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何躬耕河南南阳?

南阳崛起之路


诸葛亮为什么躬耕南阳,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诗里有一句话最能说明问题,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翰便为霖。 诸葛亮本人在出师表里说的也很清楚,臣本布衣,躬耕南阳。有人说躬耕南阳是南阳郡,是襄阳古隆中,其实聪明的古代人在另一首诗里已经否定了襄阳说。忧时还抱膝,遇主起南阳。躬耕原此处,更莫向襄阳。




龙腾白水


  

诸葛亮在《出师表》里自述"躬耕南阳",这谁都知道,那时南阳是郡级单位,管辖非常大,绝不等同于现南阳吗?某地卧龙岗说截止目前,拿不出一个诸葛亮到过宛城的史书记载,拿不出一个卧龙岗的史书记载。躬耕地怎么到卧龙岗的,和现南阳有关系?显然没有。历史问题还得在史书中找答案。躬耕地自有史书记载,多读史书,就会知道躬耕在隆中。

  • 央视系列纪录片叙述:诸葛亮隐居隆中,刘备207年三顾茅庐于隆中。这都是和史书记载相符的,特别是和社科院关于诸葛亮躬耕地结论相符。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举行诸葛亮躬耕地问题专家论证会的结论意见

近年来,国内有的报刊发表了一些关于诸葛亮躬耕地是在襄阳还是南阳的讨论意见,并由此影响了国家有关职能部门的某些决策。这一情况,引起了史学界的关注。为此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和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于1989年12月6日联合邀请北京地区各历史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史学专家共27人,举行了诸葛亮躬耕地学术论证会。会上,大家一致认为:

一、历代史籍文献记载诸葛亮躬耕隐居之地在襄阳隆中是始终一致的;

二、东汉末年,南阳宛(今南阳市区)一带战乱频仍,中原士人避乱荆州(襄阳)。刘备三顾茅庐时,宛属曹操的地盘。荆州是刘表治所。诸葛亮的叔父同刘表是故交。因此,他和他的叔父只能住在荆州(襄阳),而绝不可能住在宛县(今南阳市区);

三、诸葛亮在襄阳结交了众多的名士师友,他的亲戚全都住在襄阳。诸葛亮的亲友中,没有一人住在南阳宛县;

四、元代以前,今南阳市区没有任何有关诸葛亮隐居的文献记载和文物古迹。元代以后,今南阳卧龙冈才出现了武侯祠纪念性建筑;

五、诸葛亮躬耕地问题,在古今中外史学界,是一个没有任何疑义的问题。所有有关三国史的论著,均认定诸葛亮躬耕隐居之地在襄阳城西20里之隆中。在国务院1986年12月8日公布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单的文件中,亦明确指出襄阳为“隆中诸葛亮故居”,而南阳则为“武侯祠”,这对两处名胜地的内涵作了科学的表述。

鉴于以上理由,论证会一致认定诸葛亮躬耕地在襄阳隆中,而决不可能在今南阳市区卧龙冈。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章)

1992年7月5日

  • 社科院 为什么专门就躬耕地做结论,因为某地学者在没有任何史书记载诸葛亮到过宛城,无任何史书记载躬耕卧龙岗的情况下,凭个人想象,强拉硬扯,要把诸葛亮拉倒南阳卧龙岗去躬耕。他们不负责任的言论已影响到国家相关职能部门的决策,所以社科院邀请专家,经过两年多认真查阅,给出此结论。

来看看真真的史书记载:

  • 一、最早记载诸葛亮生平事迹的是西晋史学家陈寿的《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传曰:“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治所在襄阳)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诸葛亮出山之前的活动轨迹一直在荆州牧刘表附近,躬耕时和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元直交往,当时他们都在襄阳学习。相反,诸葛亮传中除了诸葛亮说了句“以向宛洛”以外,没有提到半点宛城,诸葛亮的活动范围也离宛城几百里。  


