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為何要嫡長子繼承?

跋山攝水


首先從中國古代歷史上來看,嫡長子繼承製是中國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下實行的一種繼承製度。是維繫宗法制的核心制度之一,既規定王位和財產都必須由嫡長子來繼承。所謂的“嫡長子”,即是由正妻所生的第一個長子來繼承。

這個制度最早起源於商朝末期,之後在周朝定型,初步規定為“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這種規定的產生,其主要原因便是為了避免兄弟相爭,而造成反目甚至是骨肉相殘的局面,所以立嫡長子的制度也應運而生了。

這樣的制度一直從商末開始延續到了清朝的時期,在歷史上因為這樣的制度發生矛盾的事情也是屢見不見,比如說明朝時期,朱元璋為什麼一定要將皇位傳遞給自己的長孫朱允炆,但是相比較而言,燕王朱棣明顯優秀的多了。早在朱元璋在位的時候便立下了許多功勞。

可是朱元璋卻執意要將皇位傳遞給嫡長孫,他給出的理由是:“皇孫世嫡,富於春秋,正位儲極,四海繫心。”後來我們知道,朱允炆是順利的繼承皇位了,可是最終卻被朱棣起兵以“清君側”的名義給推下了臺。

無獨有偶,因為嫡長子制度,骨肉相殘的事情歷朝歷代都有發生。比如說在清朝康熙年間,康熙立了二阿哥胤礽為皇太子,但是因為後來皇太子變得嬌縱跋扈,被康熙廢了,於是乎眾多的阿哥看到了登上皇位的希望,展開了一場奪嫡的大戰。

這場奪嫡大戰,表面上風輕雲淡,實際上暗濤洶湧。最後雍正還是憑藉著四子弘曆也就是後來的乾隆皇帝受到康熙喜愛的緣由,在眾多皇子中脫穎而出,並在康熙1722年去世之後繼承了大統。

有了前車之鑑,為了防止兄弟之間再爭奪皇儲的慘劇,從此之後開始實行秘密建儲的制度,不再公開立儲,同時也不再立皇長子了。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立嫡以長不以賢”,是有很多弊端在裡面的。因為一旦皇長子沒有能力卻登上了皇位,最後一定會招來很多人的不服氣。而如果其他皇子是十分優秀的,那麼骨肉相殘的可能性則自然就更大了。

同樣的道理,在了民間一些富商家,如果將家產給了不成器的長子,那麼最後的結果自然就是將家產敗光了,可是無論如何,重要比骨肉相殘更令人嘆息。實際上“嫡長子繼承製度”出現之後,確確實實也避免了很多爭奪。

所以一直以來,即使皇帝並不喜歡皇長子,還是不得不按照祖制將位置傳遞給嫡長子。甚至於很多王侯百姓也是如此。因為製造不用擔心子嗣爭奪遺產皇位而鬧得不可開交,甚至是骨肉相殘。


琰陽臨夏


其實啊,最開始不是這樣,在商朝時期,實行的是爹死了,兒子繼承,哥哥死了,弟弟繼承的制度,官方說法是:父死子繼,兄終弟及,主要還是實行的兄終弟及制度。

直到了周朝初期,嫡長子繼承製才正式被周公旦確定下來,具體規定為“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這是啥意思呢?就是說呀,必須是原配老婆,也就是正室生的大兒子才是繼承人,不管他是不是聰明,是不是賢能,哪怕是個傻子,那也是他的,其它人都不能搶,搶了就犯法。可是如果妃子啊,貴人啊,先生了兒子了怎麼辦,那也不行,雖然排行老大,可你不是正妻,不是原配,不是皇后,肯定沒你的份兒。

可是這裡肯定有特殊情況啊,大兒子沒了,可以給老二啊。但是有時候雖然老婆多,兒子不一定多,那假如沒有兒子呢?那沒辦法了,只好退而求其次,要麼過繼一個兒子,要麼讓給人家地位稍微低點的,肯定不能從外面抱養一個外姓的,那不是絕對不可以的。

為什麼要這樣規定呢?肯定自有它的道理!

