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军海战史:二战时期北冰洋最高纬度海战--仙境作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北极地区,从来都不是俄国人关注的主要地区。沙俄和苏联政府虽然都将该地区纳入战略计划,但是,由于那里人口稀少,资源尚未开发,所以一直处于次要地位,仅在此部署了少量陆军兵力。诚然,苏联比沙俄对北极地区的潜在作用有了更多了解,在促进该地区的运输和经济发展方面也有更多作为。


德军海战史:二战时期北冰洋最高纬度海战--仙境作战

仙境作战示意图


1936年,苏联海军在北极区增设了一支小规模的北方舰队,其中包括3艘驱逐舰和3艘潜艇,加上一些油船和破冰船,以及一支小规模的海军航空兵。但在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之前,苏联政府并没有真正重视北极地区的战略价值。二战爆发后,正在进攻挪威的德国人同时考虑着如何获得面向外海的潜艇基地,以此来摆脱曾在一战中对潜艇威胁最大的北海和英吉利海峡布雷区。同时,征服挪威还有利于达到另一个目的;一旦苏联加入盟国阵营,德国就可以挪威为基地,切断苏联与西方各盟国间的海上交通线,阻止苏联从西方盟国获得援助。一战期间,德国在没有占领挪威的情况下,就已将沙俄与西方的海上联系完全隔绝,进而导致俄罗斯帝国的崩溃。德国希望在未来战争中,特别是当敌人处于劣势时,这种封锁仍能给敌人带来致命的后果。

苏德战争爆发后,根据租借法案,西方的大批物资源源不断地从北美和英国运往苏联。当时有三条运输路线:第一条是由悬挂苏联旗帜的船队从美国西海岸启程,经北太平洋,历经18~20天的海上运输,穿过日本控制的轻津海峡抵达海参巖、庙街和堪察加半岛的港口,再经由铁路或别的运输方式运到前线。这条路线承担了苏方所需物资的一半运输量,而日本由于没有直接与苏联交战,并未干涉这条航线。第二条路线是,经过波斯湾将物资运送到已被英苏两国占领的伊朗后转道苏联,此路线曾被大规模地使用,途中损失较少,但所花费的时间最长,运输船队从纽约出发后绕过好望角到达伊朗需时75天。第三条路线,也是效率最高的路线,是通过北大西洋并绕过挪威外海,然后到达摩尔曼斯克和阿尔汉格尔斯克的北方供应线,全程仅需时10~14天,而且物资在港口卸下后即可运送至前线。

德国在战争初期就已经认识到北方航线的重要性,决定进攻科拉湾内的摩尔曼斯克,占领这个北方供应线重要的陆上终点站,并切断运输物资的铁路线。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国挪威山地军(军长迪特尔特步兵上将,由2个经过特殊训练的德国师组成)便立即开始对摩尔曼斯克发动攻势。1941年6月22日,德军攻占佩萨莫(即贝辰加),但在攻占摩尔曼斯克时却遭到苏军的顽强抵抗,苏军在驱逐舰炮火支援下进行了一次两栖登陆式的反击,迫使德军在7月中旬停止进攻。9月,德军再次进攻摩尔曼斯克,但又因损失惨重而被迫回利察河一线防御。而此时,苏德战争爆发已三个月,苏联已经走出了战争初期的混乱,北方陆上战线已稳定下来,苏军开始坚守北部防线。他们设在菲舍半岛上的海岸炮兵控制着通往摩尔曼斯克的彼萨莫湾和科拉湾的入口,德军切断苏军防线后方铁路的企图也没有得呈。

北极海区的苏联海军:

