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莊裕西公園旁邊的這個村,因為一棵槐樹,留下了影像資料

大談村位於石家莊市區西部,北鄰中山西路,東靠裕西公園(原市動物園),東南與小談村、甕村接壤,西隔外環路和防洪堤與鹿泉市上莊村為鄰。村落較大,從中山路南側一直延伸到工農路南側。該村原名潭營,後演變為“譚營”,明代改名譚村,又改名西譚村。清初,該村趙老太等數十戶村民遷出,另立小譚村後,這裡始名“大談村”(古代“譚”、“談”通用)。

大談村歷史變遷

老動物園的位置,絕大多數石家莊人都知道。但很少有人知道,緊鄰動物園西側,有一個村叫大談村,動物園的大部分園區是佔用大談村老土地建起來的。近幾年老動物園搬走後,這一片有水的綠地改稱裕西公園。

石家莊裕西公園旁邊的這個村,因為一棵槐樹,留下了影像資料

從裕西公園北門至西王客運站,是一段上坡路,再向西走又是下坡。在城市化以前,這裡有一條從西北向東南延伸的“龍崗”,它是鹿泉海山向東南綿延30餘華里的餘脈,當地人也叫它“沒影山”,意指看似沒有山形,實則高於周邊。商周時期就有人類在龍崗上聚居,並留下遺蹟。今天被圍在市福利院圍牆之內的北杜古文化遺址,就是建在龍崗之上。

不知何朝何代,有軍隊在今天大談村的位置紮營,根據老人們的說法,因西臨河灘,故名“潭營”。後可能因諧音演變為“譚營”。到明代移民時,鄭、陳、趙等幾大姓從山西遷來,與舊村少數原住民有序雜居,改村名為“譚村”。明代時,附近山頭上出了一窩草寇,他們佔山為王,強迫四周鄉村“進貢納糧”,大家敢怒不敢言。譚村人武藝高強,誓不屈服,設下擂臺與草寇交手,結果大勝。氣急敗壞的草寇竟火燒譚村進行報復。經過一場大火劫難,譚村村落整體向西遷移重建,於是改名為“西譚村”。到了清初,趙老太等數十戶村民遷出在東邊另立村莊,起名小譚村,於是原西譚村更名為大談村(古代譚、談通用)至今。

大談村留影


石家莊裕西公園旁邊的這個村,因為一棵槐樹,留下了影像資料

《槐樹莊》電影截圖

有著古老歷史的大談村,在以往幾千年歲月中,過著漫長而平靜的日子。新時代到來,新鮮事物也粉墨登場,讓大談村民嚐了鮮。這裡的人,可能是石家莊最早上鏡拍電影的普通百姓,以大談村為主要拍攝地,上世紀60年代曾誕生過一部電影——《槐樹莊》。

石家莊裕西公園旁邊的這個村,因為一棵槐樹,留下了影像資料

《槐樹莊》電影截圖

八一電影製片廠看中了石家莊市近郊的大談村,是因為這裡有一株千年古槐,無論樹高、樹粗、遠近距離效果都非常合適,以致於在防洪堤上巡視選景的攝製組成員看見這棵樹時,都不禁驚呼:“這不就是‘槐樹莊’村那棵槐樹嗎?”

歷史上,這棵樹比振頭古鎮那棵千年古槐只粗不細,要五六個成年人合圍才能抱住,盛時樹蔭覆蓋田野足有5畝餘地。樹身中間長空了,小孩子鑽進去,可以從樹洞中看見頭頂上的藍天白雲。

石家莊裕西公園旁邊的這個村,因為一棵槐樹,留下了影像資料

在那個特定的年代,反映農村走合作化道路的電影《槐樹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963年,這部電影獲第二屆大眾電影百花獎榮譽獎。

古槐被燒

令人嘆息的是這棵大槐樹的命運。拍完電影之後沒幾年,它就毀於一場火災。那是1967年農曆十月一日,已經入冬,當地有為已過世的人送棉衣燒紙祭祀的風俗。那天,梁劍章正在地裡勞動,忽然看見大槐樹從樹身中間冒出縷縷濃煙。一打聽,才知道有幾個孩子為了取暖,往樹洞裡投進了許多麥秸、玉米秸,而後點燃,不想引起了整個樹身的燃燒。因為起火時間是在清早,好多成年人趕過來時,不明就裡,以為大樹是自燃的。他們往樹身上潑水、撲打,但無濟於事。濃煙在寒風裡足足冒了兩三天,才慢慢自熄。那棵老槐樹內部已經被燻得如同黑墨,但整體枝幹依然矗立在田野上。到第二年春天,大家盼著槐樹能再發芽,但直到5月底也沒有冒出一片綠葉,它的生命已經結束。

如今的大談村早已完成了城中村改造,過去的遺蹟停留在了那代人的腦海裡,當他們走在裕西公園的路上的時候,彷彿還能看的到當時的景象。幸運的是因為這棵老槐樹的存在,記錄下來的影像資料,還能把我們帶回到過去。

如果喜歡這篇文章的話,歡迎點贊、評論+關注,您的鼓勵是我們創作的最大動力源泉!謝謝閱讀,下期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