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智詭譎的外交家晏嬰

晏嬰,字仲,諡號平,習慣上多稱平仲,也尊稱他為“晏子”。他是春秋時期齊國名相,靈公、莊公、景公時期都在朝,是名副其實的“三朝元老”。 晏嬰身材矮小,其貌不揚,六尺的身高,不到一米四,老鼠須,眯縫眼,論相貌,活脫脫一個丑角的形象。可是,

他卻是集智慧和賢良於一身的奇人,至聖先師孔子對他推崇有加,史聖司馬遷更是發出了願意為他執鞭駕馬的感嘆,究竟因何緣由?

晏嬰其實是個年輕有為的官二代,他的父親晏弱是齊國的上大夫,只是比國卿低一級的官職,屬於中央政治局大員。齊靈公二十六年,晏弱病死,二十三歲的晏嬰繼任。可以說,這麼年輕就身居高位,在古代也不多見。然而,他食不重肉,妾不衣帛,一頓只吃一樣葷菜,家人的衣服非常樸素,自己是接近於寒酸,連國君都看不下去。他是第一位提出廉政的宰相。晏嬰說,廉者,政之本也。廉政一詞最早出現在《晏子春秋》中。可見,晏嬰是古代真正“為人民服務”的好公僕,在齊國素有賢名。

機智詭譎的外交家晏嬰

僅僅廉潔奉公還不說明是個好官,而晏嬰確實是個做官的天才,智商與情商都極高,對內經常把齊景公勸得一愣一愣的,對外經常把其他國君氣得一蹦一蹦的,別看他海拔不高,走到哪裡別人卻都不得不對他高看一眼,讓我們覺得晏嬰的形象瞬間變得偉岸起來。

一、對內直言善諫,以身垂範

“武死戰,文死諫”歷來是中國忠臣良將的傳統。武將以固守邊疆戰死沙場、馬革裹屍為榮,文官治國安邦,向君王進言的最高境界,就是以死相諫。可見勸諫君王是一件兇險的事,想說真話就得做好不要命的準備。而晏嬰,同樣剛正不阿、為民請命、指出國君的錯誤,卻深諳語言藝術,即達到目的,又不必為此付出慘重的代價,可見他的超群的智慧。

機智詭譎的外交家晏嬰

1、金玉之履

有一年冬天,齊景公做了一雙鞋,鑲滿了黃金、珠寶、美玉,他特別喜歡,

實際上,穿上根本走不了道,這種打扮,類似於現在土豪戴幾條大金鍊子,就是為了彰顯三個字“我有錢”,毫無品味可言。換做別人,肯定誇讚一番,說鞋子如何華美,如何與君王的地位相配。而晏嬰,卻沒給齊景公面子。他說:“外面冰天雪地,魯國這位製鞋的工匠,不知季節,不知輕重,讓君王寸步難行,是第一條罪狀;使君王不守常規,穿上這樣怪異的鞋履,為天下諸侯所嗤笑,是第二條罪狀;動用大量的財物,卻不能作對國家有益的事,積怨於百姓,是第三條罪狀。臣請君王能依法拘捕他。”

齊景公根本沒想到一雙鞋子能讓晏嬰說出這麼一堆道理,趕忙替工匠求情,晏子說:“辛苦從善之人應給予重賞,可勞苦為非之人,應治以重罰。”之後將魯國工匠驅逐出境。從那以後,齊景公再也沒有穿過這雙鞋子。晏嬰不僅自己生活簡樸,而且在最關鍵的時候能夠讓君王明白做什麼事會得民心,做什麼事會積民怨,是位賢相。

2、燭鄒養鳥

有一次,齊景公得到了一隻漂亮的鳥,就派一個叫燭鄒的人專門飼養。可是幾天後,那隻鳥飛跑了。齊景公氣壞了,要殺了燭鄒。晏嬰說:“此人該死,罪狀有三:國君叫你養鳥,你不留心讓鳥飛了,這是其一;使國君為一隻鳥就要殺人,百姓一定會有怨言,這是其二;諸侯一定輕視我國,認為我們的國君只重鳥而輕人,這是其三。此三條,條條當誅,請君王下旨!”齊景公馬上聽明白了,說:“放了他吧!不要傷了我的仁愛之名。”晏嬰說話很有條理性,剛才金玉之履說的是正話,這回說的是反話。直言勸諫,必須在國君心情好的時候;如果國君發怒了,當然需要委婉含蓄。

