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的用笔方式和风格怎样?

文艺之城


如果只列举中国书法史上五位最为重要的草书家,黄庭坚(1045-1105年)大概是不可忽视的一位。其草书在线条、笔法、字的组合方式、节奏以及与他其他书体之间的关系,都迥异于前贤,因此,黄庭坚成为我们必须特别看待的书法家之一。



01、黄庭坚草书及其例子

大草在唐代达到顶峰,以张旭《古诗四帖》、怀素《自叙帖》为代表。顶峰的标志之一,即将原来小草书中较为明显的侧锋提按欹侧,变为中锋运行,这样,笔锋的活动半径增大,使较大弧度甚至接近圆形的线条的出现成为可能。《古诗四帖》和《自叙帖》中大量圆转飞动的线条,正是中锋用笔的结果。黄庭坚的草书,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也是如此。

但在《诸上座帖》和《李白旧游诗卷》中,这种情况发生了细微的变化,圆浑匀停的中锋逐渐让位于“三过笔”的抖动式中锋,即书写中为了强调线条中段的力度和质感,多次抖黄庭坚这种用笔方式,他自称为“抖索之病”,并称来自周越的影响。



在黄庭坚的中期作品,如行书《婴香方帖》和大字楷书《砥柱铭》中,尚不见此明显特征。特别是《砥柱铭》,其横画大多是露锋起笔、线条平直,与黄庭坚大多数作品大异其趣。《张大同卷》中,黄庭坚招牌式的抖索笔法已然相当成熟,而这件作品正好与《诸上座帖》作于同一年(1100年)抖索笔法在楷书《松风阁诗卷》(1102年)和草书《李白忆旧游诗卷》(1104年)中达到极致,这两件作品也是黄庭坚极具个人风格的代表作。



02、黄庭坚草书特征与风格

唐代楷书成熟之后,提按笔法对于起收笔两端的强调日渐导致线条中段靡弱,这正是康有为所说的“中怯之弊”,而且提按笔法也渗透到楷书以外的其他书体中。黄庭坚楷书、行书和草书中的抖索笔法,正是出于对“中怯”补救的结果。抖索笔法显然不是来自传统楷书,而可能是黄庭坚从摩崖碑刻之类的抖索痕迹中体悟而来。因此,清代李瑞清等人临摹北碑所用的抖索笔法并非首创。

如前所述,以张旭《古诗四帖》、怀素《自叙帖》为代表的大草出现了大量的线条组合单元,并消弭了单字线条和结构的界限。而黄庭坚的草书,并没有出现严格意义上的线条组合,大多还是以单字结构为单元。其单字最为重要的特征,就是对紧缩的中宫和发散状的外部线条的强调,以《诸上座帖》《李白忆旧游诗卷》最为明显。而他的小字行楷书和大字楷书,对这两点的强调也是一以贯之的,在大字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松风阁诗卷》达到极致。



抖索笔法、紧缩中宫和发散的外部线条成为黄庭坚楷书的强烈个性,而这些因素同时存在于他的草书中,成为草书流转飞动的阻碍。黄庭坚的处理方法是:完成单字的草法,将外放发散的长线条楔入紧邻单字的空间之中,人为地制造字与字之间的连接和空间的融合,同时极力压缩中宫空间,放大外部空间,造成线条和空间的极度伸缩对比,从而导致空间的自然流动感。这一点在《诸上座帖》中体现最为明显。



03、结语

宋代开启了书法史的一个崭新时代。一方面,客观上是楷书笔法风行,渗透到各种书体当中,填平了各种书体笔法之间的沟壑;另一方面,宋代书法家更强调以己意书写自家意态,熔万千意态于一炉。而黄庭坚的草书,无疑为我们了解书法史的这些幽微之处提供了鲜活的个案。


青栀姑娘


黄庭坚说:"若使胸中有书数千卷,不随世碌碌,则书不病韵。″他强调创新,提出"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的书学观。

他的行书,用笔多变而节奏感强,线条巧含篆书之意。点画多处断开不连续,上下字不用笔势连绵而用体势连绵。长笔画夸张伸展,内紧外松。以奇为正,清劲伟岸。其代表作品有《松风阁诗卷》、《伏波神祠诗》、《华严疏》、《诸上座帖》、《苦笋赋》等。

黄庭坚谈创作:"老夫之书,本无法也,但观世间万缘,如蚊蚋聚散,未尝一事横于胸中,故不择笔墨,遇纸则书,纸尽则己,亦不计较工拙与人之品藻讥弹,譬如木人,舞中节拍,人叹其工,舞罢,则又萧然矣。″

以自然万物为师,是他的创作源泉。创作是情感所引起的,把自己的情感通过物质得以存留,实现了人格外化。

(个人浅见,仅供参考。不当之处,敬请包涵。上图书法作品《九佰黄尘》为黄庭坚所书。)


神韵轩书法


黄庭坚的书风具有明显的叛逆性格,当我们从创作意识和创新意识的维度将北宋四家作一比较,就会发现,与蔡襄的最古典相比,黄庭坚的书法则处于最叛逆、最前沿的一端。他的所有书作几乎都能找到这种反叛的性格,在漫长的中国书法史上我们几乎很难再找出几个像这样具有叛逆性格和创新意识的书家。总体而言,黄庭坚的书法在线条上显得锋利、爽劲而又颇具动感与气势,有暴风骤雨、诡异莫测之势。结体是一种前无古人的跌宕开阖之势,中宫紧缩而呈“放射”之状,字里行间充溢着“抖擞”之气。我们虽然无法准确判断古人评论中的“放射”、“抖擞”是褒是贬?但有一点是可以确信无疑的,那便是其作品中充盈的强烈的自我表现意识和极其自由、毫无顾忌的创造意识。正由于黄庭坚在点画结体章法上的不安分、不内敛中和,在另一个侧面,正突显着黄庭坚的成功,首先体现在其书风作为一种创作范型的成功。