首先,為了政治穩定。兒子繼承不是天經地義嘛,而且根正苗紅啊,別人能說什麼,辛辛苦苦攢下的基業,誰也不能傻傻給了別人,當然,除了三皇五帝,那是聖人,沒辦法比,咱不去抬這個槓。

其次,為了掌控資源。既然是繼承,那官位,財產啊都是你的,別人稍微給點就行。所以很多皇帝的親弟弟,叔伯弟兄,都被分封到外地去了,這些人以後也是他們的大兒子繼承他們的爵位。這樣一來,大部分的資源都在一個兒子手裡,容易控制局面,有效利用資源。否則都分出去了,豈不是越分越小嘛,到最後就沒了,那不是敗家嘛!

當然,民間還有一些其它說法,比較流行的就是,老大通常憨厚老實,老二通常惹事生非。這個嘛也有道理,我們可以觀察一下週圍的人,誰是老大,看看他是不是老實巴交的,嘿,別說,還真是。那江山社稷交給一個穩重的人不是挺好嘛,大多數人其實都是這麼想的。

可是兒子們不一定同意老爹的想法,歷史上真正按照這個規矩繼承皇位的也不多,大家耳熟能詳的明成祖朱棣啊,唐太宗李世民啊那可都是動了刀子殺了親侄子親兄弟才有皇位的!明朝還算好的,除了朱棣,其它還都很照規矩辦事,清朝就完全不在乎了,清朝從雍正開始,實行的是密詔立皇儲,其實就是遺囑。皇帝死之前只有他自己知道,其它人誰都不知道誰是繼承人,一定程度人避免了兄弟間的廝殺。

好了就說這麼多吧。歷史長河匆匆已去,現代社會更注重人才,誰是人才,誰就有機會飛黃騰達。所以我們一定要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那必須的!


四方匯評


嫡長子繼承製 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項原則,即王位和財產必須由嫡長子繼承,嫡長子是正妻所生的長子。該制度起於商末,定於周初。具體規定為“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古人為什麼制定這樣的制度呢,多是為了避免子女之間出現繼承紛爭。我國古代以人丁興旺為福,實行一夫多妻制,一個貴族家庭往往會有好幾個孩子,但是繼承家業的只能是其中一個孩子。為了避免孩子之間因為爭奪家產而你爭我奪,古人就發明了這種制度。

這種制度體現了等級觀念,與宗法制度、妻妾制度相表裡。在當時多妻制條件下,一定程度避免了繼承中的矛盾衝突。





刺蝟的vlog


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分配問題上的省心

古代男人身邊往往有很多花花草草,身為皇帝更是多得數不過來。妻妾多了,兒女自然也多,原本多子多孫是非常幸福的事,但是因為子女過多所引發的問題也不少。普通百姓家一般有幾個到十幾個兒女,至於皇帝的子女有多少,可能他自己都記不清。

這樣一來,在分配財產的時候就會遇到諸多問題了。所以古人根據財產的分配特地設立了一套制度,也就是所謂的嫡長子繼承製度,這個制度徹底解決了分配難題。

所謂的嫡子,就是家主和正室之間所生的孩子,而嫡長子,也就是家主和原配所生的第一個兒子。家主和妾室之間所生的孩子則被稱庶子或者別子。庶子一般是得不到財產的,如果嫡長子因為某些原因而無法繼承,繼承權將會交到嫡系當中的年齡第二的男子。如果嫡系沒有兒子,或者所有的嫡系都無法繼承,家裡的所有財產和地位,將會由最尊貴的妾室所出的兒子繼承。不管女子的身份有多尊貴,也不管是嫡出還是庶出,都無法享有繼承權。

