战头半年苏联的工业产能只达到战前的48%,但是苏联通过进行人、财、物动员,全力发展军工生产,工业生产能力迅速恢复。二战期间苏联生产了10.8万辆坦克,82.5万门火炮和迫击炮,13万架飞机。加之英国在1942年,美国在1943年开始对苏联进行援助,保障了战争的胜利进行。

我国进行了八年抗战,一对比就能看出没有建立现代军工系统、动员系统和兵役系统的差距来了。


我淡如菊


这里有张图,这还仅仅是有名有姓的,还有很多很多平民,游击队,无名烈士之类的,当然,是俄罗斯的烈士,可以说,苏联一代人打光了,到了44年45年的时候,已经一堆十四五和四五十的了,实际上德国放苏联的血放的真的是很成功,如果不是英美诺曼底登陆,西西里登陆,北非啥的,吸引了一大票德军,加上英美的战略轰炸,让德国很大一部分的资源造高炮,还有几百万的防空军,德军能空出这些资源,再加上大部分在西线的空军,在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波兰一直给苏联放血的话,还不一定啥样呢,英美真是,应该暂停对德国的轰炸,延期到45年以后再登陆,那样基本就把苏联的中青年全部打空了,然后再去收拾残局,停掉对苏联的援助,严格封锁民用物资,特别是粮食,毕竟苏联的产粮区人基本死光逃光了,可惜了!



书生115


在苏德战场初期,德军面对的最大困难不是成建制发歼灭苏联红军,而是苏军在一次次被德军歼灭后,当德军继续前进时,苏联红军已经配属在了新建立的防线之上,等待德军的是又一次艰难的歼灭战。在1941年的作战中,明斯克战役、基辅战役、斯摩棱斯克战役、维亚济马战役等一系列战役,苏联红军每次都是几十万、几十万的损失,在这种巨大的消耗下,恐怕没有几个国家能够承受的住。但是苏联红军却能够在源源不断的增援下,一次次重新组织防线,最终在莫斯科战役中阻挡了德军的推进。
为什么苏联红军能够组织起如此多的军队呢?这个问题不仅使后人困惑,实际上连当时德军最高统帅部都感到不可思议,德国陆军总参谋长哈尔德在其八月中旬的日记里记述道:我们把苏联人估计得太低了,我们以为只有200个师,但现在却已经发现了360个师了。

苏联红军在开战前拥有现役军人在570万人左右,第一年苏联红军的损失高达447万人,可以说战前的苏联红军在第一年的战斗中已经全部是消耗殆尽,在1942年作战的绝大部分苏联红军都是开战之后重新组建而成的,而在接下来几年的战斗中,苏联红军每年都会损失数百万军队,但是在二战结束时,苏联红军人数不仅没有下降,反而还增加到了1000多万的规模。
战前苏联军队的兵员配备体制为:从传统的地方民兵-民兵制转变为正规军,1939 年9月1日又颁布的《普遍义务兵役法》,再加上苏联共产主义社会的高效动员体质,为苏联红军提供了比世界上其他国家更多的人力资源,使苏联红军越打越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