機智詭譎的外交家晏嬰

3、紀國金壺

有一次,景公與晏嬰及群臣到從前的紀國遊覽,手下人無意中撿到了一個精美的金壺,裡邊刻著“食魚無反,勿乘駑馬”八個大字。景公解釋道:“吃魚不吃另一面,是因為討厭魚的腥味,不想再多吃了;騎馬不騎劣馬,是嫌它不能跑遠路。”眾人無不隨聲附合。晏嬰在一旁默然良久,最後說道:“臣覺得八個字包含的是治國的道理。‘食魚無反’表面是吃魚不翻,實際指不要過分搜刮民脂民膏,‘勿乘駑馬’是告誡國君不要重用那些無德無才的人。”景公反問道:“紀國既然有這麼好的名言,為什麼還亡國了呢?”晏子答道:“臣聽說,君子的主張應該高懸於門上,紀國卻把名言放在壺裡,能不亡國嗎?”景公連連點頭。

晏嬰這一次真是大膽,居然敢反駁景公的話,可見這時候君臣關係已經非常密切了,說什麼景公都不會怪罪,如果是他剛做宰相,是一定不會如此批逆龍鱗的。而事實上,晏嬰說得對啊,勸諫的箴言怎麼可能如齊景公理解得那麼膚淺,所以晏嬰是思想家,確實當之無愧。

機智詭譎的外交家晏嬰

4、二桃殺三士

這個故事大家熟知,就長話短說了。齊景公繼承了先君“尚武”的傳統,想通過武力來恢復齊桓公的霸主地位。於是,就出現了“齊國三傑”——田開疆,公孫捷,古冶子,他們勇猛異常,居功自傲,作威作福,不講禮儀。晏嬰視他們為禍患,欲除之。於是在魯昭公訪問齊國之際,讓齊景公賞賜二桃,他們論功而食,在外人魯昭公面前,三人誇耀自己的功勞,要麼氣急敗壞,要麼慚愧不已,接連自殺。在講究氣節的春秋戰國時期,士大夫最怕的不是死,而是受辱。晏嬰很好地利用了他們這種心理,將沒有頭腦的莽夫一舉除掉,舉薦了名將司馬穰苴,他後來為齊國的江山大業立下了汗馬功勞。

機智詭譎的外交家晏嬰

清代詩人鄧性有首詩寫道:“咫尺計桃三士冢,累累同是古荒丘。”這首詩中表達了作者對晏嬰足智多謀的歌詠和對先人深埋荒丘的悼念之情。儘管諸葛亮認為晏嬰是手段狠毒的陰謀家,但是不可否認,他的這一舉措確實於國家有益,於君王有利,當然,對他自己也有好處,因為他與司馬穰苴可以相互配合,一文一武震懾諸侯,能將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高度一致化,手段太過高明,可見他是一個名副其實的政治家。


二、對外隨機應變,不辱使命
晏嬰的外交才能非一般人所能及,如果其它國家想挑戰晏嬰,一定是沒見識過他的水平,見過之後就誰也不敢招惹他了,因為自取其辱。晏嬰在外事活動中舉止莊重,氣勢威嚴,言辭犀利,揚國威,立國格,令齊國人大快人心,令各諸侯刮目相看。

1、天子請見

晏嬰出使吳國,吳王聽說晏嬰非常聰明,便想挑戰一下。當晏嬰到達吳國時,掌管接待的侍從官說:“天子請見!”晏嬰一聽非常吃驚,齊國、吳國都是諸侯國,吳王有什麼資格自稱天子呢?他站在原地不動,裝聾作啞,一聲不吭。侍從官連喊三聲,晏嬰仍無反應,吳王只好親自出來接見。晏嬰首先施禮,然後問吳王:“我是受齊君之命來貴國的,我是一個糊塗人,剛才就更犯糊塗了,我不知怎麼就走上了天子的朝堂,請問吳王在哪裡?”他沒就範,沒上當,沒指責,只裝傻,堅守了禮節,令吳王非常尷尬。晏嬰利用對方無禮的玩笑以退為進,使辱人者自辱,輕鬆打了勝仗。

