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屈原寧可投汩羅江,也不願輔佐其他諸侯王?

菩提非樹LW


春秋戰國之際,屈原的表現令後世很多人都感到疑惑。

楚國如果不能施展抱負,換一個國家就可以了,畢竟屈原之名在當時還是相當響亮的,換個國家也是必然可以進入權力中心,一展才學。

但為什麼屈原寧可最終投河而死,也不願意出仕他國呢?

這和當時的社會環境與屈原的身世有關。

我們有必要先了解一下當時的家國觀念,這樣就能排除屈原因為“忠君思想”而不離開楚國的說法了。

先來說說當時為何沒有太深的國籍觀念

當時無論是士人階層也好,貴族階層也好,其實都沒有太多的家國觀念。

比如說,幫助秦國起死回生的商鞅,是衛國人;百里奚是虞國人;曾助吳國攻伐楚國伍子胥,是楚國人;在楚國施行變法的吳起,是衛國人……

這些人才都是找到能賞識自己的國君、國家,然後進行效力,攻擊自己籍貫所屬的國家,在當時來說沒有一點心理負擔,也不會有人拿這個來說事,說明這在當時並不是不道德的行為。

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心理,有兩方面因素。

  • 第一,是天下共主的存在。

《詩經·小雅·北山》當中有這樣一句話: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這個“王”不是指諸侯,當時諸侯不能稱“王”。這個“王”指的是天下共主,也就是周天子、周王室。

所以,從一個大的範圍來說,不論在哪個諸侯國內任職,其實都是周天子的臣民,所以並沒有太嚴重的家國觀念。

  • 第二,是社會階層的問題。

《曹劌論戰》的故事我想很多人都熟悉,其中有一個細節值得注意。

當曹劌請求見國君的時候,鄉人曾經說了這樣一句話:

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

這句話很有意思,齊國來攻打魯國,然後魯國百姓說,這是那些“肉食者”需要擔心的事兒,我們普通老百姓管這個幹什麼。

這裡面透露的信息很明顯,那就是魯國的百姓並不把魯國當做自己的國家,他們認為這是魯國貴族的國家,和他們沒有關係。

魯國如此,其他國家同樣如此。

所以,無論從國家層面來講,還是從個人歸屬來講,很多人家國觀念並沒有多少,也並沒有違反道德。

所以說,如果認為屈原是因為“忠君思想”或者家國觀念而不出仕別國的,這個理由並不成立。

那麼,屈原是為了什麼呢?

屈原的情況很特殊,他不能離開楚國

很多人都知道屈原是楚國的大夫,是一位愛國詩人,也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

但可能並不清楚屈原的身世。

《離騷》開篇的那一句話也被很多人忽視: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這是一個很重要的信息,屈原是“高陽”的後代。

古人把“德合天地”的人稱為“帝”,五帝都是這樣的人。“高陽”是顓頊帝的號。

根據《大戴禮記·帝系》的記載,我們會發現一個很有意思的事情。

黃帝之子昌意生顓頊,顓頊娶了滕氏女,生了老童,老童生重黎和吳回,吳回生陸終。

陸終的第六子叫做季連,是羋姓,楚國王室的姓氏來自於此。

季連的後代有鬻熊,其後熊繹侍奉周成王,被封為楚子,居住在丹陽。

到了周幽王的時候,就是那個烽火戲諸侯的周天子,楚國王室叫做若敖,四處征伐,勢力到了南海和江漢,楚國的勢力範圍大致成型了。

若敖的孫子向周王索求爵位,周王不給,於是他就僭號稱王,這就是楚武王。楚國的國都變成了郢。

而武王有一個兒子叫做子瑕,封地就在“屈”,以屈為“氏”,這就是屈原的家族由來。

所以說,從上古追溯祖先,屈原和楚王室都是顓頊帝的後裔;從楚國建國來說,屈原是第一任楚王的後裔。

那麼,楚國對於屈原來說就是“宗國”,這是他自己的國家。

我們之前說的百里奚、孫臏、吳起、伍子胥等人,他們只不過是生長在這個國家而已,而屈原是天生的“肉食者”,楚國就是他的國家。

那麼,他又怎麼能離開自己的國家呢?

