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正在消失的這些行業,你還記得幾個?

作為一名80後,生在農村,長在農村,雖然現在小縣城買了房有了工作,但爸媽、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和許多親戚都生活在農村。所以每逢週末和閒暇時間都會帶上老婆孩子回鄉下。童年記憶是每個人最深刻最難忘的,無論快樂與憂傷。我最難忘的回憶都在農村,每當再次回到曾經熟悉的地方,久違的親切感油然而生。

雖然今天要回憶的是農村一些已經消失或正在消失的行業,但我相信在農村生活過的60、70、80後來說,都或多或少留有深刻的印象。廢話少說,還是讓我們一起來找尋吧。

農村正在消失的這些行業,你還記得幾個?

一、鄉村貨郎。對於農村娃來說,最期盼最渴望和最高興的事,就是聽見貨郎搖著撥浪鼓由遠及近的吶喊聲。貨郎來了,大人們可以買些日常用品,而小孩總會纏著大人買吃的和玩的。別看小小貨郎,貨品可不少,諸如老鼠藥、針線、胭脂水粉、糖果,小玩偶等小商品琳琅滿目。貨郎挑著滿滿兩擔子,行走在坑窪的小路上,不過那時候是體會不到貨郎的艱辛的。如今別說挑著貨賣貨賺錢,給你兩百塊錢一天讓你挑著滿鄉村轉,你都不一定幹。所以鄉村貨郎現在基本消失的無影無蹤。

農村正在消失的這些行業,你還記得幾個?

二、鐵筒爆米花。零食這個慨唸對於生活在農村家境一般的我來說,似乎沒有過,印象最深的就是爆米花。以前鄉下,隔三差五就有挑著鐵筒走街串巷的師傅,小孩子就吵嚷著大人去爆米做零食。爆米師傅會選擇一個寬敞的地方,架好鐵筒,讓主人找來柴火,開始生火,然後不停的搖動著手中的鐵筒。而此時,我們小孩子就圍在爆米師傅的周圍,目不轉睛的盯著,期待著,肚子裡已經開始打“咕咕”。等火候差不多,爆米師傅就要開啟鐵筒,現在想來,這可是個危險活兒。鐵筒高溫受熱,內部高壓,釋放氣體開啟蓋子的時候一聲巨響,師傅都會囑咐我們小孩離得遠遠的。不過隨著一聲巨響,熱氣騰騰的米花就呈現在你面前,那叫一個香啊。如今已好多年沒有見過鐵筒爆米的場面了。或許要成為永久的記憶。

農村正在消失的這些行業,你還記得幾個?

三、裁縫鋪。裁縫鋪在70年代,80年代的農村是非常火爆的,那個時候想穿套新衣服,就指望裁縫鋪了。而那時,最高興和激動的事莫過於爸媽領著我們去裁縫鋪,意味著有新衣服穿。但這種好事並不常有,也就逢年過節有機會。帶好布料,裁縫師傅拿著皮尺在身上四處丈量一番,再過幾天,就等著穿新衣服了。還記得,我們好多小時候的玩伴,因家裡窮或不不願讀書了,就被家長送到裁縫鋪跟著裁縫師傅學手藝。如今在農村,雖還能見到裁縫鋪的影子,但大多已經不再量體裁衣,改做窗簾或其它。

農村正在消失的這些行業,你還記得幾個?

四、鐵匠鋪。前兩天刷抖音刷到一個打鐵的視頻,被視頻中老鐵匠打鐵發出的"叮噹叮噹"的聲音所吸引,讓我聽的入迷且津津有味。看了評論,都說打鐵場景是一種久違的記憶,甚至有人說要將打鐵作為非遺傳承下來。以前的農村,以農業為主,村裡鎮上隨處可見鐵匠鋪,一塊塊廢鐵,經過鐵匠師傅的巧手,變成了常用的菜刀、鐮刀、鍋鏟、鋤頭,斧頭等日用工具。隨著現代生產技術的發展,已經沒有了鐵匠鋪的生存空間,幾乎銷聲匿跡。我想若干年後,估計也只能在記憶中去找尋去回味鐵匠鋪的影子和那美妙的敲擊聲。

農村正在消失的這些行業,你還記得幾個?

五、鐘錶修理鋪。鐘錶修理是我記憶最深刻的,因為初二那年,我在姨父的鐘表修理鋪裡呆了差不多一個暑假。90年代初,姨夫開在鎮上的鋪子養活著一家四口,每次姨夫修理鐘錶的時候,我就在旁邊目不轉睛的看著,看到機械錶裡的各種小零件,覺得十分有趣。八九十年代,農村結婚,彩禮流行“三轉一響”,其中有一轉指的就是手錶,所以那個時候,農村人要是帶著手錶,定招來許多人的羨慕。姨夫見我對修理鐘錶這麼感興趣,開玩笑說,“別讀書了,免費跟我一起學修理鐘錶,將來也開個鋪子。”我頭搖的撥浪鼓似的,“我才不呢,我要讀書。”話說當年很多輟學的同學,還真的從事了這個行業,不過現在基本都事業了。

農村以前很流行很火熱的行業,正在消失和已經消失的遠不止上面這些,但是我個人感覺上面我所羅列的還是比較有代表性,大家也可以評論交流還有哪些是你記憶中而現在再難尋的行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