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上西嶽華山(上)


獨上西嶽華山(上)

華山之險,五嶽之中這是在講的,誰都知道,自古華山一條路,電影《智取華山》,更襯托出它的險要、奇拔、峻秀。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在這種思想的支配下,我毅然決然,向自然挑戰,向自我挑戰,獨自上華山。這也算是毅力與體力,信念與年齡的較量吧!


獨上西嶽華山(上)

希夷殿

清晨,我到了華山,徑直奔玉泉院。天然舫,希夷洞、觀音洞,山門、重門、月門,七聖殿、聖母殿、郝祖殿、希夷殿,無憂亭、離憂亭、納涼亭、山蓀亭、學弈亭,"一舫、二洞、三門、四殿、五亭",星羅棋佈,錯落有致,構築新穎,典雅古樸佈局在院內。

關鍵還是陳博的墓。相傳,陳博是五代宋初道士,知天文,曉地理,鑑人物,辨聖凡,常年隱居華山,被宋太宗賜號希夷先生。這裡有關他的傳說很多。想當年,趙匡胤流落關中,經常跑到華山與他下棋。陳博知其將來肯定要坐天下,便在一次贏棋後,逼他寫下"出賣華山"的字據。

獨上西嶽華山(上)

棋亭

趙匡胤覺得這天下也不是我的寫就寫,哪知多少年後,趙匡胤真的做了皇帝,這一言九鼎,從此,華山便不再納糧,完全由道士自己管理。據傳,這玉泉院也是陳博所建,因院內有一清泉與山頂鎮嶽宮玉井潛通,而得名。

穿過玉泉院,跨過隴海鐵路,沿華山峪而上,迎面是一座牌坊,正面"華山"二字竟是彭真所書,左右一聯:"名勝萬千景,奇險第一山。"背面有"獨尊"二字,也有一聯:"五峰通四塞,八水繞三秦。"高度概括了華山的景緻。獨木難成林,正不知如何給自己照相,後面趕來三位青年,兩男一女。聽我一說,那女青年痛快應允,"來,我給你照",留下了身影。


獨上西嶽華山(上)

更重要的是,他們激勵我。此時我還在猶豫,說:"你們一直爬上去嗎?"那女青年一歪頭說,"那當然,我們就是來爬華山的"。我仍疑問,"能行嘛?"她說:"怎麼不能行?我們不但要爬上去,而且還要走下來。"這句話徹底打消了我還在尋找索道的念頭。


獨上西嶽華山(上)

過了五龍橋,進華山門,趕上一個背夫,年紀五十多歲,揹簍裡放著一個發電機,我便問,"老同志,背上去,給多少錢?""二三十吧!"這錢掙的真不易。我又問,"今天能返回來嗎?"他說:"能!"這又給了我鼓勵,人家揹著這麼重的東西都能上去,我還擔什麼憂。

到了魚石處,"天然變化",其實就是塊大石頭。"光緒十年六月,山內蛟起,衝裂巨石至此,中見魚形,首尾皆具,故稱魚石。"若無介紹,肯定無人留意。對面石刻"壽山"二字,為陳博所書,其餘"關聖垂訓:存好心、行好事、說好話、讀好書",是與"壽山"二字相對稱,說明你只要修好積德,那肯定會長命百歲。


獨上西嶽華山(上)

再往上是王猛石。王猛乃晉朝北海劇,今山東青州人氏,在華山隱居,常懷有濟世治國之大志,後任前秦中書侍郎、尚書令,有"功蓋諸葛第一人"之說。

我疾步走著,不時發現石墁的路上有字,到了"擎天傲雲"天王殿(夫官廟)旁,竟發現是毛主席的詩句"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我終於明白華山人的用心良苦,旨在激勵人們勇於攀登。

到五里關,又稱桃林坪,兩邊彩旗獵獵,介紹著到此已走了五里,故稱五里關,又稱第一關。腳下又有一聯:"依舊坪樹對流水,曾經桃花笑春風。"可見桃林坪過去風景絢麗,可惜,時過境遷,現在華山峪連水都沒有,美中不足。


獨上西嶽華山(上)

過"老母洞天"(抽籤靈驗),我更不信這個,過去是"不信天命信革命",現在是"不信天命信自己"。還是國際歌唱得好,"從來就沒有救世主,也沒有神仙皇帝",只能靠自己,特別是現在,靠誰也不行,"路在腳下靠己闖"。

第二關石門即將臨近,"西秦勝概"、"聲激古今""天開畫圖"、"中天積翠",皆是萬曆年間石刻,到現在也有年頭了,當然,主要描寫的還是希夷峽。希夷峽,因陳博仙化於此而得名。這裡危崖百丈,峽天開一線,神秘莫測的峽口右上方有一方穴,形似鑿開,傳說是陳博脫骨成仙的地方。原有鐵鏈,供遊人攀登,後因丟失了陳博的趾骨,道士十分生氣,便斬斷了鐵鏈,從此再也無法攀登。


獨上西嶽華山(上)

不過,我在峪中卻見一巨石,上有一門,曰"玉皇洞",一道士正攀鐵鏈而下,不知是否是一處,門上刻有"羽駕蓮峰"四個大字。窗旁還有"雲樹生香"更大的字。傳說,陳博脫骨成仙的遺骨是有香氣,是不是因此而得名呢?