尤其是他的祖輩、父輩在楚國都有著非常好的名聲,他本人又是以振興楚國為理想的政治家,他沒有離開楚國的條件和理由。

研究《離騷》的學者對於此有一個開篇明義的說法,叫做:

宗國不可去。

所以,屈原寧可投汨羅江而死,也不願意出仕其他諸侯國,甚至不願意離開楚國,其原因就在於此,和“忠君”等觀念沒有關係。


未來在黑夜隱匿,於此靜待曉光。我是待曉兒,專注於文化的科普與解讀,歡迎關注與交流。

待曉兒


說起屈原就不得不說他的絕世佳作:離騷和九章,作為戰國時期的楚國貴族、內廷大臣被兩次流放,寫下離騷、九章,楚國城破時抱石投江自盡。

戰國時期背景下的古人還沒有把“國家”這個概念深化,比如趙國對你待遇不好,你可以去齊國做官,齊國對你待遇不好,你可以去楚國做官,國家之間相互移民的情況也常見,當時的文人還不太有愛國的情懷,但是屈原正是在中國傳統文化背景下形成了忠君愛國的思想,他的遠大抱負和情懷都不能接受背叛自己的國家,也正是屈原的死讓古人深思到,原來一個人可以如此熱愛自己的國家,可以為了國家去死,屈原的死也對之後的王朝形成了巨大的影響力,之後一代代的愛國主義英雄才開始輩出不窮。



天空之城38594391


“忠”是儒家最重要的道德之一。在儒家思想主導的周代,失掉“忠”德,難以立足。就算三家分晉做了諸侯,罵名也不能洗脫。

但先秦儒家所講的“忠”,不能簡單理解為對君主的忠誠,而更多體現為對所秉持的道德的忠誠和對所事之事的忠誠。認真讀《論語》,排除漢儒宋儒的干擾,自然會發現這一點。

所以歷史上,既有歸隱山林的君子,也有批逆龍鱗的君子,既有不食周黍的君子,也有易主而事的君子。都是忠誠,差別在於選擇。

因此,郢都城破之時,屈原選擇死。為自己不能挽救社稷蒼生而死,為不事無道的堅持而死,也是死得其所了。

至於選擇的差別,在於人對“義”的理解和取捨,這裡不再贅言。



霜華滿袖1


藍墨水的上游是汩羅江。

印象中的屈原,是一個大文學家。他的《離騷》與《楚辭》,不僅是詩歌的絕唱,更是文學史上的珠穆朗瑪。

讓人高山止仰的,不僅是屈原的才華,還有他的愛國情懷。

在文壇上指點江山,笑傲群雄的屈原,在政治的舞臺上,是個潦倒落魄的失敗者。

他是個愛國的政治家,他有著刻骨銘心的愛國情懷。屈原是楚國皇族,他的骨子裡刻著"家天下”的思想。

在楚懷王時期,屈原是比較受重用的。能與楚王同朝議事,有著外交官的權利。

然而,性格決定命運。

不會迂迴的辦事方式,讓他一次次鼻青臉腫。於是,他用筆墨來抒發失意嘲諷時政。結果引起了當權者的不滿,越發的失意了。

當時秦國的張儀,為了離間齊國與楚國的關係,拿出了六百里土地做籌碼,讓齊楚絕裂。楚懷王答應了,派人到齊國當面辱罵齊王。就這樣齊楚失和。

可當楚王接收土地時,秦國翻臉了。只給了楚國六里地。楚王大怒,一方面派屈原去齊國修好,一方面舉全國之兵和秦國開仗,結果大敗而歸!

