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信宜市茶山镇的革命往事「杨品庆-下蓬篇」


回忆信宜市茶山镇的革命往事「杨品庆-下蓬篇」

木刻版画 《人桥》 画家:古元 1948年初创作 图片来源:人民网

背景:回望20世纪20-30年代,粤西地区人民正历经了一场多灾多难的时期。在经历桂系军阀借护国战争盘踞广东的乌云笼罩下,暴政军阀邓本殷对粤西的统治期间更是极尽压榨剥削之能。在他的统治下粤西卖官风气盛行,县市各类苛捐杂税共计6000余种,导致民不聊生,土匪数目位居广东之冠。从部分资料中窥其当时信宜县第七区怀乡围五甲局,便是军阀统治者为巩固自己地位镇压百姓而衍生出的一个爪牙机构。剥削欺压当地百姓数十年,此番环境,也为1926年的怀乡起义,以及解放战争后期信宜县茶山乡轰轰烈烈的革命运动埋下了伏笔。

口述人:老革命家杨品庆

记录人:梁罡烙

三代革命路,回首终无悔

回忆信宜市茶山镇的革命往事「杨品庆-下蓬篇」

图/下蓬交通站站长杨立强像 杨品庆提供


回忆信宜市茶山镇的革命往事「杨品庆-下蓬篇」

茶山老革命杨品庆先生 /摄于2020年1月


回忆信宜市茶山镇的革命往事「杨品庆-下蓬篇」

政府颁发给杨品庆先生的五老人员证件

解放前,我家因为躲避当时的国民党乡政府抓壮丁以及其他原因,从茶山乡丰垌竹山搬到旺埇下蓬地区从事种蓝和染布营生。那时候的我还小,记得当时的下蓬很荒,住的人也少。也就见张姓人家在上蓬(现称大辽地)租着怀乡赖姓地主的山地种蓝。为什么这个地区会叫下蓬呢?因为那时候的房子还很简陋。墙面多用泥土夯实且用茅草搭建的简陋蓬屋。且此地属尚未完全开荒且植被茂盛的森林,较多树木高大遮天蔽日,结合此情形故称之为“蓬”。至于泥砖房,那也是后来才有的。小时候打记事起,大宅子里面。总是住着一些操着白话口音的“老表”。他们和其他老表有些不一样,他们不是串门一会儿就走,而是经常在这里留宿。有的常年住在阁楼不出门,吃住都在上面,像足不出户的闺女。隔壁的阿叔(杨立国)和阿婶(伍秀英)没少给他们端过饭菜和拿走装着屎尿的粪桶。其中有个特别的“老表”叫叶锦(解放战争时期上级轮换派来的茶山地区革命领导人之一),他经常白天出行,偶尔会在下蓬村的田地里做工,或是带着宽大的斗笠,脖子挂着毛巾,常是挑着一条扁担挂着一个袋子便出门“收购蓝米”去了(蓝米, 蓝色染料的种子)。因为当时地处荒山,老虎和野猪肆虐的环境,火药狗(火门枪)基本是每家每户的标配。相对家中那粗大管长的“火药狗”而言,这些外来“老表”身上,大部分都配有短小驳壳枪。虽然小巧却格外的沉!记得“老表”王五叔(王国强:解放战争时期上级轮换派来的茶山地区革命领导人之一)他身上就配了两把小驳壳,其中一把坏枪还充当过我童年的玩具。


回忆信宜市茶山镇的革命往事「杨品庆-下蓬篇」

图/下蓬革命交通站房屋


回忆信宜市茶山镇的革命往事「杨品庆-下蓬篇」

图/屋内


回忆信宜市茶山镇的革命往事「杨品庆-下蓬篇」

当时部分革命队员身上携带的同款驳壳枪 正名: 毛瑟军用手枪(Mauser Military Pistol)

