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趋势及完善途径

“互联网+”背景下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趋势及完善途径

摘 要:在农产品供应链领域运用“互联网+”技术,可促进供应链各环节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实现整个供应链价值最大化。本文从农产品电商平台涌现、信息对称性增强、物流系统完善与服务模式形成、技术研创项目成效显著五个角度分析了“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产品供应链发展趋势,进而剖析了“互联网+”背景下农产品供应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由此提出了有效运用“互联网+”技术,促进我国农产品供应链发展的完善途径。

“互联网+”背景下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趋势

(一)农产品供应链上各类电商平台不断涌现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应用,电子商务等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大量经营商为实现农产品在供应链上的产业发展与融合,均致力打造电商平台。以京东和淘宝为代表的B2C与C2C电商平台模式发展较为成功,因而引起了众多农产品销售企业的竞相模仿,1号店、我买网、顺丰优选等农产品电商平台随之产生。现阶段,农村互联网使用率的增加,使农户通过电商平台进行部分农产品网上经营成为可能,其将农产品销售至本地消费者,并通过第三方物流企业销售至海内外,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未来一段时间,农户完全可以利用电商平台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将农产品送至消费者手中,实现农产品在农户与消费者之间的直接营销。此外,近年来我国跨境电商平台的试点城市建设逐步开展,促进了农产品跨境销售的发展,我国消费者可足不出户买到世界各地的农产品。

(二)农产品供应链信息对称性不断增强

通讯和信息技术的提高可促进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进而增加农业相关企业的市场份额,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农村的普及,农产品供应链依托各类网络工具与先进信息技术,采用先进的生产经营管理方式,使农产品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间建立了协同关系,使供应链整体逐步系统化、集成化和精益化。并且“互联网+”技术在农业领域的深入,推动了社会和农业技术的进步,新型农产品品种不断涌现,农产品供应链云服务平台也随之产生。农产品供应链云服务平台具有集中控制、分散发布、同步化传输和供应链各主体直接交互信息等功能,可实现农产品信息对称、服务互补、企业互联和资源共享,对促进相关农产品的种植、加工与销售模式互相整合有积极作用。如农产品供应链各云商主体通过云计算平台整理分析信息,并根据农产品消费者需求,将整理分析后的信息通过网络传递给消费者,满足了消费者个性化的信息需求;云平台通过整理与分析海量的农产品订货信息,将其生成相应的同步作业计划,并将订货情况与作业计划输送至农产品生产商和销售商,实现了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的信息对称与交互,促使供应链各主体间的信息流通速度和效率不断提高,进而使农户对农产品的生产规划愈加合理。由此,“互联网+”促使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的信息并行与同步加强,提升了农产品流通速度与效率。

(三)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系统逐步完善

物流在整个农产品供应链系统中具有关键作用,决定了其战略地位。近年来,科技的进步使“三网合一”的现代农产品物流技术应用不断深入,以网络为基础的新兴物流技术是完善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系统的关键。如高度集成、多层整合的供应链物流,结合了集货、干线运输和销地配送等功能,实现了农产品供应链的集成调度。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运用,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系统逐步完善,以云计算为主导,物流企业为核心的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系统由此产生。在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系统中,云计算系统结合消费者下订单情况、物流需求与供给情况,得出供应链物流调运方案。并将供应链环节的全部物流服务,包括集中、销售、供应、代存代供和统一配送等,交予一个物流企业负责,且由供应链生产主体和终端服务站点辅助,共同完成整个供应链的物流运输活动,极大优化了物流路径,使物流环节更为简洁、高效。此外,“互联网+”促使农产品生产、销售与服务企业的跨界联合局面产生,物流企业进而有能力主导农产品供应链。