氣沖沖的楚懷王還是不算完,非要報仇不可。用大片的土地,交換挑唆犯張儀。

張儀自願去了楚國,一去便被楚王關進了大獄。只要殺了張儀便可以平息楚國的民怨。

張儀卻暗地裡,花重金賄賂楚王的愛妃。枕邊風一吹,張儀被放了。屈原從齊國回來,大鬧殿堂,當面問楚王為何不殺張儀?懷王這才反應過來。可張儀早溜了。

老秦王死後,新君繼位,請楚王去觀禮。屈原不讓去,楚王的兩個兒子卻慫恿楚王去。屈原急了眼,拉住楚王的袖子就是不讓他走,可楚王不聽,去了秦國,就再也沒回來。

楚王的兒子上了位,一個是新楚王,一個是相國。兩個親手把自己父親推向絕境的人,卻得到了滿朝文武的擁戴。當然了,反對的人也有,就是一個屈原。然後屈原被流放,一流放就是二十餘年。

有心殺敵無力迴天的屈原,眼睜睜地看著楚國,一步步地走向滅亡。在郢都被秦國攻佔後,不願做亡國奴的屈原,寫下了《哀郢》詩,然後就投江自盡了。

不遇明主,可憐名士。悲哉!壯哉!


汾陽張文卓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我來說說,為什麼屈原寧可投江也不輔佐他人。

因為他已經絕望透頂了。他的理想已經被毀滅了,他的精神狀態已經崩塌了。

屈原出身貴族,所以難免傲氣清高,才識淵博,身負青雲之志。他一開始還是非常積極樂觀的,否則不能寫出這樣的句子。在他早年,那段時光,對於屈原而言無疑是最風光幸福的時刻。他曾深得楚懷王的信任,參與法律制定,選賢舉能,並且歷任左徒、三閭大夫,朝政中有他的立足之地。

但是在楚國日益強大的時候,也危機四伏。在楚國內部鬥爭中,以及秦國的策略下,張儀為了拆散屈原辛苦建立的齊楚之盟,將他逐出楚國,不僅賄賂了佞臣,還重金收買了楚懷王的寵姬鄭袖。這件事情是屈原人生中的巨大轉折點,也必定是他內心的巨大轉折。

自此,屈原便與楚國步步下墜。他不甘,可是楚國卻在不斷地聽信讒言,打壓他。他的心態必然逐漸悲觀失望。

“悲回風之搖意兮,心冤結而內傷”

從這句話就能看出心境已經大變。在楚懷王被扣秦國之後,楚頃襄王就即位了,對於屈原而言,這便是痛苦的加註。新楚王繼續對秦實行投降政策,不論屈原再怎樣苦諫也無動於衷,無濟於事。最終,屈原惹怒了新楚王,他再次被逐出郢都,試問一個忠心耿耿的臣民經歷瞭如此的波折,看著曾經興盛的國家淪落至此,他怎麼不會悲憤不已呢。

他至此已經絕望了,無論是對於自己的國家還是自己的未來。而秦將攻破郢都,把他最後的希望之火都滅了,他本就是一個視理想勝過生命的人,如此一來,他變再也沒有活著的念頭,更不用說輔佐他人。他固執又堅韌,只會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最後他抱著一塊巨石自沉於人跡罕至的汨羅江中。


復興小文花


屈原(約公元前339年~約公元前278年),又稱曲平,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漢族,戰國末期楚國丹陽(今湖北秭歸)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後代,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也是中國已知最早的著名詩人和偉大的政治家。他創立了“楚辭”這種文體(也就是創立了“詞賦”這一文體),也開創了“香草美人”的傳統。

屈原本為楚國重臣,早年受楚懷王信任,任左徒,常與懷王商議國事,參與法律的制定。同時主持外交事務。主張楚國與齊國聯合,共同抗衡秦國。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但由於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讒言與排擠,屈原逐漸被楚懷王疏遠。懷王二十四年,屈原被逐出郢都,流落到漢北。

流放期間,屈原感到心中鬱悶,開始文學創作,在作品中洋溢著對楚地楚風的眷戀和為民報國的熱情。後來曾經被召返。懷王三十年,楚懷王不聽屈原勸阻,執意入秦,被扣留,後來客死秦國。楚頃襄王即位後昏庸無道,聽信令尹子蘭的讒言,再次驅逐屈原。屈原流落在今湖南沅水湘水一帶。

