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古語說:「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

阿磊22662108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不要說古代,今天中國很多農村也是這樣。

中國的古代和現代很多地方,是重視禮法的,重視輩分。

第一,根據禮法,同輩人必須坐在一起

在今天很多農村,哪怕一桌坐不滿,也不會讓長輩和小輩一起做。

一來,吃飯要說話,也有可能喝酒。說話,有些話不方便在晚輩面前說,喝酒有可能會失態,在晚輩面前失去尊嚴。

二來,很多農村對輩分看的很重。如果你強行讓長輩和晚輩坐一起,這個長輩有可能會很生氣,認為是主人家瞧不起他,關係鬧僵。


薩沙不知道別的地方怎麼樣,反正江蘇過年吃飯還是比較講究的,不能亂坐。


第二,不僅僅吃吃飯,很多地方什麼事情都是這樣

在很多農村,長輩的地位很尊貴。

比如蘇南的農村,舅舅的權力是很大的,上海人叫做孃舅。

如果家裡有什麼糾紛,尤其是孩子、媳婦和母親發生衝突,舅舅是有權利做決定的。

薩沙就聽說過,有個兒媳婦和婆婆吵架,孃舅來了二話不說把兒子打了一頓,認為是他沒用,不能處理好婆媳關係。

在之前更誇張,有些虐待婆婆的兒子媳婦,能被孃舅拖著跪祠堂甚至遊街。。

同樣道理,叔侄也是如此。

爸爸的兄弟,在農村一些地方叫做二爸。這個二爸地位幾乎和父親一樣,侄子對他是很尊敬的。即便侄子是地痞流氓或者高官大富豪,在叔叔面前也要老老實實,很尊敬的。

之前杭州有個叔侄強姦冤案,說是一對安徽的叔侄一起將個17歲小女孩姦殺了。消息傳到安徽老家,當地人根本不信。在當地來說,叔叔等同於爸爸,爸爸和兒子合夥強姦1個女孩,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自古以來也沒先例。

後來,果然發現是冤案,根本不是他們乾的。

薩沙再發幾個順口溜:

一,大哥不動筷,二哥不叨菜,三哥跑得快。

二,公公不進兒媳房,大伯不坐弟媳床。

三,北方的女人不是人,南方的後門不是門。

四,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九十不讓坐。

大家知道是什麼意思嗎?尤其是三。

呼呼


薩沙

“父子不同席,叔侄不對飲”,在解放前的民間頗流行這種說法,解放後倒沒有這麼多束縛,但後來藉助影視作品,特別是電視劇《大染坊》,這種說法又傳播開來。

實際上,這兩句話應該是有理由的,只不過有演繹,出自《禮記·曲禮》:“父子不同席”。

古人講“禮”,當然是封建傳統禮儀道德。在三綱五常的約束下,父親是家中的大家長,最有權威,是不能與子女在一張桌子上吃飯,但後來應該慢慢放開了,在家裡,父子同桌吃飯還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有重要客人到來,尤其是婚娶嫁等重大場合,父子則是斷然不能同桌吃飯的,因為輩分的差別,父輩的話題無法參與,同時如有飲酒,勸酒擋酒等,晚輩在場,長輩不方便,同時晚輩自己更是不方便做出應對。一旦酒後失態,更是違背禮儀,十分難堪。

“叔侄不對飲”也是同理。其實除了這兩句老話,還有“敬酒不能高杯,魚頭要順著桌子紋理”等等,都是舊時的禮儀要求,或者說舊時的酒桌文化。

時代在變,禮儀在變,酒桌文化也在變化。

當然,在現當下,“父子不同席,叔侄不對飲” 是不可能嚴格遵守的,父子叔侄一起吃飯喝酒,熱鬧熱鬧,尤其是過時過節,非常普遍。這說明社會進步,人們的觀念也進步了。但是因為輩分的差異,父子叔侄在一起吃飯喝酒的場面肯定不如同輩人一起更“協調”, 同輩人更放得開哈。


猛的號

所謂“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這兩句話是舊時的一種民俗,出自《禮記.典禮》。

它的字面意思可理解為“父親和子女不能在同一張桌子上吃飯,叔叔和侄子不能坐在一起喝酒,暢飲。”

但事實上,這兩句話是有著大背景和前提的約束條件的。

古人是非常講究禮儀道德修養的,這也是因為傳統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等級尊卑明確。尤其在重要的商務應酬宴席上,為了向眾人展示優良的傳統家風,凸顯長輩的威嚴與名望,這時小輩們是不能與長輩們同坐在一張桌子上共享盛宴的。