那时候,我大概十一二岁,依稀记得家中常年的来客不少,我还见过当时的茶山的游击小组组长长杨品琛,他是周埇村上旺埇瓦厂人。约二十岁左右的样子,偏黑的脸结实身材。他不常来家中留宿,属于行踪不定的串门客人。至今犹记得他出事的那天傍晚,他来到下蓬串门,当时家里杀了狗做菜吃,大家闹哄哄的正邀请他进去吃一顿。只见他那天脸色格外的黑,站在门口很久都没有进去。转身便表示有事要回家。未曾想到回到自家住处附近, “大啷狗”( 周埇上旺埇地区当时负责接种天花疫苗的杨副保长 绰号:大啷狗)为了贪图那一百担谷的悬红(悬赏),便将其出卖导致被捕遇害。因为杨品琛同志被捕后,受尽折磨直到遇害都未吐露出一字。以个人的牺牲保全了茶山乡的交通站以及中共地下组织人员的安全,这些也是传言的后话。不过在下蓬地区,他们(革命同志)在这里很受群众的欢迎,关系搞得很不错。当时下蓬还有上蓬的杨、梁、刘姓等革命堡垒户就经常悄悄的捐粮食作为他们的给养。他们大多都藏身于交通站或联络点的农户家中,或住在较高方便观察的阁楼,方便有什么风吹草动便隐匿到深山里去。毕竟下蓬属于旺埇坑的腹地,两面山高岭崎,坡陡路窄。距离茶山乡以及国民党军警盘踞的渤垌乡也远,即便他们过来打算围剿,面对着这荒山野岭,四处有横行的野兽还有群众掩护。估计来了对于这些常年熟悉了深山环境的革命队员也是无可奈何。因为这里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群众基础,1944年4月,茶山地区的革命领导人杨叙庆、梁特立、黄沛霖(黄源传)、罗强、杨品琛等人决定以下蓬为茶山中心交通站,任命父亲(杨立强)为站长。并以此贯通辐射旺埇中间垌、丰垌竹山、与白木、渤垌、平田等地的交通站及联络点,将革命运动浩浩荡荡的开展起来。

回忆信宜市茶山镇的革命往事「杨品庆-下蓬篇」

图/下蓬自然村村落


回忆信宜市茶山镇的革命往事「杨品庆-下蓬篇」

图/石屋(又名石窿)遗址,后被泥土塌方掩埋下方洞口,据村里老人描述,此处可蹲守3-4人,据杨品庆回忆,当时此处还较为荒凉偏僻,他们(革命同志)大都需牵着藤蔓下来

我参加革命的时大概才十几岁,正是个细侬(小孩)的年龄。那时候我哥在茶山乡下面读大馆(私塾),只有我还在下蓬的家里跟着先生读小书。教小书的先生有几个,他们大都教几个月,便陆续匆匆离开了,据说大都是搞革命的。记得第一次以地下通信员的身份送信,具体的月份也忘了。只知道那天,叶锦老表叫我过来,将一颗被揉成黄豆粒般的纸团递给我。要和我一起去送个“东西”。临行前他千叮咛万嘱咐的告诫,如遇到有人询问和搜查时,务必要把这颗“纸团”第一时间吞到肚子里去。防止给人留下证据,当我第一次将“纸团”送到白木村阿辽平联络站时,已是傍晚。还是叶锦亲自带我去的。他让我以后再来,就把纸团交给“硬壳婆”即可(硬壳婆为当时中共地下党支部书记杨万元的母亲)。不想到在回来的时候,还是发生了意外。只记得那时候天色已经渐晚。当我们两人走到一处被雨水冲刷开的田沟里的时候,叶锦迅速地将我推进了沟里捂住了嘴巴。另一手将头上的斗笠放在田基上随手便将驳壳枪掏了出来,示意我不要说话。过了许久,才慢慢地松开手,缓缓地将斗笠重新盖在头上,轻轻地告诉我可以现在走了。当回到家中的时候,叶锦才转过头告诉我刚才在沟里是遇到老虎了,捂着我的嘴巴并没有当时告知我,是怕说出来把我给吓到。然而第二次送信,是将“纸团”送到白木村上一个修钟表师傅俞德祥的家中,当时我需要提着一个不大的“挂钟”去找到他,告知他这里有个钟表已经坏了,需要修理一下,然后再将“纸团”顺势交给他。送得最近的,也送过“纸团”到下蓬附近的“跌狗烂”的柏公坑联络点。如此进行了十几次。后来听父亲提起,那时候叶锦老表曾想给我写一张通信员证明的凭证。但是最后都被母亲考虑到安全原因拒绝了。直到解放后,我才知道除了父亲参加了革命,当年爷爷杨庆荣也曾经跟着在旺埇庙(现茶山旺埇小学)聚义的杨万元、杨万禄、杨文豪、杨花旦、古万利、杨庆云、黄俊传、黄传达、杨叙庆等人参与以罗克明、朱也赤领导的怀乡起义。后来还在茶山丰垌成立过农会,和杨花旦一起做过农军(农民自卫军)的队长。他是茶山乡地区较早加入共产党的党员之一,但都因起义失败为了自保便隐居了起来。所以他至死也没有提及过自己这段传奇的往事。到了后来临近解放,茶山乡革命形势急剧转下。不少搞革命的同志都被捉了。尤其在下旺埇中间垌交通站站长覃大喜被渤垌乡捕杀共产党的国民党警察局长张佐治抓捕入狱后,上旺埇下蓬交通站一度风声鹤唳。我父亲以及上蓬附近联络点那些潜伏的党员和游击队人员白天都不敢留在屋,或在近山地方一同种地,或在当时的下蓬坑窿的“石屋”里躲过一段时日,直到晚上,国民党反动势力们没有了活动,才陆续回家过夜。那段时间,大家过的是心惊胆战的日子。好在熬到了1949年,茶山乡的国民党官员武装势力陆续撤走了,共产党军队入驻解放了茶山乡,我的“特殊工作”也到此结束。我得以有机会去茶山五小(现在的茶山镇中心小学)继续接受教育,青年时期也曾担任过下蓬生产社的出纳。因为文化以及个人原因,村里曾推举我去做大队书记我都婉言拒绝了。直到后来在家务农一直都是过着平静地生活。现今我已经83岁了,儿孙满堂,还拿着不低的补贴金。但也仍坚持每天走路锻炼。看新闻,尽自己的能力去为村里做一些事。回望现在茶山的新貌,大家都分到了田地,生活都慢慢地富裕起来。当兵已经是一件保家卫国且光荣的事,而不再是过去解放前那样强行摊派每户三抽二、二抽一式的拉壮丁(三抽二:一户人家如有三个儿子必须抽两个当兵,或两个儿子抽一个),不想去还要拿几担谷作代价请人代去。随之消失的还有各种沉重的苛捐杂税,迎来的是共同富裕的安稳幸福生活。在这里我想起了那些为反抗压迫剥削而奋斗牺牲的革命先驱,我们这三代参加革命的人能侥幸平安的度过,实属幸运,和他们相比,我当年所做的事情真的很微不足道。回望此生,对于这段人生的特殊的历史,我至今无悔参加过的革命事业,成为这样一名光荣的茶山人。