機智詭譎的外交家晏嬰

2、折衝樽俎

晉國謀劃攻打齊國,為了探清形勢,便派大夫範昭出使齊國。齊景公以盛宴款待範昭。席間,範昭借酒勁向齊景公說:“請大王賜我一杯酒喝吧!”景公回頭告訴左右:“把酒倒在我的杯中給客人。”範昭樂壞了,接過酒一飲而盡。晏嬰厲聲命令侍臣:“快扔掉這個酒杯,以後不能再用了。”依照當時的禮節,在酒席之上,君臣應各自用不同的酒杯。範昭用景公的酒杯喝酒違反了這個禮節,是對齊國國君的不敬。

範昭回國後,向晉平公報告說:“我試探了一下齊國君臣的反應,結果讓晏嬰識破了,他太厲害了。齊國有這樣的賢臣,當前去攻打齊國,絕對沒有勝利的把握。” 後來就有了這個典故,折,是向後撤;衝,是戰車的一種;樽,是酒杯;俎,是裝肉的器具,樽俎代指宴席。指不用武力在酒宴的談判中制敵取勝。可見晏嬰一人之力可敵千軍萬馬。

機智詭譎的外交家晏嬰

3、晏子使楚

晏嬰奉命出使楚國,楚人想要嘲笑他身材矮小,因此故意不開正門,在正門旁開了個小門來迎接他。古時候,正門旁邊的小門是給狗走的。晏子說:“只有出使狗國者,才從狗洞而入。”官員無言以對,只得打開城門。

機智詭譎的外交家晏嬰

可是楚國人不依不饒,一個為楚王御馬的人問:“我聽說君王將相,都是魁梧俊美之才,因而能立功當代、留名後人。而你身不滿六尺,手無縛雞之力,你不覺得羞愧?”晏嬰答:““秤砣雖小,能壓千斤,舟槳雖長,不免為水浸沒,紂王勇武絕倫,一樣身死國亡,你自以為高大,不過為楚王御馬。我雖然不才,但能獨擋一面,忠心為國效犬馬之力。”這個御馬的差點鑽地縫裡去。

晏子覲見楚王后,楚王設宴賜酒。坐定後,楚王故意問晏嬰:“難道齊國沒有人了嗎?怎麼派你當使者呢?”晏嬰作禮答道:“齊國的臨淄城有七千五百戶,人人張袖可成陰,揮汗可成雨,行人來往川流不息,站立時並肩接踵,怎麼會沒有人呢?齊國派遣使者,賢者出使於賢君,不賢者出使於不賢之君。晏嬰最為不才,故最適合出使楚國。”楚王本想借此羞辱晏嬰,此時反倒啞口無言。

機智詭譎的外交家晏嬰

待飲酒盡興時,恰好有兩個當差的綁一人從殿前經過,楚王問道:“此人所犯何罪?”當差的答道:“是齊國人,所犯盜竊之罪。”楚王說道:“難道齊人生性喜歡偷竊嗎?”晏子說:“橘子生在淮南為橘,其味甜美,生在淮北為枳,其味苦澀,為何會如此,實是水土不同的緣故啊。如今人民生活在齊國不偷竊,來到楚國卻偷竊,這難道是楚國的水土使他發生了改變嗎?”楚王對於晏嬰的話實在招架不住,不得不道歉。

外事活動中,較量是實質,晏嬰沉著理性,雄辯四方,運用類比、歸謬,針鋒相對,以牙還牙,挫敗了各諸侯國侮辱齊國的種種計謀,維護了齊國的尊嚴。可見,如果外交家有排行榜的話,晏嬰很可能名列榜首,因為他是最不起眼卻最不好惹的奇才。晏嬰活到七十八歲,五十五年政治生涯,始終不倒,實在是一個為官的天才。在兩千五百多年後的今天,他的機智詭譎還在閃耀著動人的光芒,讓我們依然回想著他那些膾炙人口的故事,那些永遠值得品味的不朽傳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