因為畢竟是兩代人,如若坐在一起,在溝通上肯定會有諸多歧義。在席間長輩們盡興之至,難免會讓人不感到掃興。

那為了避免父子之間出現這不必要的尷尬局面,更為了沿襲老祖宗的禮儀文化美德,“父子不同桌”的禮儀規範就這樣被流傳下來。

而“叔侄不對飲”也是一樣的道理,因為兩代人的觀念思想不一樣,在溝通問題上肯定會有代溝。

另外,相信大家都聽說過這句話,“酒是糧食精,越喝越年輕”,當二兩酒下肚時,人的思想因為酒精的麻痺作用,行為會不受大腦控制,酒後失態,是常有的現象。

這時的叔叔不再是叔叔了,侄子也不再是侄子了,推杯換盞,稱兄道弟,好不暢快!

而這對於嚴格遵守封建禮數的家族來說,實在是有失大體,不但個人顏面盡失,還連累家族的門風聲望,不好,不好。

如今時代在變,人的思想也在變,古時的封建禮數在當今社會已沒有多少人會嚴格遵守了,這並不代表小輩對長輩就不尊重了。只是現代人還是需要更多的機會,來促進兩輩人的溝通交流,增進彼此之間的感情,減少更多因為矛盾帶來的傷害影響。

所以對於這句“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的舊時禮數,我們可以從多個角度去看待!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關注有書君,私信回覆句子,有書君送你一句特別的話!


有書共讀

在古代,中國是個特別講究“禮”的國度,遵照嚴格的尊卑、等級制度,而每一項禮儀也都有各自的含義和原由。

“父子不同桌”一是體現尊卑。在古代,父輩子輩的關係是非常嚴肅的。因為一個家庭,兒子是未來的家庭支柱,對於兒子的教育是父親的當頭大事。所謂“子不孝,父之過”。因而讓兒子知道自己是小輩,對長輩要盡孝道,要尊敬,貫徹於生活、思想的各個環節。


二是,顧及到酒桌上話題、失儀等可能性,父子同席諸多不便。在古代,大人說的話題有些是不讓小孩子知道的。大人在飯桌上說話,小孩在總是不方便的。此外,假如大人划拳、喝多了,小孩子在更不好。可見古人的講究,用禮儀給不同輩分、年齡的人以各自空間。

“叔侄不對飲”本義跟"父子不同桌"一樣的。怕亂了輩分,怕酒後失言、失態等等。現代社會已經不講究這些了。父子、叔侄喝點小酒是經常的事情了。


老照片

為什麼古語說:“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

古代的統治者用封建禮法來維護自己的統治,最重點的一個觀點就是“天地君親師”,天子的地位僅此於天和地,所以其作為世間最大的統治者來統治天下。接著就有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的說法,王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繼續去利用其下面的相關勢力去進行二次思想統治,非常值得一提的就是所謂的“國權不下縣,縣下唯宗族”的說法。用宗族之間的關係對人們繼續進行統治,人作為一個獨立的主體,就因此受到了兩次綁架,第一次來自皇權,第二次來自宗族權力。


在宗族權力的壓迫下,又出現一些新的禮法規定,最著名的就是“三綱五常”了,用綱常倫理告訴人們要壓抑思想,要遵從皇權、遵從父權、遵從夫權。“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就是其中衍生出來的酒桌文化,簡單說就是父親和兒子吃飯喝酒的時候不能同桌,叔叔和侄子兩個人不能一起喝酒,這就是中國酒文化的一部分,也是宗族親等關係的表現。在我們現代人看來,這種做法是很難理解的,在講究人人平等的世界,為什麼父子不能同桌,在講究平等交流的世界,為什麼叔侄不能飲酒。


老胡侃三農

“父子不同席,叔侄不對飲”是古人禮法。封建社會的古人極講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為了彰顯君父的威嚴,搞出許多這類名堂,而且看得象法一樣不能逾越,越了就視為大逆不道。比如成語是可忍孰不可忍,即是孔子對違背禮法的看法:周朝起宮廷有八佾大型舞樂隊的定製,春秋時季孫氏超越了,孔子即說“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父子不同席也是孝道於民間的具體呈現。今天看似可笑,但有歷史傳承和文化背景,難言是非曲直。

謝友邀



手機用戶山丁子

我國古代人民在農村生產和生活習慣中總結出了很多富有規範價值和指導意義的諺語俗語,有些是陋習需要我們辯證的對待,有些是哲理需要我們不斷的去發揚光大,那麼我們該怎樣對待古語中“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這樣的說法呢?