不過庶子也並非一無所有。很有可能會得到富庶的地方,或者被分到重要的領域,成為當地的大宗,他的所有財產繼承順序又按照正常的繼承順序。從這個制度執行之後,基本上避免了家主去世之後,子女因為財產繼承而發生爭奪。

隨著時代的逐漸推移,繼承方法又發生了改變,除了嫡子繼承之外,還有可能交給長子或者賢者繼承。制度畢竟是死的,人卻是活的,在利益的驅使下,自然會有人違背制度產生爭執。原本特地制定繼承製度,就是為了預防血親之間因利益而引發爭紛,可是在人心面前,制度永遠不夠完美。


老書蟲的書架


嫡長子繼承製是指王位和財產必須由嫡長子繼承,嫡長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長子。

該制度起於商末,定於周初。具體規定為“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嫡長子中國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下實行的一種繼承原則(制度),是維繫宗法制的核心制度之一。嫡即正妻、原配,正妻所生之長子為嫡長子。法律規定嫡長子享有繼承優先權。

為什麼古人要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呢?

這主要是在奴隸制(禮制)時代,古人實行一夫多妻(妾)制,在當時多妻(妾)制條件下,一定程度避免了繼承中的矛盾衝突。尤其是奴隸制(禮制)時代,此時家國一體,可涵蓋王位繼承、爵位繼承、官位繼承。進入封建時代,法律嚴格區別嫡庶,在王位繼承、爵位繼承、官位繼承和宗祧繼承中實行,在財產繼承中諸子均有繼承權,嫡長子仍處於優勢地位--王位、爵位、官位、宗祧不可分割,財產可以分割是原因之一。

商代的繼承製度是父死子繼,輔之以兄終弟及。西周初年,周公制禮作樂,始行嫡長子繼承製。在各個等級中,繼承財產和職位者,必須是嫡妻長子;如果嫡妻無子,則立庶妻中地位最尊的貴妾之子。所謂“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春秋公羊傳·隱公元年》)。這種繼承製度與商制相比,有效地避免了統治階級內部兄弟之間為爭奪權位和財產的繼承而引發的禍亂,從而維護了王權的威嚴和社會的穩定。

1、優點

嫡長子繼承製有效的避免了一夫多妻制下對於繼承權的爭端,為了爭奪繼承權而導致的財產和權利的流失,保證封建政權平穩過渡,使人心穩定,政權穩固。它是符合封建社會實際的行之有效的繼承製。這也是為什麼後來的日本、朝鮮均效法我國實行嫡長子繼承的原因,日本在某些大家族至今延續的長子繼承製,其實也是對於古代嫡長子繼承製的延續。

2、缺點

對於繼承人質素的不確定性。即無法保證嫡長子一定智力以及身體素質出眾優秀,萬一嫡長子智力及身體狀況有巨大缺陷,在這種繼承製度下,無論是“立嫡”還是“立長”,就都公開放棄了才德方面的要求,整個國家及政權將會陷入巨大的危機之中。歷史上有名的白痴皇帝如晉惠帝,當大臣告訴他百姓沒有飯吃的時候,他卻反問他們為什麼不喝肉粥。還有一個問題是繼承者雖為嫡長子,但年齡過幼,無法理事,往往這樣的皇帝在位的時候,大權被權臣或宦官或外戚把持,導致朝廷混亂,社會腐敗。

黑格爾說過,存在即合理,嫡長子繼承製是在封建社會下適用於當時社會環境下的特定歷史產物,有其珠玉亦有其糟粕,演變到後來,更是因為制度僵化跟不上時代發展而造成巨大的社會問題。作為民主富強的現在,我們更要以史為鑑,知過去之興衰而感同現在自由時代的來之不易。


公孫小衣


嫡長子繼承製是指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項原則,即王位和財產必須由嫡長子繼承,嫡長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長子。