周赧王三十七年(前278年),白起更進一步攻下了郢都,楚頃襄王只好跟那些執政的貴族們一起,狼狽不堪地逃難,“保於陳城(今河南淮陽縣)”。在極度苦悶、完全絕望的心情下,屈原於農曆五月五日投汨羅江自盡。這一年大概是楚頃襄王二十一年(前278年),屈原當時六十二歲左右。

關於屈原為什麼選擇投江也不去輔佐其他諸侯王?歷來說法不一,我認為屈原投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是屈原強烈的愛國之心。當時的秦國特別強大,楚國的都城被秦攻陷後。屈原感到自己的國家就要滅亡了,作為一個對楚國有著濃烈情感的人來說,屈原不願親眼看到這一幕的發生,因此投身汨羅江中。

二是為心目中完美而死。屈原性格剛直,而政治是黑暗和殘忍的。屈原發現自己的政治抱負在楚懷王這樣君王的帶領和無能卻攻於心計不為民政的同事們的配合下是不可能完成的事業。屈原想要的是“明君”和“哲王”,想要能真心為百姓做出業績的同事,而赤裸的現實一次又一次的將他扇醒,終於投江。

三是為救頃襄王而死。楚懷王死後,楚國已經變的不能再承受任何的攻擊,而那時候的秦國經常對楚國進行侵犯,終於攻佔了郢都。傾襄王在被秦國追殺的過程中想到了流芳在汨羅江附近的屈原,想問問他有沒有什麼辦法能夠扳回一局,重振楚國。然而秦軍得知傾襄王的想法後追隨而來,屈原為力保傾襄王,便與他交換衣服當著秦軍的面跳下汨羅江,襄王獲救。

四是楚國人對於個人生死和榮譽之間的獨特觀念。楚國人把榮譽看得比生死更為重要,自尊心很強,所以也才會有“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信念。楚國的滅亡雖然不是屈原的責任,但屈原斷不會以楚國貴族的身份做秦國的的降臣。

總的來說,不管哪種原因,屈原或是因為絕望,或是因為愛國大義和性格原因都使得他不得不投江自盡。

屈原的人生之痛,造就了中國文學之幸。從《九歌》到《九章》,從《哀郢》到《離騷》,從《橘頌》到《天問》。透過屈原的作品可以感受到屈原偉大的人格和高尚的情操,他以國家興亡為已任,追求“舉賢薦能、修明法度”的美政理想。在《離騷》中,屈原對貴族統治集團爭權奪利、貪婪嫉妒、仗勢欺人、蔑視法度等腐朽現象進行了無情的揭露。屈原耿直的性格和他那國家利益高於一切的愛國思想在《離騷》中得到充分的體現,當國君的做法不利於國家時,他也同樣在作品中表現出自己的不滿和憤怒。

屈原是中國古代第一位具有愛國主義思想的浪漫主義大詩人,他開創了楚辭文體,形成了中國文學史上最早的浪漫主義文學流派,和《詩經》一起構成了中國詩歌的兩大源頭,在中國文學史上佔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對後世文學產生了無窮的影響。

屈原的作品有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他大膽使用浪漫主義手法,運用神話傳說,展開豐富的想象,扦發了自己奔放的情感和對美好理想的追求,表達了自己的政治理想,以及對腐敗的統治者的不滿和對人民的痛苦生活的深切同情和關懷。在反映現實矛盾,抒發內心感情時,他繼承併發揚了《詩經》的傳統,巧妙地使用比興手法,委碗而且深入地表述自己的觀點。屈原在詩歌的語言和表現形式上也做了變革,不僅加長了句子,還加大了篇幅,相對《詩經》來說,更有利於增加內涵, 深入地表達思想。







歷史川流不息


屈原是戰國末期的楚國人,雖出生於貴族家庭但是他與貴族人有著天壤之別,從不欺壓百姓,非常體恤百姓之苦,處處為老百姓著想。可是楚國末年,國君昏庸無能,奸臣當道進獻諂媚之言,禍害忠良,而屈原就成了末代亂世的犧牲品。

楚國首都被秦國霸佔,這個消息傳到屈原的耳朵裡,他為國破家亡而悲憤不已,但是他也知道,郢都被佔,自己返回郢都的希望已經破滅了。幾近國破家亡的局勢以及沒有返回故里的希望,雙重打擊讓屈原最終選擇投江自盡。

屈原是個愛國志士,心繫家國安危,如今楚國被攻破,屈原也無顏存活在世上,所以選擇以身殉國,投江自盡。但是也有部分學者認為屈原選擇自己是為了逃避現實,而並不是以身殉國,為什麼這麼說呢?