在1941年6月以前,无论苏联海军还是德国海军,对于如何在北极地区进行海战,都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苏联海军部队以摩尔曼斯克和波利亚尔内为基地。虽然这两个基地设备简陋,但港口因湾流保暖而终年不冻。此外还有3个只能在夏季使用的基地、即莫洛托夫斯克、阿尔汉格尔斯克和别洛莫尔斯克,其位置都处于白海地区,最后这个基地位于斯大林运河河口。以北极地区为基地的苏联北方舰队 (指挥官戈洛夫科海军少将,政委尼古拉耶夫海军少将,参谋长费多罗夫海军少将)拥有8艘驱逐舰(其中1艘在德国初期进攻时被1架容克87俯冲轰炸机炸毁)、3艘鱼雷艇、8 艘扫雷艇、20 艘摩托鱼艇、20艘猎潜艇和15艘破冰船以及大约27艘潜艇。北方舰队规模虽小,但任务却很多,包括搜索德国潜艇、支援苏联地面部队、保护驶近苏联港口的盟国运输船队、破坏德国北方航运,以及保护本国空军基地。但白海区舰队拥有100艘以上的小型舰艇(巡逻艇、扫雷艇、快艇、摩托艇等),负责守卫北方海上航线并保护沿岸海域中的船只。战争初期,该部队的主要活动是清除西西伯利亚海的水雷。考虑到北极海区对苏联整体战略的重要性,1941年夏季,苏方从波罗的海调派15艘潜艇,经斯大林运河到达白海。同时还从太平洋舰队抽调5艘潜艇,从太平洋经巴拿马运河,长途冒险航行以后到达北极海区。

北极海区的德国海军

德国为即将对苏联北极地区发起的进攻进行了充分准备,包括改建挪威北部机场和抢修50号公路(一条与挪威海岸线平行的重要公路)。但是,在1941年7月10日前,在该地区的德国海军部队只有5艘驱逐舰.2艘潜艇以及少量大型水上飞机和鱼雷机,此外还有一些猎潜艇和护航舰艇。虽然舰艇数量少于苏军,但德军的海上作战经验和舰艇质量远远超过苏军。德国潜艇经常出现在巴伦支海东部海域,活动范围一直延伸到尤哥尔斯基沙尔海峡和马托奇金一沙尔海峡。不久以后,一批德国海军重型水面舰艇开始向北移动,这无形中使德军在北极地区的兵力得到了有效加强。1942年1月至3月,德军开始消悄在白海北部和通向科拉湾的接近海区布设水雷。从3月起,德国空军开始加紧轰炸摩尔曼斯克。尽管如此,苏联北方航线却一天也没有中断过。相反,德军并不彻底的破坏行动使苏联最高统帅部意识到危机的存在。随后加强了北方舰队的的兵力,给白海区舰队调来了一个扫雷艇支队,同时补充动员民用船只,修建了一个新的海军基地 增加海岸炮和高炮,建立了一些坚固的支撑点。一旦遭到德军水面舰艇和潜艇袭击时,运输船或护航运输队可以在这些支撑点内掩蔽。


德军海战史:二战时期北冰洋最高纬度海战--仙境作战

吕佐夫袖珍战列舰


最初的攻击

1941年6月13日,3艘德国驱逐舰攻击了位于捷里别尔卡东南方向的苏联护航运输船队。这个船队由“贸易风” 号护卫舰和2艘水下特种作业队的舰艇“PT-67”号、“PT-32”号组成。“贸易风”号投入了力量悬殊的战斗,并尽量将敌人的火力引向自己,以使其他舰船得以离去。舰长奥库涅维奇中尉指挥军舰一直坚持战斗到底,最后与军舰一起沉没。此后不久,“雾”号护卫舰在基利岛巡逻时遭到德军3艘驱逐舰的突然攻击,总共只有2门45毫米火炮的苏联军舰与敌人英勇战斗,终因寡不敌众而被击沉。

仙境行动

战争初期,德国海军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大西洋上的盟国商船队,却不太在意北冰洋上活动的商船和护航队。其间共有7支盟国船队从这里将 800架战斗机、750辆坦克、1,400辆卡车和10万吨军火运抵苏联,对正在莫斯科和列宁格勒苦战的苏联红军而言,无异于雪中送碳。德军在与苏联红军交战中发现对手的武器来自英美后大为震惊,希特勒根据情报和战场态势分析,断定北冰洋航线是苏联得到同盟国援助的最佳地段,于是下令不惜代价切断此航线。

1942年7月15日,德国海军袭击了英国PQ-17号护航运输队,迫使英国暂停了对苏物资运送。为尽快切断苏联北方航线,德军统帅部决定破坏苏联在北极地区的航运基础设施。此次行动预定在当年8月下旬到9月初实施,因为德方从日本谍报机关获知,在这段时间里,将有几支船队从两个方向通过喀拉海,其中一支有强力破冰船护送的运输船队已于7月初从普罗维杰尼亚湾向西出航。德军认为应进行一次突然性出击,不仅要一举消灭苏方运输船,而且还要摧毁苏联在北极海域西部的全部破冰船,并在北极海区布设水雷区。