(四)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农产品供应链服务模式形成

传统农产品供应链的主要模式是生产、加工与销售,其供应链环节多且较长。在互联网与农产品供应链深度融合下,部分农产品生产加工商采用自建线上微店与线下加盟实体店相结合方式,形成了电子商务农产品供应链服务模式。顾客在线上订货后,农产品电商企业通过系统配置生成送货通知,并通过就近实体店派发所购农产品,为顾客提供快速收货服务,如京东商城、苏宁易购和亚马逊等,顾客还可享受就近实体店售后与咨询服务。随着“互联网+”的深入,居民农产品消费意识不断提升,已不再局限于购买农产品本身,而是更加注重农业旅游与观光休闲,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体验型”服务模式随之产生。该模式将消费者意愿作为服务中心,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导,在为顾客提供优质农产品的同时,吸引其通过挑选、采摘等方式选购农产品,极大满足了顾客的个性化与多样化需求。同时,充分给予消费者实地选购过程的消费体验,并为其提供更多产品延伸功能服务,进一步实现其较高的心理与精神满足感。以消费者为中心的农产品供应链服务模式,使农产品在供应链整合中不通过第三方,即可实现农产品供应商与消费者间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最短链对接,为消费者提供了农产品消费的直接服务。由此,“互联网+”技术促使农产品供应链形成了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模式,农产品供应和需求方之间的对接更加容易。

(五)农产品供应链技术研创项目成效显著

我国农产品产量居于全球第一位,但农产品供应链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差距,供应链各环节的农产品损耗率为12%-30%。为降低农产品在供应链环节的损耗,2012年科技部启动了“绿色智能农产品供应链核心技术研创”的项目。该项目着力研发绿色智能农产品供应链核心技术,并研制了供应链相关装备,提升了物流业的信息化与智能化水平,农产品损耗控制与质量安全保障技术也有所提高,带动了农产品供应链的技术创新。当下,我国“绿色智能农产品供应链核心技术研创”项目参与单位共26个,项目参加总人数为466人,参加研发总人数9419人。而“互联网+”新兴技术的不断创新,更加速了农产品供应链新技术的革新。目前,该项目相关技术研究已进入示范阶段,多家肉类饲养、果蔬生产和水产品基地与各单位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并有效利用双方实力较强的研究条件,着重开展了相关技术成果的示范和应用工作。科技日报报道,截至2016年3月,“绿色智能农产品供应链核心技术研创”项目已申请专利84项,其中有62项国家发明专利;已获得专利有48项,其中31项为发明专利;软件著作权17项;获得省部级奖励与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共有6项;并研究制定了8项技术标准,建立17个产业化基地,共研发27个新产品,完成178篇相关研究论文。可见,“互联网+”促使农产品供应链新技术研创项目不断革新,并取得了良好成绩。

“互联网+”背景下农产品供应链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缺乏规模化的农村流通企业且农产品供应链组织化程度低

目前农村的农产品生产模式和农用资料、日用产品的购买方式是以家庭或农户为单位,组织化程度较低。首先,我国缺乏大型规模化的农业龙头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未能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发挥流通过程中的信息共享优势,企业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盲目达到减少中间环节的目的,影响农产品供应链的组织化发展速度。例如,农村流通企业缺乏规模化运作,中间环节多,造成农产品流通效率低下、流通质量较差等现象,无法形成组织化的供应链。其次,农产品供应链各节点成员数量众多,且较为分散。广大分散的农户是农产品生产的主体,他们大多对“互联网+”供应链的认识与理解较为模糊,致使整条农产品供应链运作协调性差,且不统一,因而提高了物流成本。同时,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信息不均衡,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利益诉求不同,管理意识偏差较大,导致不安全不确定因素产生,农产品供应链组织化难度较大。另外,由于农产品价格与附加值比较低,大多数流通企业的农产品供应链存在不确定性,对其运输、加工和包装等方面提出更高要求。