《離騷贊序》中記載,當時楚國奸臣當道,屈原痛恨昏君無能,而他起初掙扎的想要證明自己的壯志理想,但終究因為世事混亂而沒能遂願,所以不能改變這社會,他也不想讓自己的清白被這混濁之世給玷汙,於是選擇了極端的方式——自盡。

其實說屈原逃避現實到不如說屈原是憤世嫉俗,他痛恨當時社會,但是憑藉他一人之力又無法力挽狂瀾,所以最終因為不能救國家於危難,救世人於水火而感到自責,再加上楚國首都已經被攻破,楚國名存實亡,所以屈原也無顏苟活,因此而選擇了自殺,他的死不是逃避,不是懦弱,是以死明志,以身殉國。


可愛的小豫


首先弄清楚一點。孔子所在春秋時代是百家爭鳴,群雄爭霸,不拘一格。作為飽讀詩書的士人,即使今天不得志,明天就可能被慧眼識珠,鹹魚翻身,大展宏圖。

屈原所處的時代,趙齊雖尚能一戰,但一旦強楚被秦玩弄於股掌之間,六國合縱基石已毀,基本就大局已定了。你讓屈大夫去輔佐誰?

而秦是當時的實用主義超級大國,也沒有屈原這種文藝範貴族的市場,他去其他國家也沒有實際意義。死國反倒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子楠先生


一、忠君愛民,死國可矣

屈原,也稱羋原,是楚國老牌貴族的後代,少時博覽群書,且體恤百姓,素有“高風亮節”之美名。周顯王四十八年(前321年)秦軍犯楚境,屈原組織樂平裡的青年奮力抗擊,充分展現了高超的作戰指揮能力。周慎靚王元年(前320年),屈原應楚懷王之召出山進京,為縣丞,短短一年時間升任楚懷王左徒,執掌楚國邦交,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對於國家有這樣一位明君,屈原十分欣喜,在朝堂之上施展渾身解數,對內舉賢任能,修明法度,對外力主聯齊抗秦。縱使楚懷王老年受奸臣蠱惑,疏遠屈原,但屈原一片赤誠卻從未熄滅,儘管被流放,但心中翼希王上詔令他重任左徒。自投汨羅,乃是不願成為遺民被秦人內化,決心以楚人之身為國而亡。

二、俞伯牙破琴絕弦,屈原以死謝恩。

張儀、蘇秦與屈原,都是天下名士,張儀雖為魏人,但助秦謀國,是為答謝秦惠文王重用之情;蘇秦力保弱燕,乃因燕文侯舉國相報,屈原被楚王流放而無怨言,得知楚懷王要去秦國,還力勸懷王不要赴會,國都被破,寧願投江自盡,而不願苟活,都是為報早年楚懷王的知遇之恩。昔日屈原意氣風發,左徒之位甚是威風,合縱攻秦、變法圖強都有他忙忙碌碌的身影,改革深入,民心沸騰,楚之形勢大變,屈原的聲望也如日中天。然受上官大夫之讒而見疏,被楚懷王罷黜左徒之官,經兩次流放,可在他的心中,依然對懷王忠心耿耿,寧死不屈於強秦。上古時有俞伯牙破琴絕弦,楚國亦有屈原投江謝王恩!