縱觀整個中國歷史,嫡長子繼承製是中國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下實行的一種繼承原則(制度),是維繫宗法制的核心制度之一。嫡即正妻、原配,正妻所生之長子為嫡長子。法律規定嫡長子享有繼承優先權。該制度起於商末,定於周初。具體規定為“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在奴隸制(禮制)時代,主要適用於宗祧繼承中--此時家國一體,宗祧繼承可涵蓋王位繼承、爵位繼承、官位繼承。進入封建時代,法律嚴格區別嫡庶,在王位繼承、爵位繼承、官位繼承和宗祧繼承中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在財產繼承中諸子均有繼承權,嫡長子仍處於優勢地位--王位、爵位、官位、宗祧不可分割,財產可以分割是原因之一。這種制度體現了等級觀念,與宗法制度、妻妾制度相表裡;但在當時多妻(妾)制條件下,一定程度避免了繼承中的矛盾衝突。

那麼我們看古裝劇裡,好多時候明明嫡長子並不聰明,但是確被立為太子,這是為什麼?明明有聰明的兒子可以當皇帝為什麼不立?

首先,誰賢誰不賢的問題,除非皇帝的某個兒子表現出了明顯的白痴,不然精英教育下,大家都不會笨,而且古人相信大智若愚這句話,就是看起來精明的人不一定精明,看起來笨的人其實內用胸壑。

其次,一般皇后的兒子是長子、嫡子,古人相信正統,皇后的兒子就是正統,維護了正妻的地位,避免了後宅不穩。

我們從嫡長子繼承製度能解釋一些奇怪的歷史現象。例如,在明朝朱元璋為什麼一定要把他的皇位傳給長孫朱允炆,而不傳給他的兒子朱棣?其實,原因很簡單,用嫡長子繼承製度來解釋這個問題就能茅塞頓開。因為朱允炆是朱元璋長子朱標的兒子,是他的嫡長孫,而朱棣不是他的長子。選立大子的兒子(嫡長孫)為法定繼承人,理由就是“皇孫世嫡,富於春秋,正位儲極,四海繫心。”後來明成祖捨去功勳卓著的次子朱高煦,立嫡長子朱高熾為太子,也是基於“長嫡承統,萬世正法”的認識。雖然朱棣到後來有這樣的認識,在位時也有很多歷史功績,但仍遭人非議,原因也很簡單,因為他的皇位不是合法繼承的。無獨有偶,唐朝剛建立之初,唐高祖李淵有三個兒子,按照封建社會的繼承製度應該由大子李建成任太子,但是次子李世民無論在能力上還是在戰功上都高出太子,但他還是沒有權利繼承皇位。而且太子李建成和弟弟加害李世民,迫使李世民發動的“玄武門之變”射殺了太子和弟弟。不久,李淵就退位,把皇位傳給了李世民即唐太宗。唐太宗即位後,實施了休養生息政策,出現了唐朝第一個比較清明的時期,即“貞觀之治”,為唐朝的繁榮奠定了基礎。李世民是封建社會一個著名的傑出皇帝,但是,他也遭來了非議,原因是他的皇位是發動“玄武門之變”大義滅親後取得的,在封建社會來看,是不義之舉,他不是嫡長子。

同時,長子年紀比較大,心智更成熟,和臣子們關係也更好。

最後,為了權利的平穩過度,避免出現康熙王朝九龍奪嫡的情況出現,折損更多的孩子,皇帝也要支持立長啊。

立嫡不立長又是另一種說法了,就是長子不是嫡子,比如康熙王朝,長子就是后妃所生並非嫡子,這時就以立嫡不立長來約束和要求,不然後妃們為了生長子,估計皇帝的兒子都很難存活了。

嫡長子繼承製對於中國君主專制政體的具體運行方式更具有無比深遠的影響。無論是嫡長制本身還是它的各種變態形式,在“家國同構性質下的專制政治”這一大前提下,都只能流了一種非智能的選擇方式,都必然導致君主在權力和實際能力之問發生嚴重的脫節和矛盾。同時,也正是這種矛盾運動,使專制君權有可能突破“家天下”的、“私”的格局,在客觀上成為一種代表統治階級整體利益的“公共權力”。