德国海军总司令部于1942年7月13日正式批准代号为“仙境”的北极海区作战计划,以8月10日德国潜艇进入预定海域为行动的开始。参加此次作战的德军舰艇有“舍尔海军上将”号袖珍战列舰、“希佩尔海军上将”号重巡洋舰、“乌尔姆”号布雷舰和3艘排水量为3,200吨的驱逐舰,分别是Z4(里夏德·拜茨恩)号、Z15(埃里希·斯坦布林克) 号、Z16(弗里德里希·埃科尔特)号,加上6艘潜艇以及一些海军侦察机。计划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由“希佩尔”号和3艘驱逐舰掩护“乌尔姆”号和4艘潜艇在北极海区布雷。“舍尔”号则与2艘潜艇由门德森·伯尔肯上校指挥下执行海上袭击任务。8月16日晨,“舍尔”号从挪威的纳尔维克港出海后向北驶去。19日,该舰在靠近热拉尼亚角附近的指定地点与1艘德国潜艇会合,获得了北极海面冰情的补充情报后进入喀拉海。其后的几天里,该舰在喀拉海徒劳地寻找着苏联运输船,随着时间的推移,预定日期眼看即将过去,而德军却未能寻找到目标。8月20日晨,“舍尔”号上的舰载Ar-报告,发现船只。

“舍尔”号一直不敢靠近船队,始终未能发动攻击。8月24日,对于攻击从东方开来的大船队感到无望后,伯尔肯决定攻击停泊在维利基茨基海峡附近的运输船,希望取得一些战果后体面地撤退。25日晨,“舍尔”号驶向叶尔马克浅滩。将近12:00,德军发现了苏联“西伯利亚科夫”号破冰船的枪杆,该船此时正准备为北地岛气象台运送物资。德舰加快了航速,一步步接近破冰船。12:18,迪克孙港接到“西伯利亚科夫”号的报告:“我们遭到敌舰追击!”半小时后,德舰使用279毫米主炮向破冰船开火。只装有2门旧式小型舰炮的“西伯利亚科夫”号开始还击,同时尽量施放烟幕进行隐蔽。但是,在被几枚重型炮弹命中之后,船上燃起大火,并开始下沉。破冰船上有18名船员跳到救生仙板后被德军俘虏,其中包括身受重伤的船长卡恰拉夫。船员中只有一名叫瓦西洛夫的司炉工乘着半沉的救生艇到达别卢哈岛。


德军海战史:二战时期北冰洋最高纬度海战--仙境作战

击沉运输船


偷袭

击沉“西伯利亚科夫”号之后,伯尔肯发现在喀拉海的行动已暴露,而且受西北风的影响,维利基茨基海峡的浮冰情况越来越复杂。他决定尽快撤离,但在结束喀拉海作战任务之前攻击迪克孙岛,摧毁港口设施和无线电中心,并寻机攻击港内可能停舶的船只。设在迪克孙岛的苏军无线电通信中心的工作十分出色,所有的己方船只都能收听到迪克孙无线电中心的电报,并能及时将所获情报发回。同时,该中心每天早上通过无线电向莫斯科汇报运输船和北极各港口的工作情况。该中心和北极站都设有昼夜值更,在船只呼唤的繁杂声中努力收听和测定这一段航线内外所发生的情况。因此,对于这个北方海上航线西段的主要基地,德军极欲去之而后快。8月27日早晨,“舍尔”号在晨雾中悄悄靠近迪克孙岛,进入外停泊场,对港口、村镇和北极站进行了炮击。但这次袭击并没有令岛上军民措手不及,因为早在8月24日,英国驻阿尔汉格尔斯克的首席军事代表蒙德上校就已通知北方舰队指挥部,“舍尔”号已离开了挪威的纳尔维克港,去向不明。北方舰队指挥部立即向所属各部队发出命令:德国军舰可能会出现在北极区。