厌长廊


《松风阁诗帖》是黄庭坚七言诗作并用行书写成,墨迹纸本。纵32.8厘米,横219.2厘米。全文计29行,153字。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松风阁在湖北省鄂州市之西的西山灵泉寺附近,海拔160多米,古称樊山,是当年孙权讲武修文、宴饮祭天的地方。宋徽宗崇宁元年( 1102年)九月,黄庭坚与朋友游鄂城樊山,途经松林间-座亭阁,在此过夜,听松涛而成韵。《松风阁诗帖》的主旨就是歌咏当时所看到的景物,并表达对朋友的怀念。

黄庭坚一生创作了很多行书精品,其中最负盛名者当推《松风阁诗帖》。此帖作于黄庭坚晚年,其风神潇洒,长波大撇,提顿起伏,一波三折,意韵十足,在清新优美的《兰享序》和郁勃苍劲的《祭侄稿》之外另创一种健爽英杰的书风,堪称行书之精品。

郑板桥在《题画》中说: “山谷写字如画竹,东坡画竹如写字。不比寻常翰墨间,萧疏各有凌云志。”试看黄庭坚《松风阁诗帖》,以“画竹法作书”给人以沉着痛快的感觉。其风格清劲,出锋尖利,笔画挺拔,纵横穿插,使人如见翠叶交枝, 竹影婆娑。

《松风阁诗帖》的书法用笔,明末冯班在《钝吟杂录》中说道:“ (黄庭坚)笔从画中起,回笔至左顿腕,实画至右住处,却又跳转,正如阵云之遇风,往而却回也。”他的起笔处欲右先左,由画中藏锋逆人至左顿笔,然后平出,无平不陂,下笔着意变化,收笔处回锋藏颖,就像他自己所说的: “于燹道舟中,观长年荡桨,群丁拨棹,乃觉少进,喜之所得,辄得用笔。”他从船夫划船荡桨中领悟笔法,线条-波三折,笔笔精到,气势开张,结体舒展,心手调合。笔墨又如人意,所以出此杰作。

黄庭坚书法结构有三个特点:

一、主 笔鲜明。 《艺概》论道: “画山者必有主峰,为诸峰所拱向;作字者必有主笔,为余笔所拱向。主笔有差则余笔皆败,故善书者必争此一笔。”

二、 长笔四展。黄书最大的特点是醒目的长笔,以涩笔逆行作一波三折之势,但贵在自然, 切忌矫揉造作。

三、结体中宫收紧。唐人创九宫说,所谓“中宫”,即为字心,就是一一个字精神挽结的地方。如“晓” “夜” “旋” “昼”等字, 都有一个圆心,中宫收敛处更显雄强茂美。由中心向外作辐射状,纵伸横逸,如荡桨,如撑舟,气魄宏大,气宇轩昂,其个性特点十分显著。

所以我们在写黄庭坚书法要注意峻拔英挺,悬腕中锋,长的线条要一波三折, 纵横多姿,要用周身的力量带动笔势行走,不断地出现波澜


调皮的凉城


黄庭坚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从黄庭坚的行帮手札墨迹看,其撇捺开张、字形扁阔、字势向右上扬,甚至有些夸张强调,咱嫌生涩。

黄庭坚行楷有长枪大戟,绵劲迟涩的风格。黄庭坚的草书用笔从容娴雅,行笔松缓,代表作《诸上座帖》。



宅宅龙


黄庭坚是北宋诗人,出自苏门而又自成一体,形成山谷体诗,该诗体成为后世江西诗派的宗主。他喜学杜诗,但以旧出新。他还故意调换诗中的平仄,给人以奇崛之感,形成“拗体”诗,这是山谷体的主要特色之一。

黄庭坚的诗笔法瘦硬,去除了诗的华丽之感,力求挺拔刚健,行成一种新奇的美。在诗的字词上,精于锤炼,辞必己出。力求做到“无一字无出处”“点铁成金”,“夺胎换骨”。

如《听宗儒摘阮歌》中“寒虫催织月笼秋,独燕叫群天拍水。”

十四个字从秋夜的月写到促织的鸣叫,从孤雁寻找雁群写到拍天的浪涛,用众多的音域和广阔的空间来表现宋宗儒弹奏阮咸的萧瑟凄凉之感。其中典用于杜牧的《泊秦淮》中“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甫的《孤雁》中“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韩愈的《题临泷诗》之“海气昏昏水拍天。”以此可以看出黄诗炼笔之精,用典只隐。

总的来说,黄庭坚的诗的追求句法锤炼,用新奇词句,来突显其标新立异。黄庭坚还发展拗句、拗律,“以故翻新”,用陈熟的意象寻求的新的意境。而在追求生新瘦硬峭拨的同时,又有如《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手》一样晓畅自然的芊棉的一面。





把自己养好


黄庭坚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学书尤为推崇王羲之《兰亭序》。

一、中宫敛结,长笔四展

二、欹侧变化,不受羁束

三、撇改为点,蹙写上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