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一個縣,人口超30萬,因名字生僻難認而改名

江西省,省會南昌,簡稱“贛。對於江西這個省名及其簡稱,在歷史上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設江南西道而得省名,又因省內最大河流為贛江而簡稱贛。截至2018年底,江西省下轄11個地級市,分別是:南昌市、九江市、上饒市、撫州市、宜春市、吉安市、贛州市、景德鎮市、萍鄉市、新餘市、鷹潭市。其中,就大餘縣來說,人口超30萬,隸屬於江西省贛州市。隋開皇十年(590年)改安遠郡為大庾縣,為該地區建縣之開始,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了。到了1957年,因為大庾縣的“庾”字生僻難認,所以改為大餘縣。


江西省一個縣,人口超30萬,因名字生僻難認而改名


首先,大餘縣隸屬於江西省贛州市。在地理位置上,大餘縣位於江西省西南端,贛州市西南部,章江上游,庾嶺北麓,地理座標東經114°-144°44′、北緯25°15′-25°37′。東北與南康市相連,東南與信豐縣接壤,西北與崇義縣毗鄰,南與廣東省南雄襟連,西界廣東省仁化縣,也即該縣地處江西、廣東兩省的交界處。大餘縣的縣城南安鎮距贛州市85千米,距南昌市512千米。大餘縣全境呈東西長、南北寬的長條形狀,東西長127.5千米,南北寬25千米,總面積1367.63平方千米。就大餘縣的歷史來說,早在春秋時期,該地區先屬楚國,後成為吳國的疆域。到了戰國時期,今江西省大餘縣一帶先屬越國,後再一次隸屬於楚國。


江西省一個縣,人口超30萬,因名字生僻難認而改名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建立秦朝。在郡縣制下,今贛州市大餘縣一帶屬九江郡這一建制。彼時,九江郡轄境約相當於今天安徽、河南淮河以南,湖北黃岡以東和江西全省。漢高祖六年(前201年),設立豫章郡(治南昌),今大餘縣一帶屬之。興平元年(194年),東漢分豫章郡設立廬陵郡,該地區屬廬陵郡南野縣。三國這一歷史階段,魏蜀吳三國鼎立,今大餘縣一帶成為東吳的疆域。晉太康三年(282年),罷廬陵南部都尉,設立南康郡,治于都,將南野併入南康縣,該地區屬之。南北朝梁大寶元年(550年)將縣地由南康郡轉屬東衡州始興郡。公元581年,南朝陳時期,今大餘縣一帶屬安遠郡。隋開皇十年(590年)改安遠郡為大庾縣,隸屬廣州總管府始興郡,此為大餘建縣之始,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了。


江西省一個縣,人口超30萬,因名字生僻難認而改名


隋開皇十六年(596年),隋朝廢始興郡,大庾縣亦由縣改為大庾鎮,復入虔州南康縣,該地區隨屬之。到了公元705年,也即唐朝時期,大庾鎮複名大庾縣,隸屬江南道虔州。唐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分江南道為江南西道和江南東道,大庾縣屬江南西道虔州。江南西道治所洪州,轄境包含今江西、湖南大部及湖北、安徽南部地區(除徽州)。宋淳化元年(990年),北宋建立後,在大餘縣治地設立南安軍,大庾、南康、上猶3縣。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改南安軍為南安路總管府,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改南安路為南安府,府治大庾縣,仍領3縣,今大餘縣一帶屬之。


江西省一個縣,人口超30萬,因名字生僻難認而改名


最後,明朝正德十二年(1517年),南京右僉都御使王守仁任南贛巡撫,之後從上猶縣、南康縣、大庾縣分出部分地區設立崇義縣,歸南安府統轄。清朝取代明朝後,大庾縣屬江西省南安府。到了1914年,大庾縣屬贛州道。1928年,大庾縣直屬於江西省。1957年5月,因為大庾縣的“庾”字生僻難認,所以將大庾縣改稱為大餘縣。1997年7月,撤銷贛州地區,設立地級贛州市,大餘縣屬之至今。截至2018年底,大餘縣總面積達1368平方公里,總人口約為31萬人。對於大餘縣,你怎麼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