獨上西嶽華山(上)

這才真正到了石門,只見一塊大石斜壓在另兩塊擠頂的石頭上,形成一門,低頭過去,就到了莎蘿坪,又稱洞天坪,取洞天福地之意。這是遠眺天外三峰最佳之處。附近有大上方、小上方,原來我並不明白所叫之意,一會兒,恍然大悟,只不過是僧道把他們所建的寺觀,按方位稱呼而已。

看來,大上方以前有人爬過,現在去的人不多,只在下面觀看。"三峰拱翠"、"壁立萬仞"、"乾坤飛柱"、"明星玉女"、"羅立諸峰",石刻大小不一,形象各異,介紹著、讚美著多彩多姿的風景。


獨上西嶽華山(上)

到了混元石,老遠有"神彩"二字,竟為開天闢地所遺之石,背面有"蓮屏松柱"明代石刻。旁邊還有一首詩,"華嶽在天下,非煙蕩潮胸。群生停雷雨,比翼駕蒼龍",民國二十四年石刻。正這時,一挑夫提示,往石北崖看去,隙嵌處落出一塊白石,狀似蛇首,故又稱白蛇著箭處,很是形象。

再往前走就是十八盤了,山勢曲回,十有八折,盤旋而上,腳下又有一聯:"進退維谷,上下求索",告誡人們勇於去實踐。登幾個石階,轉彎到了毛女洞。


獨上西嶽華山(上)

傳說,秦宮女玉姜,因避驪山殉葬之難,負琴逃匿到華山,飢食松柏葉,渴飲山泉水,久而久之,體生綠毛,身輕如燕,遂呼毛女仙姑。洞門有一聯:"悠悠琴聲驪宮恨,冷冷月輝荒嶺情",腳下一聯更為扣題:"朱弦只撥秦宮怨,芳徑空歸月夜魂。"也許這個綠毛女,還趕不上白毛女呢!白毛女必定等到了解放,必定還有一個大春,綠毛女有什麼?看來,歷代都有被逼得走投無路之人。


獨上西嶽華山(上)

繼續前走,仰頭看去,"奇削秀拔",過"華山雲門"有"空翠"大字,"千尺碧壑",對面有"哈叭石",右側有一高臺,曰"登臨攬勝第一臺"。乍聞流水,潺潺作響,曰"響水石"。華山終於有了水。只見挑夫、背夫相聚在此,有的用空礦泉水瓶去接,有的用手直接撩飲,看來真是純淨,要不無人敢喝。

過了小石橋,"鳴泉漱玉",水流如磬,石刻漸漸又多了起來,"水飛石鳴"、"鳳笙鶴管"、"紫雲勝景"。此時真正到了雲門,故此上雲:"仙境"、"天下第一名山"、"洞庭飛來"、"願為天下雨"等。


獨上西嶽華山(上)

這才到了青柯坪。青柯坪因生長青柯樹而得名。北側"通仙觀"為邵力子民國二十四年所書,只是看不出"觀"的樣子。稍往前走,有一"玉井金蓮"小石牌坊,孤孤零零,雖有一井,早已乾涸。過青柯橋,便到了東道院,亦名九天宮,供奉九天玄女塑像。門聯寫道:"九天祥雲來綵鳳,十地神威助軒轅。"進去曰"南宮紫府"。


獨上西嶽華山(上)

出了東道院往東走,這才真正到了山根。腳下石刻鼓勵:"十八盤未足勞頓,三千級已在招我。"告示著人們更艱難的道路擺在眼前。石刻又多了起來,"永朝華山"、"梓潼宮"、"龍勝"。"迴心石!"我驚叫起來,早有耳聞,果真有此處。咱到這兒能迴心嗎?不能,天大的困難也要把它踩在腳下。人,就是要有一種追求、一種精神、一種毅力。這有啥?山再高,有人高嗎?路在長,有腿長嗎?什麼事情不是人幹出來的?只要你堅持,再高的山踩在你的腳下,再長的路甩在你的身後。


獨上西嶽華山(上)

我信心百倍,手挽鐵鏈堅毅地往上爬去。旁邊的石刻也變了腔,"英雄進步"、"邁進",腳下的石刻更是豪言壯語,"登峰造極險路途中敢昂頭,闖關越隘頑石面前豈迴心。"這就對了,任何事情都要鼓勵,鼓勵就出力量,鼓勵就長信心,鼓勵就可以通過一個個臺階,登上頂峰。其實,這段路並沒有他們玄乎的那麼邪火,我沒費多大功夫就攀登上去。


獨上西嶽華山(上)

到了千尺幢,又稱箭筈。這可得大書特書,這與迴心石簡直不是一個檔次,這才是華山最險之處。只見那千尺幢,懸崖峭壁,直上直下,中間夾著一狹隘的石縫,按軍事術語說,這就是雨裂溝,這就是常年下雨沖刷出來的溝。中間階陡,多虧兩旁有鐵鏈,要不然真難攀登。挑夫、背夫又一次集聚,看來他們是在養精蓄銳,準備一鼓作氣攀登上去。

九口 2020-3-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