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為何在十堰大肆修建武當山?朱棣:還是因為消失的侄子朱允炆

作為天下道教名山,武當山的名氣一直不低。另外,在金庸老先生的筆下,武當山是武當派所在地,隨著老先生的作品一遍遍被翻拍為電視劇,武當山成了許多人心目中的聖地。其實,武當山之所以能夠形成如此規模,享譽全國的待遇,和另外一個人也密不可分。

明朝為何在十堰大肆修建武當山?朱棣:還是因為消失的侄子朱允炆

這個人就是明朝第三任皇帝朱棣,史稱永樂帝。有個很有意思的冷知識是這樣的,其實道教祖庭不是武當山,而是龍虎山、閣皂山和茅山,統稱三山。在朱棣的大力推崇真武大帝、信奉道法自然的背景下,武當山被修建的一派恢弘,才有了後來揚名中外的基礎。

整修武當山的原因千千萬,這個原因最重要

眾所周知,朱棣是通過“靖難”的手段上位的。叔叔有手段,做侄子的也不傻,雖然宮人交給朱棣一具燒燬的屍體,稱是朱允炆自焚了,但是多疑的朱棣沒有就此高枕無憂,而是想方設法打聽朱允炆的下落。以免對方捲土而來,走自己走過的路。

因為心虛,所以更要努力證明自己上位的合法性。朱棣北建故宮,南修武當,都是為了證明自己“君權神授”,他希望通過這些行為,規避自己起兵稱帝的道德汙點,穩固到手的天下。

還有一點,當時整個明朝的道教氛圍已經非常濃厚,武當山在國人心目中的地位也越來越高。為了迎合這種需求,朱棣也走上了追求道教的過程。

第三個原因,就是朱棣自己種下的因。他掀起“靖難”時,說是真武大帝顯靈,指引他做了這個決定。現在他造反成功,當然要為真武大帝修廟宇,早晚侍奉。武當山作為信仰真武大帝的道教發源地,自然是首選之處。

明朝為何在十堰大肆修建武當山?朱棣:還是因為消失的侄子朱允炆

第四個原因,就是關於活神仙張三丰的傳說。相傳張三丰一生經歷了三個朝代,到了明朝時已經有百歲,這時候的張三丰遊歷天下,初入武當時就留下了“此山異日必大興”的說法。而朱棣出於種種原因也要捧張三丰,就藉此大肆興建了武當山。

最後一個原因,據說朱棣此舉是為了尋訪侄子朱允炆。不僅如此,後來的七次下西洋,據說也是有找朱允炆的動機在裡頭。這個原因,相信才是促使朱棣整修武當山最重要的原因。

明朝為何在十堰大肆修建武當山?朱棣:還是因為消失的侄子朱允炆

武當山修好了,侄子沒找到,汙點也沒洗清

也許是因為信仰的緣故,道教的建築多在險峰之上,氣和天地,渾如天成。借天地之勢,道法自然。所以修建武當山這件事並不容易,當時,朱棣上位不久,就立刻做出了北建故宮,南修武當的決定,兩大工程同時發動,同時驅動了30萬工匠,聲勢浩大,瞬間轉移了群眾視線。

朱棣以尋訪尊請張三丰的名義,前後共耗費了20年時間,在海拔一千六百多米的山上重新包裝了一遍武當山。中國有兩個金殿,一個在昆明,另一個就在武當山。因為地勢的緣故,武當山的金殿經常被雷電光顧,加上金殿純為金屬製造,經常引來雷電洗金頂。

明朝為何在十堰大肆修建武當山?朱棣:還是因為消失的侄子朱允炆

武當山修建好了,朱允炆卻一直沒有下落。但是這個已經不那麼重要了,在這二十年時間裡,朱棣連續做了五件大事,兒孫年代的“仁宣之治”,有他一份功勞。

例如,在一直沒有完整對策的情況下,五次征討漠北,搞得百姓怨聲載道。南征安南的舉動還算比較靠譜,可惜沒守住。

修建永樂大典、疏通運河、遷都北京、七下西洋等舉動,對他那個時代來說,可以稱得上是不世之功。你且看後來,《大典》修好了又失散,下西洋後又出了海禁,運河浚而重淤,只有遷都一事,影響至今。

不可否認的是,朱棣確實有自己的雄才大略,但是他身上的短板也很明顯。於國家財政方面,朱棣在沒有準備金的情況下大肆印製鈔票,引發通貨膨脹,造成了貨幣的大幅度貶值。

明朝為何在十堰大肆修建武當山?朱棣:還是因為消失的侄子朱允炆

朱棣確實是個雄才大略的君主。但是對比其他帝王,其實朱棣的成就遠遠沒有他自己渲染的那麼偉大。你看務實的秦始皇,基本將已知的世界吞併,又創立了後世一直遵循的帝制,後代人只要照著他的腳印走就行了。堪稱鼻祖一樣的人物;再看瘋狂的漢武帝,對於未知的世界也要遠征,基本奠定了中華帝國的傳統勢力範圍。而朱棣,除了極度愛慕虛榮,他真正的功勞,其實只成就了他自己“遠邁漢唐”、“萬邦朝貢”的名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