三、士人興起而無國家意識

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衰微而天下群雄並起,西周時建立的禮樂制度慘遭破壞,社會經歷大動盪、各國相繼為圖強而變革,導致貴族沒落而士人崛起,這些人借國謀位,“君以國士待我,我必國士報之;君視臣如土芥,我視君如賊寇”,諸侯國君也常常許以高位,例如張儀、蘇秦都是貧苦出身,為得君王重用而奔走獻策,甚至是棄母國而去。然而屈原卻是貴族之後,相比於隨時可以離去的士人,屈原還有自己的家族,貴族出身的他,有獨屬於自己的驕傲,在他心裡,生他養他的楚國,便是他唯一侍奉的國家。

世人皆言張儀勢利之徒,然其對秦、對惠文王乃是忠心耿耿,也譏屈原不懂變通,不知“好死不如賴活著”。所謂“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屈原高風亮節,眷顧楚國、繫心懷王,這樣的名士,為民殉難、為國而死、為正義獻身,死得其所,其愛國之心應當被吾輩永記不忘


大益茶


屈原投江,我們從以下幾方面分析:

  1.政治上的失敗

  屈原是個大政治家、詩人,並且他在楚國還是皇族,所以,在當時的楚國他還是比較受重用的,可以跟楚王同朝議事,並且還掌管著接待“外賓”的權利,可以說,當時楚王還是比較依重屈原的,不過,屈原這個人呢,辦事兒不知道迂迴,遇到什麼看不慣的事情和有錯誤的朝臣,往往正面與其衝突,這樣一來,結怨甚深,屈原還是個替老百姓著想的開明官吏,這也與當時的腐敗格格不入,因此,朝中上下都與其意見相左,很多人在楚王面前說他的壞話,結果,他的權利漸漸被楚王削弱了,就是這樣,屈原也沒有吸取教訓,還是寫詩嘲諷當時的時政,這更增加了當權者對他的不滿。

  2.楚王的昏庸

  楚王(也就是楚懷王)可以說是個大胡塗蛋,好壞不分,是非不辯,當時秦國有個相國叫張儀,去楚國離間楚齊之間的關係,答應以六城相酬謝,大約有六百里土呀,這是很大的地盤了,楚王便答應下來,並滿派人到齊國當面唇罵齊君,就這樣,楚齊失合,當楚王派人接收這六百里土地時,秦國翻臉了,只給了楚國六里土地,楚王大怒,重新重用屈原去齊國說合,另一方面,發全國之兵與秦國交戰,結果大敗而歸,但楚王還是不算完,非報這一箭之仇不可,可是楚國的大片土地都被秦國給奪了去,這時候,楚王派使臣去秦國講和,並且願意割讓土地給秦國,目的就是要張儀。張儀自願到了楚國,被楚王關進了大獄,本來殺張儀是可以平息楚國的民怨的,可是張儀很聰明,他用重金賄賂楚王的愛妃,在女人的枕邊風下,楚王放歸了張儀,屈原那時正好從齊國趕回,見到楚王便當殿質問楚王為什麼不殺張儀?楚王這才明白過來,派人去追,已經追不上了。秦國當時的國君駕崩後,新君繼位,請楚王參加大會商量事情,屈原極力反對楚王去參加,因為屈原知道這是秦國的一計,楚王只要去了,就肯定會被扣下,而這時,楚王的兩個兒子,卻一至贊成楚王去,其他的大臣也贊成,屈原當時甚至都扯著楚王的衣服不讓他走,可是楚王就是聽不進去,他認為,秦是大國,不會背信棄義,而他一到約會地,就被秦給扣了,這位楚王,從此就再也沒有回到楚國。

  3.新君繼位

  楚王的兩個兒子繼位,一個是新楚王,一個是相國,他們倆是楚國人最恨的兩個人,因為這兩個人陷自己的父親於絕境,自己卻繼位了,而滿朝的大臣,也一致擁戴這兩個人,唯一一個反對的就是屈原,但他必竟人單勢孤,被新君給流放了,這一流放,就二十幾年,屈原當時雖然被流放,但身體和精神卻一直很好,只不過就是放心不下當時的朝政,可以說有心殺賊,無力迴天。

  4.楚國滅亡

  楚國最終被秦國給滅了,知道國亡後的屈原,萬念俱灰,什麼想法也沒有了,他不願做亡國之人,寧死也不辱節,就這樣,最終投江自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