(二)农产品供应链领域的“互联网+”技术标准混乱

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互联网+”射频识别技术标准比较混乱。首先,我国有关农产品供应链相关的数据格式不统一和无法兼容。我国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产品射频识别标签具有唯一识别码,然而供应链环节的数据格式较多,且互不兼容,这在闭环情况下对企业的影响不大,若一旦开环,便会严重阻碍农产品的流通,并制约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其次,农产品供应链领域各频段射频识别商品的标准仍未统一,各厂商推广的射频识别农产品商品标准严重不统一,致使不同市场的射频识别农产品兼容性较差,极大制约了射频识别农产品的发展与互联互通。再次,我国相关部门推动“互联网+”射频识别标签工作不得力。大部分农村地区正处于“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初级阶段,导致政府技术监管部门的物流流程缺乏规范化,信息化进程缓慢。并且,由于农产品供应链的“互联网+”技术标准比较混乱,造成大部分地区的农产品供应链环节的“互联网+”技术衔接不当。供应链各节点产生了不必要的信息冗余,尚未形成各参与者共享农产品信息、共担风险与共同获利的“互联网+”技术标准,制约了农产品供应链的网络化发展。

(三)未有效应用“互联网+”技术且农产品供应链信息化程度较低

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信息化水平明显较低,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农产品生产时未有效应用“互联网+”技术,导致其信息化水平低。由于农产品供应链领域尚未充分应用“互联网+”技术,缺少有效整合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的共享平台,造成农产品供应链企业无法将农户生产信息、生产加工的互联网技术标准和物流运输信息等有效整合,导致农产品的生产效率低,农产品供应链信息化进度缓慢。除此之外,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上游生产者大部分是农户或小规模生产基地,农产品经营规模显著偏小,难以有效应用“互联网+”技术,严重制约了农产品供应链的信息化程度。二是农产品供应链成员运用“互联网+”意识薄弱,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与“互联网+”未完全融合。由于农产品供应链信息化过程中缺乏应用“互联网+”平台意识,导致供应链企业难以预测和保证供应链环节的信息交流和共享,整个农产品供应链信息链被阻断,上下游农产品供应链企业之间的信息难以畅通传递,严重抑制了农产品供应链的信息化发展速度。三是我国农产品供应链领域缺乏对“互联网+”技术的充分应用,对“互联网+”技术的资金和人力投入严重不足,如软件开发、信息收集、硬件建设和网络运营等领域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致使高素质互联网专业人才不愿投身农产品供应链行业,并因农产品供应链的高技术人才极少,致使农产品供应链难以实现信息化。

(四)农产品供应链的物流系统硬件设施滞后导致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缓慢

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物流网络建设较为落后,现有网络无法满足信息技术要求,导致农产品相关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也相对滞后。首先,农产品互联网物流系统的硬件设施相对薄弱。相关农产品物流系统的信息资源未在电子商务网站录入,实用性较差,重复建设现象严重,共享与利用度较低。比如大部分农村未通宽带,互联网的普及率达不到1/3,造成农产品供应链电子商务发展较慢。其次,农产品生产销售现代化水平不高。目前我国农业产业化程度仍然较低,农产品市场也未全部放开,农产品结构性过剩问题严重,优质与品牌农产品较少,致使农产品生产销售总量较少,物流配送规模小、效率低。再次,我国农产品领域网上信用体制尚未完善,农产品支付手段单一。由于农产品物流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开展较晚,已建成网络质量难以满足农产品电子商务需求,致使农产品供应链的电子商务发展比较缓慢,各方面条件仍不完善,且网上交易安全性难以保证。最后,我国传统农产品物流项目的建设和投资较少,导致农产品供应链电子商务建设资金无法有效实现最大价值,形成信息孤岛。由此,农产品供应链的物流系统硬件设施滞后,造成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缓慢。