回忆信宜市茶山镇的革命往事「杨品庆-下蓬篇」

老革命杨品庆先生提供其父亲杨立强画像


回忆信宜市茶山镇的革命往事「杨品庆-下蓬篇」


口述人:老革命家杨品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解放战争时期担任茶山乡周埇下蓬中共地下交通站交通员,负责中共地下交通站通信工作。
其父:杨立强(已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解放战争时期为茶山乡周埇下蓬中共地下交通站站长
祖父:杨庆荣(已故),茶山乡丰垌村人 1926年期间曾参与中共领导的怀乡起义, 曾担任丰垌农会会长 同年年7月在茶山乡丰垌农会自卫军(农军)副队长

阿叔:杨立国 五老人员,已故。 阿婶:伍秀英 已故

五老释义:五老人员指的是我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为我党做过贡献,如今尚健在的老同志。他们分别是:

(1)老地下党员(2)老游击队员(3)老交通员(4)老接头户(5)老苏区乡干部。

主流含义:1、老干部2、老战士3、老专家4、老教师5、老劳模


为确保文章的真实性以及历史事件的严谨性,文中部分内容有适当参考部分党史书籍资料。以及提供对应证件、当地政府认可的文件资料、以及当事人采访录音。本文已经杨品庆先生确认后发布。可转载,禁止用于商业用途。


  1. 《怀乡起义》1996年版 广东人民出版社 P10-14页 怀乡起义的历史背景
  2. 《怀乡起义》1996年版 广东人民出版社 P63 、66、67页
  3. 《记者探访:茶山小山村有个“红色大院”》2016年8月23日茂名晚报 可网络搜索看到文章
  4. 其他相关政府认可的历史相关文件佐证
  5. 族谱亲属关系佐证

怀乡起义书籍中对其祖父杨庆荣革命事迹介绍

回忆信宜市茶山镇的革命往事「杨品庆-下蓬篇」


回忆信宜市茶山镇的革命往事「杨品庆-下蓬篇」


回忆信宜市茶山镇的革命往事「杨品庆-下蓬篇」

2008年周埇下蓬自然村申请书上提及的革命老区资料,为政府认可的佐证。部分内容不便展示故打马赛克处理。

回忆信宜市茶山镇的革命往事「杨品庆-下蓬篇」


回忆信宜市茶山镇的革命往事「杨品庆-下蓬篇」

亲属关系可参考信宜茶山杨氏族谱 上册第六卷 朋相公世录

回忆信宜市茶山镇的革命往事「杨品庆-下蓬篇」


回忆信宜市茶山镇的革命往事「杨品庆-下蓬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