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的事,從來不止是學習

saying:


我是小Q爸爸,小Q今年6歲,剛上小學一年級。

關於小Q的教育問題,作為一個任職6年的奶爸,我自認參與得一點都不會比小Q媽媽少,所以小Q比較黏我,我也很得意。

我不完美,微博上的自我介紹是“不完美職場奶爸”。

我會經常寫下與因為有娃,而逐漸變得不一樣的日常,有雞飛狗跳,有豁然開朗,也有酸甜苦辣。

我用文字來與同為寶媽寶爸的你們交流,也歡迎你們後臺留言,我來負責採訪,把你們的故事,變成文字。

1
平時我愛買零食,家裡有個專門放零食的箱子。

最近我買了好幾罐小胡桃仁,因為小Q媽和小Q奶奶都喜歡吃。

當然,小Q也喜歡,只是小胡桃好吃,但吃多了會引咳嗽,所以,我會管住他,讓他少吃點兒。

小Q媽媽,天天回家看電腦時,就喜歡旁邊放著一罐,扣著扣著,就給吃完了。

這天,小Q急匆匆跑來向我彙報: “爸爸,你買的小胡桃仁兒被媽媽快吃完了!”

我說,“嗯,她吃唄。那東西,吃多了,咳嗽。”

小Q跑去和媽媽說,“爸爸說,小胡桃吃多了會咳嗽。你不要吃了。”

她媽頭也不回,邊吃邊說:“我吃了好幾罐,也不咳嗽。”

小Q又跑來,一臉無奈地說,“爸爸,媽媽說她不咳嗽。”

我說,“嗯。你心疼小胡桃是吧?沒事,吃光了再買。再說,每個人的胃就那麼大,媽媽這個吃的多,另一種就會吃的少。你要總盯著別人,你就會越看越難受,你若是能找到自己喜歡的,守住它,你就什麼都不會少。”

總守著別人的地圖,就會找不到自己的道路;總盯著別人的生活,就會看不到自己的幸福。有些痛苦,真的是“自找”的。

教育孩子的事,從來不止是學習


2


小Q前幾天參加一個機器人比賽,比賽結束後,我去賽場接他。

看到那個地方有好幾幢房子是用彩色集裝箱摞起來造的,很有個性。還有一個用樂高積木拼成的超大號的“大黃蜂”。

小Q一看到這些就很興奮。

我突然有一種想法和孩子分享:

你看,這些作品的原材料就是一些塑料片。

如果不是經過人的手把它們拼在一起,並加了一些功能模塊,他們就只是一些沒有什麼用處和價值的塑料而已。

但是經過我們的設計和思考,把這些看起來沒有什麼價值,互相也沒什麼關係的碎片們,通過某種邏輯組裝起來;

他們就變成有用的或有趣的東西了,比如車子、房子、玩具、藝術品.......

集裝箱還能變成房子供人住。樂高積木可以做成藝術品,吸引孩子們探索。他們因此也具有了使用價值。

你覺得,這個過程中最有價值的點是什麼?

小Q說,是我們的大腦

我說,“對,是我們的大腦。一個人的真正價值也就在這裡

把一些看起來沒什麼價值的東西,通過創造性的構思、按照一定的邏輯,讓他們產生關係,然後做成一個有價值的東西。

原料,這個世界上到處都有;可有思想的大腦並不是人人都有。”

其實很多時候我們和孩子交流的內容,他未必都能理解。

我只管表達我的觀點,至少他會對探尋世界的本質這件事有個印象。

教育本身是一種浸泡


教育孩子的事,從來不止是學習


3

秋遊是唯一能趕走小Q“夢遊”的活動。

一早6點,小Q就喊我起床。被我轟了回去繼續睡覺。

6:45小Q破天荒地起床了,自己開始收拾東西。

我給他零錢,讓他自己去樓下買早餐。

去學校的路上,我突然發現家附近開了一家很大的奶茶店。

於是,我們有了以下的對話:

“呀!竟然開了一家奶茶店!”

“爸爸,我昨天就發現了!”

“那兒以前是什麼店?”

“是一家賣酒的店。”

“哦,一家關了,一家開了,你覺得這可能說明了什麼?”

“喝酒的人少了呀,所以開不下去了。喝奶茶的人多,所以開了一家大奶茶店。”

我想了一下,和他討論:

“也許是喝酒的人並沒少,而是有其它渠道購買了呢。比如在網上買得多了,所以實體店開不下去了呢。”

然後,我們又討論哪些實體店,可以活下來。

小Q說,文具店!因為我需要文具的時候,爺爺都是去家附近給我買,也不貴。而且,我也喜歡逛文具店。

我說,對哦。還有什麼?

小Q說,鞋店,媽媽喜歡在實體店買鞋子,因為可以試試合不合腳。

我說,你觀察的很對。還有什麼呢?

小Q接著說了一堆,理髮店、賣菜的、還有服裝店、飯店、酒店、加油站.....

這種聊天對孩子來說,雖然和學習沒有直接關係,但經常訓練這種觀察能力,可以讓孩子對真實的生活有更深的連接。並從觀察中獲取新知。


教育孩子的事,從來不止是學習


教育孩子的事,從來不止是學習

小Q夜裡睡覺怕黑。

他總央求我陪他一會兒,讓我等他睡著了,再離開他的房間。

我也樂得順便和他聊幾句,拍拍他睡覺。

這幾天我非常忙,小Q又要期中考試,每天晚上給他忙完功課,我還得繼續查資料。

小Q已經睡下,看我沒有想陪他的意思,就問,“爸爸,你為什麼還不睡覺呀?”

我說,“爸爸前面剛輔導完你功課,現在還有好多工作沒完成。大人麼,很辛苦的,不能像你們孩子一樣,學完就可以睡覺了。你先睡吧。”

不知道觸動了他哪根神經,小Q表示不服,“哼,我長大了會更辛苦。你現在還可以輔導孩子,我大了,科技更發達了,我的小孩學的東西,我都不會呀,那輔導起來比你還辛苦。”

孩子對“抱怨之詞”很敏感。即便大人隨口一說,對孩子來說,也是有壓力的。

只是面對這樣的壓力,有的孩子會想辦法轉移壓力,而有的孩子則默默的“承受”了壓力,無處排解。

總之,鼓勵孩子說出來,壓力就消失一半了。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