岛上做好了防御准备。最使德军舰员感到意外的是苏军部署在岸上的16英寸口径海岸炮,该炮是从海岸炮兵阵地拆下来准备运往新地岛,此时正摆放在码头准备装船。炮兵连长科尔尼亚科夫上尉带领士兵展开火炮,随后发射的几枚炮弹在“舍尔”号的甲板上爆炸。面对苏军的坚强防守,伯尔肯只得放弃登陆,调头匆忙向北驶去,途中仍不忘对港口和居民区进行几次齐射,但只是将岛上的公共浴室和摆在电站附近的几桶废油炸毁。岛上的天线场虽然受到轻微破坏,但苏军对外无线电联络一刻也未中断。在德舰进行炮击时,港内除“杰日尼奥夫”号护卫舰之外,还停舶有2艘轮船——“革命者”号和“卡拉”号。“舍尔”号击中“革命者”号并使该船上层建筑发生火灾,船员们及时还击并扑灭了大火。“卡拉”号和“杰日尼奥夫”号停靠在一起,前者的船仓内有200吨炸药,但由于该船没有无线电设备,无法通知,苏军及时派人前往该船引导其撤离。8月30日,“舍尔”号灰溜溜地返回纳尔维克港。这次戏剧性的海上袭击的战果只是随行的德国潜艇击沉了1艘6,000吨的苏联汽船以及5艘拖船。

另一路德军则在“希佩尔”号的率领下,深入北极海区。4 艘潜艇和“乌尔姆”号布雷舰分别在北极海区布下了许多小雷区,其中之一在新地岛北端,这或许人类在地球上布下的最北的雷区。1942年9月11日,德国的一艘VIIC型潜艇 U-589号完成任务后撤退时,在北纬75.4°、东经20.32°被英国“冲撞”号驱逐舰和护航母舰“复仇者”号上的1架“箭鱼”式攻击机击沉,艇上44人名艇员全部丧生“乌尔姆”号布雷舰也在返回途中被英国击沉。

德国海军将领们成功地在此航线制造了紧张局势,却未能严重破坏其航运,更不用说突袭作战,唯一的收获是击沉了“西伯利亚科夫” 号。可是一艘陈旧的、基本没有武装的破冰船,并不能让德国海军感到得意。虽然德国海军成功地在此航线制造了紧张局势,却未能严重破坏其航运,更不用说中断了——“仙境”行动实际上已经破产。


德军海战史:二战时期北冰洋最高纬度海战--仙境作战

舍尔海军上将号


故伎重施

从1942年8月底起,德国空军和驱逐舰又开始在阿尔汉格尔斯克附近、卡宁诺斯角海域、科尔古耶夫岛附近以及新地岛的西北岸附近布设水雷。布雷潜艇在马托奇金-沙尔和尤哥尔斯基沙尔海峡的西部入口,布设了磁性水雷。

1943~1944 年间,德军再次开展“仙境”行动,目的仍是破坏北极航线。1943年7月,“吕佐夫”号和几艘德国潜艇开始在伯朝拉海布雷,继而攻击商船和无线电站,结果共击毁6艘汽船和2个无线电站。德方损失了2艘潜艇——U-255号被苏联武装勘测船“绍卡尔斯基院士”号击沉,U-639号于 1943年8月28日在喀拉海北部北纬76.4°、东经69.40°处被苏联潜艇 S-101号击沉,艇上47人无一幸存。针对德国海军在北极海区的破坏活动,苏方紧急从太平洋取道西伯利亚水路调来3艘驱逐舰(“巴库”、“理智”和"狂怒“号),并加强破冰船的武装,还准备了猎潜舰艇和巡逻艇在喀拉海作战。

1944年8月,德军再次袭击北极航线,共投入6艘潜艇。但此时德国大型水面舰艇已基本被消灭,故这次行动没有水面舰艇参加。袭击很不成功,且损失惨重——1艘德国潜艇击沉了苏联1艘小型海道测量船“北方”号,但该艇随后就被苏方的T-116号扫雷艇击沉。9月24日,德国潜艇在伏击运输船队时击沉1艘苏联护卫舰和T-120号扫雷艇,而运输船队仍然安然无恙地抵达迪克孙港。此后,随着战局的变化,德军再也没有能力攻击北方航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