“互联网+”背景下农产品供应链的完善途径

(一)整顿农贸和农产品批发市场,设立“互联网+”供应链网络流通体制

目前,我国需整顿农贸和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互联网+”供应链网络流通体制。首先,我国应有效完善当前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设立高端型的“互联网+”农产品供应链流通体制。政府应提升农贸和农产品市场的准入门槛,对农产品批发商的资质进行审核,并支持农产品供应链企业注册和运用品牌,推动市场诚信与农产品批发品牌建设,改善现有农贸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优化农产品供应链的流通环境,加快设立“互联网+”供应链网络流通体制。其次,我国应借鉴国外经验,设立“互联网+”背景下的以连锁超市、专卖店与超级市场为主的农产品网络流通体制。我国应构建以现代农产品网络连锁商业为主、以标准化农产品批发市场为辅的现代农产品下游终端销售网络,促使整个供应链尽快符合现代市场经济规律,推进“互联网+”供应链网络流通体制的尽快构建。再次,我国应加大对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有效实施“双百市场工程”和“标准化菜市场”等项目,为建立农产品供应链的网络流通体制做好铺垫工作。鼓励农产品供应链企业积极申报“互联网+”服务业发展资金专项,用于重点支持农产品批发市场检验检测系统、农产品供应链信息网络流通系统和电子结算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和完善“互联网+”供应链网络流通体制。

(二)借助农产品电商发展平台,培育供应链核心企业

我国应借助农产品电商发展平台,培育供应链核心企业,加快发展“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产品供应链。首先,我国应凭借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平台,丰富传统企业的农产品供应链模式内容,为农产品供应链企业提供畅通发展渠道。在此基础上,培育农产品供应链各环节的龙头企业,整合供应链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其次,我国应支持和鼓励农产品电商平台发展,通过此平台提升农产品供应链产业质量,充分展现物流企业在农产品供应链领域取得的成果、优势、企业新形象和经营理念,塑造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的品牌形象,推进培育农产品供应链核心企业的进程。再次,我国应通过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运用,降低农产品供应链企业的产销信息不对称现象。我国应有效借助虚拟农产品市场平台,现实农产品市场,充分结合农产品的实虚市场,促进农产品生产与消费的理性预期,培育以农产品供应链为主的核心企业,优化农产品供应链的生产和销售环节,推动农产品生产与消费的交互式衔接。

(三)应用“互联网+”技术,建立完善供应链各环节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我国应有效应用“互联网+”技术,加快设立和健全供应链各环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首先,我国应有效应用“互联网+”技术,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我国应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加速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严格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增强农产品生产监管,建立质量安全控制中心与追溯系统,完善“互联网+”背景下的供应链各环节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其次,我国应加强政府监管和扶持,充分发挥“互联网+”作用,完善供应链建设,有效监管农产品“从农田到餐桌”全供应链过程,强化农产品供应链网络信息数据储备与分析,把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转化为安全监管的标准,保障供应链各环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再次,我国应大量运用“互联网+”技术到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中,提升质量安全监督标准,完善供应链建设,改善“互联网+”背景下农产品供应链中安全质量标准不高的局面。

(四)创新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发挥“互联网+”第三方物流优势

我国应创新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发挥第三方物流的优势,推广冷链物流。首先,我国应积极发挥“互联网+”背景下的第三方物流作用,设立方便快捷、成本低廉的物联网体系。农产品物流主体中,通过发挥“互联网+”背景下的第三方物流社会效益作用和专业化运作,缩减农产品流通的繁琐中间环节,降低其流通成本。其次,物联网企业应依据零售商的信息反馈,降低农产品生产的盲目性,增加供应链参与者的收益。物联网企业应发挥“互联网+”技术快捷运输、仓储和物流加工网络作用,及时有效完成食用农产品的配送,提升食用农产品的完好率,确保农产品供应链的时效性。同时,物联网企业应推广在生鲜农产品领域运用冷链物流。物流企业应积极推广和运用“互联网+”背景下的冷链物流,大力降低生鲜农产品的运输损耗,提高出售前的农产品质量,整体提升农产品供应链的收益。再次,物流企业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和供应链物流管理的相关理论,创新供应链物流管理,增加经济效益。在食用农产品供应链中,应有效运用“互联网+”冷链物流,扩充核心企业的冷链设施装备,建设“互联网+”背景下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体系,从而创新互联网农产品供应链物流管理,发挥“互联网+”背景下的第三方物流优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