柴門聞犬吠666


嫡長子繼承製 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項原則,即王位和財產必須由嫡長子繼承,嫡長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長子,西周天子的王位由其嫡長子繼承,而其他的庶子為別子,他們被分封到全國各重要的戰略要地。由嫡長子繼承的王位可以確保周王朝世世代代大宗的地位,庶子對嫡子的大宗來說,是小宗,而在自己的封地內又為大宗,其繼承者也必須是嫡長子。西周的嫡長子繼承製目的在於解決權位和財產的繼承與分配,穩定社會的統治秩序。

縱觀整個中國歷史,嫡長子繼承製是中國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度下實行的一種繼承原則(制度),是維繫宗法制的核心制度之一。嫡即正妻、元配,正妻所生之長子為嫡長子。法律規定嫡長子享有繼承優先權。該制度起於商末,定於周初。具體規定為“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在奴隸制(禮制)時代,主要適用於宗祧繼承中--此時家國一體,宗祧繼承可涵蓋王位繼承、爵位繼承、官位繼承。進入封建時代,法律嚴格區別嫡庶,在王位繼承、爵位繼承、官位繼承和宗祧繼承中實行嫡長子繼承製,在財產繼承中諸子均有繼承權,嫡長子仍處於優勢地位--王位、爵位、官位、宗祧不可分割,財產可以分割是原因之一。這種制度體現了等級觀念,與宗法制度、妻妾制度相表裡;但在當時多妻(妾)制條件下,一定程度避免了繼承中的矛盾衝突。

商代的繼承製度是父死子繼,輔之以兄終弟及。西周初年,周公制禮作樂,始行嫡長子繼承製。周制:統治階級內部劃分為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四個等級,財產和地位,世世相傳,實行世襲制。在各個等級中,繼承財產和職位者,必須是嫡妻長子;如果嫡妻無子,則立庶妻中地位最尊的貴妾之子。所謂“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春秋公羊傳·隱公元年》)。這種繼承製度與商制相比,有效地避免了統治階級內部兄弟之間為爭奪權位和財產的繼承而引發的禍亂,從而維護了王權的威嚴和社會的穩定。

所謂“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這就是所謂的嫡長繼承製。“立嫡以長不以賢”的意思是:王位的繼承人必須自己的嫡親長子,不管他是否賢能。王位的繼承人首先應該是國君的嫡親兒子,在國君的眾位兒子中間,以年齡的長幼來定由誰來繼承。“立子以貴不以長”的意思是:王位的繼承人都是自己嫡親的兒子,但不是同一個母親所生,並且可能王后的兒子不是長子,這時就有“立子以貴不以長”這一條來確定繼承人:王位的繼承人必須是妻所生的長子。如果哥哥的母親為妾(妃嬪),但弟弟的母親為妻(王后),只要有妻(王后)的兒子在,就不能立妾(妃嬪)的兒子為太子。如妻(王后)沒有兒子,就只能立妾的兒子(在這中間仍然以妾中較為貴的一人的兒子為太子),不管其年齡如何。歷史上的商紂王就依據此規定,當上國君的。商紂王有兩個同母的哥哥,長兄叫微子啟。紂王的父母都想讓微子啟為太子,但有大臣據法力爭,說:生微子啟時商紂王的母親為妾,生紂王時其母為妻,有妻的兒子在,就不能立妾的兒子為太子,雖然母親是一個。