1“父子不同桌” 其實這個風俗由來已久,所謂“父子不同桌”它的意思是指在一般比較重要的場合上父子不能在一張桌上吃飯,這是一種封建尊卑關係的體現,但有的時候也不是沒有道理,比如一桌上都是比較有身份的人或者是長輩的同齡人,你一個年青人坐上面多多少少會影響交流,這種禮節在農村還比較盛行,你可以在一邊倒酒,點菸,但一般不會和父輩人坐下,如果坐下喝酒,甚至大聲喧譁,就是一種很不禮貌的表現。



2“叔侄不對飲” 古語中所說的“叔侄不對飲”說的是在一般比較放鬆的場合下飲酒時, 如果像這樣有叔侄關係的二人在一起喝酒的話, 怎麼去稱呼敬酒, 喝醉了失態又如何, 再則, 酒席上開玩笑, 嘻笑罵怒也放不開,所以不利於營造喝酒的良好氛圍,對二人的喝酒都不太好,因而建議有叔侄關係的二人最好不要意思喝酒免得互相尷尬,所以才有了“叔侄不對飲”這種說法。


通過以上對“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這句話意思的分析解讀,我們可以知道它都是封建社會尊卑禮儀觀念的一種體現,說明了該如何正確的處理好可能存在的矛盾和問題,雖然有些地方難免不合人情事故,但也不缺一定的道理,你覺得呢?


農業補貼

答,我來直接了當的回答你,北方的傳統酒席喝到最後,都有一個划拳的項目,這個規矩就是針對這個項目制定的。本質上是為了維護父輩的尊嚴,怕喝多了父子之間稱兄道弟出洋相。

聖人不過江,老規矩在北方管用,在南方沒啥約束力。下面,我再給你普及幾首古語古訓:

一,大哥不動筷,二哥不叨菜,三哥跑得快。也就是說,在酒桌上,年齡最大的不動筷子,其他人不能吃。年齡最小的最先開始敬酒,而且要跑到每個人身邊去敬,不能對敬。

二,公公不進兒媳房,大伯不坐弟媳床,這兩條,在當今北方很多地方,都還是堅守的。我們單位有一個孔子故里的老職工,兒媳也在一個廠上班,倆人見面從不說話。

三,北方的女人不是人,南方的後門不是門。我剛參加工作時,到當地鄉下有事找人,明明聽到院子裡有人說話,我們問有人嗎?裡面的女人答到沒有人!在北方很多地方,沒有男人在家,可似同家裡沒有人。家裡來客人了,女人不上桌也是這個道理。南方的後門都衝著小河溝,是放馬桶洗曬內衣的地方,外來人員走訪,不允許圖方便走後門。只有非常親近的人才能走後門。我們通常說的走後門託人辦事,就是出自這個典故。

四,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餐,九十不讓坐。人生七十古來稀,體弱多病,夜裡冷,老人容易下去,這一點都是靠外來成員自覺尊守。後面兩條,顧名思意,網友可從字面上自已領會。

五,先說這些,以後想到了再補充。老伴不讓寫了,沒辦法,以前是北方的女人不是人,現在是全國的男人不是人。完


0老三兩0

說說中國古代的亂倫往事吧。

中國作為禮儀之邦,古代的禮儀很多。

“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只是其中之一,出處大家都知道了,來自《禮記·曲禮》。

《禮記》這本書,全部是介紹古代禮儀,

其中“曲禮”這一篇,主要是介紹生活細節的禮儀。

“父子不同席”只是其中的禮儀之一,其它還包括:

  • “夫唯禽獸無禮,故父子聚麀”,意思是禽獸父子才會共同享用一個母獸。

  • “姑、姊、妹、女子子,已嫁而反,兄弟弗與同席而坐,弗與同器而食。”意思是姊妹出嫁後回孃家,不能和兄弟坐一個桌子,吃一盤菜。

《禮記》裡為什麼規定得這麼嚴格?因為:

下面說幾個比較著名的例子吧。需要說明的是,都是正史的故事,不是傳說,不是野史,不是後人胡編的,而是收錄在皇家圖書館的正式文本。

一、衛宣公,與父親的妾私通,又搶了兒媳婦做老婆。

衛宣公是春秋時代衛國第十五代君王,一貫風流成性,為所欲為。

在他年輕的時候,還沒走上領導崗位,就與他的庶母,也就是父親的妾,一個叫做夷姜的女子私通,生下了一個兒子,取名衛急子。

由於衛急子是亂倫的結果,小時候被寄養在了民間。

等衛宣公當上國君,與夷姜的曖昧關係,便公開化了,衛伋子也被立為太子。

衛急子長到16歲時,衛宣公派去齊國求親,想幫兒子娶齊國國君齊僖公的長女宣姜為妻。

使者回來向衛宣公彙報說,宣姜,有傾國傾城之貌。

衛宣公一聽,頓時心旌搖盪,不能自拔。

思來想去,想出一個辦法,下令在王宮以外的地方,又建了一個五星級豪華宮殿。

然後給兒子衛伋子派了個活,讓他到宋國出差。

等到衛急子從宋國出差回來,看到父王已經將生米煮成了熟飯,前女友變成了繼母,那還能有什麼話說?只有認命。

二、楚平王,不但搶了兒媳婦,還想殺兒子滅口。

公元前527年,還是春秋戰國時代,楚國國君楚平王給十五歲的太子建說了一門親事,新娘是秦國公主孟嬴。

那年去秦國迎親,派的是太子老師費無極。

到了秦國,費無極忽然發現孟嬴竟然是傾國傾城的大美女,費老師的心思開始活動開了,主要是馬屁之心勃起。

他讓迎親隊伍慢慢走,自己提前回國,將兒媳婦是大美女的事情,告訴了楚平王,並且建議楚平王將兒媳婦給掉包,替換另一個女子給太子建。

一方面,楚平王是個很好色的人,否則費無極也不能夠投其所好;另一方面,費無極也是一個渴望權力的小人,其實等一等,多年之後楚平王掛了,太子上位,他一樣權傾朝野,但是他等不及。

楚平王聽到這個消息,不禁喜出望外,馬上讓費老師操盤,順利將兒媳婦孟嬴搞到了手,另外找了一個秦國給公主陪嫁的女子,給了太子建做老婆。

費老師於是立即權傾朝野。但是這裡埋藏著一個兇險,這事情瞞不住太子建,早晚會知道,如果某一天楚平王掛了,太子建當了國君,腫麼辦?

費老師不虧是當老師的,有的是辦法,他就不斷地在楚平王面前說太子建的壞話,比如說太子建在別人面前嘀咕老子搶了俺媳婦,或者是太子建調戲孟嬴等等。最狠的,莫過於說太子建正在密謀造反。

這些壞話很有殺傷力,楚平王很快就聽信了,先是將太子打發到邊疆駐守,後來還派大將司馬奮揚去掉殺太子,太子的新老師叫做伍奢,他就來勸說楚平王消消氣,司馬奮揚又偷偷將太子建給放了。

楚平王很生氣,後果很嚴重。

楚平王很生氣的結果,殺掉了伍奢伍老師和他的大兒子伍尚,伍奢的小兒子伍子胥逃跑了。

後果很嚴重的結果,是伍子胥跑到了吳國,並且掌握了兵權,多年後殺回楚國,差點徹底滅亡了楚國,當然,這是後話,不提。


三、齊襄公,與妹妹亂倫,還派人暗殺了自己的妹夫。

繼續是春秋戰國時代的故事。

齊國國君齊僖公,國君當然有很多兒女,其中一個兒子,叫做諸兒,風流倜儻。其中一個女兒,叫做文姜,美若天仙。

諸兒和文姜是同父異母的兄妹。

兩人在一起從小玩到大,關係很要好,可以說是青梅竹馬,因此也就日久生情,但那時候還算好,沒出什麼越軌的事。

幾年後,等文姜長大成人,被齊僖公作主,許配給了魯國國君魯桓公做了夫人,儘管她已作人婦,心裡還惦念著自己的哥哥諸兒。

又過了幾年,齊僖公掛了,諸兒繼位,當了國君,史稱齊襄公。儘管當上了國君,諸兒還思念著自己的妹妹文姜。

本來,這是一個悽美愛情故事的橋段。

再過了幾年,魯桓公因為有重要事情要與大舅子齊襄公商量,準備去一趟齊國,文姜聽說,硬纏著丈夫要回孃家。

魯桓公疼愛妻子,於是不顧大臣們反對,攜妻出訪。

終於出事了。

齊襄公盛情款待遠道而來的魯桓公夫婦,當晚,他讓魯恆公自己回酒店,藉口文姜要進後宮省親,留在了宮裡,這一晚,兄妹二人,思念已久,你儂我儂,一夜少兒不宜。

魯桓公在酒店裡等妻子等了一夜,心中懷疑,等到第二天文姜回來,不免嚴加責問,文姜又遮遮掩掩,讓桓公更加懷疑。

齊襄公知道魯桓公責問妹妹後,怕事情暴露,又實在捨不得妹妹,索性一不著二不休,派人去請魯桓公喝酒,灌醉了魯桓公,在送魯桓公回酒店的路上,讓手下一個叫做彭生的大力士,用胳膊活活夾死了魯桓公。然後,又派人告訴魯國,他們的國君喝酒失足摔死了,文姜因此長期滯留在齊國,與哥哥做起了“地下夫妻”。

