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上這位老人叫胡仕啟,今年68歲,是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浪坪鄉評議村農民,他堅守土法織絲綢工藝40餘年,靠這一技藝,老人供出了兩個孫子唸完大學,其中大孫子是清華大學畢業,二孫子是陝西師範大學畢業。
老人說:自家是當地傳統繅絲之家,祖上好幾代人靠著織綢技藝豐衣足食,耕織傳家,解放前家底十分的豐厚,曾是一方“財團”,隨著時間的推移,家族淪落,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這種土法繅絲手藝一度停擺,雖然家裡留有繅絲的腳踏繅車、織布機、紡車等,都成了古貨,閒置在那。
十年前因為家庭發生大的變故,大兒子留下兩個孫子,小兒子留下1個孫子,3個孫子的撫養落在他和老伴身上,面對肩上的擔子,當時年近6旬的他不得不重新拾起祖傳的土法繅絲手藝,開始以手工繅絲、印染、織布,沒想到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對手工製品開始青睞,這讓他的生活有了改觀。
他說,“土法”其實是傳統的古法繅絲,有著30多道工序,所有工序中最為主要的是繅絲。每年的六七月是這道工序的製作時間,需要上好的蠶絲做基礎。一次煮3斤左右蠶繭,一鍋蠶繭繅完絲要2個小時,一天煮5鍋。一天下來要工作十多個小時,因為全是手工,繅出的絲質量比機器弄出來的絲要好很多。
每天他和老伴沒黑沒明的幹著這種苦活,心裡還是滿滿的高興,因為3個孫子學習都非常好,特別是大孫子被同學們稱為“學霸”,這讓他們心裡感到溫馨,再苦再累,想到孫子的前途就忘了勞累。
胡大爺清楚的記得,自己是26歲那年從爺爺和父親那裡學到這門手藝,可是在七八十年代市場不喜歡手工製品,這門手藝沒有發揮出什麼作用,當時他為了生存幹過木匠、石匠,養過豬、蜜蜂。如今,世事輪迴,又時興絲綢手工製品了,自己成了“紅人”。
如今,胡仕啟的織綢技藝遠近聞名,織出的綢緞雖然價格不便宜,少則八九百元一匹,多則2000多元一匹,每年能帶來五六萬元。隨著知名度的提高,很多人都是前來預購,但每年他和老伴拼死拼活,也只能織造出50多匹綢緞,過完年沒有幾個月的時間,這些綢緞就先被人預定走了。
現在,胡大爺的收入很穩定,3個孫子老大、老二都大學畢業,在大城市找到了好的工作了,只是小孫子在外面打工,他琢磨著讓小孫子傳承他們祖傳的土法繅絲手藝,可是小孫子不幹,眼看自己越來越老了,怎麼傳承這個祖業,又成了他心頭的一塊病。
怎樣才能讓這個傳統手藝延續下去?胡仕啟現在改變了原有的想法,他說:如果有年輕人想跟自己學藝,不管是身邊人,還是外鄉人,是城市人,還是農村人,我願意傾囊相授,畢竟絲綢也是重要的東西,要無私地將它傳下去,是自己的心願。有人願意學手藝嗎,請關注後私信。
關鍵字: 老人 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重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