  • 二、最早明确记载诸葛亮躬耕地的著作是晋王隐(陈郡陈县人,今河南淮阳人)的《蜀记》。《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蜀记》曰:“晋永兴中,镇南将军刘弘至隆中,观亮故宅,立碣表闾,命太傅掾犍为李兴为文曰:‘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登隆山以远望,轼诸葛之故乡。……昔尔之隐,卜惟此宅,仁智所处,能无规廓。日居月诸,时殒其夕。……今我来思,觌尔故墟’”。  明显提到“至隆中,观亮故宅”,和“昔尔之隐,卜惟此宅”很明白的指出隆中就是他家,也是当时躬耕的地方。另外《晋书 刘弘传 陶侃传 李密传》里都对这段的历史背景有所记载,包括《资治通鉴》,很明显永兴中刘弘驻的是襄阳
  •  三、是东晋著名史学家习凿齿(襄阳人)。习凿齿在其著作《汉晋春秋》中说:先主见诸葛亮于隆中。亮家于南阳之邓县,在襄阳城西二十里,号曰“隆中”。(这和诸葛亮自称“躬耕南阳”并无矛盾)他在其著作《襄阳耆旧记》中说:“庞德公,襄阳人,居沔水上……诸葛孔明每至其家,独拜公于床下,公初不令止。”  “先贤传云:‘乡里旧语,目诸葛孔明为卧龙,庞士元为凤雏,司马德操为水镜,皆德公之题也。’其子山民,亦有令名,娶诸葛孔明小姊,为魏黄门吏部郎,早卒”。  “黄承彦,高爽开列,为沔南名士,谓诸葛孔明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色,而才堪相配。’孔明许,即载送之。时人以为笑乐,乡里为之谚曰:‘莫作孔明择妇,正得阿承丑女’”。  对于习凿齿如此详细、明白的记载,是躬耕卧龙岗说永远的噩梦。于是他们杜撰了:《晋书 习凿齿传》中有此文字记载:“齿好著述,而文辞散乱,矛盾相冲。其书意可观者,皆父兄所代,文体混漫,羞涩难解者,齿之撰也。”故意抹黑xi凿齿,妄图颠覆躬耕隆中说。但是《晋书 习凿齿传》并没有这样的记载,相反全是对习凿齿的称赞:  凿齿少有志气,博学洽闻,以文笔著称。  寻而襄邓反正,朝廷欲征凿齿,使典国史,会卒,不果。  彦威迹沦寇壤,逡巡于伪国  另外《晋书 习凿齿传》中也记载了(桓)温弟秘亦有才气,素与(习)凿齿相亲善。凿齿即罢郡归,与秘书曰:‘吾以去(年)五月三日来达襄阳,触目悲感,略无欢情,痛恻之事,故非书言之所能具也。每定省家舅,从北门入,西望隆中,想卧龙之吟;东眺北沙,思凤雏之声;北临樊墟,存邓老之高;南眷城邑,怀羊公之风;纵目檀溪,念崔、徐之友;肆睇鱼梁,追二德之远,未尝不徘徊移日,惆怅极多,抚乘踌躇,慨尔而泣’”。  从另一个侧面证明习凿齿关于亮家的描述非虚。 
  •  四、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说:“沔水又东迳乐山北,昔诸葛亮好为《梁甫吟》,每所登游,故俗以乐山为名。沔水又东迳隆中,历孔明旧宅北。亮语刘禅云:‘先帝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即此宅也。车骑沛国刘季和之镇襄阳也,与犍为人李安共观此宅,命安作《宅铭》云:‘天子命我,于沔之阳,听鼓鼙而永思,庶先哲之遗光。’后六十余年,永平之五年,习凿齿又为其宅铭焉”。  

……  

以上几个距离诸葛亮时代最近的几个史料,再装看不懂就是能力问题之后还有很多,包括《资治通鉴》等在内的历史典籍都承认“亮家在隆中”“躬耕在隆中”,一直到现代,并没有任何文献,任何人对上述文献表示反对。


明眼观世界


提问的人就有问题,提问的强行给别人灌输诸葛亮躬耕于今天河南南阳的观点,可见提问的人是心虚的。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自诉的“躬耕南阳”中的南阳和今天的南阳是两个概念,诸葛亮说的南阳是指南阳郡,当时管辖的范围,包括今天河南南部和湖北北部一大片的区域。今天的南阳指的是南阳市,是曾经南阳郡管辖的宛县,比宛县大一些。据说南阳郡和现代的南阳市,它的范围不一样,差别很大。


诸葛亮真正躬耕的地方,在今天的襄阳隆中。因为襄阳城是荆州的治所,襄阳城西20里的隆中是诸葛亮在隐居地,但诸葛亮在襄阳广交朋友。所以诸葛亮虽然在隐居,依然可以了解到很多的时事,才能准确地写出《隆中对》,三分天下。

在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旅游业还不是很发达的时候,河南南阳市一直承认诸葛亮躬耕地,在襄阳隆中。但是在90年代开始,南阳方面有部分人想否定这个历史,那当然是不可能实现的,任何编造历史的人都将成为历史的罪人。



目前主要是南阳部分网友在网上发帖,他们根本不知道历史,甚至学历很低,想通过搅浑水就来改变历史,很显然打错了算盘。他们太看不起这帮研究历史的人了,我希望他们能够悬崖勒马,早日收手,免得成为历史的罪人。


襄阳甜


诸葛亮可没说过躬耕河南南阳,他只说过躬耕于南阳,按东汉的地理划分是躬耕于荆州南阳郡,而且现南阳市在元代才命名的“卧龙岗”因前期无历史记载,后期躬耕地证据不足,并没得到国家及文史界的认可,国家给南阳“卧龙岗”景区的定义是诸葛亮纪念地,既不是故居更不是躬耕地。


阿东20200202


前提从何来?谁定的是河南南阳?先入为主?


河洛书蠹1


南阳地理位置不错,北距东汉首都洛阳极近,是首都向南的关塞要冲。南距长沙,南京,荆州要地不远,诸葛亮对时事了如指掌,在南阳隐居,乘势而动,才有了之后的三顾茅庐,三分天下。



李国强律师


读《出师表》有感,顺便回答问题!

烟雨蒙蒙的季节

钟鼓敲响了大汉的挽歌

我只是一介布衣

却要在南阳等待

卧龙没有龙

只有一生的追逐与无奈

姜尚江边直钩垂钓

钓来八百年的基业

我于卧龙

命定的是天下三分

不是我不求闻达于诸侯

而是我只能在南阳

与皇叔牵手

金戈战戟

铁马冰河

待到烟云消散

天下还是那一片天下

江山却不是原来的江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