最後,順便說一下,齊僖公一共有兩個美若天仙的女兒,一個叫宣姜,一個叫文姜。文姜就是與兄弟私通的這位,而宣姜,則是本文第一個故事,衛宣公搶了兒媳婦當老婆,宣姜就是這位兒媳婦。

在古代,當美女,有風險啊。



畢大費

一位朋友說,在幾個月前,他們一家三口去外面吃喜酒,他晃悠了兩圈回來,正在想坐在那裡好呢,恰好看到他爸坐在那裡,他就說:“老爸,我跟你坐一塊吧!”這時他媽馬上就對他說:“你不能坐在那裡,父子不同席。” 他只好聽媽媽的話,乖乖的坐到另一席上去了。

“父子不同桌”語出《禮記·曲禮》:“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同飲”是這句話衍生出來的。 我國是禮儀之邦,向來最注重“禮儀”,尤其是酒桌文化也代代相承。

不僅是古時候,就是在現代社會,尤其是北方,一直還沿襲“父子不同席”的傳統。在婚禮等大型聚會上,還講究論資排輩,包括排座位都很有講究。 為什麼說“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呢?



1、父輩們坐在一起飲酒聊天,他們有自己的話題內容。就拿東北人在酒桌上來說吧!男人們為人豪爽,再加上說話風趣幽默,在特殊場合,同輩人都愛行個“酒令”,說說“葷段子”、“俏皮嗑”啥的。兩代人坐同桌飲酒,一是各自說話都不方便;二是晚輩忌憚長輩,怕說錯話;三是酒喝多了容易“亂性”,長輩和晚輩之間會鬧出笑話來。

(1)、我家鄰居父子,作為送親方,去參加親戚婚禮。到了婚禮酒席上,招待新親的人也沒問問長幼尊卑,就給二人安排在同一酒桌上。一看年齡就都是晚輩,父親當時就很生氣,覺得慢待了自己。因為婚禮還沒開始,當時也沒出聲。

婚禮結束就開席了,男方有位親屬就過來敬酒,看看兒子說:“哎呀,都介紹介紹吧,以後大家都是親家了。我是新郎的大表哥,今年28,看樣子你比我大,你有沒有38?”兒子站起來說:“我是新娘的堂哥,我比你年長几歲,這位是我父親,是新娘的伯父。”男方親屬熱情地說:“哎呀,伯父你可真年輕啊!今年有沒有48呀?”兒子一聽就生氣了,衝著他就喊:“你會不會說話呀?我38,我爸48,罵人都不帶這麼罵的吧!”他父親也沒壓住火,當時就站起來了。兒子和新郎表哥扭打在一起,最終新郎家來了很多人賠禮道歉,這頓酒席弄得大家都不愉快。

(2)、最經典的笑話是這樣的,一對叔侄倆,在一次酒席上,也沒注意禮儀,共同坐在一桌上飲酒。酒過三巡,菜過五味,大家都喝得微醺。有人開始吵著要行酒令,叔侄二人都是這方面的高手,後來輪到他們二人比拼。拼著拼著,侄子跟叔叔說:“哥倆好啊!六六六哇……”此話一出,叔叔一聽不了。“啪”一巴掌打在侄子臉上,怒吼一聲:“你跟誰倆論哥倆呢!沒大沒小的!”侄子被打得酒醒了一半,眾人一片譁然,此事也被大家傳為笑談。



2、“父子不同桌,叔侄不對飲”。老一輩人講究有父不顯子,尤其是一些重要場合更加如此。父子同桌,平起平坐為失尊;叔侄同飲,不分大小為失禮。 其實除了這兩句老話,還有“敬酒不能高杯,魚頭要順著桌子紋理”等等,都是舊時的禮儀要求,或者說舊時的酒桌文化。

時代在變,禮儀在變,酒桌文化也在變化。 當然,在現當下,“父子不同席,叔侄不對飲” 是不可能嚴格遵守的,父子叔侄平時在一起吃飯喝酒,熱鬧熱鬧,尤其是逢年過節,非常普遍。 在參加婚禮筵席上,更是沒有那麼多的講究啦。



隨著社會進步,人們的觀念再進步,尊重長輩的傳統美德不能丟。比如我們這裡酒席上還是有“勸大不勸小,勸老不勸幼”之說。就是子輩們可以勸父輩飲酒。 父輩不可以勸子輩貪杯。父子叔侄無論何時,坐在一起同桌對飲,還是要掌握分寸為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