銘辰殿下


最簡單的理解,如果不保證“嫡長子繼承製”,那麼在還未有現代法治繼承製度的保證下,古代家族的傳承會出現很大的問題。

1、用分封制的模式來看嫡長子繼承製的必要

古代王朝分封制度下,王室子弟被分封到各地,而如果統治為了保證下一任繼承者,需要利用一定的標準來保證傳承有序。

而這個標準在古代就是宗法制度下的嫡長子繼承製,保證了統治繼承的有序性,這也保證了在統治傳承過程中,不會出現爭奪權位的情況出現。

2、宗法繼承製度確保了傳承有序

無法利用繼承法制來保證繼承人和財產等傳承有序的情況下,宗法制度下的嫡長子繼承製度,能夠保證傳承有序。

在一定程度上,貴族階層的爵位和官職、平民階層的財產等,利用嫡長子繼承製,可以代替後世的繼承法制,保證在爵位、財產的傳承過程中,能夠不會出現較大的差錯。

3、嫡長子繼承製是古代保證財產、地位傳承的基礎

需要明白的是,除了保證傳承過程中不出現為爭奪財產、地位的混亂局面的目的之外,嫡長子繼承製,還可以保證古代在繼承財產、地位時,不會因繼承而喪失特權。

例如在爵位世襲過程中,如果不能確立嫡長子繼承製,那麼在享有爵位的父代死後,子嗣無法承襲爵位,那麼家族所享有的爵位特權則不能在享有。

由此來看,嫡長子繼承製,能夠保證家族的爵位、財產等,在傳承過程不會丟失,在一定程度上,是家族特權能夠良好延續的基礎。

總體而言,嫡長子繼承製能夠很好的保證古代繼承過程不會出錯,是古代家族傳承的重要保證。


蘇小衿


嫡長子繼承是從遠古傳承下來的宗法,即王位和財產必須由嫡長子繼承,嫡長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長子。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名位和財產由長子繼承的,中國的長子繼承與宗法制密切相關,確立於西周。在周代的等級制度下,名位和財產由嫡長子繼承。長子蕃衍的家族稱為大宗,長子的兄弟所蕃衍的家族稱為小宗。周王由嫡長子繼承是為大宗,嫡長子的諸弟分封為諸侯國,對周王來說為小宗。諸侯的職位也由其嫡長子繼承,在其封國內又為大宗,諸侯嫡長子的諸弟再分封為卿大夫。周代層層分大宗小宗的繼承製,是典型的長子繼承權。漢、唐以後,封建帝王主要實行長子繼承製。中國歷史上朝鮮族、苗族、白族和納西族的大部分地區,流行由長子奉養父母,長子在財產繼承上享有優先權的習俗。蒙古族的貴族一般也實行長子繼承製。在東南亞,如緬甸的王位由長子繼承。到19世紀,新西蘭的毛利人仍由長子繼承酋長。

農耕文明自古以來的就是重視長子的,根據祖宗傳下來的宗法制度,長子一般都是繼承父輩地位權利的第一人選,可是像蒙古,女真這類遊牧民族,至今依然有人保持著幼子繼承製度,這是為什麼呢?

不過兩種個民族有一點是相同的,就是無論長子繼承還是幼子繼承,繼承人都必須擔負起贍養老人的義務,不知道在您心裡更傾向於那種傳承呢?





春暖125778


一、什麼是嫡長子?

所謂嫡長子就是正妻最先生的兒子,古時,實行一夫多妻制。尤其是皇帝,妻妾更多,號稱三宮六院,七十二嬪妃。

二、為何要嫡長子繼承?

1、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持政權的穩定。

由於皇帝的尊貴性、優越性、不可抗拒性。一般人可望而不可及,常使皇族內部和一些能臣武將起覬覦之心。為了平衡內外關係,減少其它人的非分之念,統治者便從制度上出手,希望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其政權的穩定性和延續性。

2、長子有先天的一些優勢。

嫡長子由於年級大,見識多,閱歷深。加之,又受到皇帝的特別關照,無論是從教育,經濟,情感都較有優勢。因此,通常比其它皇子在各方面相對要優秀一些。

綜上,嫡長子繼承皇位在一定的程度上能有效地使政權穩固,但也有例外。這是封建社會家天下的產物,是已經過時的老皇曆,被現代人所摒棄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